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徐霞客、王思任考察寒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台山和合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0095
颗粒名称: 2.徐霞客、王思任考察寒岩
分类号: K295.54
页数: 3
页码: 72-74
摘要: 明中晚期前来寒岩、明岩的文人增多,且用游记形式记载其游踪,以缅怀先哲。游览寒岩、明岩,采用游记来表现的则有李汶的《游天台记略》、张存的《天台山系列游记·未游次胜景记》、卢浚的《历寒明诸寺记》、徐霞客的《游天台山日记》、王思任的《天台》、陶望龄的《游台宕路程》等。
关键词: 文化史 地方文化 天台县

内容

明中晚期前来寒岩、明岩的文人增多,且用游记形式记载其游踪,以缅怀先哲。游览寒岩、明岩,采用游记来表现的则有李汶的《游天台记略》、张存的《天台山系列游记·未游次胜景记》、卢浚的《历寒明诸寺记》、徐霞客的《游天台山日记》、王思任的《天台》、陶望龄的《游台宕路程》等。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徐霞客的《游天台山日记》。寒山拾得其人其事,徐霞客非常了解,自号小寒山的友人陈函辉又使徐霞客对寒山印象更加深刻。从游记可知,徐霞客在天台山,把游寒岩明岩当作重点之一。万历四十一年,他从步头入山,看见“峰萦水映,木秀石奇”,心里非常高兴,当晚宿于明岩,其《游天台山日记》道: 明岩为寒山、拾得隐身地,两山回曲,《志》所谓八寸关也。入关,则四周峭壁如城。最后,洞深数丈,广容数百人。洞外,左有两岩,皆在半壁; 右有石笋突耸,上齐石壁,相去一线,青松紫蕊,翁苁于上,恰与左岩相对, 可称奇绝。出八寸关,复上一岩,亦左向。来时仰望如一隙,及登其上,明敞容数百人。岩中一井。曰仙人井,浅而不可竭。岩外一特石,高数丈, 上岐立如两人,僧指为寒山、拾得云。① 次年,徐霞客第三次游览天台山,也把游寒明两岩作为重点。
  王思任的《天台》道: 呼农僧共酌,吟寒山子诗。是夜,梦残钟冷,高山反卧在水中央。明日过无字崖,看明岩寒拾二峰,似和合仙抱语,两人真石交矣。岩下有通海池,植铁色紫荆树。经八寸关,回望象缩鼻,状稍似。殿顶削崖屏汉,相传闾丘太守迹寒拾来,闯入,不甚肖。唯席帽半身。……寒岩奇,是诗料; 明岩巧,是画料。寒拾复起,又当拍手而呼苍天矣。② 王思任(1574—1646),字季重,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万历进士,官刑部主事、九江佥事。著有《王季重十种》。他来寒岩游览也不忘诵读寒山诗,在寒山子隐居之地,边邀请老农、僧衲共饮,边吟寒山诗,别有情调。他称“明岩寒拾二峰,似和合仙抱语”,所指即天台俗称“和尚背稻柱”,亦即徐霞客所说“僧指为寒山、拾得云”。这可能是非民间信仰里称寒山拾得为和合仙的文字之最早者,比雍正皇帝的御封要早了几百年。

知识出处

天台山和合文化

《天台山和合文化》

出版地:上海

本书共包括五章,以和合观念发展脉落为主线,从微观看和合文化的发展,探究寒山拾得从普通的隐士、俗僧二大士,演变成为和合二圣成为和合文化象征的整个过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