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居乡岁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翰墨飘萧》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0494
颗粒名称: 三、居乡岁月
分类号: K825.7
页数: 4
页码: 16-19
摘要: 元至元二十七年,柯九思出生了。那一年,如果细考历史上发生的事件,有两件事情值得一提,因为它们似乎预示着柯九思日后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文化气息比较充沛、人文环境相对宽松的时代。此年的正月,元朝政府复立兴文署,掌经籍板及江南学田钱谷。这一机构的复立,推动了当时文教事业的积极发展。大茅山为江南文人进出颇多之地,诗祸之起致使茅山及其主人备受争议,此事为深刻观察元代社会文化提供一观察点。梁栋诗祸事件是元廷弃绝文字狱之标志。笔者认为,柯九思七岁前虽然居于乡间,但他受教育的条件比起一般的乡间子弟应该是优裕的。据张养浩的《江浙等处儒学提举柯君墓志铭》⑤记载,柯九思祖父柯采,为宋国学进士,嗜好读书而豪放不羁。
关键词: 画家 人物研究 元代

内容

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柯九思出生了。那一年,如果细考历史上发生的事件,有两件事情值得一提,因为它们似乎预示着柯九思日后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文化气息比较充沛、人文环境相对宽松的时代。
  先说第一件事。此年的正月,元朝政府复立兴文署,掌经籍板及江南学田钱谷。据《天禄琳琅书目》卷五载:“朝廷于京师创立兴文署,署置令丞并校理四员,厚给禄廪,召集良工剡刻经、子、史版本,流布天下,以《资治通鉴》为起端之首。”兴文署属集贤院管辖,署令由学识渊博的翰林修撰兼充。职责是刊印典籍、教育生徒以及江南学田钱谷的管理。这一机构的复立,推动了当时文教事业的积极发展。
  第二件事是这一年发生的“梁栋诗祸”事件,有学者对这一事件作了详尽的述论:按:梁栋实金国难民之后,因诗作《大茅峰》惹起诗祸,有人将题写诗句的整堵墙壁作为“罪证”密封运至京师。其诗写到:“杖藜绝顶穷追寻, 青山世路争岖嵚。碧云遮断天外眼,春风吹老人间心。大君上天宝剑化, 小龙入海明珠沉。无人更守玄帝鼎,有客欲问秦皇金。颠崖谁念受辛苦, 古洞未易潜幽深。神光不破黑暗恼,仙鬼空学离骚吟。我来俯仰一慷慨, 山川良昔人民今。安得长杠撑日月,华阳世界收层阴。一声长啸下山去, 草木为我留清音。”孔齐《至正直记》卷二“梁栋题峰”云:“宋末士人梁栋隆吉先生有诗名。以其弟中砥为黄冠,受业三茅山,尝往还,或终岁焉。一日,登大茅峰题壁赋长句,有云:‘大君上天宝剑化,小龙入海明珠沉’,‘安得长杠撑日月,华阳世界收层阴。’隆吉先生每恃己才,邈乎众人,众人多憾之。且好多言。一黄冠者与隆吉有隙,诉此诗于句容县,以为谤讪朝廷,有思宋之心。县上于郡,郡达于行省,行省闻之都省。直毁屋壁,函至京师,捄梁公系于狱,不伏,但曰:‘吾自赋诗耳,非谤讪也。’久而不释。及礼部官拟云:‘诗人吟咏性情,不可诬以谤讪。倘是谤讪,亦非堂堂天朝所不能容者。’于是免罪放还江南。”大茅山为江南文人进出颇多之地,诗祸之起致使茅山及其主人备受争议,此事为深刻观察元代社会文化提供一观察点。梁栋诗祸事件是元廷弃绝文字狱之标志。① 柯九思出生的第二年,也有两件事值得理出来论述一下。这一年的四月, 僧官杨琏真迦以重赂桑哥、发宋诸陵、盗用官物等罪下狱。② 杨琏真迦所侵占的学舍、书院等所有产业,“照依归附时为主,尽行给还元主”,行省并“出榜晓谕”,以儆效尤。③ 这一事件说明元朝统治者已经认识到肆意破坏汉文化所带来的后果,至少在某种角度上平息了江南士子因元朝上层统治者肆意破坏汉文化所激起的群愤,安抚了士子们那一颗曾经受伤的心灵,同时也从一个方面昭示了元朝政府重视文教的积极态度。这一年,元世祖还下诏:“令江南诸路学及各县学内设立小学,选老成之士教之,或自愿招师,或自受家学于父兄者, 亦从其便。其他先儒过化之地,名贤经行之所,与好事之家出钱粟赡学者,并立为书院。”④ 以上四件事情表明,柯九思所遭逢的时代,政府对文教事业是比较重视的,同时,文士墨客的心灵也比较自由,没有那么多的政治约束,不似清代文字狱那么盛行,否则元代的文学艺术局面将形成另外的格局。
  柯九思出生于台州路仙居县开元乡十九都柯思岙村,而今隶属田市镇。
  他的出生地原名已经不得而知了,只知道当时并不叫柯思岙,是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乡贤而改名的。柯思岙位于县城西南,距离仙居县城六十里,是括苍山脉一个十分典型的小山村。此村四周群山叠翠,村东一条名叫蓼溪的清溪潆洄荡漾,环境清幽,景致宜人。这条蓼溪,实在不简单,早在南宋时期,就载入现存台州最早的“府志”、中国历史上的名志《嘉定赤城志》中:“蓼溪,在县西二十里(笔者按,此志记载有误,实不止此数)。源出永嘉杉岗,北流一百十里入大溪。”⑤这里的“大溪”,就是台州的母亲河永安溪。永安溪畔的仙居县,其县名的由来,地方志赫然记载:“景德丁未(1007年)四月,诏改曰仙居,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卫,而多神仙之宅。”①笔者查阅《嘉定赤城志》,仙居西南四十至八十五里处的永安溪畔,也就是柯九思家乡柯思岙的附近,就有名山多座列载其中,如水帘山,“在县西南四十里,与永嘉接。其中崖壁横峙,有瀑自巅泻,宛若帘垂,四时不歇。”②万竹山,“在县西南四十五里。绝顶曰新罗,九峰回环,道极险隘,岭上见丛薄敷秀,平旷幽窈,自成一村,薛左丞昂诗所谓‘万竹源中数百家,重重流水绕桑麻’是也。”③景星岩,“在县西五十里(《光绪仙居县志》载“在县西南五十五里”)。万仞壁立,高处见井邑如错绮绣……”④《光绪仙居县志》对景星岩的描述更为详尽:“复岭重岗,幽邃迂折,历石磴二十四盘而上……左右岩壁峻绝,有玉柱峰、龙湫涧、响岩、印月池、望月台、摘星台、庆云台诸奇胜, 殆为仙邑之冠。”⑤千百年来,柯思岙村以及它的周边一带,青峰叠翠,清溪环绕,林木蔚然深秀,白云缥缈缭绕,其风光确如清代学者潘耒在《游仙居诸山记》中所说的“天台幽深,雁荡奇崛,仙居兼而有之”⑥,是仙居山水风光的典型代表。前几年,就在景星岩下的一个古老村庄北侧的古驿道廊楣上,我们发现了刻有“烟霞深处”四字的石匾额,不禁怦然心动,觉得这四个字,就是仙居特别是这一带山水景致的绝妙写照。
  柯九思出生在这样清奇优美的自然环境里,后来又在诗书画等艺术领域上取得巨大的成就,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地灵人杰”这个成语。确实,按照文化地理学理论,一个人的成长,与他生活的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可以想见,在他少年时代,这一带的山水风光一定使他迷恋不已。柯九思的父亲柯谦长年宦游在外,无暇顾及家室儿女,那么七岁之前的柯九思在他母亲张氏或族中长辈的带领下,悠游于柯思岙以及附近的名山胜迹,应该是很有可能的。这对熏染、启迪他最初的艺术心灵,无疑起了很好的作用。
  根据宗典编的《柯九思年谱》,我们知道柯九思七岁之前为居乡读书时期。
  宗典先生在年谱里按:父谦屡出门,九思在仙居乡学。⑦ 考察仙居地方志,元代仙居有县学一座,至元十八年(1281)县令王征重建。① 九思所读的乡学应该是建于乡村的社学。元代地方官学的设置最具特色的是社学,这是一种乡村民众教育的组织形式。社学其实是一种村级的业余小学,它区别于设于县学内的小学。至元二十三年(1286)元朝政府颁令各路,劝农立社,“每社设学校一,择通晓经书者为学师,农隙使子弟入学,如学有成者,申复官司照验”②。当时社学特别发达,全国社学数创设当年就达20166所,两年后达到24400所, 为整个教育史上一大盛举。所以人们认为“元世学校之盛,远被遐荒,亦自昔所未有云”③。柯思岙村虽然地处偏僻乡野,但文风蔚然,据《光绪仙居县志》, 宋元时期,距离九思的家乡十几里处,建有三座书院,即马鞍山下的上蔡书院、桐林山麓的桐林书院,还有传为朱熹送子就并题“鼎山堂”匾额的桐江书院,④可见,这一带乡村的民间文教气氛十分浓郁,这对童年时期柯九思的文化启蒙颇有裨益。
  笔者认为,柯九思七岁前虽然居于乡间,但他受教育的条件比起一般的乡间子弟应该是优裕的。因为他所出身的家族即使不算仕宦之家,但也足堪称书香门第。据张养浩的《江浙等处儒学提举柯君墓志铭》⑤记载,柯九思祖父柯采,为宋国学进士,嗜好读书而豪放不羁。特别是他的父亲柯谦,是家中的长子,自幼精敏,读书一目辄复诵,无只字遗漏。柯九思出生那年,柯谦已经四十岁了,英爽而辨,著述整修,蔚然有前辈风。游京师,诸名人争与推毂。至元年间,江浙行省征召为昌国州(今舟山)管理学校、教授弟子也兼管郡内教化礼仪之事的文学掾,不知何因,他没有赴任。元贞初年,大概在九思六岁那年,柯谦以翰林国史院检阅官预修世祖实录,书上,将进,不久,又因为太夫人吴氏年老告辞,转任江浙儒学副提举。可以说柯九思日后的艺术成就跟他的家学渊源是分不开的。特别是七岁以后的柯九思,走出仙居山乡,随着宦游各地的父亲读书、交游,更是为他日后学识的提高和艺术道路上的前行奠定了基础。

附注

①邱江宁: 《中国学术编年)(元代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38- -39 页。 ②同上,第41 页。 ③同上。 ④(明) 宋濂等撰:《元史》卷八十一《选举志- - 》,中华书局,1976年,第2032页。 ⑤宋) 陈耆卿撰,徐三见点校:《嘉定赤城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385页。 ①《 光绪仙居县志)(沈在秀校注本) ,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87页。 ②(宋) 陈耆卿撰,徐三见点校:《嘉定赤城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349页。 ③同上。 ④同上,第351页。 ⑤《光绪仙居县志)(沈在秀校注本),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39页。 ⑥同上,第28页。 ⑦宗典:《柯九思史料》,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第221页。 ①《光绪仙居县志》(沈在秀校注本),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98页。 ②柯劭容: 《新元史)卷六十九.志第三十六(食货二)。 ③(明) 陈邦瞻:《元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2015年,第62页。 ④《光绪仙居县志》(沈在秀校注本),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08页。 ⑤宗典: 《柯九思史料》,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第15页。

知识出处

翰墨飘萧

《翰墨飘萧》

出版地:上海

柯九思是元代台州文化史上以为举足轻重的人物,其诗书画均为人所称道,且在政坛亦有相当大的影响。本书考察柯九思之艺术和政治生涯,展示柯九思在当时艺坛和政坛的活动,以此折射出元代的状况和面貌。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