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翰墨飘萧》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0490
颗粒名称: 引言
页数: 6
页码: 1-6

内容

在台州的历史上,柯九思无疑是一位令乡人引以为荣的大人物,自明代谢铎的《赤城新志》起,台州地方文献对这位历史人物皆颇费笔墨,予以重点述论。在中国的文化艺术史上,柯九思无疑也是一位举足轻重的名家,自元代末年起,历代史籍对其生平事迹颇不乏载。翻开当代的各类艺术史,特别是美术史、书法史、鉴藏史方面的研究著作,柯九思更是绕不过去的人物,不但如此, 不少学者、硕士研究生还以柯九思的生平以及诗书画为研究对象,进行专题研究,撰写论文,比如南京博物院万新华先生的《柯九思》、河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张嘉宇硕士的《柯九思题画诗研究》、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王钦贤硕士的《柯九思“奎章阁”时期的经典———〈上京宫词〉》、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范琼伏硕士的《后奎章阁时代的柯九思及其书法》、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陈婧莎硕士的《柯九思〈晚香高节图〉研究》,等等,洋洋洒洒,蔚为可观, 更是将柯九思在艺术史上的价值和地位推向更高的层次。
  作为元代中后期艺坛核心人物之一的柯九思,诗书画三绝,因才情、荣宠、遭遇相似,识者比之唐代郑虔,谓“其所画竹木,笔势生动,论者谓文同后一人”①;其所画山水,“笔趣不凡,得荒寒之致”②。柯九思的书画作品在他生前即因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无数书画家、学者、诗人纷为赞叹和题咏;六七百年后的当今,他的书画作品(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些赝品,需要甄别)一出现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就会引起极大的关注乃至轰动。2005年春季,他的存世真迹水墨纸本《渭川素影图》,在上海工美拍卖有限公司举行的艺术品拍卖会上拍卖, 成交价高达1705万元! 对于这样一位前贤,我每次一听到或一看见他的名字,就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崇敬和景仰,更会产生一种积极探究他生平事迹、心路历程乃至艺术世界的欲望。如果要追溯一点因缘,则要略化一点笔墨。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在我读初中二年级的时候,仙居文化局编的《仙居史话》里有一篇《泽国桃花岸岸开》的文章,介绍的就是柯九思坎坷曲折的人生历程和巨大的艺术成就,而写这篇文章的就是我读小学时的美术老师方吕盈先生,从此,“柯九思”这个名字就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1995年秋间,由于对文物工作的挚爱,我主动从一个乡下中心校教导主任的岗位调到了县文物部门工作。不久,我就到柯九思的故里仙居县田市镇柯思岙村考察,我记忆的深处至今还非常清晰地留存着那个下午看到的情景:四围青翠厚重的山色,一条清澈荡漾的溪流,怀抱着古老宁静的村子,村口,一座古朴典雅的文昌阁巍然屹立,门额上阳刻楷体“山辉川媚”四个大字。每次忆及这一情景,我的心灵就像那天下午那样激荡不已: 地灵人杰,地灵人杰啊!这样一个长年烟霞缭绕、环境清幽而又颇具文风的山村,不出柯九思这样的艺术大家才怪!后来,我在浙江诗坛耆宿、我的古典诗歌创作的引路人和导师应光猷先生家里看到宗典编的《柯九思史料》,略一翻阅,就感到柯九思是一个了不起的艺术家。应光猷先生当时曾向县里文化部门建议成立柯九思研究会,可是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未能如愿。但应老先生在诗歌创作中对柯九思情有独钟,多次深情地吟唱道:“一枝横出到松江,水色山光桥畔香。淡墨疏烟三五笔,惊将篆草染幽篁。”“蜚声元季画坛笔,花里停骖博士名。坚节不饶知托意,胭脂桥畔哭诗魂。”诗作清隽飘逸,对柯九思的绝妙才华和凄惨遭遇深表钦佩和同情。二十一世纪初,台州文博界元老王及先生将自己编辑出版的《柯九思诗文集》赠送给我,我珍若至宝,时常翻阅,更觉柯九思是一个很值得探究的历史人物。应老、王先生等台州老一辈学人的文化情怀使人动容,也催发了我研究柯九思的想法,但接下来的三四年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全面铺开,野外调查的任务非常艰巨,我根本无暇开展对柯九思的研究。到台州博物馆工作后,适逢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进台州文化研究工程,与妻子两地分居的我,业余时间少了家务的牵累,多有夜深人静的闲暇时光,真正起了研究柯九思的念头,于是网购《柯九思史料》及其他相关书籍,沉下心来仔细研读柯九思的诗文集,细细观赏柯九思的存世名迹。几个月下来,我的心灵又一次受到极大的震荡:原来柯九思有那么复杂幽微的心灵世界,原来柯九思在多族士人圈里的交游那么广泛,他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还有我们认知不到的地方,他的艺术世界那么丰富多彩,他的鉴赏文物书画的眼光那么老到、精准!更重要的是,通过研究,我认识到了柯九思的积极求仕的真实用心。
  柯九思与元代艺术成就最高的人物赵孟頫一样,在历史上曾是一个有不少争议的人物,“有一些人指责他‘晚途肮脏,流落江左’”①。为什么说他“晚途肮脏”呢?原来“柯九思早年积极谋求仕途,并一直游历于官宦贵胄之间,从而招来非议,以致明清的文人画家对其嗤之以鼻。正因为这样,后世文人把他作为一个典型人物加以批判”②。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柯九思真的是那样的一个人物吗?我在研究过程中,头脑中常常萦绕着陈寅恪先生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中的一段话:“凡著中国古代哲学史者,其对于古人之学说, 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陈寅恪先生所论的着眼点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但我以为,对一切历史包括历史人物的研究,都应该具有这样的态度,盖研究古人,往往需用双视角,一则以今日之价值体系为参照而视之;一则依当日之价值体系为参照而视之。前者即“所有历史都是现代史”之谓,后者即对古人“了解之同情”,二者不可偏废。本着这样的精神,我在研究中发现,柯九思壮游江浙,几上大都,广为交游(特别是与以高昌正臣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士人的交好),在表面看来是为了结交贵胄,谋求仕进,实际上是为了心中的理想,即积极响应赵孟頫的号召,举起复古的旗帜,为恢复和弘扬汉文化而积极努力! 研究者发现,元朝统一江南后,一部分士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归隐溪山,另有大批江南士人纷纷游历大都,为了达到谋取官职和改变自身处境的目的,他们“各显神通,上书、议政、以文求仕、以才求仕、以技能求仕等成为他们达到目的的主要手段”③。
  柯九思也是这批江南士人中的一员,他的壮游京师,广为结交,是不是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纵览柯九思的诗歌,我们发现柯九思从营求仕进到深受文宗皇帝恩宠,其主观愿望乃是为了自觉地实现复古亦即恢复和弘扬汉文化的远大理想,也就是说,他是有着更自觉的文化担当。他的《送倪仲刚迁浙西》一诗开头说:“我昔少年气如鹘,万里肩书趼双足。归来思得人中雄,扪虱高谈破聋俗。”从这四句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少年时代起,柯九思就不甘平庸凡俗,而是意气如鹘,肩书万里;怀抱理想,志作豪杰。那么他心中的理想到底是什么呢?按照通常的理解,他是为了积极求仕,也就是走中国历史上大部分儒者所走的求取功名的道路。柯九思当然也有这方面的欲望和诉求。但考察他的人生履迹,笔者认为他的人生理想,不是这么简单。我们知道,在他二十五岁的时候,曾经出现了人生第一次出仕机会,即“以父荫,补华亭尉”。但他没有赴任。究其原因,一般论者都认为“因其武职未就”。这个推断有一定道理, 但结合上述所引的“归来思得人中雄,扪虱高谈破聋俗”两句诗,我们似乎应该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柯九思在青少年时代随父亲定居杭州时,即已经结识当时文化界的领袖人物赵孟頫,而艺术创作上的“古意论”,即书画艺术上的复古思想,是赵孟頫在杭州提出并积极践行的。柯九思从小即出入于赵氏居所,深受其艺术思想的熏陶、教育那是一定的。而复古思想从更深的层次理解,实际“是中国传统文儒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宣言”①。元朝,是蒙古贵族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王朝,蒙古族本是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统一南北大漠以后,逐步进入奴隶社会,至1279年统一天下后才正式跨入封建社会。这个长期游牧迁徙、靠武力征服、以武功自恃的民族在文化的建设和统治上不免薄弱。宋元鼎革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科考中断、族分“四等”等象征着汉文化衰落的举措, 曾经深深地刺伤了汉族特别是江南士人的心。后来,随着元朝廷对汉文化尊重政策的不断加强,许多士人重新燃起仕元的愿望,特别是像柯九思这样出身书香门第而有着传统文化基因的士子的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积极把握住元廷对文人管制相对宽松的政策机会,积极争取更好的生存条件,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施加对元朝政权的影响,进行社会网络的构建和文化权威的塑造;他们秉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儒者精神,希望在新的时代里,肩负起社会秩序整合、意识形态恢复的使命,而艺术活动和文化言说,恰是实现自身文化价值和人生理想的重要途径。柯九思希望自己像乡贤赵孟頫一样,以自己的名望影响带动当时的文人,以积极的艺术实践使书画所蕴含的汉文化精神重新成为元代的核心文化价值。可以说,柯九思就是怀着这样重振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而来到大都的。
  本书的写作即以此为主轴而展开。当然,我的论述是建立在史料的基础上,这个史料,主要是柯九思的诗文书画,同时还有他的同时代士人的诗文。
  关于以诗文来考证历史,即“以诗证史”,现代学术界曾有不同的声音,据说钱钟书先生就不太认同,但学术大师陈寅恪却以此法写出了不朽经典《元白诗笺证稿》。当然陈著不单单是以诗歌考证历史,论著中旁征博引,融合文学、历史、地理、人事,等等,可见此法只要运用得好,还是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的。笔者本书的写作亦尝试运用此法,以柯九思的诗文为基础,结合其他史料,来解读柯九思的心路历程。对于柯九思的诗文,我尽力作了详细的研读和较为准确的理解,如果用一种形象的说法,那就是,我似乎已经触摸到了柯九思那一颗至今还没有停止跳动的诗心!读者读了本书之后,就会发现柯九思在这条复古的道路上,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意的痛苦,更多的是对任职奎章阁时期高雅充实生活的怀念。柯九思流落江南以后直至人生的老境,其间虽然也有凄苦悲凉的心态,但更多的是矢志不移的心志,他的“志于道”而“游于艺”的生活情状一直没有改变,他为重振汉文化的努力一直不曾消歇。
  本书的题目,尤其正题,让我颇费周章,几经斟酌,最后定为《翰墨飘萧———柯九思的艺术世界》,自思还是比较妥帖的。请允许我在这里稍花笔墨,加以申述:“翰墨”,原指笔墨,后借指文章书画或艺术才华;“飘萧”,多种意思,有“飘逸潇洒”、“飞扬”之意,也有“零落飘坠”之义。本书书名《翰墨飘萧》的“飘萧”兼取两种含意,既指柯九思在艺术上飘逸潇洒和灵动飞扬,也就是说柯九思在艺术上取得巨大成就(诗、书、画三绝),又暗喻他坎坷的艺术人生(他短暂的荣宠之外,更多的是前期的奔波漂泊和后期的流落沉郁,但总体上都又不失“志于道、游于艺”的人生志趣)。柯九思在《题赵子固画墨兰》中有一句诗:“飘萧翰墨足风流”,完全可以移用过来,喻指柯九思自己的人生历程和艺术境界。
  一本考论性的学术著作,总要有所发明,力求超越以往的研究著作。本书严格以史料为依据,在柯九思的心路历程、柯九思与赵孟頫的关系、柯九思岳父姚天福的身份、柯九思山水画的艺术定位上,都作了详细的考述。这是以往学者较少关注,或述说错误和考证不明的,自思对此还是有一定的发明。当然,确当与否,还是要请大方之家审阅评判。
  我于书画鉴赏一路,原本是个门外汉,虽偶尔看过几本书,也仅是皮毛而已。柯九思是个书画名家,不懂书画鉴赏,何以能够研究柯九思?但既然接手这个课题,开弓没有回头箭,就只有迎难而上。于是我买来大量中国古代书画史尤其是书画鉴赏方面的书籍,自行补课。在研究过程中,遇有不懂的书画知识,就烦请识者指教。这样,总算比原来更深一点地了解了一点书画鉴赏方面的知识。现在呈现给读者面前的本书的第三章第二、第三两节,是解读柯九思书画作品的,我不知到底解读得如何,尚心有惴惴焉,这是要敬请读者诸君不吝指正的。
  柯九思的心路历程是复杂幽微的,其艺术世界也是浩瀚精深的,我不知自己的探索,到底进入到怎样的程度,不知还有哪些地方没有涉及,希望识者有以教我!

知识出处

翰墨飘萧

《翰墨飘萧》

出版地:上海

柯九思是元代台州文化史上以为举足轻重的人物,其诗书画均为人所称道,且在政坛亦有相当大的影响。本书考察柯九思之艺术和政治生涯,展示柯九思在当时艺坛和政坛的活动,以此折射出元代的状况和面貌。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