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任职奎章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翰墨飘萧》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0497
颗粒名称: 六、任职奎章阁
分类号: K825.7
页数: 23
页码: 45-68
摘要: 致和元年九月,怀王图帖睦尔在大都称帝,以当年为天历元年。即位后不久,即授柯九思为典瑞院都事。天历二年二月廿七日,文宗在大都建立奎章阁学士院。乃俾臣等并备阁职,感兹荣幸,辄布愚忱。虽既竭于论思,惧无堪于裨补。图帖睦尔为了进一步表示遂顺之意,又立即特意“遣人以除目来奏”,明宗立刻以“从之”②批复。邱江宁女士对此十分赞同,她甚至认为“柯九思是作为奎章阁学士院存在的灵魂人物,他的存在真正影响了奎章阁学士院的命运与意义”②。元文宗十分赏识柯九思在书画金石上的鉴赏才华,四月十日,柯九思将自己珍藏的《曹娥碑》呈献文宗,文宗虽然爱不释手,但为了褒奖柯九思鉴辨书画的非凡功力,又将《曹娥碑》赐还给他。
关键词: 画家 人物研究 元代

内容

致和元年九月,怀王图帖睦尔在大都称帝,以当年为天历元年(1328)。即位后不久,即授柯九思为典瑞院都事。天历二年(1329)二月廿七日,文宗在大都建立奎章阁学士院。
  “奎章阁学士院是元代文宗时期的著名文化机构,也是元文宗政治、文化成绩的典型代表,以设在奎章阁内而著称。由于元文宗对它的极端重视,在元文宗在位的五年间,这个机构曾经聚集了当时元代文坛、政坛最重要的人物, 也曾一度使元代文化建设和文学创作、艺术收藏鉴赏事业相当繁荣。”①但这个机构的组建,却由于组建者元文宗的政治出身、个人因素的特殊性,使得奎章阁学士院建成之初具有复杂的政治背景。怀王图帖睦尔是在权臣燕铁木儿等人的策划、主持下称帝的,然后又让位给明宗,之后又在燕铁木儿等人的策划下,杀死明宗,再次即位。“奎章阁学士院就是元文宗与明宗兄弟之间争帝过程中的尴尬产物。”②元文宗在天历元年即位之初,就昭告天下“谨俟大兄之至, 以遂朕固让之心”③,意即等兄长和世(王加束)到来后就让位。而和世(王加束)在天历二年阴历正月到达和林之北,于二十九日即皇帝位,是为明宗。元明宗对元文宗极为防备,在即位之初就已指明元文宗去位之后的出路问题, 《元史》对此有详细记载: 是月(天历二年正月),前翰林学士承旨不答失里以太府太监沙剌班辇金银币至。遣撒迪等还京师,帝命之曰:“朕弟曩尝览观书史,迩者得无废乎?听政之暇,宜亲贤士大夫,讲论史籍,以知古今治乱得失。卿等至京师,当以朕意谕之。”④ 元明宗在即位之初,就托话给元文宗派来劝立的大臣撒迪等人,让元文宗去位之后,团结一批文臣,潜心研读并畅论经史典籍,以了解古今治乱得失之道,撒迪等人回京复命后,图帖睦尔非常顺从地交出权力,并于天历二年二月就建立了奎章阁学士院,秩正三品。参与组建奎章阁学士院的谋士虞集曾经代元文宗拟就《开奎章阁奏疏》,奏疏中说: 臣某等言:特奉圣恩,肇开书阁。将释万机而就佚,游六艺以无为, 此独断于睿思,而昭代之盛典也。乃俾臣等并备阁职,感兹荣幸,辄布愚忱。钦惟皇帝陛下:以聪明不世出之资,行古今所难能之事。以言乎涉历,则衡虑困心艰劳之日久;以言乎戡定,则拨乱反正文治之业隆。…… 而臣等躬逢盛事,学愧前修。虽既竭于论思,惧无堪于裨补。然敢不咏歌雅颂,极襄赞之形容?探赜图书,玩盈虚之来往。冀心神之融会,成德性之纯熙。揆微志而匪能,诚至愿其如此。仰祈天日,俯察刍荛。臣某等不胜惓惓之至。① 从奏疏中,我们体味到了图帖睦尔对明宗皇帝的遂顺之意和他乐于在奎章阁中探赜图书、优游六艺而消磨岁月的闲情逸致。图帖睦尔为了进一步表示遂顺之意,又立即特意“遣人以除目来奏”,明宗立刻以“从之”②批复。图帖睦尔在建立奎章阁学士院后的转月,就辟出奎章阁。四月,虞集奉命作《奎章阁记》云:天历二年三月,作奎章之阁,……其为阁也,因便殿之西庑,择高明而有容,不加饰乎采断,不重劳于土木,不过启户牖以顺清燠,树庋阁以栖图书而已。至于器玩之陈,非古制作中法度者,不得在列。③ 从记载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奎章阁的建设没有格外耀眼的规模,“这可能与图帖睦尔当时尴尬的身份有关,也可能与图帖睦尔急于表达自己的顺遂之意有关。奎章阁就其定位来说,就是一个帝室王孙与几位文臣读书讲论、鉴赏法书器玩的地方。”① 奎章阁建起之后,图帖睦尔“非有朝会、祠享、时巡之事,几无一日而不御, 奉敕视草于斯”②。他几乎每日与一批文臣讲论史籍,鉴赏书画珍玩,明宗对他的戒备之心渐减,于是在天历二年的四月即立图帖睦尔为皇太子。
  从整个事件始末看,奎章阁的设立并非文宗的初衷,而是元明宗的本意, 然而对于深受汉文化影响的元文宗来说,组建奎章阁学士院,客观上免除了元明宗的猜忌防备乃可低调建设,积极活动,主观上也乐于逍遥容与在此间。按照常理,元文宗再次即位后,应该会淡化对奎章阁学士院建设的热情,然而他却倾注了更大的热情,一面不断扩充机构,一面还赋予它许多特权和非常崇高的地位。天历二年(1329)八月十八日,即元文宗复位后的第四天,即升奎章阁学士院秩正二品,更司籍郎为群玉署,秩正六品。③ 八月二十一日,立艺文监, 隶奎章阁学士院;又立艺林库、广成局,皆隶艺文监。④ 至顺元年(1331)正月二十八日,升群玉署为群玉内司,秩正三品,置司尉、亚尉、佥司、司丞,仍隶奎章阁学士院。礼部尚书巙巙监群玉内司事。⑤ 刚开始建立奎章阁学士院的时候, 机构人数只有8个,两三年之内,人数迅速扩充至88名。⑥ 为了让奎章阁学士院的人员出入宫廷没有限制,元文宗特意下令创制“牙牌五十”⑦,那么奎章阁学士院正式入职人员至少是50个。元文宗在帝位稳固后那么重视奎章阁建设的原因,邱江宁女士的看法十分在理,即:“客观上,元文宗重视奎章阁学士院某种程度上是元文宗期望能在即位之后政治上有所作为,试图通过文化建设和人才建设来实现对燕铁木儿等功臣权力的分割。”⑧“主观上,元文宗本人确实热爱文艺,乐于与文士游处,这是他热衷于奎章阁学士院建设,同时也格外亲近奎章阁学士院非常关键的原因。”⑨ 考察奎章阁学士院的组建过程,我们发现,元文宗组建奎章阁学士院与柯九思有着很大的关联。台湾学者姜一涵对元代奎章阁以及奎章阁人物有系统研究,他认为“柯九思是奎章阁学士院的象征人物”①。邱江宁女士对此十分赞同,她甚至认为“柯九思是作为奎章阁学士院存在的灵魂人物,他的存在真正影响了奎章阁学士院的命运与意义”②。
  为什么学者们都这么认为?让我们先来考察一下柯九思此番随英宗到大都后的行迹吧。柯九思的好友王逢有一首七言排律,题为《投赠柯博士》,开头四句写道:钟阜天回王气新,忆君扈从入枫宸。旋平内难橐弓矢,遂沐殊恩列缙绅。③ 句中“钟阜”,即指钟山,指代建康(今南京),“枫宸”,皇帝的殿庭,汉代的宫廷多植枫树,故有此称。“旋平”,斡旋平定;“内难”,指宫廷皇位之争。“橐弓矢”,背着弓弩箭矢。这四句诗,形象地描绘了柯九思从建康一路追随元文宗到大都,积极参与元文宗获取帝位的斗争,终于功成名就,恩列缙绅。实际上,这里并不是说柯九思直接参与了元文宗与明宗之间剑拔弩张的夺位斗争, 而是指天历元年(1328)九月,柯九思撰写《建储论》《招岛夷文》,“盖为文宗而作,以此受宠”④。这两篇文章,今已佚,但一定是为图帖睦尔争夺皇位造舆论。
  柯九思用自己的文笔和政治识见为文宗登上皇位推波助澜,这种作用有时候并不亚于带来血雨腥风的弓矢之力。
  柯九思既是元文宗政治上的同道,又以画竹受知于怀王潜邸,复以书画、文物的鉴赏才能被人激赏传颂,所以一到京都,文宗获得帝位的第二个月,即被授予典瑞院都事。典瑞院是元代特有的机构,始置于中统元年(1260),主管宫中宝玺以及金虎符、金银符。典瑞院都事品阶从七品,虽官阶不高,却是一个极其清要的机构,皇帝时时与它发生联系,因此,元文宗授予柯九思这个职位,实际是对他相当倚重和信赖。元文宗对柯九思的任用可能早有自己的周密考虑,所以柯九思担任典瑞院都事的时间并不长,约半年以后,即天历二年(1329)二月,文宗置奎章阁学士院,四月即授柯九思文林郎参书,秩从五品。
  元文宗十分赏识柯九思在书画金石上的鉴赏才华,四月十日,柯九思将自己珍藏的《曹娥碑》呈献文宗,文宗虽然爱不释手,但为了褒奖柯九思鉴辨书画的非凡功力,又将《曹娥碑》赐还给他。《曹娥碑》是晋代名碑,原来为大收藏家乔篑成所藏,后归柯九思,具体归藏时间,可能为天历元年初,即他刚刚跨进三十九岁的时候。他不愿独享收藏这份珍贵墨宝的喜悦,邀请了当时的文化名流虞集、宋本、谢端、宋褧、林宇到家同观。他这次进呈元文宗御览的时候,当时的名臣忽都鲁弥实、李泂、李讷、雅琥、揭傒斯、林宇、甘立也有幸一同观赏。因此,他收藏《曹娥碑》一事,简直到了朝野惊叹的地步。虞集在两三年内竟陆续观赏了四次,且每次都有题记。第一次他写道:“天台柯敬仲藏此,安得人人而见之,世必有天资超卓、追造往古之遗者,其庶几乎?”①第二次,虞集是在柯九思将《曹娥碑》进献给元文宗所亲设的奎章阁、元文宗又拟赐还给柯九思后观赏的,并奉旨为之题书。第二次题书后,实际上《曹娥碑》已经藏入内府,可能是待此碑正式从内府取出,赐还给柯九思时,虞集与上述的诸位大臣又一同细细地观赏了一番,并奉旨为之题记。第四次,虞集又与纥后烈希元等大臣一同观赏,时在天历三年正月二十五日,他更是大加夸赞:“敬仲家无此书,何以鉴天下之书耶?”②因此,柯九思珍藏《曹娥碑》事件,确实已经惊动朝野,笔者以为,这很有可能就是元文宗宠幸和重用柯九思的一个理直气壮的直接的由头。
  果然,天历二年四月,即元文宗赐还《曹娥碑》不久,柯九思即被授予文林郎参书,秩从五品。四月廿一日,元文宗又下旨让柯九思往秘书监整理库藏书画,并于此日开始,“与虞集同侍于便殿”③。从此,柯九思与虞集的友谊不断加深,渐成至交。凡是宫中的宴集、文化活动,柯、虞两人多是一同参加,几乎形影不离。而这其中的纽带,就是元文宗。
  五月五日,文宗赐皇姑大长公主甚厚,虞集应制作端午赐大长公主诗,柯九思也作宫词纪其胜,其中一首云: 玉碗雕冰涌雪花,金丝缠扇绣红纱。彩笺御制题端午,敕送皇姑公主家。① 天历三年,也即至顺元年(1330),柯九思四十一岁。新年第一天,朝廷在大明宫举行朝会,柯九思也参加,并有诗《元日回朝大明宫》云: 轩冕朝元涌翠埃,中天鸡唱内门开。云飘五凤门楼矗,日绕群龙法驾来。谒者引班连宝带,上公称寿进金杯。撞钟告罢宫花侧,人指儒冠赐宴回。② 正月十二日,元文宗赏赐柯九思《王献之鸭头丸帖》,虞集奉敕题: 天历三年正月十二日,敕赐柯九思,侍书学士臣虞集奉敕记。③ 同一天,柯九思奉旨将自己珍藏的法书名帖《定武兰亭》五字损本进献给皇上御览,文宗赞不绝口,虞集奉旨记载此事: 天历三年正月十二日,上御奎章阁,命参书臣柯九思取其家藏《定武兰亭》五字损本进呈上览之,称善,亲识斯宝,还以赐之。侍书学士臣虞集奉敕记。④ 二月二十五日,元文宗又置奎章阁博士二人,秩正五品,特任柯九思为奎章阁学士院鉴书博士,俸四十一贯,米四石五斗。
  关于鉴书博士这个职位的擢升路径,学者邱江宁有很深透的研究,她认为: 鉴书博士这个职位,秩正五品。根据元代官吏选拔制度,九品至六品的官员由中书省以敕牒委任,由丞相押字,称“敕授”,五品至一品则由皇帝以亲赐命诰委任,称作“宣授”,也就是说柯九思的五品鉴书博士的授任绕过了之前所有的选拔制度,几乎是由平民直接擢拔为五品文官。而且, 在奎章阁学士院,奎章阁鉴书博士既非奎章阁学士院的属官,又非学士院下辖机构的成员,也不归下辖机构管。它就是一个独立的、特设的官职, 专为柯九思而特设,由文宗皇帝任命,只与文宗皇帝发生联系。① 元文宗任命柯九思为鉴书博士后,规定“凡内府所藏法书名画,咸命鉴定”②。元文宗非常重视内府所藏法书名画的收藏与鉴定,而此项工作的完成, 非精于鉴赏之道的柯九思不可,因此,他特设奎章阁学士院鉴书博士之职,某种程度上是因为柯九思这个人。
  柯九思荣升鉴书博士后,诸多大臣如纥石烈希元、詹天麟、欧阳玄、王遇等纷纷登门道贺,虞集因为上一年的触石坠马尚告假养病,不便入阁祝贺,因此有寄柯九思手札《不及入阁帖》: 集顿首再拜:集伏审博士学士荣上,适苦创,不及入阁奉贺,千万勿罪。二画赞托经筵掾持上,望为分付,幸甚。明日观游城,恐院中难聚,更告为请假一二日,拜赐多矣。集顿首再拜丹丘博士公左右。③ 就在柯九思受任奎章阁学士院鉴书博士当日,还有一件令其感到无比荣宠的事情。那一天,元文宗挑选了内府所藏的李成名作《寒林采芝图》赐予柯九思,并敕命虞集为之题跋: 端月廿又五日丁丑之吉,上御奎章阁阅图书,嘉阁参书臣柯九思精深鉴别,古学渊源,特择内府所收李咸熙著色《寒林采芝图》赐之,俾臣集题。①…… 从虞集的题跋中,我们可以看出,元文宗特赐李成的名画给柯九思,乃是因为他“精深鉴别,古学渊源”,说明柯九思的书画文物的鉴赏水平和传统文化的修养深得元文宗认同。元文宗也深知柯九思对历代名画的珍爱,因此,本着“宝剑赠英雄”的思想,将内府所藏的古画真迹加以赏赐,以示褒奖和荣宠。这幅《寒林采芝图》,确实是稀世之珍,我们且看虞集的进一步的题跋: 今观其画,山石林泉,布置得宜;宾主远近,不漫不越;烟云澹荡,笔有尽而意无穷;人物生动,吻欲声而步欲移。各臻其妙,翰墨难宣。契其立言,毫厘不爽。宜乎其于开宋之世,居大家第一,讵非所谓千百年后为山水之宗匠欤?② …… 这幅被虞集誉为“于开宋之世,居大家第一”的名画作者李成(919—967), 字咸熙,五代北宋初画家,唐宗室后裔。原籍长安(今陕西西安)。祖父李鼎曾任苏州刺史,于五代时避乱迁家营丘(今山东昌乐),故又称李营丘。他博学多才,胸有大志,但不得施展,遂放意诗酒书画。李成擅山水,多画郊野平远旷阔之景,画法简练,笔势锋利,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画山石好像卷动的云,后人称这种表现技法为“卷云皴”。米芾形容李成的画“淡墨如梦雾中,石如云动”,这种“石如云动”的形象是李成笔法的重要风格标记。他和范宽与另一位山水画家关仝一起被称为“三家鼎峙”、“百代标程”的大师。李成的画迹在北宋时就已经很少,米芾甚至提出了“无李论”。笔者推测,也许是由于米芾的“无李论”,导致了元文宗以及一批文臣对内府所藏的李成《寒林采芝图》是否是真迹存有疑惑,因此,在至顺元年,亦即天历三年正月初七,命以奎章阁官员为主的一批学识渊博的文臣进行了一次集体审定。待审定是真迹之后,一批文臣还一起进行了重新装裱,估计也是奉了元文宗的敕命。清代收藏家庞元济著《虚斋名画录》,收录唐至清自藏名画五百三十五件,其中记载了李成的《寒林采芝图》审定和装裱的具体大臣姓名甚详: 宋绍兴内藏李成《寒林采芝图》真迹。奎章阁校书臣孛木鲁羽中、参书臣柯九思、臣雅琥、侍书臣虞集审定,朝列大夫臣宋本、国史院编修臣宋褧、复校定供奉臣李讷、内掾臣林干、甘立重装。至顺元年庚午人日。① 因此,柯九思能够得到经过诸多文臣集体审定、重装而元文宗赏赐的李成名作真迹,真是无上荣光。
  转眼到了春日的上巳节,元文宗御宴万岁山,柯九思与虞集、李泂侍宴。
  宴会上,柯九思侃侃而谈,论山川形胜,说:“济南大明湖李泂所居,江南殆或不及。”文宗命虞集作文记载这次胜事,于是虞集作《天心水面记》一文: 天历三年春,臣集、臣泂、臣九思得侍清闲之燕,论山川形胜。臣九思曰:济南山水似江南,殆或过之。臣泂之居,在大明湖上,雍土水中而为亭,可以周览其胜,名之曰“天心水面”,可想见其处矣。于是有敕臣集书其榜而记之。② 柯九思后也赋宫词一首记录宴乐融融的情景,诗云: 花明昼锦柳摇丝,仙岛陪銮濯禊时。曲水翻成飞瀑下,逶迤银汉接清池。(注:故事:上巳节,赐宴于万岁山。)③ 柯九思越来越受到文宗皇帝的信任和宠爱。这一年的某日,君臣朝会,文宗意欲进一步收揽人才进入奎章阁,就询问柯九思:“江南还有哪些饱学之士堪为朝廷重用?”柯九思就向文宗推荐了韩性、张翥两位佳士。元文宗马上答应在适当时候让韩性、张翥前来馆阁面试。几年之后,柯九思流落江南时还历历记得当时的情景: 至顺初,上尝御奎章阁,太禧使明理董阿、中书左丞赵世安、大司农卿哈剌八儿侍。上从容询求江南之士,臣九思以韩性、张翥应诏。上曰:“俟修皇朝经世大典毕,卿至江南刊梓时,可亲为朕召此二人者来试之馆阁。” 臣九思再拜,曰:“幸甚!”后有近臣自南使还者,上问此二人,其人亦曰佳士,上颇悦。① 柯九思与韩性、张翥友善,本着“举贤不避亲”的精神,他如实举荐了两位好友。元文宗当然相信柯九思为人,但用人应当多方考察,元文宗经侧面了解,证实柯九思所言不虚,对柯九思更加信任。
  天历三年,对柯九思来说,是忙碌而充实的一年。他或参与朝政,或接待文臣同好观览法书名碑,或收藏鉴赏书画,或赋诗作画题跋,或与识者讨论画艺,充分体现了一个为政者的勤勉和识见,也显示了一个文物书画鉴赏家和书画艺术家的非凡作为。
  朝政方面,春日里,他值守奎章阁,几乎天天与文宗见面,他用诗歌及时地记载了这一段令人艳羡不已的岁月。其《春值宝阁》诗云: 宝章金钥直承明,袖捧祥云曙色新。亲侍銮舆中道发,旁趋冠剑两街行。洞房夜景摇珠箔,别殿香风度玉筝。万物尽沾忠厚泽,苑花深处听流莺。② 他们在一起或谈诗论画,或议论朝事,一日不见,柯九思就忍不住赋诗怀想,他在《春值奎章阁二首》中写道: 旋拆黄封日铸茶,玉泉新汲味幽嘉。殿中今日无宣唤,闲卷珠帘看春来琼岛花如锦,红雾霏霏张九天。底事君王稀幸御,儒臣日日侍经筵。① 确实,柯九思作为一代儒臣,在文宗时代,颇受荣宠,他侍奉文宗左右,也少不了为他讲经论道,以汲取古今治国经验。有一则史料就透露了这方面的信息: 魏氏之曾孙曰起者,隐居吴中,读诏书而有感焉。曰:此吾曾大父之志也,何曾亲复见诸圣明之朝哉?今天下学校并兴,凡儒先之所经历,往往列为学官,而我先世鹤山书院者,临邛之灌莽,莫之翦治,其侨诸靖州者,存亦亡几,而曾大父,实葬于吴,先庐在焉,愿规为讲诵之舍,奉祠先君子,而推明其学,虽然,而不敢专也。嘉定甲子之秋,乃来京师,将有请焉, 徘徊久之,莫伸其说。至顺元年八月乙亥,上在奎章之阁,思道无为,鉴书博士柯九思得侍左右,因及魏氏所传之学,与其曾孙起之志,上嘉念焉。
  命臣集题鹤山书院,著记以赐之。② 这里的魏氏,即魏了翁(1178—1237),邛州蒲江人,字华父,学者称鹤山先生,南宋著名理学家,官至资政殿大学士、参知政事。南宋后期,学派变为门户,了翁独穷经学古,自为一家。魏氏之学,就是魏了翁在推崇朱熹理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学派,他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又已为天地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元文宗亲御奎章阁时,考虑到当时的道学(即理学)有衰落之势, 柯九思就向他讲说魏了翁的理学思想,也讲到魏氏的曾孙魏起愿意将“先庐” “规为讲诵之舍”,元文宗十分感动,就命大臣虞集为题“鹤山书院”,对柯九思、魏起表示嘉奖,又命虞集撰写《鹤山书院记》赏赐给他们。
  在这一年,柯九思热情接待了一批嗜好书画的文臣到家里来观赏法书名作。正月廿五、廿七两天,他家迎来了虞集、纥后烈希元、詹天麟、欧阳玄、王遇、雅琥、白守忠、高存诚、虞集儿子虞囧等客人,一同观赏《曹娥碑》。春光三月,康里巙巙也带着边鲁来到了他新命名的书房玉文堂,观看《曹娥碑》。出身色目人的康里巙巙是元代著名书法家,书坛地位仅次于赵孟頫,对元末明初的书法发展有相当的影响。他地位显赫,不仅是奎章阁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位朝廷重臣。他不但善于书画,还精于鉴定,曾在秘书监任秘书监丞,后升秘书太监。边鲁字至愚,号鲁生,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元代中期,自称魏郡(今河南安阳)人。官至南台宣使,擅画花鸟,工古文奇字。康里巙巙这次来还带来了董源的一幅画作。可能康里巙巙注重于法帖的收藏,柯九思后期则侧重于名画的收藏,他们事先商定以康里巙巙珍藏的董源画作易得柯九思手中的《定武兰亭》五字损本,各取所好,平等交换,亦为艺坛一段佳话。后康里巙巙为《定武兰亭》五字损本题跋: 《定武兰亭》此本尤为精绝,而加之以御宝,如五云晴日,辉映于蓬瀛。
  臣以董画于九思处得之,何啻获和璧随珠,当永宝藏之。礼部尚书监群玉内司事臣巙巙记。① 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康里巙巙得到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一般珍贵的法帖之后的无限喜悦的心情。
  这一年,柯九思也收藏、鉴赏了不少珍贵书画。正月,他鉴赏了五代著名画家董源的名作《夏景山口待渡图》,然后为之题跋: 右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真迹,冈峦清润,林木秀密,渔翁游客,出没于其间,有自得之意,真神品也。天历三年正月奎章阁参书臣柯九思恭跋。② 大概是三四月间,他得藏晋代高贤的书法名作《黄庭内景经》,十分欢悦, 乃将自己的书房美其名曰“玉文堂”以作纪念。一些大臣对柯九思艳羡不已, 很想一睹为快,如奎章阁掾史、柯九思的好友甘立因为“秋深病久”不得前往观赏而怅然久之,吟《有怀玉文堂》一诗,以表怀想: 眉山老仙丹丘生,三日不出风雨惊。玉文深沉发奇秘,天藻动荡流芳英。锦鳞行酒白昼静,金鸭焚香长夜清。秋深病久不得往,扶卷怅望难为情。
  柯敬仲有晋贤书《黄庭内景经》,因以玉文名堂,奎章学士虞伯生制文,虞亦有天藻亭云。① 六月八日,他观览了赵孟頫的《临黄庭经》,并为之题跋,认为自己所收藏的“唐人所临《外景经》,筋骨虽佳,其去真迹远矣,反不若赵公是书之为近似也”②。
  他还与鲁国大长公主一道鉴赏了赐号孤云处士的元代界画画家王振鹏的渍墨《角抵图》,并受命为之题跋③。
  那一年他鉴赏后为之题跋、题诗的还有苏轼《恕察帖》④、王眉叟收藏的苏轼《枯木疏竹图》⑤、高昌正臣收藏的苏轼《墨竹图》⑥、何澄《归庄图》⑦、温日观《葡萄图》⑧、赵雍《桃花马图》⑨、王振鹏界画《山水图》瑏瑠。其中高昌正臣收藏的苏轼《墨竹图》,柯九思摩挲把玩不已,观后击节赞叹: 余家亦藏苏竹一幅,临摹数百过,虽得其仿佛,终莫能及也。观此图令人起敬。瑏瑡从这段跋文可以看出,柯九思极爱苏轼的墨竹画,曾反复临摹学习。其目的,当然是为了好好地师承苏轼,在此基础上,能够创作出别具特色的墨竹画, 这一年,他就作墨竹图多幅。他谦虚地说自己临摹苏竹,“虽得其仿佛,终莫能及”,实际上,他作的墨竹图,“拂云和露”,“萧疏不减东坡”,虞集、甘立、张雨、王冕等名臣、文人等各有题诗。
  虞集《柯博士画二首》之一云: 千年老蛟化为石,苍藓枯槎角三尺。高高玉立好儿孙,长倚天风动秋碧。① 甘立《题柯敬仲墨竹图》诗云: 嶰谷春深落粉香,拂云和露倚苍苍。月明后夜吹箫过,应是伶伦学凤凰。② 张雨《题柯九思墨竹坡石图》诗云: 奎章阁上恣临摹,高节偏承雨露多。冷淡故能追石室,萧疏应不减东坡。③ 王冕《题柯敬仲画竹》诗云: 湖州老文久已矣,近来墨竹夸二李。纷纷后学争夺真,画竹岂能知竹意。奎章学士丹丘生,力能与文相抗衡。长缣大楮纵挥扫,高堂六月惊秋声。人传学士手有竹,我知学士琅玕腹。去年长歌下溪谷,见我忘形笑淇澳。我为爱竹足不闲,十年走遍江南山。今日披图看新画,乃知爱竹亦如我。何当置我于其下,竹冠草衣相对坐,坐啸清风过长夏。④ 柯九思以写竹知遇元文宗,元文宗当然喜爱柯九思的墨竹画,柯九思也应该有作品呈献这位位高权重的知己,细检史料,我们还是会发现这方面的历史信息。元末明初学者、诗人、官至成都府学教授的凌云翰,曾有一首题为《柯敬仲〈竹〉,为陈常仲赋》的七绝: 奎章阁下日谈经,曾写幽姿上御屏。云暗苍梧清泪尽,空教瑶瑟怨湘灵。① 从这首诗歌中我们了解到,柯九思不但每天为元文宗讲说儒家经典,还曾经在他的屏风上挥毫创作墨竹。凌云翰没有担任过京官,何以知道柯九思曾经为元文宗的御屏写过墨竹?莫非是凭空猜测?笔者以为,他的诗歌中写柯九思画竹情景这么具体,应该不是想象之词,可能是柯为文宗御屏挥写墨竹一事,早已作为一段佳话传闻朝野了。
  柯九思诗书画在当时即堪称三绝,时人多比为唐代晚期的文学家郑广文, 如虞集在《题柯敬仲墨竹》中有句:“君不见白发天台郑广文,前身画师今更闻。”柯九思不但善于书画,其诗歌也颇为人称道,只是被书画名声略为掩盖罢了。这一年,柯九思的心情十分开朗,在奎章阁吟咏不断,与文友的酬唱也颇频繁。他吟哦奎章阁轮值的诗作,除了上述已经引到的两首,还有一首是写他退值后还沉浸在荣宠的喜悦中迟迟未眠而秉烛夜游的情景,诗题为《退值赠月》: 西华门外玉骢骄,新赐罗衣退晚朝。绣枕魂清疏雨暮,海棠银烛度春宵。② 柯九思交游广泛,也重友情,友朋新作寄赠、老乡故旧离京返乡或赴任,他多有诗作酬赠,他的诗集中有《酬陆友仁城南杂诗十首》《送林彦清归永嘉》《送秘书掾李道济之峡州知事》《送王诚夫赴无锡知州》《送李教授之湖州》,等等,多有感而发,情真意切。在《送林彦清归永嘉》《送王诚夫赴无锡知州》等诗歌中,还隐隐流露出欲一同返乡而不得的怅然思乡之情。
  柯九思善画,在创作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绘画理论,虽然没有著作付梓, 但却与一本名为《画鉴》的绘画理论著作有着密切的关系。《画鉴》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绘画理论典籍之一,是一部集论画、赏画、评画、鉴画为一体的绘画著作,其中的论画之道、观画之法、鉴画之要对元代及以后各代的绘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思想对文人画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促进了中国画鉴定学的发展,对当代中国绘画理论产生深远的影响。是书由元代著名的绘画鉴赏家汤垕撰写。汤垕,字君载,号采真子,山阳(今江苏淮安)人。父亲汤炳龙能诗善文,著有《北村集》,汤垕在南宋末年未曾任职,入元后任绍兴路兰亭书院山长,除播州儒学教授,不就;改嘉兴路儒学教授,又不就,后辟为都护府令史。从早在前至元辛卯(1291)至癸巳(1293)年间,即柯九思刚出生不久的时候,汤垕即曾为周密所藏的《保母砖》拓本题跋一事来看,汤垕当为柯九思的长辈,他们约于天历元年(1328)相识于京师,共同的爱好使他们经常在一起品鉴书画、讨论绘画理论,汤垕也在与九思的论画中萌生了编著《画鉴》一书的想法。汤垕在《画鉴》的最后《画鉴题词》中写道:“采真子妙于考古。在京师时,与今鉴书博士柯君敬仲论画,遂著此书。用意精到,悉有依据,惜乎尚多疏略,乃为删补编次成帙,名曰《画鉴》。后有高识,赏其知言。采真子,东楚汤君载之自号也。”①此书前半为《画鉴》,后半为《画论》,两部分所叙述到的书画, 相当一部分是内府所藏的,汤垕是无法看到的,那么,根据汤垕的《画鉴题词》中的“用意精到,悉有依据”,笔者认为,这部分的书画作品很有可能就是柯九思提供的信息。还有,既然《画鉴题词》中提到“与今鉴书博士柯君敬仲论画, 遂著此书。……惜乎尚多疏略,乃为编次成帙”,那么,我们完全可以说,柯九思虽然没有专门的绘画理论著作问世,那汤垕的《画鉴》中的绘画理论,应当深受柯九思绘画思想的影响。
  柯九思在绘画方面上的见识,应该得益于他长期的书画鉴识,更主要的是因为他曾任职奎章阁,深受文宗皇帝宠爱和信任,史载“凡内府所藏法书名画, 咸命鉴定”①。他不但善于鉴识,还精于金石鼎彝之器。“吴人陆友仁号为博物,自叹以为不及九思。”②对于这样一位几乎全才的大艺术家、学问家,元文宗确实是“宠顾日隆”③。1330年,元文宗不但在颁任他为鉴书博士后“赐牙章, 得通籍禁署”④,宠顾也惠及柯九思的父亲。文宗皇帝“念其父谦善教,锡碑名训忠,敕侍读学士虞集为文以旌之”⑤。柯九思也对这种恩宠非常感激,书画用印常用“训忠之家”、“锡训”葫芦印,以示纪念。
  至顺二年(1331),柯九思四十二岁,仍在奎章阁,荣宠依然。这一年的八月,文宗自大都还,柯九思受诏命赋《郊祀》《大礼》诗两首: 辇路千门喜气浮,太平天子祀圜丘。奉常奏备离温室,尚服陈辞进大裘。云载朱旗飘彩凤,天临玉辂驾苍虬。腐儒谬忝金闺籍,目醉荣光出御楼。
  白茅初奠备韶韺,月色当坛肃太清。亲祀甘泉除秘祝,受厘宣室问苍生。星垂仙杖神光近,日绕天颜瑞彩明。多少从官齐呼岳,丰年有象乐升平。⑥ 柯九思在奎章阁的生活应该是比较优游自如的。闲暇的日子里,他乐于收藏法书名画,特别是历代法书名帖。据与他十分接近的虞集估计:“丹丘柯敬仲多蓄魏晋法书,至宋人书,殆百十函。”⑦他当然十分喜爱珍视这些艺术瑰宝,但只要有人需要,他的态度和做法是“爱而不私,随以与人,弗留也”⑧,体现了他博大的胸怀和疏朗的性情。他几乎将自己珍藏的魏晋唐宋法书全部馈赠给了艺术同道,因此,到了至顺二年的二月二十五日,他的书斋内只剩下了苏轼的《天际乌云帖》,好友虞集一见,“甚怪之”⑨。虞集对这件稀世珍宝,把玩不已,细细品观,敬仲也有意请他在卷后题诗,于是虞集一气呵成《题柯藏苏轼〈天际乌云帖〉》绝句四首①: 祗今谁是钱塘守,颇解湖中宿画船。晓起斗茶龙井上,花开陌上载婵娟。(白乐天、蔡君谟、陈述古、苏子瞻皆杭守也。) 老却眉山长帽翁,茶烟轻扬鬓丝风。锦囊旧赐龙团在,谁为分泉落月中。
  三生石上旧精魂,邂逅相逢莫重论。纵有绣囊留别恨,已无明镜看啼痕。
  能言学得妙莲花,赢得春风对客夸。乞食衲衣浑未老,为题灵塔向金沙。
  柯九思不但雅好书画,对世间一切颇富自然韵致的文玩也很是喜爱。至顺二年的四月十五日,柯九思在博古好雅的高昌正臣家看到了一方石屏,驻足观览,细细品味,击节赞叹之余文思如涌,赋就《石屏记》美文一篇: 高昌正臣博古好雅,其燕处之室,凡可以供清玩者,莫不毕具,石屏其一也。异哉!兹石方广仅咫尺,其文理粲然,有高深幽远之思焉。绝顶浑厚者,如山如岳。飞扬飘忽者,如烟如云。横流奔激者,如江如河。断者若岸,泓者若潭。或如林麓之蓊郁,或如禽鱼之游戏。使董北苑、僧巨然复生,其泼墨用笔,不过是矣。古之人遇物之异者,必书其册,若斯屏之异,安得不为之书也。因命之曰:“江山晓思”,复书其背而刻之。至顺二年夏四月望奎章阁学士院鉴书博士文林郎柯九思。② 据有关学者考证,上述高昌正臣,即阿鲁辉③。高昌,即今天的新疆吐鲁番高昌故城,元时又称以合剌火州。阿鲁辉是畏兀儿族人,历任太中大夫、度支卿、秘书卿、礼部尚书。天历元年(1328)到至顺三年(1332)柯九思在朝为官的五年间,阿鲁辉也在京为官,与柯九思同为文宗近臣,爱好、情趣十分相投,相识相知日深,两人遂互相引为同道。柯九思与这位异族的同道感情确实非同一般,早在柯九思为之作《石屏记》的头一年,也就是柯九思被授予奎章阁学士这一年,柯九思在阿鲁辉的芳云轩为他鉴定了苏轼的《墨竹图》,并在画上作了题记①。同年,王眉叟真人②觉得阿鲁辉所藏的这幅苏轼《墨竹图》与他所藏的一幅《枯木疏竹》十分相配,有如合璧一般,于是毅然将它赠送给阿鲁辉。柯九思有感于两件杰作的神物相会,又欣然为这幅《枯木疏竹》题跋。③ 他们的友谊一直保持到柯九思的晚年。
  柯九思在奎章阁荣宠日隆,招致了一些权臣的嫉恨。早在至顺二年(1331)六月,御史台就已弹劾柯九思,理由是:“性非纯良,行极矫谲,挟其末技,趋附权门,请罢黜之。”④但御史台的弹劾没有奏效,文宗对他仍是爱护有加,八月文宗自上都还时,柯九思也怀着感戴的心情应制作《郊祀》《大礼》二首诗,上文已经作了引述,这里不赘。御史台的弹劾虽然没有奏效,但在柯九思的心里却投下了一道阴影,始终挥之不去。种种迹象表明,柯九思已经卷入了一场政治风暴中,他感觉到自己的处境堪忧。柯九思应制赋《郊祀》《大礼》二首诗后不久,即为高昌正臣作《晚香高节》图。联系柯九思所处的历史情境,仔细研读这幅图画,从中可以窥见他的十分幽远深沉的心境。
  让我们先适当绕远一点,来考察一下柯九思遭到弹劾前的一些历史场景。
  至顺二年三月,御史台已经弹劾了奎章阁参书雅琥,弹劾的理由与柯九思差不多:“奎章阁参书雅琥,阿媚奸臣,所为不法,宜罢其职。”⑤雅琥与柯九思都是奎章阁臣,在一些人眼里都是“以文艺末技”服侍文宗,但这所谓“文艺末技”,说到底无非是品书论画、鉴赏金石或舞文弄墨而已,这本身就应该是奎章阁臣的分内工作,御史台的弹劾实在是有点“欲加之罪”的架势。雅琥与柯九思同为文宗近臣,都是文宗亲手提拔的,御史台几乎同时敢于对文宗的两位宠臣下手,其中似乎另有隐情。
  现在大多的学者都认为,柯九思遭到弹劾的原因是“宠顾日隆,由是言者见忌”,事情可能没有那么简单。
  曹元忠(1865—1923)①所辑柯九思诗文集《丹丘生集》,其后有跋,跋文中有这么一段话,隐约为我们提供了柯九思被弹劾的深层次的原因: 独博士自以为受文宗知遇,建储一论,不容缄默,使早从其言,何至有太子燕帖古思高丽之放哉?计不能用,徒以忠谠之故,为顺帝所忌,屏之吴会……良可惜也。② 陈婧莎对此提出了中肯的看法: 《建储论》今已不存,具体内容无从得知,然曹元忠说得清楚,此文“为顺帝所忌”。恐怕文宗死后顺帝即位并非文宗之愿。事情其实很蹊跷,柯九思被弹劾后一年文宗即驾崩,“文宗子鄜王懿璘质班在位未数月旋卒。
  六月迎立遂帖睦尔为帝”,顺帝即位后立刻“入庙拆去文宗神主,命四方毁弃旧诏书。”这一系列事情,使得我们有理由相信柯九思卷入了一起政治风暴,这个政治风暴与帝位更替有关,而柯九思是这场风暴中的一个牺牲品。③ 还有一个史实也更进一步证明了柯九思等被弹劾的原因是由于政治上的风波。奎章阁学士院在顺帝即位后虽然没有立即被撤掉,但明显衰落了。文宗收藏的宝玩、书画遭到冷弃,代表文宗文艺品位而隶属于奎章阁的群玉内司被革去,并入艺文监,说明顺帝对文宗时期的文化设施是冷漠的。考察顺帝的成长历程,我们可以似乎窥见他对文宗的怨恨心情。学者邱江宁认为: 顺帝自幼一直处于颠沛流离中,据《元史》记载,顺帝母亲罕禄鲁氏乃明宗在大漠时纳的。明宗死后,顺帝被徙于高丽,让他居于大青岛中,“不与人接”。一年后,文宗下诏说,明宗在大漠时便已不承认顺帝是自己的儿子,于是又将顺帝从高丽移到广西静江。宁宗死后,顺帝在文宗皇后不答失里坚决不肯立自己的儿子燕帖古思的情况下,被燕帖木儿从广西静江接至京城即位。燕帖木儿见了顺帝后,与顺帝“并马徐行,具陈迎立之意”,顺帝一无所答,令燕帖木儿心生疑忌,于是燕帖木儿便延挨着不让顺帝即位。由顺帝的成长历程可以看出,他一直处在极其孤独、不安定、被人猜忌、陷害,甚至随便估定生死的境遇中,故而养成极善于韬光养晦、玩弄权术的性格。在知晓父亲元明宗为元文宗与燕帖木儿所毒杀事情之后,顺帝对元文宗更加怀恨……① 柯九思遭到弹劾后,一直处于忧谗畏讥的心境中。就在他完成《晚香高节》图不久,好友九江方叔高将欲南还,临别之际,他赋《将进酒送九江方叔高南还》诗一首,长诗借屈原忠而见谗的遭遇,隐喻自己的痛苦抑郁的处境: 君不见,潇湘之浦苍梧山,虞舜南巡去不还。当时揖让称大圣,但馀湘竹秋痕斑。又不见,汨罗江水杯碧玉,屈原憔悴江头哭。皇天何高地何厚,忠而被谗空放逐。将进酒,君莫辞。圣贤亦尘土,不饮当何为。桃花水暖歌声度,杨柳风轻舞袖垂。况是骊驹促行役,美人惜别低蛾眉。有肉如陵,有酒如海。今朝尽醉极欢娱,莫待重来鬓丝改。黄金装宝剑,白玉饰雕弓。将军上马意气雄,赋诗横槊逾江东。② 柯九思的这首诗歌所表露的心境有助于我们解读他为高昌正臣作的《晚香高节》图。
  柯九思传世的墨竹图比较可靠的约有七八幅,图中多为墨竹一竿,或添山石一块,而《晚香高节》图不但有竹有石,还绘有荆棘和菊花,这就很值得我们为它所蕴含的深意而展开遐想。艺术作品中的“荆棘”一般比喻为“进谗的小人”,在后代的诗文中,荆棘常作为兰花、松柏等植物的对立面出现,竹子、菊花与兰花、松柏一样,自古以来也是高节的象征。元代画家,特别是汉人和南人中的画家普遍以竹画表达自己在艰难处境中的心志。
  明乎此,我们就不难感受到柯九思所作的《晚香高节》图的深沉意蕴。他是在向朋友阿鲁辉乃至世人吐露自己遭到谗臣打击的痛苦心情。尽管处境艰险,但他的本心却如竹子那样高洁。图中的菊花,明显是表示自己淡泊明志的志向。他当然留恋与文宗在一起的奎章阁的日子,但现实环境已经越来越明显地告诉他,奎章阁很有可能容纳不了他,如果真有那么一天到来,那么,他也愿意像陶渊明那样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逸生活。
  尽管文宗皇帝对柯九思还是荣宠如故,甚至“受宠日隆”,但柯九思已经渐渐感觉到朝中的从政环境越来越险恶。至顺三年(1332)五月,文宗皇帝将有上都避暑之行,九思趁着空闲,向文宗真诚地袒露了自己希望离京到外地任职的心声:臣以文艺末技,遭逢圣明,而踪迹疏危,殒越无地,愿乞补外以自效, 庶几仰报日月照临之万一,惟陛下哀怜!① 从九思的乞求中,我们隐隐感觉到文宗在朝中的处境也不太好,九思一方面是为自己的人生出处着想,一方面也是为了不使文宗过于为难。文宗对九思确实也是爱护有加,他慰问他说: 朕在,汝复何忧?② 御史台这次是铁了心要逐出九思,第二天,又上奏章弹劾九思,文宗又不予批复。但是当时朝廷有个成例,御史台章入不报,要缴纳官印辞职请去。文宗一想,还是决定从朝中大局和长久利益考虑,复召而谕之: 朕本意留卿而欲伸言者路,已敕中书除外,卿其少避,俟朕至京宣汝矣。① 文宗说:自己本意是想留你的,但又不得不理会御史台的奏章,以伸言者之路,我已经命中书省除你作外官,你可以先暂时避一避朝中政治斗争的锋芒,待我回京后再宣你回来。
  九思一边拜别,一边哭泣,恋恋而出。可是,“中书竟格诏不行”②。一方面可能是文宗在朝中的权威不是很强,一方面也许是出于对柯九思颇为妒忌,中书省竟敢对文宗的旨意不予执行。
  这一年的八月,元文宗驾崩于上都,年仅二十九岁。九思惊闻噩耗,悲愤欲绝,呜咽流涕,吟诵起昔日所作的感怀诗,权作对文宗的挽诗。感怀诗一共五首,总题为《次杜德常典签玉泉寺秋日感怀五韵》,诗云: 万骑时巡九月回,年年望幸寺门开。儿童不识髯龙远,犹问君王几日来。
  玉殿珠楼漾水光,翠华来幸拂天香。高皇魂魄应思沛,时有祥云护此方。
  贝叶空闻驮白马,金根不复驾苍虬。当时迎日花如锦,一片人间逐水流。
  锦缆牙樯天上移,美人争挽绿杨枝。如今泪洒西风急,采尽苹花晚欲吹。
  萦波翠荇牵秋恨,泣露红蕖落晓芳。惟有旧时西岭月,自移阁影过朱墙。③

附注

①邱江宁: 《元代奎章阁学土院与元代文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1页。 ②同上,第6页。 ③(元)虞集:《(天历元年)即位故元诏》.见王艇点校虞集全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75页。 ④(明)宋纛等;《元史)难三一《明宗纪),中华书局,1976年,第696页。 ①(元)虞樂:《虞集全集)(王顳点校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390页。 ②(明) 宋濂等:《元史)卷三- -《明宗纪),中华书局,1976年,第696页。 ③(元) 虞集: (虞集全集)(王题点校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013年,第603页。 ①邱江宁: 《元代童章阁学士院与元代文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9页。. ②(元)虞集;《至章阁记).见《虞集全集《王题点校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603页。 ③(明) 宋廉等」《元史)港三- -《明宗纪),中华书局,1976年,第696页。 ④同上。 ⑤(明) 宋寡等: (元史卷三四《文宗纪)三,中华书局。1976年,第750页。 ⑥邱江宁: 《元代奎章阁學士院与元代文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13页。 ⑦同上。 ⑧同上,第16页。 ⑨同上,第23页。 ①姜一涵;《元代奎章阁及奎章人物),台湾联婭出版事业公司,1981年,第32页。 ②邱江宁: 《元代童章阁掌士院与元代文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28页。 ③王及: 《柯九思诗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116页。 ④亲典,《柯九思史料》,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a第233页。 ①宗典:《柯九思史料》,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第21页。 ②同上,第23页。 ③同上,第233 页。 ①王及:《柯九思诗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29页。 ②同上,第13页。 ③宗典:《柯九思史料》,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第24页。同上,第23页。 ①邱江宁: 《元代童章阁学士院与元代文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29- -30页。 ②宗典: 《柯九思史料》,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第1页。 ③同上,第27页。 ①宗典:《柯九思史料》,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第23页。 ②同上。 ①宗典:《柯九思史料》。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第23页。 ②同上,第28页。 ③王及; 《柯九思诗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29页。 ①王及: 《柯九思诗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9页。 ②同上,第13页。 ①王及: 《柯九思诗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20页。 ②宗典: 《柯九思史料》,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第2B页。 ①宗典:《柯九思史料》,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第35页。 ②同上,第120页。 ①宗典:《柯九思史料》。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第39页。 D同上,第129页。 ③同上,第131 页。 国同上,第124 页。 ⑤同上,第123页。 ⑥同上,第124 页. ⑦同上,第129页。 ⑧万新华: 《柯九思),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82页。 ⑨同上。 ⑩同上。 11宗典: 《柯九思史料》,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第124页。 ①玉及; 《柯九思诗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124页。 ②同上,第131 页。 ③同上,第129页。 ④同上,第97页。 ①王及: 《柯九思诗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140页。 ②同上,第20页。 ①王及: 《柯九思诗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177页。 ①宗典: 《柯九思史料》,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第1页。2同上,第6页。 ③柯新各: 《新元史)(列传)卷二二九。国同上。 ⑤宗典: 《柯九思史料》。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第1页。 ⑥王及; 《柯九思诗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10页。 ⑦宗典:《柯九思史料》。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第27页。 ⑧同上。 ⑨同上。 ①宗典:《柯九思史料》,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第27页。 ②同上,第90页。 ③陈婧莎: (柯九思(晚香高节團>研究》,2010届硕士学位论文(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第9页。 ①(明) 张丑:《情河书画防》尾七十二,《四库全书)本,卷八下。 ②王眉曳,号擲月 玄览真人。杭州人曾任杭州开元宫住持。生平详见(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 ③(明)张丑:《清河书画静》尾七十二,四库金书)本,卷八下。国(明)朱廉等: (元史)卷三十五(文宗纪四,中华书局1976年,第791页。 ⑤同上,第779页。 ①曹元忠1865-1932),字夔- - .号君直,晚号使波居士.吴县人。光绪二年举人。曾参与康有为 公车上书。 ②(元)柯九思:《丹丘生集》,见李镜藁綱《仙居丛书》(三),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影印本,2013:年,第593页。 ③陈婧莎: 阿九思(晚香高节團>研究》,2010届硕士学位论文(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第15页。 ①邱江宁: 《元代童章阁学士院与元代文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50页。 ②王及: 《柯九思请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年r第5页。 ①柴典:《柯九思史料》,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第4页。 ②同上。 ①宗典:《柯九思史料》。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第5页。 ②同上。 ③(元) 顢瑛辑,杨慷等整理:《草堂雅集>,中华书局,2008年,第23页。

知识出处

翰墨飘萧

《翰墨飘萧》

出版地:上海

柯九思是元代台州文化史上以为举足轻重的人物,其诗书画均为人所称道,且在政坛亦有相当大的影响。本书考察柯九思之艺术和政治生涯,展示柯九思在当时艺坛和政坛的活动,以此折射出元代的状况和面貌。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