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道教天台派的创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台山和合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0067
颗粒名称: 2.道教天台派的创立
分类号: K295.54
页数: 4
页码: 46-49
摘要: 随着时代的演变,道教在天台山不断地生息繁衍发展,直到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旺,形成了第一个高峰。高道如王远知、王轨、叶法善等。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司马承祯来天台桐柏山,创立浙东仙派,使天台山道教名扬天下。
关键词: 文化史 地方文化 天台县

内容

随着时代的演变,道教在天台山不断地生息繁衍发展,直到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旺,形成了第一个高峰。高道如王远知、王轨、叶法善等。
  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司马承祯来天台桐柏山,创立浙东仙派,使天台山道教名扬天下。
  (1)司马承祯创立天台派司马承祯(647—735),字子微,自号白云子、天台白云子、白云道士、中岩道士、赤城居士。法号道隐。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承祯少年好学,精通诗书,但薄于仕途,致志学道。乾封二年(667),二十一岁的司马承祯,居嵩山,师事潘师正。
  司马承祯道成,即拜别师父,遍游名山大川,后隐居在天台山玉霄峰,亲自构筑庐舍于坛上,取名众妙台,自号“天台白云子”或“白云道士”,传“主静去欲说”,弘扬正一道旨,扬名海内。
  圣历二年(699),武则天闻司马承祯之名,即诏至京都洛阳,问养生之道, 降手敕以赞美。司马承祯将回天台山,武则天派遣麟台监李峤在洛桥之东设宴送行。
  景云二年(711),唐睿宗令其兄司马承祎来天台山请司马承祯进京。承祯入宫后,睿宗问以阴阳术数和治国之事。承祯一一对答,睿宗听后叹息道:“广成之言,即斯是也。”事毕,睿宗想留他在宫中。司马承祯再三请求回天台山。
  是年,唐睿宗下诏,在桐柏山恢复桐柏观,建藏经殿,并“于天台山中辟村,内四十里为禽兽草木生长之福庭,禁断将捕者”。
  开元九年(721),唐玄宗遣使迎请司马承祯入京都,留于内殿,问以延年度世之事,并亲受法箓,成为道士皇帝。翌年,司马承祯又坚请回天台山,唐玄宗赋诗《王屋道士司马承祯还天台》送之,且赏赐甚厚。其诗曰: 紫府求贤士,清溪祖逸人。江湖与城阙,异迹且殊伦。
  间有幽栖者,居然厌俗尘。林泉先得性,芝桂欲调神。① 司马承祯回天台山后,对桐柏观大加整扩。其所建的“天尊之堂”,常常“有云五色,浮霭其上”,又名黄云堂,玄晨坛。自颂云:“堂号黄云,俯荫真炁; 坛名玄晨,仰窥清景。”还有炼形堂、凤轸台、朝真龙章阁、众妙台(因篆隶八分三体写《道德经》于巨幢,置台上,故云)。
  开元十五年(727),司马承祯已经八十高龄。唐玄宗再次诏请司马承祯至京。以天台山幽远,加上司马承祯年事已高,迎请不方便等理由,命令司马承祯在王屋山自选形胜,置坛室居之,并亲自题额曰“阳台观”,并从其所请,下诏在五岳各置真君祠一所。
  司马承祯卒后,玄宗亲撰碑文,谥号“贞一先生”。司马承祯多才多艺,工于隶、篆,法书自为一体,美名“金剪刀书”。他一生致力于道六十八年,其中大约有四十年的时光在天台山度过,有李含光、薛季昌等弟子七十余人,开道教南宗祖庭先声。司马承祯著作很多,有《天隐子》、《坐忘论》等。
  (2)司马承祯的《坐忘论》司马承祯的修道理论自成体系,成就了一个道派,人称“天台派”,为日后天台山道教的兴盛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对后世道教的修炼和北宋理学“主静去欲”理论的形成都有较大的影响。他把自己的道教著作以及前人的道经一起收入藏经殿内,这就是桐柏道藏的雏形。
  司马承祯的主要理论体现在《坐忘论》里。司马承祯认为,在修道过程中至少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因素,即作为客观精神的道、作为主观意识的心和作为物质形态的形与境。如果能够超越形与境,使作为主观的心和作为客观精神的道结合起来,就是“得道”。“坐忘”就是实现这种结合的根本途径。① 司马承祯认为“收心”才是修道的真正开始,把“收心”看做是通过出离生死的起点。他对自己的安心坐忘之法很自负,认为这套修习方法是儒学和佛教不能比拟的。司马承祯的“修心”、“坐忘”的修习思想与佛教天台宗的“定慧双修”的修习方法最相契合。道教天台派的产生正是天台山儒释道共生,互相取长补短,三教圆融的结果。
  宋张耒云: 《老子》曰:“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心虚志弱,而腹自实、骨自强矣。是道也,智者得之为止观,司马子微得之而为《坐忘》,皆一道也。② 司马承祯的《山居洗心》诗充分体现出他的坐忘理论。诗云: 不践名利道,始觉尘土腥。不味稻粱食,始觉精神清。
  罗浮奔走外,日月无短明。山瘦松亦劲,鹤老飞更轻。
  逍遥此中客,翠发皆长生。草木多古色,鸡犬无新声。
  君有出俗志,不贪英雄名。傲然脱冠带,改换人间情。
  去矣丹霄路,向晓云冥冥。③ 细读此诗,使人联想到寒山子诗中的不贪名利,不图富贵,纵情山水,安身乐道思想,如出一辙。宋苏东坡有《水龙吟》词,写的就是司马承祯在天台桐柏观修道之事。
  司马承祯一生收弟子七十余人,多为名士高道,田虚应、徐灵府、谢自然、汪子华等。后有高道吴筠、王旻、田虚应、吴善经、冯惟良、应夷节、叶藏质、左玄泽等。

知识出处

天台山和合文化

《天台山和合文化》

出版地:上海

本书共包括五章,以和合观念发展脉落为主线,从微观看和合文化的发展,探究寒山拾得从普通的隐士、俗僧二大士,演变成为和合二圣成为和合文化象征的整个过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