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宋释传扬寒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台山和合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0112
颗粒名称: 二、宋释传扬寒山
分类号: K295.54
页数: 9
页码: 87-95
摘要: 宋释氏对寒山拾得展开了大规模的宣传造势,可谓声势浩大。自唐末经五代宋元明,据陈耀东之《寒山诗集版本研究》(此书是国内一本搜集研究寒山拾得齐备、详尽、周密、细致的史料专著)一书所载有名姓之释子,参与造势者, 不完全统计就达185人,其中唐五代35人,宋117人,元19人,明14人。可见在两宋时期,释氏参与造势的人数达到顶峰。
关键词: 文化史 地方文化 天台县

内容

宋释氏对寒山拾得展开了大规模的宣传造势,可谓声势浩大。自唐末经五代宋元明,据陈耀东之《寒山诗集版本研究》(此书是国内一本搜集研究寒山拾得齐备、详尽、周密、细致的史料专著)一书所载有名姓之释子,参与造势者, 不完全统计就达185人,其中唐五代35人,宋117人,元19人,明14人。可见在两宋时期,释氏参与造势的人数达到顶峰。
  185位释子所记载之语录、机锋,或引述寒山子诗等史料条数(同样以陈耀东《寒山诗集版本研究》为参数,不包括拟寒山诗数量,序跋未计入),共598 条。宋代释子117位共有语录等453则,人均约4条。元代释子19人,共76 条,人均4条;明释子14人,51条。
  自唐末至清雍正帝敕封之前,除曹山本寂之和诗无着落,不计入拟寒山诗数量外,五代泰钦(?—974)拟寒山诗十首;宋善昭(945—1027)拟寒山诗十首;守钦(苏州定慧长老)十首(佚);守卓(1065—1118)拟寒山诗四首;咸静拟寒山诗自述十首;怀深(1077—1132)拟寒山诗148首;居简三首拟诗送友人; 如珙(1222—1289)拟寒山诗二十首,以作颂偈;元行端(1254—1341)拟寒山诗百余首,现存41首;元末明初楚石梵琦(1296—1370)和寒山诗307首,和丰干禅师诗6首,和拾得诗49首,计362首。石树和诗362首,与楚石和诗数量相同。累计拟作诗以及和诗(不计未注明拟作的颂偈)1030首。
  可见,唐末、五代、两宋、元、明、清(截止雍正皇帝敕封前),宋代释子参与造势的人数最多,所造的材料亦最盛。其中,南宋末迄元的希叟绍昙的语录诗歌等涉及寒山的材料三十则,位居第一(详见后文)。传灯次之,达28条。若计入和寒山诗或拟寒山诗在内,则明代楚石梵琦为冠军,达到380条。
  (一) 寒山被作公案材料寒山子身后,他本人就被禅僧们当作公案中对机锋的材料。有关寒山的记述和公案大量出现在各种禅宗的经典著作中,如道元的《景德传灯录》就有24处提及寒山与寒山诗。
  宋赜藏主的《古尊宿语录》载《云门(文偃)匡真禅师广录中》云: 一日云:“今日十五入夏也,寒山子作么生?”代云:“和尚问寒山,学人对拾得。”① 云门文偃禅师(864—949),俗姓张,姑苏嘉兴(今浙江嘉兴)人,是云门宗禅的创始人。文偃禅师出尘很早,幼年敏智生知,慧辩天纵。成年后,文偃在毗陵(今江苏常州)戒坛受具,然后仍侍志澄禅师,且穷探律藏。文偃禅师流传下来的文字比较丰富,有《云门匡真禅师广录》三卷传世。
  又《石霜楚圆慈明禅师语录》云: 问:“如何是佛?”师云:“人老病生。”问:“如何是接初机底句?”师云: “一刀两断。”问:“如何是验衲僧底句?”师云:“寒山拾得。”问:“如何正令行底句?”师云:“来千去万。”问:“如何是立乾坤句?”师云:“天高海阔。”② (二) 寒山诗当参禅工具禅师们除了把寒山子本人当作机锋材料外,更把寒山诗当作参禅悟道的工具。
  宋释普济的《五灯会元》记载了药山惟俨语录: 一日祖问:“子近日见处作么生?”师曰:“皮肤脱落尽,唯有一真实。”① 惟俨(751—834),又名药山惟俨。俗姓韩,唐绛州(在今山西侯马市东北) 人。药山惟俨是曹洞宗始祖之一,是联系马祖道一神系和石头希迁禅系的重要禅师,地位举足轻重。著《寒山子诗集》的曹山本寂乃其玄孙辈弟子。
  他与寒山生活于同一时代,即以寒山子诗来回答疑问:“皮肤脱落尽,唯有贞实在。”(一五五) 《景德传灯录》载奉禅师语录云: 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曰:“东壁打西壁。”② 陇州奉禅师系赵州从谂(778—897)法嗣。此乃引用寒山子《寒山有一宅》(一六九):“寒山有一宅,宅中无阑隔。六门左右通,堂中见天碧。房房虚索索,东壁打西壁。”“东壁打西壁”形容各室没有间隔,空空荡荡,即“房房虚索索”,仅有四壁,乃“宅中无一物”之意,正如天台俗语所云“月当灯来风扫地,雷谷门进出”。
  《祖堂集》载云居道膺语录云: 问:“相逢欲相识,脉脉不能言时如何?”师云:“适来洎道得。自余尽要,此不尽彰。”③ 道膺语录的“相逢欲相识,脉脉不能言”源于寒山子《昨日何悠悠》: 昨日何悠悠,场中可怜许。上为桃李径,下作兰荪渚。
  复有绮罗人,舍中翠毛羽。相逢欲相唤,脉脉不能语。(一三一) 此化用寒山诗意,仅把寒山诗句中的“语”字改为“言”字而已。
  陇州奉禅师、云居道膺的生活年代均稍晚于寒山子。可见,寒山子身后, 禅门释子就已经把他的诗偈当作悟禅的妙语了。
  《祖堂集》中有涉及寒山与寒山诗的资料有十则,从这十则材料中可见: 一是寒山诗已经传播至今江西、福建、安徽、湖南等地;二是《祖堂集》仍称寒山为“逸士”,此时的寒山大致仍是《仙传拾遗》中隐逸山林的形象;三是寒山送沩山的修证之路,显示出寒山在佛教徒心目中颇具地位。① (三) 泰钦首拟寒山诗最早拟作寒山诗的是法灯泰钦禅师。泰钦(?—974),俗姓不详,魏府(今河北大名)人。初住洪州幽谷山双林院,次住金陵龙光院,参拜清凉文盖,嗣其法,为法眼宗传人,人称金陵清凉法灯禅师。再住上兰护国院,开宝七年卒。
  存诗十三首。其中三首为《古镜歌》,十首即《拟寒山》诗。今选其五: 每思同道者,屈指有寒山。得意千峰下,无人共往还。
  朝看云片片,暮听水潺潺。若问幽奇处,侬家住此间。② 泰钦把寒山当作同道者,也希望像寒山一样,住在寒岩下,岩幽路险,虽无人同伴往还,但生活自由自在非常洽意,早上仰望片片云彩,傍晚时倾听潺潺流水,疲倦了和衣就睡,闲暇自得。
  之后,汾阳善昭(945—1022)亦有拟寒山诗十首。
  (四) 赞宁载寒拾赞宁(919—1001)北宋僧人,佛教史学家。俗姓高。吴兴德清(今属浙江)人。后唐天成年间在杭州祥符寺出家。清泰初年入天台山受具足戒,精研三藏。后往灵隐寺,专习南山律。与人谈论,辞辩纵横,有“律虎”之称。赞宁的《宋高僧传》直接将丰干、寒山、拾得三人视为高僧,列入“感通篇”中,把寒山拾得当作降迹化现的代表人物。
  赞宁所载内容基本采自伪闾丘序,仅内容组织前后编排略有不同。文后附有一段“系”,“系”相当于史传的论赞,即评述。系曰: 按封干先天中游遨京室,知闾丘、寒山、拾得俱睿宗朝人也。奈何宣师《高僧传》中闾丘武臣也。是唐初人。闾丘序记三人不言年代,使人闷焉。复赐绯,乃文资也。夫如是乃有二同姓名闾丘也。又大沩祐公于宪宗朝遇寒山子,指其泐潭,仍逢拾得于国清,知三人是唐季叶时犹存。夫封干也,天台没而京兆出;寒拾也,先天在而元和逢。为年寿弥长耶。为隐显不恒耶。《易》象有之,‘小狐汔济’,其此之谓乎。① (五) 齐颂三贤两宋释子从颂寒山拾得扩展到颂扬三贤,其诗有如下特点: 1.除以一般寒山拾得其名入诗外,出现了专门描写寒山拾得笑之诗歌,以写寒山拾得之笑为重点,把他们的笑刻画得惟妙惟肖。
  2.讴歌丰干,则侧重骑虎。
  3.题画诗愈来愈多(详见后文)。
  释清远(1067—1120)的《忆寒山》云:“一住天台后,身单布亦穿。虽然筋骨露,歌笑不堪传。”② 释法应辑录诗偈十一则,有四首把寒山、拾得当作笑星喜神看待,称他们快乐得“笑哈哈”、“笑嘎嘎”、“笑咍咍”,甚至“笑揭天”。偈曰: 饮官酒卧官街,当处死当处埋。寒山逢拾得,抚掌笑咍咍。此山应③ 碎玉凝朝露,残阳送晚霞。寒山逢拾得,抚掌笑嘎嘎。南堂兴④ 另外一则说,见寒山拾得手舞足蹈,笑倒了老丰干:“打鼓普请看,直得眉毛寒。拾得寒山舞,笑倒老丰干。”① 释师观(1143—1217)的《偈颂》同样突出寒拾之笑。诗云:“开池不待月, 池成月自来。寒山逢拾得,抚掌笑咍咍。”② 释智愚(虚堂禅师)(1185—1269)的诗题就叫《拾得指空笑》:“木屐竹帚, 粘脚缀手。古佛家风,泥猪疥狗。指天大笑一声,惊得虚空倒走。”③ 此诗写拾得脚穿木屐,手握笤帚,混身脏兮兮的,如泥猪疥狗一般,却有古佛家风,举止不常,指着天空大笑。
  宋释梵琮的《寒山拾得赞》云:“寒拾相逢便拍肩,双收双放笑掀天。古今一片闲天地,明月寒潭只依旧。”④这些描写寒山拾得笑喜乐的诗歌,使寒拾后来成为喜神奠定了基础。
  (六) 专颂丰干与虎释子说丰干,总把他与虎、松门、松径联系在一起,显然依据伪闾丘序“忽尔一日,骑虎松径,来入国清”而来。松径:天台城至国清路旁全是松树,号万松径。松门:即松门岭。丰干与虎,加上寒山拾得,为日后的四睡埋下伏笔。
  如崔小敬所说: 寒山、拾得与丰干的“三隐”系列形成之后,其佛教化进程并未停止, 而是继续向着奇谲诡丽的方向流变,促成了“四睡”的产生。⑤ 释玿(石庵禅师)的《颂古》二首其二云:“苦中乐,乐中苦,大唐打鼓新罗舞。寒山烧火满头灰,却笑丰干倒骑虎。”诗的字里行间充满乐趣,把烧火的拾得变成了寒山,故有丰干笑而倒骑虎。此诗首次说丰干是“倒骑虎”的。
  释法常(?—1180)的《渔父词》亦提到丰干虎,只是不知道是谁骑,“蝶梦南华方栩栩,斑斑谁跨丰干虎?”① 释印肃(1115—1169)《金刚随机无尽颂并序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八之二),释昙密(1120—1188)《偈颂十首》其一,释师范(1177—1249)的《丰干赞》, 也提到丰干骑虎。智愚虚堂禅师(1185—1269)直接以《丰干骑虎》为题,写出了丰干骑虎的威武。诗云:“万德不将来,猛兽自驯服。一啸出林,阴风拔木。”② 可见,北宋初期,传说中丰干所骑之虎已经成为寒山传说里的重要成员, 并最终与寒山拾得丰干形成了稳定的组合,即由“三隐”变成了“四睡”。
  (七) 描画寒拾动态愈到南宋晚期,描写寒拾的诗歌愈加细化,即细致刻画寒山拾得的动态细节为主,诗偈亦直接以寒拾的动态命名,亦诗亦画,始里有画,画中有诗。
  释师范(1177—1249)有《寒山持经拾得手接》诗,写出寒山手持佛经,准备交给拾得,而拾得伸手来接的神态。诗云:“手持经卷,付与同伦。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自有一经,不肯受持。却从他觅,可煞愚痴。”③ 释智愚(虚堂禅师)(1185—1269)有《寒山背身立》、《寒拾问讯》、《寒山作吟身势》、《拾得磨墨过笔》等诗。这些诗题,仿佛是题画的诗作,但未标明是题于某画作上的,故不敢断定为题画诗,但与日见增多的题画诗有某种渊源关系。如《寒山背身立》云:“骂丰干,是者汉,竹筒盛菜柤,指出教人见,其实只要知机,不欲彰头露面。”④诗歌写出寒山带个盛饭滓用竹筒,背身而立,骂着丰干。只要参透禅机,不一定要“彰头露面”。
  又如《拾得磨墨过笔》诗云:“头戴桦皮冠,脚穿破木屐。有磨墨过笔之功,无二千酬泻瓶之水。捉败了也,国清寺里偷佛饭,元来是尔!”⑤作者述拾得肖像,采用白描手法;次叙拾得有磨墨过笔之功,捉败了的时候,便去国清寺里偷佛饭(给寒山),却被人发现,“元来是尔”———极富生活情趣。“二千酬泻瓶”:原作“泻瓶二千酬”,为佛教语,谓传法无遗漏,如以此瓶之水倾泻入他瓶。
  释了慧(1198—1262)的《寒拾》诗,诗题后注“作一团眠地有扫帚”。诗云: “五台为床,峨嵋作枕。眠似不眠,惺如不惺。唤起来,三十笤帚柄。”①据诗注推断,此诗当为题画诗。画中寒山拾得二人睡在五台山上,头枕着峨嵋山,一副半醒半睡的模样,身边放着扫帚,唤醒了,各打“三十笤帚柄”。诗气魄宏阔, 极富夸张。又《拾得磨墨,寒山题岩》云:“乱石当陶泓,前岩作诗轴。意到句不就,句到意不足。墨渐消,笔渐秃。苍松偃蹇莓苔绿。”②诗句想象丰富,充满浪漫色彩,写出寒拾二人配合默契,一人磨墨,一人题笔书写,石当陶泓,岩作诗轴,墨水快写完了,笔也写秃了,还是词不达意,却见四周依然“苍松偃蹇莓苔绿”。
  (八) 二大士到三隐称寒拾为“士”,首见《寒山子诗集序》“僧徒奔集,递相惊讶,何故尊官,礼二贫士”,僧徒见闾丘访寒拾,非常惊讶,称寒拾为“二贫士”。释道源的《景德传灯录·天台寒山子》则称寒拾为“二士”。
  “二大士”的称谓约出现于南宋初期。宋释宗晓(1151—1214)的《乐邦遗稿》“国清寺三隐士”条载:“公幸复生,因复请曰:‘天台吾属邑,其有贤者可亲乎?’干曰:‘可亲而不可见寒山焉,可见而不可附拾得焉,彼文殊、普贤二大士也’。”③ 无我慧身的《寒山子诗集》、志南的《天台山国清禅寺三隐集记》,元释念常的《佛祖历代通载》、觉岸的《释氏稽古略》等均用“三隐”之称。后来三隐之称逐渐普遍起来,大都用在诗集上。
  诗歌里的“二大士”之谓远迟于“三隐”之谓。“三隐”、“三圣”在诗歌首见释希叟绍昙的《天台三隐赞》、《天台三圣图赞》诗。
  释希叟绍昙(?—1297)的《天台三隐赞》云:“门钩弗解开扃,笤帚不能扫地。解说杜撰文书,背后有人切齿。将谓寒山听信他,不知笑里暗藏刀。”①其诗题旁的自注道:“寒山执卷笑,拾得腰挂门钩,一手扫,一手竖指,作讲说势。
  丰干立后,作扣齿势。”此赞可能是题画诗赞。画上三人,寒山手执经卷,在解说文书;拾得腰挂门钩,单手扫地,一手竖起手指,似乎要和寒山说些什么;不料丰干在寒山背后咬牙切齿,认为寒山愿意听信他,却不知笑里藏刀。他的《天台三圣图赞寒山两手执卷,拾得一手握帚,一手指点,相顾作商量势。丰干倚杖立其旁》与此《天台三隐赞》有异曲同工之妙。
  以“寒拾二大士”为诗者,出现在元末之季。元释了庵清欲(1288—1363) 有《寒拾二大士》三首和释了堂惟一有《寒山拾得二大士》二首。

附注

①(宋)賾藏:《古尊宿语录》,中华书局,2011年7月,第305页。 ②同上,第183页。 ①(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中华书局, ②(宋) 道元《景德传灯录》,海南出版社,2011年10月,第299页。 ③(南唐)释静、(南唐)释筠:《祖堂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年10月,177页。 ①崔小敬: {寒山:一中文化现象的探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4月,第54页。 ②《全唐诗补编》, 中华书局,第1390页。 ①《高僧传合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第504页。 ②(宋)賾藏:《古尊宿语录》,中华书局,2011年7月,第564页。 ③(颂古联珠通集》,《续藏经1第 115本,第52页。 ④同上,第63页。 ①《颂古联珠通集》,《续藏经)第115本,第 353页。 ②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 《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30375页。 ③同上,第3829页。 ④同上,第 23032页。 ⑤崔小敬: 《寒山;一种文化现象的探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4月,第74页。 ①(宋)释普齐:《五灯会元),中华书局,1984年10月,第1216页。 ②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 《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35926页。 ③同上,第34800页。 ④同上,第35926- -35927页。 ⑤同上,第35926- -35927页。 ①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 《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38114- 38115 页。 ②同上,第 38114- 38115 页。 ③(宋) 释宗晓:《乐邦遗稿》,《大正藏)第47册,第237页。 ①北京大学古 文献研究所:《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40744 页。

知识出处

天台山和合文化

《天台山和合文化》

出版地:上海

本书共包括五章,以和合观念发展脉落为主线,从微观看和合文化的发展,探究寒山拾得从普通的隐士、俗僧二大士,演变成为和合二圣成为和合文化象征的整个过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