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两汉以前,传说时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台山和合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0043
颗粒名称: (二) 两汉以前,传说时期
分类号: K295.54
页数: 5
页码: 30-34
摘要: 道书有黄帝在天台山受金液神丹,太清真人彭宗治赤城,右弼真人王子晋、九天仆射伯夷叔齐治桐柏,控鹤仙人驾鹤游天台,茅盈学道天台山的说法等。桐柏宫的道教渊源,应该说肇始于周。
关键词: 文化史 地方文化 天台县

内容

道书有黄帝在天台山受金液神丹,太清真人彭宗治赤城,右弼真人王子晋、九天仆射伯夷叔齐治桐柏,控鹤仙人驾鹤游天台,茅盈学道天台山的说法等。桐柏宫的道教渊源,应该说肇始于周。
  1.王子晋为天台山神道教乃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源远流长,正式创立于东汉末年。在道教诸神中,王子晋的影响最大,既是天台山山神,又是日本天台宗总本山———比睿山山神;既是天台宗的护法伽蓝,又是日本“天台神道”的护法神。
  王子乔(约前565—前549),东周人。王子乔是黄帝的四十二代后人,姬姓,名晋,以封邑乔(河南武陟一带)为字,故人称王子晋或王乔。因是周灵王的太子,故又称太子晋。
  据《神仙体道通鉴》云:轩辕黄帝尝往天台山受金液神丹。周灵王太子晋驾鹤飞升成仙,封桐柏真人,治天台桐柏宫。“金庭洞天”位于琼台仙谷龙潭瀑布边,乃周灵王太子乔治所。
  《嘉定赤城志》载: 王乔,字子晋,周灵王太子。好吹箫,作凤鸣。浮丘公接以上崧高,三十余年后,人求之不得,偶见亘良曰:“告我家人,七月七日待我缑氏山。” 至时,果见乔乘白鹤而去。后为右弼真人,治桐柏山,详见乔祠。① 吴赤乌二年(239)著名道士葛玄在天台桐柏山玉泉峰修建王乔仙坛。
  南朝梁陶弘景《桐柏王真人歌》曰: 写我金庭馆,解驾三秀畿。夜芝披华峰,咀嚼充长饥。
  高唱无逍遥,冬兴有待歌。空同酬灵音,无待将如何?② 陶弘景的《真诰》称王乔为“桐柏真人右弼王,领五岳,司侍帝晨”,首次确立了王乔在道教中的地位和职权以及和天台桐柏山的关系。
  唐司马承祯有《上清侍帝晨桐柏真人图赞并序》,根据传说整理了王子晋的十一件事,有图有赞,把王子晋与桐柏山紧密联系起来。
  郑一民《东瀛圣迹考———徐福千童百工在日本》、日人壹岐一郎《徐福集团东渡与古代日本》等均认为是徐福把天台乌药带到日本的。今日本和歌县新宫市徐福公园徐福塑像旁有座不老之池,池边种有七株天台乌药。天台乌药在日本被誉为“长生不老药”。
  另外,道书还有商伯夷叔齐死为九天仆射治桐柏的记载。
  2.五百罗汉隐石桥世称天台石桥方广寺为五百罗汉应真之地,天台山为五百罗汉的总道场。
  罗汉观念源起于印度,盛行于中国。罗汉信仰的兴起全仗中国罗汉造像艺术的渲染与推动,因此,可以说罗汉信仰完全是中国化的产物。
  《天台山方外志》载:“石桥寺,在县北五十里十五都,旧传五百应真之境。
  又有方广寺隐其中。”(《天台山方外志·山寺考》)又引《西域记》“佛言震旦天台山方广圣寺,五百大罗汉居焉”。③ 最早把罗汉与天台山联系在一起的是孙绰的《游天台山赋》:“王乔控鹤以冲天,应真飞锡以蹑虚。”“应真”即罗汉。“应真飞锡以蹑虚”即指罗汉在天台山石桥显应之事。
  传灯《天台山方外志·灵异考》云: 石桥山,去县五十里,即五百应真之境,方广寺隐于此中。晋白道猷行至桥所,闻空中声曰:“知君诚笃,今未得度,却后十年,自当来也。”师心怅然,留宿桥所,闻西有钟磬声,且复欲前。一人庞眉皓发,问师所之。师具答意。老人曰:“君生死身,何当得去,吾是山神,故来告尔。”师乃退,然每思不得度石桥,晨夕惋恨。乃结草为庵,弥年禅观。后试造石桥,乃见横石洞开,梁道平正,因得度桥。少顷,睹精舍宏壮,图塔瑰异。神僧叙接,宛同素识,因共烧香中食。食毕,将陈住意,神僧曰:“师母孕师时,尝经韭畦,有腥羶气,仙圣所不得近。若欲来此,必洁净身,意十年后,方得来也。”相送度桥。于是返顾,横石还合。师还赤城,刲腹出肠胃以洗涤之。今赤城山有洗肠井,旁生青韭,他处即无。是其验也。① 3.天台山为越国祭天台天台山为越国的祭天之台,即祭天坛。古时候天子祭祀天下名山大川,诸侯国亦模仿天子而祭祀境内之名山大川。《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载: 乃行第一术,立东郊以祭阳,名曰东皇公。立西郊以祭阴,名曰西王母。祭陵山于会稽,祀水泽于江州。事鬼神一年,国不被灾。越王曰:“善哉!大夫之术。”② 所谓“第一术”,即大夫越国文种回答越王怎么样才能报仇成功时提出的“一曰尊天事鬼以求其福”。天台山位于会稽东南,正是越国的天坛方位。
  徐灵府《天台山记》云:“赤城山,山高三百丈,周回七里,即天台南门也。
  古今即是于国家醮祭之所。”又: ……即至三井,一井今"塞。……亦是国家投龙璧醮祭祈福之所。
  高宗永淳二年投龙于此。玄宗开元二十五年,诏令太常卿修礼仪使韦绦赉金龙白璧投于井。宝历元年,主上遣中使王士岌、道门威仪赵常盈、太清宫大德阮幽闲、翰林待诏禄通玄五月十三日到山,于天台观设醮,许往三井投龙璧也。① 《天台山方外志》还有关于“禹钟”的记载,或可佐证,“咸通中,洞天宫有禹钟,高二尺,重百余斤,形如铎,上有三十六敔,有文隐起。相传夏禹所铸,或云越王乐器。”②倘若真为越王乐器,这么大这么重,当为祭天之用。
  刘禹锡有《天台投龙》诗可以为证。诗云: 银铛谒者引霓旌,霞帔仙官到赤城。
  白鹤迎来天乐动,金龙掷下海神惊。
  元君伏奏归中禁,武帝亲斋礼上清。
  何当夷门请诗送,梁王文字上声名。③ 4.刘阮采药遇双女两汉时期盛行的民间传闻、人物、事迹,都与巫、道有关,当为道家的悉心寄托,是台州当时的民俗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充分反映。可见,台州民间道学兴起很早,道家借助台州各地幽秀神奇的山水风光,把道学和迷信融于一体。刘阮传说便是典型的一例。
  东汉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失道遇二女,演绎了一场人神和合的恋爱故事。“天台二女”故事源出东晋干宝《搜神记·天台二女》。今本《搜神记》中没有此则故事,《太平广记》录此题作《天台二女》。文云: 刘晨、阮肇,入天台采药,远不得返。经十三日饥,遥望山上有桃树子熟,遂跻险援葛至其下,啖数枚,饥止体充。欲下山,以杯取水,见芜菁叶流下,甚鲜妍。复有一杯流下,有胡麻饭焉。乃相谓曰:“此近人矣。”遂渡山。出一大溪,溪边有二女子,色甚美,见二人持杯,便笑曰:“刘、阮二郎捉向杯来。”刘、阮惊。二女遂忻然如旧相识,曰:“来何晚耶?”因邀还家。
  南东二壁各有绛罗帐,帐角悬铃,上有金银交错。各有数侍婢使令。其馔有胡麻饭、山羊脯、牛肉,甚美。食毕行酒,俄有群女持桃子,笑曰:“贺汝婿来。”酒酣作乐。夜后各就一帐宿,婉态殊绝。至十日求还,苦留半年。
  气候草木,常是春时,百鸟啼鸣,更怀乡,归思甚苦。女遂相送,指示还路。
  乡邑零落,已十世矣。① 干宝(?—336),东晋史学家、文学家,字令升,新蔡(今属河南)人,后迁浙江海盐。曾任过山阴令、散骑常侍等职。干宝一生著述很多,而影响最大最值得称道的则是《搜神记》。
  刘阮遇仙的地方就是浙江天台城西北二十余里的上宝相村西北桃源坑。
  桃源坑,文人又称之为惆怅溪,在白鹤镇山头严汇入三茅溪前一段,也叫桐溪。
  仙人洞就在桃源坑上游阳坑西边,有一高一矮两个石洞。据称大洞为刘阮与仙女共居处,小洞是众多侍女居住的地方。两洞一东一南,大小相类,均似一张大床,能躺二三人。两洞非常隐蔽,洞上草木茂盛,洞口藤蔓倒挂,杂树生花,人不到跟前发现不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刘阮入桃源故事内涵比《桃花源记》要深广得多。《桃花源记》表现的仅仅是人们向往平等自由幸福的泛理想,而刘阮入桃源故事,描绘的是人仙恋爱。二位仙女主动追求男子,实现灵与肉的结合,其实反映的是现实世界里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热切追求,是憧憬自由爱情的愿望达成,体现了当时社会女性自我意识增强。同时,刘阮入桃源表达的是“人神合一”。

知识出处

天台山和合文化

《天台山和合文化》

出版地:上海

本书共包括五章,以和合观念发展脉落为主线,从微观看和合文化的发展,探究寒山拾得从普通的隐士、俗僧二大士,演变成为和合二圣成为和合文化象征的整个过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