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古桥闸和回浦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章安史话》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043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古桥闸和回浦闸
分类号: U448
页数: 3
页码: 121-123
摘要: 本文讲述了明洪武十七年,章安古桥村建起了椒北地区最早的一座水闸——— 古桥闸。北宋时期,台州沿海涨涂田埭逐渐形成,但尚无水利可言,海水随潮涨落, 卤田相交,农业生产落后。当时主要产粮区在今温(温岭)、黄(黄岩)平原一带,因斥卤无法,产量不高。这一现象,引起了当时许多有识之士的重视,台州人罗适首创建闸之议,并付诸实施。南宋时,著名理学家朱熹任浙东常平提举,行部台州,建成黄岩六闸,蓄淡斥卤,有利于农业生产,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成效显著。北宋时,椒北平原尚未形成,沿海以盐业为利,章安以回浦水为利。
关键词: 建筑设计

内容

明洪武十七年(1384),章安古桥村建起了椒北地区最早的一座水闸——— 古桥闸。
  北宋时期,台州沿海涨涂田埭逐渐形成,但尚无水利可言,海水随潮涨落, 卤田相交,农业生产落后。当时主要产粮区在今温(温岭)、黄(黄岩)平原一带,因斥卤无法,产量不高。这一现象,引起了当时许多有识之士的重视,台州人罗适首创建闸之议,并付诸实施。南宋时,著名理学家朱熹任浙东常平提举,行部台州,建成黄岩六闸,蓄淡斥卤,有利于农业生产,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成效显著。
  北宋时,椒北平原尚未形成,沿海以盐业为利,章安以回浦水为利。南宋时期,滩涂开发力度加大,章安近江一带涨田大量扩展,回浦东支灌溉作用愈显重要,仿效椒江南岸建闸兴水利,已势在必行。
  最早提出在椒北建闸的是蔡岙人蔡民玉。蔡民玉(1352—1397),名珉, 以字行,临海蔡岙人。志传称其在明洪武初年曾向朝廷提出建议,包括临海立闸等共40件,主要是为改善经元朝末年战乱而凋敝的生产环境和社会环境。他的建议得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重视,不久就任命他为江西道监察御史。
  蔡民玉为人正直,担任御史后,发现当时交粮用的量具斛上面宽博,底面窄小,皂隶差役利用这种上大下小的斛作奸欺诈,农民家中量出的粮食一到官仓就不足额了。为了纠正这一弊端,他奏请朱元璋根据宋代旧制,改为底宽博、面狭小的斛,并在全国使用。这种量具一直传到后世。
  回浦承椒北诸大山之水,流量较大,又因互洄湾环,一遇大雨就泛滥成灾; 倘遇旱情,椒江咸水上涨,致使良田板结,颗粒无收。蔡民玉的家乡蔡岙就在椒北地区(今杜桥蔡岙),当时也属章安范围,对旱涝灾情有切身感受。
  古桥位于回浦上游到下游的东支和南支的分流处,离蔡岙不到3公里。
  早在家乡读书时,蔡民玉就对经世之学普遍涉猎,并熟读水利著作。他认为, 如果在古桥建一座闸,以控制下流的咸水,再在上流浦、溪各处建立堤坝涵闸, 分流蓄水,“闸门下闭,咸潮不上”,上流即可充分蓄水,灌溉农田。
  据清道光《台临蔡氏宗谱》记载:明洪武十七年(1384),御史蔡民玉“按地脉所宜,凿河若干,置闸若干,总萃之以古桥闸”。在古桥闸以上,对回浦水进行一次大清大疏,因地制宜,先造许多小闸蓄水,使回浦上游的农田山地产量大大提高。古桥闸的过水流量,按照现在估计,约每秒30立方米。
  建好古桥闸后,蔡民玉又在溪口的上蔡村度量地势,建砩十八进,总蓄水量近一万立方米。后来,人们就将这个地方叫做十八浒。古桥闸和十八浒,是椒北地区最早的水利工程。
  遗憾的是,明初朱元璋对臣下苛严,任意杀罚。在兴修椒北水利后不久, 蔡民玉就因为一点小事不顺朱元璋之意而遭杀戮。消息传来,人人痛惜。但蔡民玉作为最早在椒北兴修水利工程的人,已永远地载入了史册。
  到了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章安方镕与叶荫棠在已经缩窄了的回浦上建起了回浦闸。回浦闸为条石砌筑,三孔,闸孔总净宽8.5米,闸身高5米,最大过水能力每秒30立方米,排水受益面积达15000亩。
  方镕就是章安方氏药业创始人方庆禄的长子,掌管府城临海方一仁药号。
  晚年的方镕看到章安一带水患严重,一遇暴雨即成灾,稻上可撑船;而久旱又造成咸潮倒灌,形成土地板结。于是立志造闸,偕同回浦村叶荫棠筹措资金, 于1898年建成回浦闸。
  回浦闸建成后,上游的古桥闸失去了原有的阻咸作用,就拆除了闸门,真的成了古桥。

知识出处

章安史话

《章安史话》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地:2017

本书从多个板块讲述章安(现台州椒江区)的历史。内容包括:章安简史、海上丝路、文化教育、历史街区、桥梁水利、名人史事、章安诗选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