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回浦由来和章安古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章安史话》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024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回浦由来和章安古城
分类号: K295.54
页数: 2
页码: 5-6
摘要: 本文讲述了回浦,又名章安浦。因三面回浦,故名。回浦旧时水道与桃渚港共同构成椒北平原的主水道网,既有利于灌溉,又起到了内河交通运输作用。古时的会稽郡鄞南回浦乡及西汉的回浦县就是以这条内河得名的。章安城和章安湖现在都已不复存在,回浦水也在近现代的农田改造中基本理直,不见湾洄了。古代章安,现在只留下了遗址。多年来,文物工作者曾多次对古章安遗址进行调查考察,确定自章安桥西至墩头山,北到鲎山、回浦桥,南到水退基一带及南面的小浦,都属古章安遗址。近几年又发现了南朝梁禅林寺遗址,出土了大量木构件和砖瓦石等。由此可见,古章安遗址大体上还是在现在的章安街道镇区范围之内。
关键词: 椒江区 地方史

内容

回浦,又名章安浦。旧志载:“回浦,在(临海)县东南章安镇,汉置回浦县。
  因三面回浦,故名。”旧时回浦源头出自白石、义岭,浦水自小溪南流至溪口、山门,西出回龙闸,折流又向南,过梓林,至山前为第一折,称山前回;西流约五百米至鲎山东麓为瓦窑头回;复折向东约八百米为东浦回;又折向西约五百米为西里回;复折向东约二百米至章安桥,又折向西二百余米为下坦回;复折向东约六百米至金鳌山为下洋回;又折向西约五百米为喂野人回;复折向东约二百米为牛卵子回;又折向西约五百米为里坦回;然后由沙里港出口注入椒江。以后由于水道改直,旧回浦今已不复存在。
  上流浦水自山门流出以后,分入东路的经古桥闸、蔡桥、东逻入椒江。自古桥闸东北入赖屿闸,经大汾、横河、松浦、道感堂至淘江浦闸入海,称“淘江浦”;赖屿闸东北过嘹倭桥,至松浦村南横河入海,称“松浦”;松浦闸上河坎下折西南入海,称“礁下浦”;自嘹倭桥东北流至涂下桥,转东南至六柱闸入海,称“涂下浦”;自六柱闸东北至三石桥折入东南,经濑头闸、三石浦村再入海,称“三石浦”;自三石桥向东北,经市场,南折东至水路张以南入海,称“推船沟浦”。以上这些都是回浦的支流。回浦旧时水道与桃渚港共同构成椒北平原的主水道网,既有利于灌溉,又起到了内河交通运输作用。
  古时的会稽郡鄞南回浦乡及西汉的回浦县就是以这条内河得名的。
  早年的章安还有城,旧志都称为“章安古城”。城“在(临海)县东一百十五里章安镇。汉回浦县,三面有浦,故名。后汉改章安县”。又有记载,如“章安县南门有赤栏桥”;“章安桥,亦在章安临海门外”。《嘉定赤城志》也记载有“今章安镇侧有古城,盖吾州旧迹也”等。现在的章安桥东北约四百米处的抽水机旁,一直称为“东门头”,可见汉时的章安古城也是在章安桥附近的范围之内。
  古代章安城的北面,还有一个风景优美的大湖,叫章安湖。这个湖面积很大,是江沿涨积后由原来海泽形成的内湖,从现在的湖边、湖巉、湖角等地名所处的位置来看,足见其大。湖的旁边有一座小山,现在的地名叫长嘉峙山,虽然不高也不大,可是山顶平坦,足可容纳四五百人。这座山在两汉、南朝时期, 是章安的一大景点。它的后面,高山连绵层叠,翠郁青葱;山前却是回浦一水, 弯环而过。城中万家街市,北面湖波泛碧,轻舟装点。南峙金鳌,傍带椒江,举目翘首,但见东海无际,烟波浩渺,千帆触浪,百舸争流。每逢秋高气爽之时, 太守、县令和章安的士子文人,就相聚湖上,饮酒赋诗,优游行乐。
  章安城和章安湖现在都已不复存在,回浦水也在近现代的农田改造中基本理直,不见湾洄了。古代章安,现在只留下了遗址。多年来,文物工作者曾多次对古章安遗址进行调查考察,确定自章安桥西至墩头山,北到鲎山、回浦桥,南到水退基一带及南面的小浦,都属古章安遗址。在鲎山、长嘉峙山、墩头山前的浦河两岸及田塍间,砖瓦、陶瓷碎片广泛分布,器物分别为钱纹平砖、板瓦、筒瓦、瓦当、滴水,罍、壶、碗、水盂、唾盂、瓷砚、鹿角、五铢钱等。特别是水退基一带,出土文物尤为丰富,20世纪50年代移墩改田时,曾经掘出灶、水井等,1985年还出土了一批东汉古钱币窖藏。章安桥东、章安路廊以西的房屋, 基本上都是建国以后所建,当时造屋翻基时,地下砖块、瓦砾、碗碎等物往往层层积叠,其深度约为地表以下1.5米左右。近几年又发现了南朝梁禅林寺遗址,出土了大量木构件和砖瓦石等。由此可见,古章安遗址大体上还是在现在的章安街道镇区范围之内。

知识出处

章安史话

《章安史话》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地:2017

本书从多个板块讲述章安(现台州椒江区)的历史。内容包括:章安简史、海上丝路、文化教育、历史街区、桥梁水利、名人史事、章安诗选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