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和合的祠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台山和合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0200
颗粒名称: 二、和合的祠堂
分类号: K295.54
页数: 2
页码: 164-165
摘要: 在天台县龙溪乡有个最偏远的山村,名叫岩坦村,村中有座祠堂,称联志堂,是别具一格的祠堂,集中体现了各姓之间的和合即人与人和合。一般地,宗祠都是单姓所有,而岩坦村的祠堂是季、林、陈、叶四个姓氏共有,故名联志堂,建于民国十四年,坐北朝南,右为前门山,左为水溪。这是全县、全省乃至全国, 极为少见的数姓合建之祠堂。正厅后壁墙四块大石板上有四幅圆形石雕图,其中东面为寒山。寒山呈童子相,有发髻,双手握荷花,似跨步行,四周配以如意状的祥云。西面第一幅是拾得。拾得系童子结,左手高举一圆盒,外飘彩带。两人面带笑容,脚踩祥云,仪态祥和,俨然仙人行状。这两个寒山拾得石雕,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突出了和合人间的深刻意蕴。
关键词: 文化史 地方文化 天台县

内容

在天台县龙溪乡有个最偏远的山村,名叫岩坦村,村中有座祠堂,称联志堂,是别具一格的祠堂,集中体现了各姓之间的和合即人与人和合。
  一般地,宗祠都是单姓所有,而岩坦村的祠堂是季、林、陈、叶四个姓氏共有,故名联志堂,建于民国十四年,坐北朝南,右为前门山,左为水溪。“嘉其四姓之同惠同心,群策群力,因名其堂曰‘联志堂’。”这是全县、全省乃至全国, 极为少见的数姓合建之祠堂。
  建造这样一座宗祠,对于山民来说,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庞大工程。当时村民不足五百人。村民的收入只有靠山上的毛竹和树木,可是要卖也得走五十多里路背到临海白水洋或者街头镇。人们含辛茹苦也要建造联志堂, 有人凑了摊到的份后,家徒四壁,外出讨饭。还有的女婿与老丈人为砍树建祠堂而打架。为了生存,村里还有人去仙居、临海交界的大山里开垦种玉米。
  祠堂大门是五开间,歇山式。大门最显目的是两根龙柱,用两米多高的整根石条雕刻而成。两条龙在祥云中穿越,盘柱而上,栩栩如生,气势雄伟。其龙的麟片雕刻得十分精细。龙柱下的石础刻着文房四宝。石柱上的牛腿是石雕,一边是福星手捧石榴骑鹿而下,一边是寿星手握龙杖而来。其雕刻风格敦厚。墙头上有八仙的绘画,墙基是两块浮雕,左边是仙人骑麒麟,右边是农夫与耕牛。天上人间都在此汇聚,表现的正是天人合一。
  正厅的墙脚镶嵌着一块《联志堂碑》:“世界上称曰共和者,五大洲也。中国公联志同者,四万万也。……”撰写碑文者,放眼山外的大千世界。
  正厅后壁墙四块大石板上有四幅圆形石雕图,其中东面为寒山。寒山呈童子相,有发髻,双手握荷花,似跨步行,四周配以如意状的祥云。西面第一幅是拾得。拾得系童子结,左手高举一圆盒,外飘彩带。两人面带笑容,脚踩祥云,仪态祥和,俨然仙人行状。这两个寒山拾得石雕,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突出了和合人间的深刻意蕴。

知识出处

天台山和合文化

《天台山和合文化》

出版地:上海

本书共包括五章,以和合观念发展脉落为主线,从微观看和合文化的发展,探究寒山拾得从普通的隐士、俗僧二大士,演变成为和合二圣成为和合文化象征的整个过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