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唐末五代寒拾画产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台山和合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0122
颗粒名称: 一、唐末五代寒拾画产生
分类号: K295.54
页数: 4
页码: 95-98
摘要: 唐代的绘画,无论是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都非常昌盛。名垂青史的著名画家有阎立本、吴道子等,五代时有善画罗汉的禅月大师贯休等。虽然,唐人所描绘的寒山拾得画像今已无存,但可以从宋人诗文中见到唐五代时已经有寒山拾得画传世。
关键词: 文化史 地方文化 天台县

内容

唐代的绘画,无论是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都非常昌盛。名垂青史的著名画家有阎立本、吴道子等,五代时有善画罗汉的禅月大师贯休等。虽然,唐人所描绘的寒山拾得画像今已无存,但可以从宋人诗文中见到唐五代时已经有寒山拾得画传世。
  (一) 国清寺始见寒山画闾丘胤的《寒山子诗集序》尾赞有云: 是故国清,图写仪轨。永劫供养,长为弟子。
  昔居寒山,时来兹地。稽首文殊,寒山之士。
  南无普贤,拾得定是。聊申赞叹,愿超生死。① 此赞显示出当时的国清寺已经为寒山拾得“图写仪轨”了,因为寒山拾得其人不可能长生不老,只有图写形象,才能使寒山拾得“永劫供养,长为弟子”。
  且明确告诉善男信女,寒山子过去居住在寒岩,时常来国清寺,现在让他永久驻息此地,成为文殊菩萨。拾得则成为“南无普贤”菩萨了。他们可以保佑世人“愿超生死”了。
  张景修的《三贤堂》诗中说:“今古三贤隐,仙凡两路分。唐人书画在,明日更殷勤。”② 国清寺三贤堂建于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塑有丰干、寒山、拾得像,说明寒拾已经深入人心,香火不绝,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偶像。张景修在三贤堂亲眼看到了唐人画的寒山拾得画。此诗表明在北宋时国清寺三贤堂中尚有与三隐相关的唐人书画存在。张景修曾“知台州黄岩县事”,作有多首与天台风土人物相关的诗作,其《三贤堂》所写应无可疑。
  三贤堂,又名三贤殿,是纪念丰干、寒山、拾得,北宋初期建于天台山国清寺。据《国清寺志》载:“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日僧寂昭弟子念救,又捐资重建国清寺,并建三贤堂,祀丰干、寒山、拾得三大士。”③念救是日本天台宗高僧, 曾于1003年8月入宋求法。在天台山为重建大慈寺,任“知识使”(负责筹资),曾返日本向日本左大臣藤原道长等人募捐,重返天台山。宋熙宁五年(1072)五月十四日,日本天台宗高僧成寻参礼国清寺“三贤堂”,并在其《参天台五台山记》里对天台山国清寺有详细记载。这是关于国清寺三贤堂的最早记载。《嘉定赤城志》云:“(国清寺)上有三贤堂,谓丰干、寒山、拾得也。”④三贤殿内悬挂的“三贤古迹”匾额,系清乾隆皇帝御赐。
  杨杰也有三贤堂诗咏之。(详见第一节《骚人墨客的传诵》) 与张景修同时代的黄庭坚的《题落星石四首》之三有云: 宴请清江与世隔,图画妙绝(一作“妙笔”)无人知。
  自注:僧隆画甚富,而寒山拾得画最妙。① (二) 寒拾、维摩同绘一轴唐末五代时还有将寒山、拾得与维摩并绘一轴者,暗示出寒拾之声名已可与维摩鼎足而三。
  宋著名思想家吕祖谦的伯祖吕本中曾看到描绘维摩、寒山、拾得三人的唐代古画,作《观宁子仪所蓄维摩寒山拾得唐画歌》歌之: 君不见,寒山子,垢面蓬头何所似。戏拈柱杖唤拾公,似是同游国清寺。
  君不见,维摩老,结习已空无可道。床头谁是散花人,堕地纷纷不自扫。
  呜呼!妙处虽在不得言,尚有丹青传百年。请公着眼落笔前,令我琢句逃幽禅。异时净社看白莲,莫忘只今香火缘。② 吕本中(1084—1145),字居仁,世称“东莱先生”,寿州人。著有《紫微诗话》、《东莱先生诗集》等。吕本中在宁子仪家亲眼目睹了子仪所收藏的唐人画。画上的寒山“垢面蓬头”,“戏拈柱杖唤拾公”,正拄着拐杖叫唤拾得,寒拾二人好像同游国清寺。而“维摩老”,竟“结习已空无可道”。“床头谁是散花人,堕地纷纷不自扫”,分明写拾得好久没有扫散花了。
  “寒山子,垢面蓬头何所似?戏拈拄杖唤拾公,似是同游国清寺”,诗中所描绘寒山子那放荡不羁的形象正是《寒山子诗集序》中所描绘的寒山放荡不羁“蓬头”形象,而“蓬头”之貌与后来的宋元寒山绘画非常接近,换言之,宋元时绘画所描绘的寒山形象则继承了唐人寒山画的画风。吕氏称此画为“唐画”, 又称“妙处虽在不得言,尚有丹青传百年”,可知此画至迟当出现于唐末,并已流传上百年了。
  以上唐人寒拾画未指名为谁所作,可能画上本无署名,也许是吕本中疏忽未注。
  (三) 贯休首画寒拾据现有资料,最早画寒山拾得像的是五代时的诗僧禅月大师贯休。宋王英孙有《题贯休寒拾像赞》。诗云:“东家人死西家哀,世上谁人识破来。只为丰干太饶舌,至今岩罅不曾开。”① 王英孙(1238—1312),字才翁,一作才子,号修竹,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有《修竹集》。诗的前二句写“东家人死西家助哀”,乃禅的公案,此语首见《景德传灯录·天台拾得》条。有一日,拾得扫地,寺主问拾得来自何处,住在哪里。寒山搥胸道:“苍天,苍天!”拾得却问:“汝作什么?”曰:“岂不见道:‘东家人死,西家助哀?’”② 后二句写台州太守闾丘胤去国清寺访寒拾,寒拾歌之舞之而出国清,径往寒岩,至明岩隐于崖壁中,闾丘追至仅见壁间“五马隐”而已。此事源于后人托伪闾丘胤之《寒山子诗集序》。“丰干饶舌”成为成语,意思是“多嘴”。
  此二卷现藏于日本藤田美术馆,卷轴、纸本、水墨画,从画面看,二人均蓬发长袍,面目古怪,坐于松下,一人持卷诵读,一人身边置一扫帚,后世“寒山展卷、拾得持帚”的经典形象,其源头或可远溯至此卷。
  明汪珂玉《珊瑚网·名画题跋一》“贯休应真高僧像卷”条,录有南宋末王英孙“癸卯(1123)长至后八日”所作的十首题赞,其中有达磨、志公、竺法华、长汀老子、普化禅师、寒山拾得、善导和尚等。其六即寒山拾得,上有《题贯休寒拾像赞》。

附注

② 〔日〕月坡禅师:《住常陆州岱宗山天德寺语录·寒山拾得相戏图》,《大正藏》第82册。 ①项楚:《寒山诗注》,中华书局,2013年7月,第933页。 ②(宋) 林师蕆:《天台续集》,《四库全书》153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6月,第493页。 ③丁天魁: 《国清寺志》,华东师大出版社,1995年10月,第462页。 ④(宋) 陈耆卿:《嘉定赤城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9月,第399页。 ①(宋) 黄庭坚:《山谷诗外集》,《四库全书>111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80页。 ②(宋) 昌本中:《东莱先生诗集),《四库全书)113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6月,第701页。 ①(明) 汪珂玉《珊瑚网》,《四库全书)818册。上海古舞出版社.第513页。 ②(宋) 释道元:《景德传灯录》,海南出版社,2013年6月,第968页。

知识出处

天台山和合文化

《天台山和合文化》

出版地:上海

本书共包括五章,以和合观念发展脉落为主线,从微观看和合文化的发展,探究寒山拾得从普通的隐士、俗僧二大士,演变成为和合二圣成为和合文化象征的整个过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