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省釋奠禮樂記卷二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直省釋奠禮樂記》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30007891
颗粒名称: 直省釋奠禮樂記卷二下
分类号: K892.9
页数: 36
页码: 三二-六七
摘要: 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编钟的尺寸和制作材料。首先,描述了十六枚编钟的尺寸,这些编钟按照阴阳各八的顺序排列,以厚薄为次序,薄者声音浊,厚者声音清。外形虽然相同,但内高、中径、上下径以及中空容积等尺寸却各不相同。接下来,文章列举了几个特定名称的编钟(如倍夷则之钟、倍南吕之钟、倍无射之钟、倍应钟之钟等),并详细描述了它们的内高、中径、上下径以及中空容积等尺寸。此外,还提到了这些编钟的制作材料,包括木、漆金、铜等。最后,文章提到了黄钟之钟和大吕之钟的尺寸和制作材料,与前面的描述类似。
关键词: 祀位 编钟 尺寸

内容

麾黃帛為之長五尺四寸六分七釐五毫闊一尺零七分八釐六
  毫繡九曲雲龍上镶藍帛長八寸一分繡紅日曰中繡中和金篆
  字上繡三台星左北斗右南斗帛上雕龍寶葢高五寸七分六釐
  下雕山水座高三寸六分四釐五毫皆用木漆金以硃杆懸之竿
  長八尺一寸徑一寸一分五釐二毫上飾镀金銅龍長一尺零九
  分三釐五毫龍首曲向前四寸六分零八毫麾架高二尺五寸六
  分闊一尺五寸三分六釐漆金
  麾
  繪圖用百分之四
  正義圖
  編鐘十六枚為一虡陰陽各八以厚薄為次第薄者聲濁厚者聲
  清故外形皆同一制高七寸四分四釐九毫中徑七寸一分四釐
  六毫上下徑皆五寸零三釐九毫其内高中徑上頂下口之度分
  與夫中空容積之多寡實體之厚薄依次遞減焉
  倍夷則之鐘内高七寸三分一釐六毫七絲中徑六寸八分八釐
  零一絲上頂下口内徑俱四寸七分七釐三毫一絲中容積二百
  二十五寸一十六分七百五十五釐八百四十毫體厚一分三釐
  三毫
  倍南呂之鐘内高七寸三分零七毫七絲中徑六寸八分六釐二
  毫一絲上頂下口内徑俱四寸七分五釐五毫一絲中容積二百
  二十三寸四百六十分三百一十一釐六百八十毫體厚一分四
  釐二毫
  倍無射之鐘内高七寸三分零一絲中徑六寸八分四釐六毫九
  絲上頂下口內徑俱四寸七分三釐九毫九絲中容積二百二十
  二寸一百五十分二百一十二釐二百毫體厚一分四釐九毫六
  絲
  倍應鐘之鐘内高七寸二分九釐二毫一絲中徑六寸八分三釐
  零九絲上頂下口内徑俱四寸七分二釐三毫九絲中容積二百
  二十寸七百七十分二十三釐四十毫體厚一分五釐七毫六絲
  黃鐘之鐘内高七寸二分九釐中徑六寸八分二釐六毫六絲上
  頂下口内徑俱四寸七分一釐九毫六絲中容積二百二十寸三
  百九十九分二百一十一釐五百二十毫體厚一分五釐九毫八
  絲
  大呂之鐘内高七寸二分八釐一毫四絲中徑六寸八分零九毫
  五絲上頂下口内徑俱四寸七分零二毫五絲中容積二百一十
  八寸九百二十五分三百四十八釐四百八十毫體厚一分六釐
  八毫三絲
  太蔟之鐘内高七寸二分七釐二毫四絲中徑六寸七分九釐一
  毫四絲上頂下口内徑俱四寸六分八釐四毫四絲中容積二百
  一十七寸三百七十二分六百三十六釐八百毫體厚一分七釐
  七毫三絲
  夾鐘之鐘内高七寸二分六釐零四絲中徑六寸七分六釐七毫
  四絲上頂下口内徑俱四寸六分六釐零四絲中容積二百一十
  五寸二百九十七分三百七十七釐九百二十毫體厚一分八釐
  九毫三絲
  姑洗之鐘内高七寸二分五釐零二絲中徑六寸七分四釐七毫
  一絲上頂下口内徑俱四寸六分四釐零一絲中容積二百一十
  三寸五百五十分五百七十七釐二百八十毫體厚一分九釐九
  毫五絲
  仲呂之鐘内高七寸二分三釐六毫七絲中徑六寸七分二釐上
  頂下口内徑俱四寸六分一釐三毫中容積二百一十一寸二百
  一十五分九百一十一釐四十毫體厚二分一釐三毫
  蕤賓之鐘内高七寸二分二釐五毫三絲中徑六寸六分九釐七
  毫二絲上頂下口内徑俱四寸五分九釐零二絲中容積二百零
  九寸二百五十分七百六十釐三百二十毫體厚二分二釐四毫
  四絲
  林鐘之鐘内高七寸二分一釐六毫五絲中徑六寸六分七釐九
  毫六絲上頂下口内徑俱四寸五分七釐二毫六絲中容積二百
  零七寸七百二十九分二百零八釐八百八十八毫體厚二分三
  釐三毫二絲
  夷則之鐘内高七寸二分一釐三毫三絲中徑六寸六分七釐三
  毫二絲上頂下口内徑俱四寸五分六釐六毫二絲中容積二百
  零七寸一百八十分四百七十八釐八十毫體厚二分三釐六毫
  四絲
  南呂之鐘内高七寸一分九釐七毫二絲中徑六寸六分四釐二
  毫一絲上頂下口内徑俱四寸五分三釐四毫一絲中容積二百
  零四寸四百一十三分四百六十六釐二百四十毫體厚二分五
  釐二毫五絲
  無射之鐘内高七寸一分八釐三毫七絲中徑六寸六分一釐四
  毫一絲上頂下口内徑俱四寸五分零七毫一絲中容積二百零
  二寸八十四分三百九十八釐七百二十毫體厚二分二釐六毫
  應鐘之鐘内高七寸一分六釐五毫七絲中徑六寸五分七釐八
  毫上頂下口内徑俱四寸四分七釐一毫中容積一百九十八寸
  九百七十一分五百十釐四百毫體厚二分八釐四毫
  編鐘十六枚共縣一虡虡凡三簨鐘架縱曰虡橫曰簨簨有三層通高九尺飾以
  金上簨兩頭雕龍長一丈簨上施金鸞五中簨下簨俱長六尺四
  寸各懸鐘八枚中簨上有業無齒中闊八寸兩旁闊六寸繪五彩
  雲龍下簨上有業業有牙作水波狀闊三寸左右雨虡高六尺四
  寸虡下有趺長二尺四寸闊一尺高一尺趺上周圍有垣高三寸
  垣内雕木為獅飾以青獅首出垣七寸二分雨虡貫獅背入趺簨
  虡俱闊三寸六分厚二寸七分兩頭龍銜五彩流蘇各五
  謹案康熙年間 御製律呂正義下編載制鐘用三
  合銅其法用木色紅銅七分倭鉛三分鎔開一處鑄時復用黑鉛一分以調其計合而約之紅銅為一百分之
  六十三倭鉛為一百分之二十七黑鉛為一百分之十倍夷則之鐘重一百七十九
  兩七錢合斤一十一斤三兩七錢倍南呂之鐘重一百九十二兩合斤一十
  二斤倍無射之鐘重二百零二兩二錢合斤一十二斤十兩二錢倍應鐘
  之鐘重二百一十三兩合斤一十三斤五兩黃鐘之鐘重二百一十
  六兩合斤一十三斤八兩大吕之鐘重二百二十七兩五錢合斤十四
  三兩五錢太蔟之鐘重二百三十九兩七錢合斤十四斤十五兩七錢夾鐘
  之鐘重二百五十六兩合斤一十六斤姑洗之鐘重二百六十九
  兩六錢合斤一十六斤一十三兩六錢仲呂之鐘重二百八十八兩合斤一十
  八斤蕤賓之鐘重三百零三雨四錢合斤一十八斤一十五兩四錢林鐘之
  鐘重三百一十五兩三錢合斤一十九斤一十一兩九錢夷則之鐘重三
  百一十九雨六錢合斤一十九斤一十五兩六錢南呂之鐘重三百四十
  一兩三錢合斤二十一斤五兩三錢無射之鐘重三百五十九雨五錢
  合斤二十二斤七兩五錢應鐘之鐘重
  三百八十四兩合斤二十四斤
  又謹案㑹典圖中載中下二簨刻朵
  雲各八下垂金鉤以懸鐘編磬同
  編鐘
  繪圖用二十分之一
  鐘式
  繪圖用十分之四
  正義圖
  編磬十六枚以靈壁石為之長闊皆同一制股長七寸二分九釐
  博五寸四分六釐七毫五絲鼓長一尺零九分三釐五毫博三寸
  六分四釐五毫其厚薄則有損益應律與鐘同倍夷則之磬厚六
  分零六毫八絲倍南呂之磬厚六分四釐八毫倍無射之磬厚六
  分八釐二毫六絲倍應鐘之磬厚七分一釐九毫一絲黃鐘之磬
  厚七分二釐九毫大呂之磬厚七分六釐八毫太蔟之磬厚八分
  零九毫夾鐘之磬厚八分六釐四毫姑洗之磬厚九分一釐零二
  絲仲呂之磬厚九分七釐二毫蕤賓之磬厚一寸零二釐四毫林
  鐘之磬厚一寸零六釐四毫夷則之磬厚一寸零七釐八毫七絲
  南吕之磬厚一寸一分五釐二毫無射之磬厚一寸二分一釐三
  毫六絲應鐘之磬厚一寸二分九釐六毫兩面繪金雲龍中心開
  孔以黃绒紃繫之十六枚共懸一簨虡虡趺飾以卧鳧白羽朱喙
  藉地水紋龔首鳳頭上樹金鳳五上板雕彩鳳餘與鐘虡同
  編磬
  繪圖用三十分之一
  磬律分
  繪圖用四分之一
  正義圖
  琴體前廣後狹上圓下方通長三尺一寸五分九釐岳山内際至
  額二寸一分八釐七毫岳山厚二分四釐三毫高四分八釐六毫
  龍齦與岳山厚等絃長二尺九寸一分六釐自岳山内際至龍齦內際額廣五
  寸一分零三毫肩闊五寸八分三釐二毫腰尾皆闊四寸三分七
  釐四毫前額中高二寸四分三釐中厚一寸二分九釐鳧掌高一
  寸一分三釐四毫邊高一寸七分八釐二毫邊厚六分四釐八毫
  額端鳳嗉長二寸七分五釐四毫闊五分六釐七毫肩上額下中
  彎長五寸八分三釐二毫與肩闊等闊四寸二分九釐三毫上距
  額二寸九分九釐七毫腰長五寸四分二釐七毫下距尾五寸二
  分六釐五毫龍口闊厚皆一寸二分一釐五毫脣厚一寸三分七
  釐七毫〓長二寸五分一釐一毫厚八分九釐一毫底有二孔上
  孔曰龍池長六寸二分三釐七毫去額一尺零九分三釐五毫下
  曰鳳池長二寸五分一釐一毫去尾三寸六分四釐五毫皆闊六
  分四釐八毫鴈足二高八分九釐一毫上距岳山四分之三下距
  焦尾四分之一腹内有天地二柱天柱圓當肩下地柱方當腰上
  皆徑四分八釐六毫軫池當岳山外際長三寸七分二釐六毫闊
  五分六釐七毫軫長一寸五分三釐九毫軫池開七孔軫末結黃
  絨紃穿孔上出以綰絃端自龍口繞下纒於鴈足左四右三凡七
  絃第一絃為倍徵一百零八綸三繭一絲十二絲為一綸第二絃為倍羽九十
  六綸三絃為宫八十一綸四絃為商七十二綸五絃為角六十四
  綸六絃應一絃為正徵五十四綸七絃應二絃為正羽四十八綸
  徽凡十三第七徽為全絃之半凡絃度自岳山内際起算四徽為全絃四分之
  一十徽為全絃四分之三一徽為全絃八分之一十三徽為全絃
  八分之七五嶶為全絃三分之一九徽為全絃三分之二二徽為
  全絃六分之一十二徽為全絃六分之五三徽為全絃五分之一
  六徽為全絃五分之二八徽為全絃五分之三十一徽為全絃五
  分之四面用桐木底用梓木黑漆虚中岳山焦尾用紫檀徽用螺
  蚌為飾以漆金几承之几高二尺五寸一分一釐長二尺八寸九
  分一釐七毫闊九寸二分三釐四毫用黃緞為罩
  夾鐘宫 倍應鐘起調
  一絃 羽 定倍應鐘之呂 簫〓 笛佮
  二絃 宫 定夾鐘之呂 簫〓 笛亿
  三絃 商 定仲之呂 簫〓 笛仩
  四絃 角 定林鐘之呂 簫伍 笛伬
  五絃 徵 定應鐘之呂 簫仩 笛〓
  六絃 羽 定倍應鐘之呂 簫伬 笛〓
  七絃 宮 定夾鐘之呂 簫〓 笛亿
  南呂宮 仲呂起調
  一絃 角 定倍應鐘之呂 簫伬 笛佮
  二絃 徵 定夾鐘之呂 簫〓 笛亿
  三絃 羽 定仲呂之呂 簫〓 笛〓
  四絃 宫 定南呂之呂 簫〓 笛〓
  五絃 商 定應鐘之呂 簫〓 笛〓
  六絃 角 定倍應鐘之呂 簫伬 笛〓
  七絃 徵 定夾鐘之呂 簫〓 笛亿
  謹案琴絃聲位一倍徵二倍羽三宫四商五角六徵七
  羽據正宫一調而言至還宫轉調則五音初無定位
  琴
  繪圖用五分之一
  琴律
  繪圖用五分之一
  正義圖
  瑟前廣後狹面圓底平中高首尾俱下通長六尺五寸六分一釐
  前梁内際至額七寸二分九釐前梁内際至尾五尺八寸三分二
  釐後梁内際至尾一尺四寸五分八釐梁内絃長四尺三寸七分
  四釐前後梁之高廣俱七分二釐九毫額廣一尺四寸五分八釐
  自額至尾分為四節以額廣之數分為二十分一節遞減一分前
  腰廣一尺三寸八分五釐一毫後腰廣一尺三寸一分二釐二毫
  尾廣一尺二寸三分九釐三毫前額中高七寸二分九釐中厚四
  寸三分七釐四毫足高二寸九分一釐六毫邊高四寸八分六釐
  邊厚一寸九分四釐四毫後尾中高五寸八分三釐二毫中厚及
  邊高皆三寸六分四釐五毫足高二寸一分八釐七毫邊厚及尾
  牙中高皆一寸四分五釐八毫前後内際邊高五寸一分零三毫
  後梁内際邊高五寸四分六釐七毫五絲邊厚俱一寸八分二釐
  二毫五絲尾邊雲牙一尺七寸四分九釐六毫底孔二前孔四瓣
  當前梁之内徑四寸三分七釐四毫後孔上圓下平當後梁之外
  長徑與前孔等下闊五寸一分零三毫前孔中心距前梁内際後
  孔下周距尾牙内際皆三寸六分四釐五毫前後梁之外各穿二
  十五孔以受絃絃首結於瑟體之中絃尾從後底孔出而環綰於
  後梁之上絃凡二十有五每絃二百四十三綸中央一絃用黃兩
  旁各朱絃一十有二外十二絃為陽均内十二絃為陰均各隨宫
  調設柱和絃以諧律呂通體桐木黑漆身繪雲龍首尾繪錦邊繪
  雲梁用紫檀絃孔用螺蚌為飾以漆金架二承之架高二尺五寸
  九分二釐闊一尺四寸四分一釐八毫雲頭高三寸三分二釐一
  毫闊一寸六分二釐
  夾鐘宮 倍應鐘起調
  一絃 下徵 定倍南呂之呂簫仕 笛〓
  二絃 下羽 定倍應鐘之呂簫伬 笛〓
  三絃 宫 定夾鐘之呂簫〓 笛亿
  四絃 商 定仲呂之呂簫六 笛仩
  五絃 角 定林鐘之呂簫伍 笛〓
  六絃 徵 定應鐘之呂簫仕 笛〓
  七絃 羽 定倍應鐘之呂簫伬 笛〓
  八絃 宫 定夾鐘之呂簫〓 笛亿
  九絃 商 定仲之呂簫六 笛仩
  十絃 角 定林鐘之呂簫伍 笛促
  十一絃 徵定應鐘之呂簫仕 笛〓
  十二絃 羽 定倍應鐘之呂 簫伬 笛〓
  南呂宫 仲呂起調
  一絃 下徵 定夾鐘之呂 簫〓 笛亿
  二絃下羽 定仲呂之呂 簫六 笛仩
  三絃 宫 定南呂之呂 簫化 笛〓
  四絃 商 定應鐘之呂 簫仕 笛〓
  五絃 角 定倍應鐘之呂簫伬 笛〓
  六絃 徵 定夾鐘之呂簫〓 笛〓
  七絃 羽 定仲呂之呂簫六 笛仩
  八絃 宫 定南呂之呂簫化 笛〓
  九絃 商 定應鐘之呂簫仕 笛〓
  十絃 角 定倍應鐘之呂簫伬 笛〓
  十一絃 徵定夾鐘之呂簫〓 笛亿
  十二絃 羽 定仲呂之呂簫六 笛仩
  瑟
  繪圖用十分之一
  瑟律
  繪圖用十分之一
  正義圖
  排簫十六管為一具卽十二正律加四倍律也管皆用竹内徑同
  為二分七釐四毫二絲凡樂器尺寸皆以今尺言卽工部營造尺兩傍管長參差漸短
  如兩翼然左翼第一倍夷則之管長九寸一分零二毫為下羽上
  字在笛為凡字第二倍無射之管長八寸零九釐為變宮字第三黃
  鐘之管長七寸二分九釐為宮聲工字第四太蔟之管長六寸四
  分八釐為商聲凡字第五姑洗之管長五寸七分六釐為角聲六
  字第六蕤賓之管長五寸一分二釐為變徵五字第七夷則之管
  長四寸五分五釐一毫為徵聲乙字第八無射之管長四寸零四
  釐五毫為羽聲上字八與一同為上而高下殊也右翼第一倍南
  呂之管長八寸六分四釐為清下羽仕字第二倍應鐘之管長七
  寸六分八釐為清變宫伬字第三大呂之管長六寸八分二釐六
  毫為清宫仜字第四夾鐘之管長六寸零六釐八毫為清商〓字
  第五仲呂之管長五寸三分九釐三毫為清角供字第六林鐘之
  管長四寸八分六釐為清變徵伍字第七南呂之管長四寸三分
  二釐為清徵化字第八應鐘之管長三寸八分四釐為清羽化字
  一之仕與八之化猶左翼也以上五聲二變皆就黃鐘大呂為宮而言若太蔟夾鐘為宮則七聲隨宫
  轉移陽均吹左八管陰均吹右八管其架用木其形如几兩肩闊一
  尺一寸六分一釐兩足闊一尺一寸三分三釐五毫肩至足九寸
  四分七釐七毫厚一寸零九釐三毫虛其中以受十六管口闊六
  寸九分九釐八毫下肩八分一釐管出口上一寸九分六釐八毫
  架下如兩翼中高而兩邊俱下中至口三寸八分四釐兩邊至口
  七寸二分九釐通體用硃漆繪金龍垂五采流蘇為飾
  謹案會典圖載下施小環垂五采流蘇
  排簫繪圖用半度
  排簫正面式
  排簫後面式
  正義圖
  仲呂簫用三倍半黃鐘管為體其本管黄鐘大呂相和之分當第
  三孔之位聲應仲呂之呂故名仲呂簫其徑四分一釐六毫通長
  一尺六寸九分三釐四毫聲應倍南呂高上字出音孔得一尺五
  寸一分五釐二毫聲應倍應鐘高尺字出音孔之上第一孔得一
  尺三寸四分六釐八毫聲應大呂高工字第二孔得一尺一寸九
  分七釐二毫聲應夾鐘高凡字第三孔得一尺零七分一釐六毫
  聲應仲呂高六字第四孔得九寸五分二釐五毫聲應林鐘高五
  字第六後出孔得六寸七分三釐四毫聲應半大呂高尺字第五
  孔得八寸一分二釐九毫聲應南呂高乙字無上字孔而以第六
  後出尺字孔第三六字孔合而為低上字以第一工字孔第二凡
  字孔第五乙字孔合而為高上字按分取聲配之排簫陰呂一均
  最為協和故與姑洗簫各備一均之用體飾與姑洗簫同
  謹案姑洗簫體用紫竹用朱漆繪金龍出音孔垂五采流蘇為飾
  仲吕簫
  繪圖用二分之一
  仲吕簫律分徑四分一釐六毫長一尺六寸九分三釐四毫繪圖用三分之一
  正義圖
  仲呂笛用三倍半黃鐘管為體與仲呂簫同其本管黃鐘之分當
  出音孔下兩孔之下一孔聲應仲呂之呂故名仲呂笛其徑四分
  一釐六毫通長與姑洗笛同吹口之左塞實不關度數故其通長仍與姑洗笛同亦陰從陽之義自
  吹口右盡通長得一尺一寸九分七釐二毫出音孔之下有兩孔
  下一孔為低上字得一尺一寸零六釐八毫凡數俱從吹口起算聲應仲呂
  之呂上一孔為高上字得一尺零三分六釐四毫聲應蕤賓之律
  二孔合之與仲呂簫之六字同出音孔為尺字得九寸五分二釐
  五毫聲應林鐘之呂與簫之五字同皆指仲呂簫言
  出音孔之上第一孔
  為工字得八寸四分六釐七毫聲應南呂之呂與簫之乙字同第
  二孔為凡字得七寸五分七釐六毫與簫之上字同第三孔為六
  字得六寸七分三釐四毫聲應半大呂之呂與簫之後出尺字同
  第四孔為五字得五寸九分八釐六毫聲應大呂之呂與簫之工
  字同最上第六孔為尺字得四寸二分三釐三毫聲應林鐘之吕
  與簫之五字同第五孔為乙字得五寸一分零九毫聲應夾鐘之
  呂與簫之凡字同無上字孔而取最上第六尺字孔與第三六字
  孔合而為低上字取出音孔上第一工字孔第二凡字孔第五乙
  字孔合而為高上字按分取聲與仲呂簫同協排簫陰呂一均之
  用首尾體飾與姑洗笛同
  謹案姑洗笛通長一尺八寸二分八釐六毫體用蘆竹間纏以絃前加龍頭長二寸四分後加龍尾長二寸二分九
  釐雕木為之通體用硃漆繪金蓮出音孔垂五采流蘇為飾
  又謹案㑹典圖載左一孔為吹口次孔加竹膜右六孔上出出音孔二旁出相對末二孔上出
  仲吕笛
  繪圖用三分之一
  仲呂笛律分徑四分一釐六毫長一尺八寸二分八釐六毫繪圖用三分之一
  正義圖
  仲呂篪以二十八倍黃鐘管為體徑八分三釐二毫自吹口至管
  末九寸五分二釐五毫聲應仲呂之呂為仲呂簫之六字管末設
  底開孔則低二音而應大呂之呂為仲呂簫之工字次上出音二
  孔為底六字聲字俱以仲呂簫言得八寸零二釐一毫寸分俱自吹口起算次上向外
  最下第一孔為五字得六寸七分三釐四毫次上向外第二孔為
  乙字得五寸六分七釐二毫次上向外第三孔為上字得四寸七
  分六釐二毫次上向外第四孔為工字得三寸七分八釐八毫次
  上向外第五孔為凡字得二寸八分三釐六毫最上向内一孔為
  六字得二寸三分八釐一毫獨無尺字孔如吹尺字亦以向外第
  二乙字孔第四工字孔共吹之此二孔同開餘孔皆閉體製與姑
  洗篪同
  謹案姑洗篪長一尺四寸八孔一孔上出為吹口五孔向
  外一孔向內又二孔並開下出為出音孔體用竹間纏以
  絃吹口之上塞之令氣不上洩通體用硃
  漆繪金雲龍出音孔垂五采流蘇為飾
  仲吕篪
  繪圖用半度
  仲吕篪律分
  繪圖用半度
  正義圖
  大笙十七簧以黃鐘三十二分積之七之管為體徑一分六釐五
  毫下接紫檀木為管本竅其中而有底長一寸六分二釐五毫入
  管三分徑二分四釐五毫治管之内徑使足相受底徑一分六釐
  五毫環植匏中而闕其右中管最長雨邊漸短以象鳳翼右首第
  一管長四寸三分九釐二毫除管本算以次左旋第二管長六寸零一
  釐二毫第三管長八寸零一釐七毫第四管長尺零六分八釐
  八毫第五管長一尺三寸八分八釐第六管與第四管等第七管
  與第三管等第八管與第二管等第九管與第一管等第十管以
  後復如第一管依次參差至第十七管與第二管等管本近底八
  分削半露竅以薄銅鍱障之開簧口如舌開其三面而連其本舌端點以蠟
  珠自簧口而上按本管律呂之分於管之裏面開出音孔長七分
  二釐九毫寬得長十之一律呂之分為出音孔下口其四寸二分五釐二毫聲
  應無射之律字譜本為上字於笛為凡字設簧則復為笛之上字
  餘放此八寸五分零五毫為低尺字四寸零一釐二毫為句字三寸
  七分八釐為高尺字七寸五分六釐為低工字三寸三分六釐為
  高工字六寸七分二釐為低凡字三寸零六毫為高凡字六寸零
  一釐二毫為低六字二寸六分七釐二毫為高六字五寸三分四
  釐四毫為低五字二寸三分七釐五毫為高五字四寸七分五釐
  為乙字又於管端開氣孔第三管第四管第十七管在管裏面餘
  俱在管外面第十一管第十二管距管本八分五釐餘俱四分五
  釐匏代用木面徑二寸三分七釐五毫底徑一寸一分八釐七毫
  高二寸一分九釐六毫刳其周遭而存其中中心實徑九分五釐
  圓環空徑六分零九毫深一寸二分一釐八毫周厚一分零三毫
  中心環徑之餘底厚九分七釐八毫環深之餘面厚一分六釐五毫匏面開十
  七孔以受管管本出匏面上六分九釐四毫入匏九分三釐一毫
  凡兩管相切則削其兩旁外廣内狹使之相比總以竹篐朿之本
  豐末鋭以象鳳身匏腰安短嘴形如長圓而昂其末橫徑九分一
  釐四毫直徑一寸二分一釐八毫上距匏面下距匏底各四分八
  釐九毫長距匏面外周一寸二分一釐八毫嘴面外直形如尖圓
  直徑一寸五分零三毫上與匏面平中開方孔徑四分三釐九毫
  短嘴末安長嘴形如鳳頸長七寸二分九釐頸本後安方管貫於
  短嘴方孔中其末為吹口人氣從吹口入匏盈簧啟按某管之氣
  孔則氣從出音孔隨呼吸往來皷簧成音第一管於出音孔之次
  為第十第二管於出音孔之次為第九第一管簧短為高上字第
  二管簧長為低上字第三管於出音孔之次為第八為低乙字第
  四管於出音孔之次為第六為低五字卽四字第五管於出音孔之
  次為第四為低凡字第六管於出音孔之次為第二第七管於出
  音孔之次為第三第六管簧少輭為最低工字第七管為低工字
  第八管於出音孔之次為第十七為高五字第九管於出音孔之
  次為第十一為勾字第十管於出音孔之次為第十五為高凡字
  第十一管於出音孔之次為第十三為高工字第十二管於出音
  孔之次亦為第十二為高尺字第十三管於出音孔之次為第十
  六為高六字第十四管於出音孔之次為第五為低六字卽合字第
  十五管於出音孔之次為第一為低尺字第十六管於出音孔之
  次為第七較之第三管簧少軟為最低乙字第十七管於出音孔
  之次為第十四較之第十管少低亦為高凡字各取其相和宫與徵和
  徵與商和商與羽和羽與角和或取其相應者高尺與低尺應高工與低工應之類合而成音如吹
  低尺字則以第十五管低尺字為主而以第四管低五字和之或
  以第十二管高尺字和之吹高尺字則以第十二管高尺字為主
  而以第八管高五字和之吹低工字則以第七管低工字為主而
  以第三管低乙字和之或以第六管低工字為主而以第十六管
  低乙字和之第六同第七第十六同第三故今不用名曰啞工吹
  高工字則第十一管獨用或以第十一管高工字為主而以第三
  管低乙字和之吹低凡字則以第五管低凡字為主而以第二管
  低上字和之吹高凡字則第十七管獨用或以第二管低上字和
  之或以第五管低凡字為主而以第一管高上字和之吹低六字
  卽合字則以第十三管低六字為主而以第十二管高尺字和之吹
  高六字第十三管獨用吹低五字卽四字則以第四管低字為主
  而以第十一管高工字和之吹高五字第八管獨用吹低乙字則
  以第三管低乙字為主而以第五管低凡字和之吹高乙字則以
  第三管低乙字為主而以第十管高凡字和之或以第十六管低
  乙字為主而以第十七管高凡字和之為低乙字第十六同第三
  第十七同第十故今亦不用名曰啞乙吹低上字則以第二管低
  上字為主而以第十四管低六字和之吹高上字則第一管獨用
  或亦以第二管低上字為主而以第十三管高六字和之吹勾字
  第九管獨用今樂譜無此音故亦不用管皆用紫竹匏身嘴頸皆
  用黑漆戗金雲龍垂五采流蘇為飾
  小笙之制如大笙而小四管無簧故簧止十三管以黃鐘八分積
  之一為體徑一分三釐七毫第一管長三寸九分四釐二毫除管本算
  第二管長五寸三分九釐二毫第三管長六寸八分二釐六毫第
  四管長八寸三分六釐四毫第五管長一尺零九分三釐五毫依
  次參差至第十七管與第二管等自簧口而上按本管律吕之分
  於管之裏面開出音孔其三寸五分二釐九毫為高工字聲應黄鐘之律
  為工字於笛為四字設簧則復為笛之工字餘倣此七寸零五釐八毫為低凡字三寸一分
  三釐七毫為高凡字六寸二分七釐四毫為低六字二寸七分八
  釐八毫為高六字五寸五分七釐六毫為低五字二寸四分九釐
  五毫為高五字四寸九分九釐為低乙字四寸四分三釐五毫為
  上字八寸八分七釐為低尺字三寸九分四釐二毫為高尺字七
  寸八分八釐四毫為低工字管端開氣孔第三管第四管在管裏
  面餘俱在管外靣其無簧之四管亦不開氣孔匏之大小稱式匏
  腰安短嘴短嘴末安長嘴抑或卽就短嘴吹之第一管無簧第二
  管於出音孔之次為第七為低上字第三管於出音孔之次為第
  六為低乙字第四管於出音孔之次為第五為低五字卽四字第五
  管於出音孔之次為第三為低凡字第六管於出音孔之次為第
  八較之第二管簧少硬為高上字第七管於出音孔之次為第二
  為低工字第八管於出音孔之次為第十三為高五字第九管無
  簧第十管於出音孔之次為第十一為高凡字第十一管於出音
  孔之次為第十為高工字第十二管於出音孔之次為第九為高
  尺字第十三管於出音孔之次為第十二為高六字第十四管於
  出音孔之次為第四為低六字卽合字第十五管於出音孔之次為
  第一為低尺字第十六管十七管無簧無簧之管備體制而不用
  餘十三管各取其相和相應者合而成音如吹低尺字則以第十
  五管低尺字為主而以第四管低五字和之或以第十二管高尺
  字和之吹高尺字則以第十二管高尺字為主而以第八管高五
  字和之吹低工字則以第七管低工字為主而以第三管低乙字
  和之吹高工字第十一管獨用或第十一管第七管第三管同用
  吹低凡字則以第五管低凡字為主而以第二管低上字和之吹
  高凡字第十管獨用或以第五管低凡字為主而以第六管高上
  字和之吹低六字卽合字則以第十四管低六字為主而以第十二
  管高尺字和之吹高六字第十三管獨用吹低五字卽四字則以第
  四管低五字為主而以第十一管高工字和之吹高五字第八管
  獨用或第八管第四管第十一管同用吹低乙字第三管獨用吹
  高乙字則以第三管低乙字為主而以第十管高凡字和之吹低
  上字則以第二管低上字為主而以第十三管高六字和之吹高
  上字則以第六管高上字為主而以第十三管高六字和之體飾
  並與大笙同
  謹案律呂正義下編載應大呂一均者大笙則取黄鐘八
  分之一又加此一分之四分之三之管為本卽三十二分之六也小
  笙則取黃鐘六十四分之七之管為本或不易其體
  但用點簧之法以高其音亦可備陰呂一均之用
  大笙
  繪圖用三分之一
  小笙
  繪圖用三分之一
  大笙孔分其分自簧口至出音孔下口為度給圖用三分之一
  小笙孔分其分自簧口至出音孔下口為度給圖用三分之一
  大笙管次其長自管端至管末為度管本在外繪圖用三分之一
  小笙管次其長自管端至管末為度管本在外繪圖用三分之一
  大笙管音孔内為列管之次下為出音孔之次一管自為一字者本管孔分之聲兩管合為一字者相和相應之聲
  小笙管音
  孔内為列管之次下為出音孔之次一管自為一字者
  本管孔分之聲雨管三管合為一字者相和相應之聲
  正義圖
  大呂壎以七倍黃鐘積為體内高二寸一分三釐三毫腰徑一寸
  六分四釐二毫居内高自頂向下三分之二底徑一寸一分一釐
  八毫頂孔至底聲應大呂之呂得仲呂簫之工字次前左下第一
  孔為凡字
  聲字俱以
  仲呂簫言
  得一寸九分九釐八毫
  寸分俱自頂
  孔向下直算
  次前右
  下第二孔為六字得一寸八分三釐五毫次前左上第三孔為五
  字得一寸六分八釐六毫次前右上第四孔為乙字得一寸四分
  九釐八毫次後右第五孔為上字得一寸二分六釐四毫次後左
  第六孔為尺字得九分四釐八毫體飾與黃鐘壎同
  謹案黃鐘壎頂上一孔前面四孔後面二孔頂孔至底聲
  應黄鐘之律得姑洗簫之工字是為全體翕聲六孔皆閉
  凡吹凡字此孔獨開餘皆閉凡吹六字此孔及左下一我
  皆開餘皆閉凡吹五字此孔及下二孔皆開餘皆閉凡吹
  乙字前四孔皆開後二孔閉凡吹上字此孔及前四孔皆
  開後左孔閉凡吹尺字六孔皆開體以燒土為之朱漆𦅩繪
  金雲龍垂五
  采流蘇為飾
  又謹案㑹典圖載吹時
  掛五采流蘇於指間
  又謹案律呂正義下編壎沿用舊
  制六孔上一前三後二無凡字孔
  大吕壎前面式 後面式
  大吕壎律分
  正義圖
  鼓以木為匡冒以革面徑二尺三寸零四釐中徑三尺零七分二
  釐長三尺四寸五分七釐穿徑為方孔以柱貫其中而樹之趺四
  足飾以卧獅身長一尺七寸二分八釐雨足通長四尺八寸六分
  闊九寸七分二釐厚一寸九分二釐趺上為座以受柱高一尺九
  寸二分座上圓柱二尺四寸三分徑四寸八分六釐圓柱之上為
  託雲以承鼓縱長二尺五寸六分闊四寸三分二釐橫長一尺五
  寸三分六釐闊九寸七分二釐中心厚四寸三分二釐柱貫鼓上
  出以擎蓋上圓下方四尺二寸三分四釐八毫高一尺五寸三分
  六釐蒙以繡雲龍黃緞衣蓋上壓梁四角龍頭出角外一尺二寸
  九分六釐中安金頂高八寸零九釐上植金鸞高一尺零七分八
  釐六毫長一尺九寸四分四釐鼓面繪五采雲龍縁邊金頂二層
  繪五綵蓮花鼓匡並柱趺座皆樂以金鼓匡兩傍各二盤龍銜小
  金環四環及四角龍頭頂上鸞口並垂五采流蘇為飾
  謹案㑹典圖載冪以黃緞繡雲龍重檐四周深一尺三寸
  一分中繡正龍旁行龍擊以桴髹朱直柄圓首凡鼓皆如
  之匡旁飾六角
  鏤金盤龍二
  鼓
  繪圖用百分之四
  鼓律分
  繪圖用百分之四
  面徑二尺三寸零四釐
  中徑三尺零七分二釐
  長三尺四寸五分七釐
  正義圖
  搏拊如鼓而小面徑七寸二分九釐長一尺四寸五分八釐腰徑
  九寸七分二釐漆繪與應鼓同匡之上面施金盤龍二銜小金環
  以黃絨縧繫之橫置之趺趺高一尺一寸五分二釐長一尺三寸
  六分五釐二毫闊九寸一分零二毫凡合樂工人掛於頸以手擊
  之每應鼓一擊則搏拊兩擊以為應和之節
  搏拊
  繪圖用八分之一
  搏拊律分
  繪圖用八分之一
  面徑七寸二分九釐
  中徑九寸七分二釐
  長一尺四寸五分八釐
  正義圖
  柷上闊下小狀如方斗容積一萬二千八百龠深得尺四寸五
  分八釐上方得二尺一寸八分七釐下方得一尺六寸九分零四
  毫體厚七分二釐九毫上口邊寬二寸零二釐二毫厚一寸二分
  一釐五毫裏面黑漆三面正中各設圓皷以受擊一面開圓孔以
  出音徑各四寸八分六釐外面𦅩繪五綵山水花卉四角立柱漆以
  金趺高三寸零三釐四毫方二尺零四分八釐止用綠漆長四寸
  八分六釐八楞中徑一寸四分五釐八毫兩端徑八分七釐四毫
  柄用硃漆長一尺二寸一分三釐六毫柄端如意金雲頭以黃絨
  縧結之
  謹案㑹典圖載外繪
  山水樓閣趺亦塗金
  敔狀如伏虎背上二十七齟齬通體長二尺一寸八分七釐齟齬
  之分七寸二分九釐寬一寸三分六釐五毫高一寸四分五釐八
  毫頭高九寸四分七釐七毫尾高八寸一分闊六寸四分八釐通
  身紅黑斑紋趺高一尺零二分四釐長二尺一寸八分七釐闊一
  尺二寸一分三釐六毫漆以金傍施兩耳以置籈耳長三寸六分
  四釐五毫籈以竹為之硃漆長二尺四寸三分徑一寸四分五釐
  八毫析其半為二十四莖
  謹案㑹典圖載背上為齟龉二十七具
  五色以三相間籈於龃齬上橫櫟之
  以上恭錄
  御製律呂正義後編
  柷
  繪圖用百分之八
  正義圖
  敔
  繪圖用百分之八
  正義圖
  御製镈鐘第四應夾鐘之呂二月用之雨欒高一尺五寸一分七釐
  中高一尺三寸四分八釐于徑一尺二寸六分四釐橫九寸
  四分八釐雨舞相距一尺七分八釐橫八寸六分三釐甬長
  八寸九分八釐徑三寸五分九釐衡徑二寸三分七釐旋徑
  三寸九分九釐闊一寸一分九釐蟲長二寸五分二釐闊一
  寸五分一釐厚一寸一釐蟲孔長一寸二分六釐闊八分四
  釐乳凡三十六高一寸一分九釐鐫識處高七寸五分八釐
  上闊二寸五分二釐下闊三寸三分七釐前鐫
  御製銘後鐫镈鐘第四夾鐘年月簨虡通高九尺二寸五分厚二寸
  八分上簨闊四尺七寸高一尺一寸中簨闊二尺一寸高三
  寸六分左右兩虛高六尺三寸五分闊三寸六分趺高九寸
  縱二尺一寸橫一尺垣高二寸五分獅身出垣六寸五分下
  施几二縱二尺三寸橫一尺二寸高一尺三寸以符第一虡
  高下之制餘俱同第一龔虡
  謹案镈鐘原案乾隆二十四年江西臨江府得古縛鐘撫
  臣以獻於朝適當西師奏凱之時功成樂作式彰瑞應
  上旣考古製釐定其名復
  詔樂部仿鑄镈鐘十二以備宫懸
  又謹案第一龔虡皆塗金通高九尺二寸五分上簨左右
  刻龍首中簨上有業高七寸縷雲龍附龔結黃绒紃以懸
  鐘虡承以五采伏獅趺上垣縷山水形上簨脊樹金鸞味
  銜五采流蘇龍口亦如之下垂至趺擊具為卧鼓形有〓
  樂朱凡鐘
  磬皆如之
  又謹案會典圖載左
  右雨〓
  镈鐘第四夾鍾
  御製镈鐘銘
  自古在昔功成作樂辨
  物涓吉鑄此鐘縛
  皇祖音中和大備詎獨
  是遺或存
  深意績底西旅瑞出西江
  考制象器協和萬邦一
  虡特縣用起伊首編鐘
  継秦簫韶成九寬橫樂
  舞必考必精慎遵
  前憲敢或損増宣揚尊隂
  立均出度萬事本根百
  王矩〓繫予小子蒙業
  重熙賴
  天耆定惟曰際時範器議
  年悉新巳盛銘無〓〓
  惕乾〓敬
  禮器圖
  御製镈鐘第十應南呂之呂八月用之雨欒高一尺八分中高九寸
  六分于徑九寸橫六寸七分五釐兩舞相距七寸六分八釐
  橫六寸一分四釐甬長六寸四分徑二寸五分六釐衡徑一
  寸六分八釐旋徑二寸八分四釐闊八分五釐蟲長一寸八
  分闊一寸八釐厚七分二釐蟲孔長九分闊六分乳凡三十
  六高八分五釐鐫識處高五寸四分上闊一寸八分下闊二
  寸四分前鐫
  御製銘後鐫鎛鐘第十南呂年月龔虡通高九尺二寸五分厚二寸
  八分左右雨虡高五尺六寸五分闊三寸六分上簨中簨獅
  趺尺寸皆同第三龔虡下施几三縱三尺六寸六分橫二尺
  三寸高二尺餘俱同第一龔虡
  謹案第三龔虡上簨中簨
  獅趺尺寸同夾鐘簨虡
  又謹案㑹典圖載左右
  雨虡高四尺三寸五分
  镈鐘第十南呂
  禮器圖
  御製特磬第四應夾鐘之呂二月用之股修一尺二寸一分三釐六
  毫博九寸一分四毫鼓修一尺八寸二分四毫博六寸六釐
  八毫厚八分六釐四毫前鐫
  御製銘後鐫特磬第四夾鐘年月龔虛形制尺寸俱同镈鐘上龔下
  趺俱同第一龔虚
  謹案特磬原案乾隆二十四年西域耆定和闐悉入版圖
  采玉豐博可叶鳴球 上允廷議依律琢特磬十二
  以儷
  镈鐘
  又謹案第一龔虚上龔左右刻鳳首趺飾
  卧鳧白羽朱喙附簨結黃绒紃以懸磬
  特磬第四夾鍾
  御製特磬銘
  子輿有言金玉振一
  〓無雙九成遞進準今
  酌古旣製縛鐘磬不可
  闕條理始終和闃我疆
  玉山是矗依度采取以
  命磐叔審音協律咸備
  中和泗濱同拊其質則
  過圖經所傳浮嶽涇水
  誰誠見之鳴球允此法
  天則
  地二鼓三依我繹如獸
  舞鸞鸞考惟時
  乾禧
  祖德绳承與是萬國
  益凜保泰啟或伐功敬
  識歲吉辛巳乾隆
  禮器圖
  御製特磬第十應南呂之呂八月用之股修八寸六分四釐博六寸
  四分八釐鼓修一尺二寸九分六釐博四寸三分二釐厚一
  寸一分五釐二毫前鐫
  御製銘後鐫特磬第十南呂年月龔虡及凡形制尺寸俱同镈鐘上
  簨下趺俱同第一龔虡
  以上恭錄
  皇朝禮器圖
  特磬第十南吕
  禮器圖
  鏞鐘體高一尺六寸鈕高四寸廣八分銑間修一尺五寸五
  分廣一尺二寸六分舞修一尺二寸九分廣一尺六寸體厚
  一寸
  謹案文獻考載鏞鐘鼓鼓未詳何時所造螭鈕無樂平縣
  於虡與考工之制殊異惟上狹下廣體扁有三十六枚枚
  間有帶稍
  與古合
  鼓鼓靣徑四尺五分腹徑五尺長三尺三寸繢以雲龍五采
  鼓腰有四環平縣於架架四柱柱高七尺二寸縱橫各五尺
  三寸
  歌生所執有笏木質粉飾長一尺三寸五分下寬二寸五分
  上殺三分通厚三分
  以上謹錄
  闕里文獻考
  節朱漆木竿長七尺二寸九分徑一寸零九釐六毫竿頂金龍頭
  長九寸七分二釐節旄九層每層六寸四分八釐繫長五寸七分
  六釐緌長七寸二分九釐架之高闊與麾同東西各一司樂執之
  以節舞
  節
  繪圖用二十分之一
  正義圖
  羽紅油木柄長一尺九寸分四分釐徑三分一釐三毫柄上貼金
  龍頭長四寸八分六釐龍口插雉羽長二尺九寸一分六釐文舞
  生右手執之
  羽
  繪圖用八分之一
  正義圖
  籥朱紅竹管為之六孔管徑四分六釐八毫通長一尺七寸五分
  一釐最下第一孔距管端一尺三寸一分三釐二毫第二孔距管
  端一尺一寸六分七釐三毫第三孔距管端一尺零一分一釐二
  毫第四孔距管端八寸七分五釐五毫第五孔距管端七寸三分
  八釐七毫最上第六孔距管端五寸零五釐六毫文舞生左手執
  之
  以上恭錄
  御製律呂正義後編
  籥
  繪圖用八分之一
  正義圖

知识出处

直省釋奠禮樂記

《直省釋奠禮樂記》

清應寶時撰。寶時字敏齋,永康芝英人。道光二十年舉人。咸豐間,官上海道、江蘇按察使兼署布政事、内閣學士。所著别有《射雕詞》二卷。此書凡六卷,卷首有寶時自序、目録及《恭録》一則。卷末《附録》五則。自咸豐粤亂後,江南廣被其害,庠序焚毁,學府鞠爲榛莽,「潢池盗弄,蛇豕流腥,戎馬肆乎城闡,封熂爥乎郊野」,可謂斯文掃地矣。寶時序稱,「於(同治)庚午十月乞假餘閒,與常熟宗廷輔、平湖錢炳奎排比篇帙,繪具圖説,名曰《直省釋奠書》,釐爲六卷。初一曰「祀位』,尊聖統也。次二曰『制度』,遵王制也。次三曰『陳設』,昭肸蠁也。次四曰『儀節』,肅駿奔也。次五曰『樂譜」,次六曰『舞譜』,備聲容、象功德也。凡所援引,悉著於篇」云。此其書規模之所在,所以作斯篇者,蓋所以興禮樂、育人材、化風俗也。《恭録》一則爲太學廟制,俾行禮者有所參考云。其凡於「祀位」排列序次、古今尺度異同、爵、登、鉶、鼎、鐘、鼓諸器形制及陳列、舞隊編制變化等,皆據禮經以論列之。而《附録》則載「祭品」名目斤两、制作方法、鼓谱及合樂節奏,皆便於習行也。此書刻於光緖初年,陝西省圖書館有藏本。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