二、四体八法雅韵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翰墨飘萧》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0541
颗粒名称: 二、四体八法雅韵多
分类号: K825.7
页数: 14
页码: 265-278
摘要: 柯九思的书法成就长期以来也稍为画名所掩,时人对他的绘画多有很高的评价,对其书法却很少正面论及。②假如柯九思在各体书法上不曾下过功夫,未能深刻理解各种笔法的特性,是不可能将书法的笔法自如地运用到写竹中去的。人们对他的书法,时间越往后,好评越多。到了元末明初,比柯九思晚一辈的陶宗仪在《书史会要》中称其“善书”③;明代文学家、书画鉴赏家王世贞在《弇州山人续稿》中言其“亦善书,四体八法,具能起雅去俗”。④清代学者邵平远说他“善楷书,并画竹木,笔势生动……每得意处,辄题诗其上,一时珍贵,称三绝”⑤。清末编的地方志,对其揄扬更甚。
关键词: 画家 人物研究 元代

内容

柯九思的书法成就长期以来也稍为画名所掩,时人对他的绘画多有很高的评价,对其书法却很少正面论及。张雨在《次韵柯敬仲学士见寄(柯时悼亡)》一诗中有“能传米芾书画学”之句;因为柯九思曾自云:“写干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①所以杜本在《题柯敬仲枯木墨竹》诗中赞道:“绝爱鉴书柯博士,能将八法写疏篁。”虞集也在称赞柯九思所画的《墨杏花图》时说:“用笔圆润,有篆籀法,亦恨扬(补之)不能知此也。今鉴书博士丹丘生忽用此法写生,大快人意,存浑厚之意于清真,去衰陋之气为纤弱,所以为佳也。”②假如柯九思在各体书法上不曾下过功夫,未能深刻理解各种笔法的特性,是不可能将书法的笔法自如地运用到写竹中去的。人们对他的书法,时间越往后,好评越多。到了元末明初,比柯九思晚一辈的陶宗仪在《书史会要》中称其“善书”③;明代文学家、书画鉴赏家王世贞在《弇州山人续稿》中言其“亦善书,四体八法,具能起雅去俗”。清代乾隆皇帝曾见过柯九思所临的《九成宫醴泉铭》,题跋道:“欧阳率更楷法于二王外独辟门庭,柯九思临本能得其峭劲之气于雍容揖让间,信神技也。”④清代学者邵平远说他“善楷书,并画竹木,笔势生动……每得意处,辄题诗其上,一时珍贵,称三绝”⑤。清末编的地方志,对其揄扬更甚。
  到了当代,学者们对柯九思的书法评价众说纷纭,如万新华先生认为:“尽管柯九思的书法有一定名声,但他终究称不上大家,凭实而论,只能算是一个二三流的名家。”⑥成永兴先生说:“柯九思作为元代复古书派的代表,其书法不仅在赵孟頫‘复古’的影响下呈现出晋唐古法,又因柯九思身为奎章阁鉴书博士,除了对部分书画原作收藏外,又从历代诸家的取法中显示出了自己的艺术个性。”①笔者以为,柯九思的书法有自己的艺术个性和艺术造诣,正如黄惇先生所说“柯九思诗文、绘画、书法、鉴赏历代书画古物均享时名,所作墨竹尤为时人赞誉”②。他的书名确实为画名所掩,黄惇持论较为平和公允,认为“柯九思的书法为其画名所掩,虽有特色,然不及其墨竹有名”③。
  考察柯九思任职奎章阁期间的书坛情况,我们知道当时在奎章阁担任职务的儒臣很多,如集贤殿大学士赵世延、翰林直学士虞集为奎章阁侍书学士, 张景先为奎章阁学士院典签、雅琥为奎章阁学士院参书,李讷、沙剌班为奎章阁供奉学士,揭傒斯为奎章阁授经郎,康里巙巙为奎章阁群玉内司,欧阳玄为奎章阁艺文监少监,柯九思则初为奎章阁参书,后擢拔为鉴书博士,孛术鲁翀任奎章阁校书。这些著名儒臣大多善于书画,其中尤以虞集、柯九思、揭傒斯、康里巙巙书名最大。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七载:“文宗之御奎章日,学士虞集、博士柯九思常侍从,以讨论法书名画为事。时授经郎揭傒斯亦在列,比之集、九思之承宠眷者则稍疏。”可见柯九思在当时书坛的位置。因此,称柯九思为奎章阁时期书坛的杰出代表,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一)书法传世作品柯九思书法单件作品传世的不是很多,但大量地存在于一些传世的书画题跋中,新中国成立以后,宗典、王及、万新华、范琼伏等先生细加考索,整理出比较可靠的传世作品资料,现综合他们的整理、研究成果,将仍保藏于国内外各类收藏机构的柯九思书法传世作品罗列如下: 《上京宫词》(图一) 书于天历二年到四年(1329—1332)间。④ 行楷,纸本,纵30.9厘米,横53厘米。现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
  《老人星赋》(图二) 至顺三年(1332)柯九思奉敕所书。⑤ 行楷,纸本墨迹,纵25厘米,横268厘米,款识:“奎章阁鉴书博士臣柯九思稽首顿首奉敕书。”现藏北京荣宝斋。
  《题陈氏叟诗》(图三) 据宗典先生初考,陈氏叟,或为葛溪陈渭叟,元代高士,岁来杭城,名士争与之交,著有《紫云编》。① 行书,纸本,纵30.6厘米,横17.1厘米,款识:“丹丘柯九思题。”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柯亭杂咏跋》 虞集《柯亭杂咏》墨迹已佚,柯跋真书甚佳。行书,绢本, 纵21.9厘米,横20.2厘米,款识:“丹丘柯九思识。”上海唐云藏。
  《题兰亭独孤本》(一跋) 书于后至元二年(1336)十月二十六日,行书,纸本,纵24厘米,横53.5厘米,款识:“奎章学士院鉴书博士柯九思书于云荣阁。” 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重题兰亭独孤本》(二跋) 书于后至元四年(1338)十二月十五日,行书, 纸本,纵24厘米,横30.4厘米,款识:“柯九思重题。”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题虞集雍公诛蚊赋》 书于后至元元年(1335),行书,纸本,纵36.4厘米, 横119厘米。款识:“丹丘柯九思赋。”钤有“任斋”、“惟庚寅吾以降”、“柯氏出姬姓吴仲雍四世曰柯相之裔孙”等印。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跋褚遂良临王献之飞鸟帖》 书于后至元五年(1339),行书,纸本,纵22厘米,横47.4厘米,款识:“奎章阁学士院鉴书博士柯九思跋。”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题扬无咎四梅图和〈柳梢青〉词》 书于至正元年(1341)十一月,行书,纸本,纵37.2厘米,横358.8厘米,款识:“丹丘柯九思书于云容阁。”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跋苏轼等六君子图》 书于至正二年(1342),行书,纸本,纵23.4厘米,横50.9厘米。现藏上海博物馆。
  《题苏轼〈天际乌云帖〉诗九首并跋》(图四) 书于至正三年(1343)五月, 行书,纸本,尺寸不详,款识:“丹丘柯九思书。”现藏上海博物馆。
  《跋定武兰亭五字损本》 书于至顺四年(1333)十月,行书,纸本,尺寸不详,款识:“柯九思跋。”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柯九思还有一幅作品不得不提,即《题范文正书韩子〈伯夷颂〉赞》,见于《高义元世宝》第二册(拓本)。这件作品约书于至顺三年(1332),跋文洋洋洒洒,有四百八十多字,书体用小楷,也是柯九思一件重要的书作。
  (二)书法艺术特色纵观柯九思的传世作品,他最擅长的是行楷,《上京宫词》堪称其书法作品的代表作。这件作品是他在任职奎章阁期间奉敕记载文宗皇帝赏赐皇姑大长公主的情景而题写的诗,后录呈无言大禅师。到明代为大收藏家项元汴所藏, 作品末尾钤有“子京父印”、“项墨林鉴赏章”、“槜李项氏世家宝玩”诸印章。入清为康熙雍正年间名将年羹尧收藏,其在作品右下角钤有“年羹尧字亮工别号双峰”之印。清乾隆、嘉庆年间为书法家刘墉收藏,作品上有其题跋。清中期为著名书画家、鉴藏家陈楙本收藏,在作品前部钤有“陈楙本印”。清朝后期为回族书画家马虎臣所有,作品的右下角盖有“碧云仙馆珍藏书画印”。民国时期为收藏家谭敬所藏。作品左上角有“谭氏区斋书画之章”,左下方有“谭敬私印”。根据王钦贤先生考证,新中国成立以后,此件作品经美国私人收藏家艾略特之手流失海外,艾略特去世后,家人根据其生前遗嘱,捐赠给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① 清代为《上京宫词》作题跋的还有王文治、翁方纲、铁保、陈嵩本、陈楙本等人。其中王文治题跋可谓深中肯綮: 书法至元人别具一种风气,唐之宏伟,宋之险峻,洗涤殆尽,而开中和恬适之致,有独到者。丹邱书体仿效率更父子,力求劲拔,乃一望而知为元人书,时代为之也。然以恬和作欧阳书,自是后世所不能到,此宫词尤为工雅密致,良可宝也。试研斋所收元迹甚多,正不可少此一种。
  从王文治的题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件书作除了具有元人一般书迹的“中和恬适”之致外,最突出的风格特征是“工雅密致”。
  从《上京宫词》整体布局、气象看,这幅作品庄严规整,疏密有致,隐隐透出雍容华贵、平和典雅的气象。从作品风致笔势看,体态舒朗清健,笔力挺拔峭劲,气韵温婉坦然。从细部结体看,笔势稳重,体态谨严,工巧整齐,纵横走笔恰到好处,气息连贯,点画之态随笔势的节奏而起伏,富有韵律。万新华先生在细观之后,也认为在这幅作品中,“柯九思十分强调字态的外显,运用大量的露锋以求得这一趋势,故笔锋锐利,笔势爽畅,点画承启利落而丰神跃动,可见其秀丽恬媚之韵味”①。正如王文治所说的,柯九思的书风整体而言,是中和恬适之中有劲拔之气,温婉秀丽、雍容恬适之中不失劲健清逸之气。
  《题兰亭独孤本》也称《独孤僧本兰亭跋》,是柯九思为赵孟頫所珍藏的《独孤僧本兰亭序》(赵曾十三跋)所作的题跋,柯九思谓《独孤僧本兰亭序》“字字飞舞”,以为定武石刻足传王羲之真谛。赵孟頫的兰亭十三跋既被火焚残,柯九思之跋当然也是在劫难逃,所幸此跋卷帙在后,焚残的地方不是很多,大概的轮廓还可以看得出来。这幅作品总体风格与《上京宫词》相近,但也有自己的面目气韵。观其用笔坚挺有力,行锋自如流畅,但又稳健庄重;收笔洒脱灵动,又不失恬静和美之气。从笔体细部看,提按变化繁复,线条轻重对比明显, 一些字跨度较大;结字尤其能在字形和笔势上讲究新意,字形大小、轻重、疏密各异,字势正欹、纵横、缓急不同,呈较为突出的跳跃性。
  《跋褚遂良临王献之飞鸟帖》凡七行,每行字数不一,共五十六字,笔力沉实而浑厚,也富有弹力和灵气。起笔尖锋直入,不予回笔,转折处多不提笔转锋,以求疾劲,收笔处又铺毫重按,有隶法之意。结尾一“耳”字,很明显是吸取了简书率意的流利之笔法,最后一笔,信笔而行,颇有晋人遗韵。观其书体庄严雍容与峭劲挺拔之气互相交融,更透露出清逸灵动的气韵。
  《题范文正书韩子〈伯夷颂〉赞》是柯九思书风成熟时期的作品。细观全作,布局整饬严密,用笔沉稳而厚实,而不失顿挫青壮之姿;体态雍和而宽厚, 又不失奇险俊拔之趣。万新华先生对这件作品有自己独到的鉴识: 虽然,通篇结体和笔法的起笔、收笔形态类似南北朝写经体,力求规整划一而自成一种范型。然而,柯九思变化很大,在势态、字形和用笔各方面都表现出大体统一的形式技法规律制约下力求千变万化的创造意境。此书总体上给人以体形扁平、取势略向右上方扬起的感觉,但具体审视中又可发现他常随形变化,有时字形偏长,势态有时向右上方倾侧。而且,随着笔势的起伏,重心有时托起,有时又压下,点画往往纵肥横细,挺劲而富有对比的弯曲。这种用笔的丰富意态、随势处置与写经体的通篇一致、形成惯式的形式表现特征而大异其趣。① 书写时间稍后的《柯亭杂咏跋》,总计七十四字,书风与《上京宫词》相近, 但也有自己的态势和韵致。它的字体总体上以方正圆稳为主,扁平之中稍呈左右开张之势;笔势欲开而合,略显摇曳荡漾之姿。书体线条上颇富变化之态,表现出粗细有致、缓急有度、钝锐交错的法度。它给人总体感觉是笔力更为畅爽,而又力求圆润,点画之间饱满娴熟,而处处见出清逸疏朗之致。
  书法是表现心灵情感的一种艺术,它蕴含着创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和审美感觉,所以西汉著名文学家扬雄在他的《法言·问神》中提出“书为心画”的说法。还是让我们来一读柯九思这篇跋文,也许有助于对其书作风格气韵的进一步体悟。这篇跋文说: 此予旧在阁中时所作也,当时每作一画,侍书学士虞公必题咏其上, 至累稿数册,名曰《柯亭杂咏》。今偶见旧作,虞公所题宛然。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不能不为之感慨!丹丘柯九思识②。
  从跋文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这是柯九思重读《柯亭杂咏》一组诗歌时的回忆、感慨之作,时光流逝,往昔奎章阁的悠游清雅的日子似乎重现眼前,但故友难逢,旧作宛在,柯九思心头或许有一丝的惆怅。从“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一句中,我们读出,柯九思此时虽然流寓吴中,但也不全是愤懑和压抑, 他毕竟还有疏旷和豪迈的一面。估计这一篇题跋是写于他游处玉山雅集的时期,因为在那里,他重新找到了君子“志于道”、“游于艺”的人生乐趣,因此《柯亭杂咏跋》书作里体现的清逸疏朗之致,实际上是与他此时的逍遥容与的心态相一致的。
  《题陈氏叟诗》凡六十六字。作品曾受到清乾隆皇帝的赏识,其左上角钤有“乾隆鉴赏”之印。这篇书作的书风与《柯亭杂咏跋》又稍异其趣,它的字体圆稳中更显方正,笔画端庄而劲健,气象雍和而超逸,笔势里透露出的是一种盎然清新的生气。这可能与柯九思书题写这首诗歌时的心境不无关系。细味此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柯九思此时的宁静爽朗中蕴含的青春跃动的活力。
  诗云: 西山有美木,郁郁含春辉。人生本性善,混混原民彝。万古不可泯, 外物或蔽之。猗欤陈氏叟,守善乐无涯。板舆奉鹤发,兄弟相愉怡。花朝与月夕,万象亦熙熙。丹丘柯九思题。① 落款处连钤三印,依次为“锡训”、“柯氏敬仲”、“缊真斋”。其中“锡训”一印,乃柯九思任鉴书博士时,文宗念其父谦善教,锡碑名训忠,是以九思治“训忠之家”及“锡训”之印以示感念皇恩之情。故由此印可知此作品是作于文宗至顺元年(1330)柯九思任职奎章阁学士院鉴书博士时期。此时柯九思的人生正处于最为理想的状态,因此其书作也呈现出雍容华贵而清健得体的气韵,也因此受到乾隆皇帝的赏识。
  《老人星赋》也是柯九思在任职奎章阁期间的重要书作。《老人星赋》是北宋名臣范仲淹所作,作者借歌颂老人星,表达了天子只有行善政、泽万民,自能出现老人星这一瑞星,从而达到天下仁寿的美好境界的理念。柯九思奉敕作书,也寄寓了这一美好的祝愿和期盼。《老人星赋》原文文辞典雅,气势磅礴, 气象庄严,思致温婉而遒劲,柯九思学问渊博,当然深得此文之深旨。此时的他又正遇荣宠,心境欣悦而恬静,于是他笔下的《老人星赋》书风也隐隐透露出这一信息。细细观瞻,我们就会感觉到它格局严整而阔大,气象瑰玮而庄重; 其字体略显修长,而不失方正圆润,恬和雅逸、清雄厚重中见挺拔之秀气。与上述《柯亭杂咏跋》相比,风格气韵明显有不一样的地方。《老人星赋》笔画壮实粗大,笔势更为饱满圆融。从细部看,其落笔坚挺锐利,运笔婉转自如,收笔顿挫有力。《柯亭杂咏跋》给人的感觉是灵动摇曳之气扑面而来,清新可人,而《老人星赋》则使人如面对端庄老者,肃然起敬。
  从柯九思传世的几件行楷书看,由于书写背景、心情的不一而各呈面貌, 但其总体书风,则可用一个“雅”字概括。这已经为诸多识者所公认。王文治为《上京宫词》的题跋提出,其书风不但有一般元人所具有的“中和恬适”之致, 更有“工雅密致”的特点,实际上,“中和恬适”也好,“工雅密致”也罢,概括整合起来,就是“雅正”的意思,这是元明时期书坛上的一种美学追求,虽然很难企及,但若能臻此境界,则深为识者所称许。柯九思的书法,在他生活的时代,虽也享有一定的时名,似乎没有引起足够的好评,直到明代王世贞出现,才算得到一位异代的知音。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南京太仓(今江苏太仓)人。举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累官至刑部尚书。他以诗古文名世, 是明朝中期偏后的文坛领袖,他虽然不以书法闻名,但他的书法理论研究在当时却是首屈一指,颇具代表性。“一是因为他作为当时的文化名流,对书法的关注程度之深、发表的议论之多,都是同时代人难以匹敌的,他的见解可以代表那个时代文坛主流人士的书法审美风尚。二是因为王世贞的书法思想中既有反映时代特征的主导倾向,又有丰富多维的理论层面。”①王世贞极力推崇魏晋书法风格,将它作为完美的书法典型,由此领会到“古雅”也是书法的重要审美属性,“古雅”这一美感属性始终贯穿在他重要的书法评判标准之中。梳理他的“古雅”书论,我们会领会到,他心目中的“古雅”,有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古”,即古朴,指的是质朴天然的美感;二是“雅”,即典正、美好,《诗大序》曰:“雅者,正也。”就书法言,“古雅”指的是端庄自然、古朴含蓄且有深长意趣的审美属性。在他的书论里,“古雅”除了上述的含意外,还包括结构紧密的视觉效果。② 王世贞对“古雅”极力推崇、孜孜以求的同时,也竭力去“俗”,且常常把“俗”作为“古雅”的对立面而进行讨论批评,他在论赵孟頫的书法时,有“赵吴兴不能脱俗气”①的评判,认为鲜于枢的书法“极圆健而不甚去俗”。然而,在书法雅俗关系的处理上,他对柯九思的书法却有很高的评价,认为他的书法能够“起雅去俗”,他的评论是这样的: 柯丹丘敬仲于“四体”、“八法”俱能起雅去俗。② 在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中,他还用了相当多的笔墨批评明代书坛的“俗”, 被他列为“俗”的书家多达十位。在王世贞之前还有丰坊等人对“俗”的问题都有所论述,可见在趋雅去俗的问题上,到明代前中期已经达成共识。
  能够在二百年多后的异代,得到文坛领袖、书法理论家的高度评赞,柯九思的书法艺术终于有了真正的知音。
  (三)学书轨迹及书学思想柯九思的书法有没有具体的师承,师承于谁,由于文献乏载,我们不得而知,但若考察他所生活时代的书坛背景和他留存于世的题跋、题诗书作,还是能够一窥他学书的轨迹和所受的影响的。
  先让我们考察一下元代书坛的背景吧。总体而论,整个元代书坛,由于赵孟頫的积极推动,表现出全面复古的趋势。回顾历史,北宋时期的书法,在“宋四家”的倡导下,“尚意”即文人强烈的写意特征风靡一时,书家们重视个性的张扬和直抒己意的畅达,主张“不践古人”,这实际上是一种艺术上的创新追求,本来无可厚非,但若一味强调“己意”来夸饰“以欹为正”这一审美观点,则难免有失偏颇。到了南宋,这种写意的特征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转而取法于时人,即模拟当代书家之风成为一种风尚。士大夫竞相仿效苏轼、黄庭坚、米芾三家,导致书坛渐趋衰落,虞集曾说: 大抵宋人书自蔡君谟以上,犹有前代意,其后坡、谷出,风靡从之,而魏晋之法尽矣。米元章、薛绍彭、黄长睿诸公方知古法……米氏父子书最盛行,举世学其奇怪,不惟江南为然。金朝有用其法者,亦以善书得名,而流弊江南特盛……① 面对这一现象,大德延祐年间,赵孟頫、鲜于枢、邓文原辈崛起,他们掀起了一场以“复古”为旗帜的书学审美思潮,他们提出“宗法晋唐”的口号,积极倡导师古,力求晋唐,崇韵尚法,重新确立了晋唐书法的古典传统权威,建立了以晋唐书风为审美标准的严谨法度,一时间,一股师法晋唐的复古潮流占据了整个书坛,扭转了南宋以来学时风、轻法度的书法颓风,从而使得元代书坛走上了一条“尊古”、“复古”的健康轨道。在这条轨道上,赵孟頫是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领袖。
  赵孟頫的书法观,集中体现在“当则古,无徒取于今人也”这一句话上。“则古”即以晋唐书法为准则,所谓“今人”,显然是指南宋以本朝书家为法的现象。
  赵孟頫对于书法没有发表过很多的观点,也很少对前朝书法得失有明确的品评。
  他用自己的艺术实践倡导崇古思想。他在学书的道路上,以晋唐书法为尚,广泛涉猎古代法帖名迹,发愤苦学,于行、楷、今草、章草、隶书、小篆乃至籀书诸体皆潜心临摹,又能深察前贤法书的精妙,得其神趣,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终于自成一体, 享誉书坛,引领了一代书风。到柯九思的青少年时期,普天之下,学赵之风已经蔚然兴起。“由赵入唐,由唐入晋,成为元代中后期大多数书家所共循的书法道路”②。
  赵孟頫在学书的道路上,有自己独到的体悟,他曾在《兰亭十三跋》中说: 昔人得古刻数行,便可名世,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 他的感悟深深地影响了无数书家,人们将他的师古方法视为学书道路上的指路明灯,把王羲之名迹作为学书的最高典范,唐楷则视为进入晋书的不二法门,于是纷起寻觅古帖,刻苦临摹,潜心研习,入古出今,多少书家由此而成长、名世。
  柯九思就是其中的一个。
  柯九思有没有师承于赵孟頫?我们目前还找不到直接的史料证据,但在一些书法名家眼里,已经把他视为赵孟頫的门徒。近代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元明两朝,言书法者日盛,然元人吴兴首出,惟伯机实于齐价。文原和雅,伯生浑朴,亦其亚也。惟康里子山奇崛独出。其余揭曼硕、柯敬仲、倪元镇,虽有遒媚,皆吴兴门庭也。自是四百年间,文人才子纵横驰骋,莫有出吴兴之范围者。① 康有为这是从赵孟頫书风影响所及之广的角度推测的。
  如果从柯九思与赵孟頫的交往角度考察其师承关系,可能更有说服力。
  本书上文对他们的关系已经作了详细的考察,这里略作申述。柯赵两家有通家之谊,也就是说,他们两家是世交,这已经为有关文献所证实。柯九思自己在《题赵子昂诗卷三十韵》中明确告诉我们:“通家怜我慧,对酒慰羁愁。”为了仕进,也为了书画艺术、鉴赏水平的提高,柯九思年轻时曾有好长一段时间羁旅京都,并从游于赵孟頫,赵孟頫也常将自己的诗书新作赠送柯九思观赏,这也可以从《题赵子昂诗卷三十韵》中的“昔滞京都久,时从几杖游。……妙墨时相赠,新篇不厌酬”几句诗里得知。时间上溯到大德二年(1298)至至大二年(1309),这十一年间,也就是柯九思九岁到二十岁之间,赵孟頫在杭州担任江浙等处儒学提举,柯九思绝大部分时间也随父居于杭州,作为世交子弟的柯九思出入于书坛前辈赵孟頫的门庭那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柯九思的书法首先启蒙于赵孟頫是可以肯定的。
  元代中期,整个书坛复古主义之风已深入人心,柯九思一方面受时代风尚的熏染,浸润其中,在书法学习上自有自觉的理念支撑。在具体的践行上,又亲炙赵孟頫的教导,热衷于观摩、摹习古帖,晋唐法书,多有临习。作为收藏大家,他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虞集说他家“多蓄魏晋法书,至宋人书, 殆有百十函”,因此可以时时玩赏、临摹。他的一些题跋留下了他学书的轨迹。
  他学书由唐入手,对唐人法帖推崇备至乃至沉迷不已,他在《题唐女仙吴彩鸾楷书〈四声韵帖〉》中说: 右女仙吴彩鸾书唐韵真迹,彩鸾之事,备载书史,小字能宽绰,此仙之妙于书也。况得五声俱全,尤为可宝。① 这是对唐楷的关注。他对唐贤草书也赏玩不止,在《题张长史〈四诗帖〉》中写道:张颠书法,萦廻恍渺中有挽劲顾石之强,至不易得。是颠史书中第一。余平生所见,无过此帖者,展玩再三,不忍释手。② 他对唐贤的鉴赏、临习有自己独到的体会,如他在《题褚河南临〈大令飞鸟帖〉》中说:此唐人所摹,略有元常遗法,足以知字画源流之有自也,况绝无宋人气,是唐无疑耳。③ 又如他《题唐临〈十七帖〉》: 右唐人所临王右军司州第三帖,用笔沉着,转折熟圆,自欧阳法中来, 至其妙处,从容中道,诚书家所不可无也。吴兴赵翰林补其不足,前人已评之,故不论。平原陆友仁好论书,座中见此帖谓杨汉公所临,良是。④ 学书道路上,他又由唐入晋,对晋人法书多有揣摩,他家藏有《定武五字损本兰亭》,也是他时相临摹的重要法帖,他的《题定武五字损本兰亭》透露了其中的一些信息: 世传兰亭石刻甚多,如月印千江,在处可爱。桑世昌考之备矣。此卷五字镵损本,纸精墨妙,又有僧隆茂宗所画《萧翼赚兰亭图》于后,诚为佳玩。① 柯九思在书法上有强烈的追求“古意”的理论和实践自觉,对晋贤十分崇拜,他曾收藏晋人小楷《曹娥碑》,并奉为至宝。他得到《黄帝内景经》真迹,欣喜异常,特名其室曰“玉文堂”以资纪念。他对王羲之无限敬仰,对其作品反复玩赏,叹服不已:“右定武褉帖,字字飞舞,具龙凤之势,与造化同功,不容赞美。
  盖右军为书法之至,褉帖又右军之至者。真迹既入昭陵,惟定武克传其神,惜宝藏于人间者不多。仆平生所见不啻数十(百)本,真者三本耳。”②对这件《兰亭独孤本》,他确实花了不少时间,从容往复,时相含玩,就像面对高人雅士,心赏目悦,终于独有神会,从中“发现”了自己:“与高人胜士游,虽曰瞻其容仪,听其论议,不知其厌冗也。观定武楔帖亦然。窃尝论之,艺进乎神者,盖必以我之至精,而造彼之绝域,然后能与天地相终穷。虽圣人之于道,亦如是而已。
  后世不求其本,而欲以章句文字之末者求知于人,契乎其难矣。学书者能知其本而求之,则庶几进于艺矣。”③柯九思在为《兰亭独孤本》的一再题咏中,表达了自己的学书心得,即“知其本而求之”,这个“本”,就是古贤书法中的高古的法度和内在的神韵,要使书艺“进乎神”,就要以作书者的精微绝妙的心境、眼力,与古贤的神气相接,方可“造彼之绝域”,也就是说,学习书法,欲求“古意”, 一定要得古人之神髓,要达到这个目标,非得从容而潜心地把握、神会不可,所以他对当时一些书家盲目而浮躁的临习行为,提出了批评:“今之学书者,但知守《定武》刻本之法,宁知茧纸龙跳虎卧之遗意哉!”④他说的“龙跳虎卧之遗意”,语出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萧思话书走墨连绵,字势屈强若龙跳天门, 虎卧凤阁。”意即古人书法当中内在的纵逸雄健的神气、韵味。
  在柯九思生活的时代,书家们对苏轼、米芾、黄庭坚的“尚意”思想多持否定态度,“北宋书家创造的以意为书的经验被否定,北宋书法艺术的价值也在以唐代书法矩度为参照系的评量中基本被否定”①。柯九思对此不是盲目跟从,而是持公允、客观的态度,审慎对待。柯九思身为复古运动的健将,在书法理念和创作实践中,积极以崇尚晋唐为旨归,称:“晋人书以韵度胜,六朝书以风神胜,唐人求其风神而不得,故以筋骨胜。”②但他对苏轼、米芾、黄庭坚书法中的神韵和气度还是极为肯定和赞叹的,他在《题苏轼〈天际乌云帖〉和韵九首》的题跋中说:“予爱坡翁所书之字,俊拔而清丽,令人持玩不忍释手。”③又如,他在《题苏轼恕察帖》中写道:“右宋文忠公苏翰林恕察真迹,言简而意足, 忠厚之气蔼然。”④在《题米芾萧闲堂记帖》中说:“予每借观,不忍释手。南宫可为翰墨中千载风流。”⑤ 柯九思既有鉴赏家的眼力,对传统书家的法度、神韵自多不凡的鉴识,又能遵循学书的健康轨道:先临习赵书,再揣摩唐贤,然后追溯二王,具体学习过程中,讲究法度的严谨,掌握技巧的精熟,追求用笔的规整,同时力求峭劲清逸之气。我们细察柯九思的书法,可以处处体悟到赵孟頫书风的形迹,“特别是撇画的藏露,横画的起止以及字态的外放而不失内敛,到处闪现着赵氏的影子与神韵。”⑥ 柯九思青年时代颇出入于唐贤书法,他特别推崇欧阳询,临习以欧阳询为楷模,深得欧阳之法。他一看到唐人所临王右军司州等三帖,即有深刻领会: “用笔沈着,转折熟圆,自欧阳法中来。至其妙处,从容中道,诚书家之不可无也。”⑦在学习中,他谨守欧阳书体的基本架势和笔法,又融进自己的书法理念和创造,进而形成自己的风貌,所以乾隆皇帝看到他临习的《九成宫醴泉铭》就赞叹不已:“能得其峭劲之气于雍容揖让间。”⑧

附注

①宗典:《柯九思史料》。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第2页。 ②(元) 虞集:《道园遗稿)卷五。 ③(元) 南宗仪:《书史会要)尝七。.④见(石桑宝笈续编)第六册《柯九思临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⑤(清) 邵平远:《元史类编)卷三十六。 ⑥万新华: 《柯九思》.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90页。 ①成水兴: 《从柯九思题默书看其书学思想).载《大众文艺:2009年第23期。 ②蕒悖;《中国书法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47页。 ③同上。 ④王饮贤: 《阿九思“童章阁”时期的经典一《 上京宫词》》,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第9页。 ⑤宗奧;《柯九思史料},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第238页。 ① 宗典:《柯九思史料》,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第67页。 ① 王钦贤:《柯九思“奎章阁”时期的经典———〈上京宫词〉》,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未刊。 ① 万新华:《柯九思》,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97页。 ①万新华: 柯九思》,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04页.②亲典,《柯九思史料》,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第67页。 ① 宗典:《柯九思史料》,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第67页。 ①甘中流: 中国(书法批评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第364页。 ②同上,第372 页。 ①(明)王世贞:《彝州四部稿)卷-百五十三(艺苑后言附录二)。 ②(明)王世贞;《彝州续稿}卷-百六十二《柯敬仲十九首}。 ①(元) 虞樂:《道园学古录)卷十- -C题吴博朋书并李唐山水职)。 ②万新华: 柯九思》.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91页。 ①(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卷二《体变第四》。 ①宗典:《柯九思史料》,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r第118页。 ②同上。 ③同上,第119页。 ④同上,①宗典: 《柯九思史料》,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第118页。 ②同上,第71页。 ③同上。 ④(清)张熙.梁诗正等:《石渠宝笈法帖)卷二十五。柯九思题陆继之摹{兰亭序)。 ①陈方既.雷志雄: 《书法美学思想史》,河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第378页。 ②宗典《柯九恩史料》,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第129页。 ③王及: 《柯九思诗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76页。 ④同上,第82页。 ⑤同上,第83页。 ⑥万新华: 《柯九思》.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95页。 ⑦宗典: 《柯九思史料》。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第119页。 ⑧同上,第92页。

知识出处

翰墨飘萧

《翰墨飘萧》

出版地:上海

柯九思是元代台州文化史上以为举足轻重的人物,其诗书画均为人所称道,且在政坛亦有相当大的影响。本书考察柯九思之艺术和政治生涯,展示柯九思在当时艺坛和政坛的活动,以此折射出元代的状况和面貌。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