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省釋奠禮樂記卷二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直省釋奠禮樂記》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30007890
颗粒名称: 直省釋奠禮樂記卷二上
分类号: K892.9
页数: 21
页码: 一二-三二
摘要: 这篇文章主要讨论了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特别是关于度量衡和乐器尺度的规定。首先,文章提到了“横黍所累者为古尺,纵黍所累者为今尺”,古尺相当于今尺的8寸1分,而黄钟之律为古尺的9寸。通过一系列的计算,得出了四律七寸二分九厘为黄钟当今之度的结论。接着,文章介绍了累黍尺的制度,并引用了《工部营造尺图》和《钦定大清爵范铜图》等资料,说明了营造尺和律尺的关系。营造尺和律尺的长度相等,但数值不同。通过计算,得出了营造尺和律尺之间的换算关系。最后,文章列举了天坛正位的一些礼器,包括爵、登、鉶、簠和簋等,并简要说明了这些礼器的形制和纹饰。这些礼器都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一部分,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关键词: 祀位 礼乐 制度

内容

制度
  橫黍所累者為古尺縱黍所累者為今尺古尺當今尺八寸
  一分黄鐘之律為古尺九寸求今尺度以古尺十寸為一率
  今尺八寸一分為二率黃鐘古尺九寸為三率得四律七寸
  二分九釐為黃鐘當今尺之度其餘諸律吕皆以古尺十寸
  比今尺八寸一分同於各律呂古尺若干度比得今尺若干
  度
  累黍尺
  㑹典圖
  工部營造尺卽縱黍尺營造尺八寸一分為律尺卽橫黍尺
  一尺營造尺一尺為律尺一尺二寸三分四釐五毫置律尺
  之數以八十一乘之百除之得營造尺之數置營造尺之數
  以百乘之八十一除之得律尺之數其長皆相等也營造尺
  十寸自乘得一百寸律尺當營造尺八寸一分自乘得六十
  五寸六十一分以為面羃比例率置律尺羃數以六十五寸
  六十一分乘之百寸除之得營造尺羃數置營造尺羃數以
  百寸乘之六十五寸六一分除之得律尺羃數其面幂皆
  相等也營造尺十寸自乘再乘得一千寸律尺當營造尺八
  寸一分自乘再乘得五百三十一寸四四十一分以為體
  積比例率置律尺積數以五百三十一寸百四十一分乘
  之千寸除之得營造尺積數置營造尺積數以千寸乘之五
  百三十一寸四百四十一分除之得律尺積數其體面皆相
  等也
  以上恭錄
  欽定大清㑹典圖
  度工部營造尺
  會典圖
  爵範銅為之通高四寸六分深二寸三分兩柱高七分三足
  相距各一寸五分高二寸形制花紋同
  天壇從位
  謹案大〓從位
  爵腹為雷〓饕〓形
  銅爵
  禮器圖
  登範銅為之通高六寸深二寸口徑四寸九分校圍六寸九
  分足徑四寸七分蓋高一寸六分徑四寸六分頂高三分形
  制花紋同
  天壇正位
  謹案 天壇正位登口為囘紋中為雷紋柱為饕
  餮足為垂雲紋葢上為星紋中為垂雲紋口為囘紋
  登
  禮器圖
  鉶範銅為之高四寸一分深四寸口徑五寸一分底徑三寸
  三分三足高一寸三分蓋高二寸二分三峯高一寸形制花
  紋同
  天壇從位
  謹案 天壇從位〓雨耳為犧形口繪藻紋次囘紋
  腹𦅩貝紋蓋繪藻紋囘紋雷紋上有三峯飾以雲紋足紋
  同
  鉶
  禮器圖
  簠範銅為之通高四寸六分深二寸一分口縱六寸四分橫
  八寸底縱五寸一分横六寸四分蓋高一寸四分口縱橫與
  器同上有棱四周〓四寸一分横六寸四分形制花紋同
  天壇正位
  謹案 天壇正位簠面為夔龍紋朿為囘
  紋足為雲紋兩耳附以夔龍葢亦附以夔龍紋
  簠
  禮器圖
  簋範銅為之通高四寸二分深二寸一分口徑七寸二分底
  徑六寸葢高一寸八分徑與口徑同上有棱四出高一寸一
  分形制花紋同
  天壇正位
  謹案 天壇正位簋制圓而椭口為回紋腹為雲紋
  朿為黻紋足為星雲紋兩耳附夔鳯蓋面為雲紋口為囘
  紋
  簋
  禮器圖
  籩編竹為之以絹飾裏頂及緣皆樂以漆紅色通高五寸四
  分深八分口徑四寸六分足徑四寸蓋高一寸九分徑與口
  徑同頂正圆高四分
  籩
  禮器圖
  豆範銅為之通高五寸五分深二寸口徑四寸九分校圍二
  寸足徑四寸七分葢高二寸二分徑與口徑同頂高三分形
  制花紋同
  天壇正位
  謹案 天壇正位豆腹為垂雲紋囘紋校為
  波紋金鈑紋足為黻紋蓋為波紋囘紋頂為綯紐
  豆
  禮器圖
  篚編竹為之四周髹以漆紅色高五寸縱五寸橫二尺二寸
  五分足高一寸蓋高一寸七分
  篚
  禮奠圖圖
  正位俎以木為之髤以漆紅色形制大小同
  天壇從位實以大牢
  謹案 天壇從位俎中區為三錫裏外銅環四八足
  有跅縱六尺有奇橫三尺二寸通高二尺六寸有奇又謹
  案 欽定大清㑹
  典圖載四周各銅環二
  配位
  十二哲
  兩廡
  崇聖祠正位
  配位
  兩廡俎以木為之髹以漆紅色中區為二錫裏加蓋外左右各
  銅環二六足有跗縱三尺九寸橫二尺八寸通高二尺七寸
  有奇實以少牢
  俎
  俎
  禮器圖
  尊範銅為之通高八寸六分口徑五寸一分腹圍二尺四寸
  底徑四寸六分形制同
  天壇正位
  謹案
  天壇正位尊純
  素足高二分兩耳為犧舌形
  以上恭錄
  白朝禮器圖
  尊
  禮器圖
  祝版以素木為之高七寸五分廣八寸二分厚五分有座廣
  一尺三寸高三寸後有背廣七寸五分通背高九寸朱漆金
  飾祝案高二尺六寸長二尺八寸廣一尺九寸髹以朱漆黃
  纻為圍
  謹案㑹典載祝
  版白質墨書
  勺圓徑二寸五分深一寸外周刻星雷紋柄長一尺柄端刻
  龍首銅質重一斤四兩
  謹案文獻考此勺酌獻 至聖先師位前用之其配
  位以下暨 崇聖祠均圆徑二寸三分深八分柄長八寸
  銅質重
  十二兩
  冪用黃纻為之繪以雲氣方二尺四寸四角有押
  謹案文獻考此 至聖先師位前之冪
  其 配位以下暨 崇聖祠均以紅纻
  又謹案通禮
  載冪用疏布
  置爵用坫有銅有木銅坫方七寸八分中鑿圓凹深一分徑
  五寸七分高一寸二分其半為足重二斤九兩木坫制同
  供案高五尺長一丈九尺廣五尺其次高二尺六寸長一丈
  四尺五寸廣五尺又次高四尺二寸長一丈二尺八寸廣三
  尺九寸又次高四尺三寸長一丈二寸廣三尺六寸又次高
  四尺一寸長一丈四寸廣三尺八寸又次高三尺八寸長八
  尺一寸廣三尺一寸又次高四尺長七尺九寸廣二尺一寸
  又次高三尺七寸長六尺廣三尺又次高三尺七寸長八尺
  一寸廣三尺五寸又次高三尺四寸長六尺一寸廣二尺八
  寸又次高三尺六寸長六尺廣三尺皆兩端施檔四足圓捲
  髤以朱漆刻為雲龍香草飾以金碧
  饌盤朱漆口方一尺四寸底方一尺二寸高二寸
  謹案文獻考載取簠簋籩豆之實每品各置少許於盤徹於送 神之前瘗於瘞所
  胙盤木質朱漆圓徑二尺高一寸五分
  謹案文獻考載受胙以盤載牲以體
  燔鑪制以鐵三足圓徑一尺二寸足高六寸重三十斤
  尺九寸八分口圓徑一尺腹圓徑一尺一寸深六寸耳高八
  寸五分廣三寸厚五分足高五寸三分圓徑二寸重五十七
  斤次者通耳高一尺一寸二分口圓徑九寸五分腹圓徑一
  尺七分深三寸耳高七寸二分廣三寸厚五分足高四寸四
  分圓徑二寸重四十八斤
  銅鼎大小凡三等皆飾饕餮龍文大者方形通耳高一尺三
  寸五分腹長一尺一寸廣八寸五分深六寸耳高三寸廣二
  寸五分厚六分足高四寸四分圓徑一寸五分重三十七斤
  次者圓形通耳高一尺六寸一分口圓徑八寸四分腹圓徑
  一尺一寸深八寸七分耳高四寸五分廣一寸九分厚六分
  足高三寸八分圓徑一寸五分重二十三斤又次者方形通
  耳高九寸八分腹長八寸四分廣六寸一分深五寸九分耳
  高一寸廣一寸九分厚二分足高二寸七分圓徑一寸六分
  重十二斤十二兩鐵鼎凡二等皆素質圓形大者通耳高一
  香盤以銅為之六角雨端有龍鈕徑七寸五分高一寸六分
  重六斤
  銅燭臺凡二等大者高二尺四寸五分上盤圓徑四寸七分
  中盤圓徑九寸八分座圓徑一尺一寸重三十七斤飾以夔
  文次者高一尺六寸上盤圓徑四寸七分中盤圓徑六寸七
  分座圓徑八寸五分重三十一斤素質鐵燭臺凡五等大者
  高一尺七寸盤圓徑一尺座圓徑八寸七分重五十斤次者
  高一尺二寸六分盤圆徑七寸五分座圓徑六寸七分重四
  十八斤又次高一尺七寸盤圓徑九寸二分座圓徑八寸九
  分重四十六斤又次高一尺三寸七分盤圓徑七寸座圓徑
  七寸三分重二十二斤又次高一尺三寸盤座各圓徑六寸
  七分重二十斤並素質
  庭燎制用鐵如籠高五寸圓徑三寸五分于長五尺四寸植
  於陛間實以松明然之
  罍制腹以上似壺尊而侈其足連足高六寸五分口圓徑五
  寸三分腹圓徑六寸一分深四寸七分足高一寸七分圓徑
  四寸七分銅質重八斤八兩枓形如尊彝勺圓徑二寸二分
  深九分柄長八寸重十四雨案如壺尊之案面有四以承罍
  謹案文獻考載壺尊狀如瓜壺飾饕餮雷文壺
  尊案高二尺六寸長二尺八寸廣一尺九寸
  洗形如槃銅質飾以雷文花藻連足高四寸七分面徑一尺
  二寸五分深二寸二分足高二寸四分底徑六寸七分重十
  四斤八兩承洗之架朱漆六足高一尺九寸通背高三尺四
  寸
  巾用布廣幅長三尺
  燎义長一尺五寸以鐵為之柄長二尺六寸
  以上謹錄
  闕里文獻考
  謹案以上諸器皆 皇朝禮器圖所未列茲謹據文獻
  考所載錄之惟考文獻考登鉶簠筤簋簋等器尺寸制度視禮
  器圖微有異同用特記此
  以備參考圖闕樂器倣此

知识出处

直省釋奠禮樂記

《直省釋奠禮樂記》

清應寶時撰。寶時字敏齋,永康芝英人。道光二十年舉人。咸豐間,官上海道、江蘇按察使兼署布政事、内閣學士。所著别有《射雕詞》二卷。此書凡六卷,卷首有寶時自序、目録及《恭録》一則。卷末《附録》五則。自咸豐粤亂後,江南廣被其害,庠序焚毁,學府鞠爲榛莽,「潢池盗弄,蛇豕流腥,戎馬肆乎城闡,封熂爥乎郊野」,可謂斯文掃地矣。寶時序稱,「於(同治)庚午十月乞假餘閒,與常熟宗廷輔、平湖錢炳奎排比篇帙,繪具圖説,名曰《直省釋奠書》,釐爲六卷。初一曰「祀位』,尊聖統也。次二曰『制度』,遵王制也。次三曰『陳設』,昭肸蠁也。次四曰『儀節』,肅駿奔也。次五曰『樂譜」,次六曰『舞譜』,備聲容、象功德也。凡所援引,悉著於篇」云。此其書規模之所在,所以作斯篇者,蓋所以興禮樂、育人材、化風俗也。《恭録》一則爲太學廟制,俾行禮者有所參考云。其凡於「祀位」排列序次、古今尺度異同、爵、登、鉶、鼎、鐘、鼓諸器形制及陳列、舞隊編制變化等,皆據禮經以論列之。而《附録》則載「祭品」名目斤两、制作方法、鼓谱及合樂節奏,皆便於習行也。此書刻於光緖初年,陝西省圖書館有藏本。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