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省釋奠禮樂記卷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直省釋奠禮樂記》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30007889
颗粒名称: 直省釋奠禮樂記卷一
分类号: K892.9
页数: 7
页码: 五-一一
摘要: 上述文本主要内容为祭祀位的相关规定和排列,内容涉及先师孔子以及其弟子、后续历代先贤、先儒等人的排列和配位情况,还包括了崇圣祠的配位内容。此外,还介绍了各位先贤的生平及其从祀、配位情况。
关键词: 祀位 大成殿 孔子

内容

祀位
  大成殿正位
  至聖先師孔子
  東配
  復聖顏子漢永平十五年祀七十二弟子顏子位第一魏晉祀孔子均以顏子配唐貞觀二年以孔子為先聖顏子
  配饗
  述聖子思子宋大觀二年從祀端平三年升列哲位咸湻三年配饗
  西配
  宗聖曾子唐開元八年從祀宋咸淳三年配饗
  亞聖聖孟子宋元豐七年配饗
  以上配位宋以前皆稱封爵元至順元年贈顏子兗國復聖
  公曾子郕國宗聖公子思子沂國述聖公孟子鄒國亞聖公
  明吉嘉靖九年改稱復聖聖顏子宗聖聖曾子述聖子思子亞聖孟
  子
  國朝因之
  東哲
  先賢閔子唐開元八年從祀
  先賢冉子唐開元八年從祀
  先賢端木子唐開元八年從祀
  先賢仲子唐開元八年從祀
  先賢卜子唐貞觀二十一年以經師從祀開元八年以十哲從祀
  先賢有子唐開元八年從祀國朝乾隆三年升列哲位
  西哲
  先賢冉子唐開元八年從祀
  先賢宰子唐開元八年從祀
  先賢冉子唐開元八年從祀
  先賢言子唐開元八年從祀
  先賢顓孫子唐開元八年從祀宋咸淳三年升列哲位
  先賢朱子宋建炎四年生慶元六年卒年七十一淳祐元年從祀國朝康熙五十一年升列哲位
  以上哲位宋以前皆稱封爵明圡
  嘉靖九年改稱先賢某子
  國朝因之有子朱子升列哲位稱從一例
  謹案 欽定大清㑹典
  欽定大清通禮均稱先賢某子某
  東廡先賢
  先賢公孫僑左傳魯襄公八年始見昭公八年卒國朝咸豐七年從祀原西廡擬移東廡
  先賢林放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明嘉靖九年改祀於鄉國朝雍正二年復祀原西廡擬移東廡
  先賢原憲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
  先賢南宫适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
  先賢商瞿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
  先賢漆雕開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
  先賢司馬耕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
  先賢梁鱣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
  先賢冉孺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
  先賢伯虔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
  先賢冉季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
  先賢漆雕徒父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
  先賢漆雕哆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
  先賢公西赤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
  先賢任不齊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
  先賢公良孺唐開元二十七年〓祀
  先賢公肩定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
  先賢鄡單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
  先賢罕父黑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
  先賢榮旂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
  先賢左人郢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
  先賢鄭國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
  先賢原亢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
  先賢廉潔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
  先賢叔仲㑹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
  先賢公西輿如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
  先賢邽巽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
  先賢陳亢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
  先賢琴張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
  先賢步叔乘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
  先賢秦非唐開元二七年從祀
  先賢顏噲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
  先賢顏何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明嘉靖九年罷國朝雍正二年復祀
  先賢縣亶國朝雍正二年從祀
  先賢牧皮國朝雍正二年從祀原西廡擬移東廡
  先賢樂正克國朝雍正二年從祀
  先賢萬章國朝雍正二年從祀
  先賢周敦頤宋天禧元年生熙甯六年卒年五十七湻祐元年從祀
  先賢程顥宋明道元年生元豐八年卒年五十四淳祐元年從祀
  先賢邵雍宋大中祥符四年生熙甯十年卒年六十七咸淳三年從祀
  西廡先賢
  先賢蘧瑗左傳魯襄公十四年始見卒年無考史記定公十四年孔子猶主蘧伯玉家其卒後於公孫僑蓋三十餘年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明嘉靖九年改祀
  於鄉國朝雍正二年復祀原東廡擬移西廡
  先賢澹臺滅明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原東廡擬移西廡
  先賢宓不齊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
  先賢公冶長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
  先賢公哲哀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
  先賢高柴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
  先賢樊須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
  先賢商澤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
  先賢巫馬施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
  先賢顏辛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
  先賢曹䘏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
  先賢公孫龍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
  先賢秦商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
  先賢顏高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
  先賢壤駟赤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
  先賢石作蜀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
  先賢公夏首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
  先賢后處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
  先賢奚容蒧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
  先賢顏祖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
  先賢句井疆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
  先賢秦祖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
  先賢縣成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
  先賢公祖句兹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
  先賢燕伋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
  先賢樂欬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
  先賢狄黑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
  先賢孔忠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
  先賢公西蒧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
  先賢顏之僕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
  先賢施之常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
  先賢申棖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
  先賢左邱明唐貞觀二十一年以經師從祀
  先賢秦冉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明嘉靖九年罷國朝雍正二年復祀
  先賢公明儀國朝咸豐三年從祀原東廡凝移西廡
  先賢公都子國朝雍正二年從祀
  先賢公孫丑國朝雍正二年從祀
  先賢張載宋天禧四年生熙甯十年卒年五十八淳祐元年從祀
  先賢程頤宋明道二年生大觀元年卒年七十五淳祐元年從祀
  以上先賢位宋以前從祀者皆稱封爵明嘉靖九年改稱先
  賢某子周程張邵五子嘉靖時稱先儒崇禎十五年改稱先
  賢位在七十子之下漢唐諸儒之上
  國朝俱稱先賢不稱子
  東廡先儒
  先儒公羊高子夏弟子唐貞觀二十一年從祀
  先儒伏勝秦博士唐貞觀二十一年從祀
  先儒毛亨年無考受詩於苟卿以授毛萇案史記楚考烈王二十五年荀卿廢居蘭陵距漢興三十二年太平
  御覽引毛詩正義云荀卿校漢人魯國毛亨則是秦漢間人國朝同治二年從祀
  先儒孔安國漢武帝時為博士侍中唐貞觀二十一年從祀原西廡擬移東廡
  先儒后蒼漢宣帝時為博士明嘉靖九年從祀
  先儒鄭康成漢永建二年生建安五年卒年七十四唐貞觀二十一年從祀明嘉靖九年改祀於鄉國朝
  雍正二年復祀原西廡擬移東廡
  先儒范甯晉咸康五年生隆安五年卒年六十三唐貞觀二十一年從祀明嘉靖九年改祀於鄉國朝雍正
  二年復祀原西廡擬移東廡
  先儒陸贄唐天寶十三年生永貞元年卒年五十二 國朝道光六年從祀
  先儒范仲淹宋端拱二年生皇祐四年卒年六十四 國朝康熙五十四年從祀
  先儒歐陽修宋景德四年生熙甯五年卒年六十六明嘉靖九年從祀
  先儒司馬光
  宋天禧三年生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八咸淳三年從祀原西廡擬移東廡
  先儒謝良佐宋元豐八年進士生卒年無考與楊時同稱程門四先生國朝道光二十九年從祀
  先儒羅從彦宋熙甯五年生紹興五年卒年六十四明萬厯四十二年從祀
  先儒李綱宋元豐六年生紹興十年卒年五十八國朝咸豐元年從祀原西廡擬移東廡
  先儒張栻宋紹興三年生淳熙七年卒年四十八景定二年從祀原西廡擬移東廡
  先儒陸九淵宋紹興九年生紹熙三年卒年五十四明嘉靖九年從祀原西廡擬移東廡
  先儒陳淳宋紹興二十三年生嘉定十年卒年六十五國朝雍正二年從祀
  先儒真德秀宋湻熙五年生端平二年卒年五十八明正統二年從祀原西廡擬移東廡
  先儒何基宋淳熙十五年生咸淳四年卒年八十一國朝雍正二年從祀原西廡擬移東廡
  先儒文天祥宋端平三年五月二日生元至元十九年卒年四十七 國朝道光二十三年從祀原西廡擬
  移東廡
  先儒趙復生卒年無考以宋端平二年至北庭當列元儒之首國朝雍正二年從祀
  先儒金履祥宋紹定五年生元大德七年卒年七十二國朝雍正二年從祀原西廡擬移東廡
  先儒陳澔宋景定二年生元至正元年卒年八十一國朝雍正二年從祀原西廡擬移東廡
  先儒方孝孺元至正十七年生明建文四年卒年四十六 國朝同治二年從祀
  先儒薛瑄明洪武二十二年生天順八年卒年七十六隆慶五年從祀原西廡擬移東廡
  先儒胡居仁明宣德九年生成化二十年卒年五十一萬厯十二年從祀
  先儒羅欽順明成化元年生嘉靖二十六年卒年八十三 國朝雍正二年從祀
  先儒呂柟
  明成化十五年生嘉靖二十一年卒年六十四 國朝同治二年從祀原西廡擬移東廡
  先儒劉宗周明萬厯六年生國朝順治二年卒年六十八道光二年從祀原西廡擬移東廡
  先儒孫奇逢明萬厯十二年生國朝康熙十四年卒年九十二道光八年從祀原西廡擬移東廡
  先儒張履祥明萬厯三十九年生 國朝康熙十三年卒年六十四同治十一年從祀
  先儒陸隴其明崇禎三年生國朝康熙三十一年卒年六十三雍正二年從祀原西廡擬移東廡
  西廡先儒
  先儒穀梁赤子夏弟子唐貞觀二十一年從祀
  先儒高堂生秦末漢初人唐貞觀二十一年從祀
  先儒董仲舒漢武帝初年對策為江都相元至順元年從祀原東廡擬移西廡
  先儒毛萇漢河間獻王博士當武帝時唐貞觀二十一年從祀
  先儒杜子春漢永平初年年九十唐貞觀二十一年從祀原東廡擬移西廡
  先儒諸葛亮漢光和四年生建興十二年卒年五十四國朝雍正二年從祀原東廡擬移西廡
  先儒王通陳至德二年生隋義甯二年卒年三十五一作開皇二年生年三十七明嘉靖九年從祀原東廡擬
  移西廡
  先儒韓愈唐大厯三年生長慶三年卒年五十七宋元豐七年從祀
  先儒胡瑗宋淳化四年生嘉祐四年卒年六十七明嘉靖九年從祀
  先儒韓琦宋大中祥符元年生熙甯八年卒年六十八國朝咸豐二年從祀原東廡擬移西廡
  先儒楊時宋皇祐五年生紹興五年卒年八十三明宏治八年從祀原東廡擬移西廡
  先儒尹焞宋熙甯四年生紹興十二年卒年七十二 國朝雍正二年從祀
  先儒胡安國宋熙甯七年生紹興八年卒年六十五明正統二年從祀
  先儒李侗宋元祐八年生隆興元年卒年七十一明萬厯四十二年從祀原東廡擬移西廡
  先儒呂祖謙宋紹興七年生淳熙八年卒年四十五景定二年從祀原東廡擬移西廡
  先儒袁燮
  謹案先儒同治七年從祀欽颁位次在西廡宋儒吕祖謙之次
  先儒黃榦宋紹興二十二年生嘉定十四年卒年七十國朝雍正二年從祀
  先儒蔡沈宋乾道三年生紹定三年卒年六十四明正統二年從祀原東廡擬移西廡
  先儒魏了翁宋淳熙五年生嘉熙元年卒年六十國朝雍正二年從祀原東廡擬移西廡
  先儒王柏宋慶元三年生咸淳十年卒年七十八國朝雍正二年從祀原東廡擬移西廡
  先儒陸秀夫宋端平二年十月八日生祥興二年即元至元十六年卒年四十四 國朝咸豐九年從祀
  先儒許衡宋嘉定二年生元至元十八年卒年七十三皇慶二年從祀
  先儒呉澄宋淳祐九年生元元統元年卒年八十五明正統八年從祀嘉靖九年罷國朝乾隆二年復祀原
  東廡擬
  移西廡
  先儒許謙元至元七年生後至元三年卒年六十八國朝雍正二年從祀原東廡擬移西廡
  先儒曹端明洪武九年生宣德九年卒年五十九國朝咸豐十年從祀原東廡擬移西廡
  先儒陳獻章明宣德三年生宏治十三年卒年七十三萬厯十二年從祀
  先儒蔡清明景泰四年生正德三年卒年五十六國朝雍正二年從祀
  先儒王守仁明成化八年生嘉靖七年卒年五十七萬厯十二年從祀原東廡擬移西廡
  先儒呂坤明嘉靖十五年生萬厯四十六年卒年八十三國朝道光六年從祀
  先儒黃道周明萬厯十三年生國朝順治三年卒年六十二道光五年從祀原東廡擬移西廡
  先儒湯斌明天啟七年生國朝康熙二十六年卒年六十一道光三年從祀原東廡擬移西廡
  以上先儒位明嘉靖以前從祀者皆稱封爵嘉靖九年改稱
  先儒某子
  國朝稱先儒不稱子
  崇聖祠正位
  肇聖王木金父公
  裕聖王祈父公
  詒聖王防叔公
  昌聖王伯夏公
  啟聖王叔梁公
  以上正位明嘉靖九年於
  大成殿後立啟聖祠祀叔梁公
  國朝雍正元年
  詔封孔子先世王爵合祀五代更名啟聖祠為
  崇聖祠
  謹案㑹典通禮 崇聖祠正位祗書 肇聖王木金父
  裕聖王祈父 詒聖王防叔 昌聖王伯夏
  啟聖王叔梁
  紇均不稱公
  東配
  先賢孔氏孟皮國朝咸豐七年配饗
  先賢顏氏名無孫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明嘉靖九年配饗
  先賢孔氏名鲤宋咸淳三年從祀明嘉靖九年配饗
  西配
  先賢曾氏名皙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明嘉靖九年配饗
  先賢孟孫氏名激明嘉靖九年配饗
  東廡先儒
  先儒周氏名輔成生卒年無考明萬厯二十三年從祀
  先儒程氏名珦宋景德三年生元祐五年卒年八十五明嘉靖九年從祀
  先儒蔡氏名元定宋紹興五年生慶元四年卒年六十四明嘉靖九年從祀
  西廡先儒
  先儒張氏名迪生卒年無考國朝雍正二年從祀
  先儒朱氏名松宋紹聖四年生紹興十三年卒年四十七明嘉靖九年從祀
  以上先賢先儒位明吉嘉靖時稱先賢某氏先儒某氏
  國朝因之
  謹案㑹典通禮崇聖祠配位從位均於先賢先儒下直書姓名惟配位孟孫氏不書名又宗聖之父皆作名點
  謹案乾隆十八年議定從祀位次先賢首蘧瑗林放蓋以文
  翁圖列二人於七十二賢之内而伯玉年先於孔子故與林
  放俱列弟子之首自澹臺滅明至牧皮悉仍舊次則以史記
  家語所紀弟子之年既不相合所列弟子之序亦不相同且
  同為孔子弟子不能定其先後也孔子弟子之次為孟子弟
  子又次為周張程邵五子五子之中邵子年最長而列四子
  之下者則於序齒之中兼論道德也張子在二程子之上者
  則以二程父表弟年亦長於二程也至先儒則有時代之可
  憑有年齒之可據故皆案年序齒載在乾隆年間
  欽定會典通禮諸書今先賢中増祀公孫僑公明儀二人公孫僑年
  先於蘧瑗應在蘧瑗之上擬以公孫僑移於東廡第一位蘧
  瑗移於西廡第一位林放旣與蘧瑗並稱擬移於東廡第二
  位而移澹臺滅明於西廡第二位牧皮為孔子弟子公明儀
  為曾子弟子擬移牧皮於東廡第三十五位移公明儀於西
  廡第三十五位其餘先賢之位悉仍其舊以省東西移易先
  儒增祀者凡十五人其位次隨時擬定限於東西多寡之數
  於時代不無參差今合原定從祀與續經增祀之儒各就時
  代案其生平一東一西以次排列庶與乾隆年間
  諭㫖相符而無淩躐之弊
  以上恭錄同治二年禮部議請
  欽定文廟祀位

知识出处

直省釋奠禮樂記

《直省釋奠禮樂記》

清應寶時撰。寶時字敏齋,永康芝英人。道光二十年舉人。咸豐間,官上海道、江蘇按察使兼署布政事、内閣學士。所著别有《射雕詞》二卷。此書凡六卷,卷首有寶時自序、目録及《恭録》一則。卷末《附録》五則。自咸豐粤亂後,江南廣被其害,庠序焚毁,學府鞠爲榛莽,「潢池盗弄,蛇豕流腥,戎馬肆乎城闡,封熂爥乎郊野」,可謂斯文掃地矣。寶時序稱,「於(同治)庚午十月乞假餘閒,與常熟宗廷輔、平湖錢炳奎排比篇帙,繪具圖説,名曰《直省釋奠書》,釐爲六卷。初一曰「祀位』,尊聖統也。次二曰『制度』,遵王制也。次三曰『陳設』,昭肸蠁也。次四曰『儀節』,肅駿奔也。次五曰『樂譜」,次六曰『舞譜』,備聲容、象功德也。凡所援引,悉著於篇」云。此其書規模之所在,所以作斯篇者,蓋所以興禮樂、育人材、化風俗也。《恭録》一則爲太學廟制,俾行禮者有所參考云。其凡於「祀位」排列序次、古今尺度異同、爵、登、鉶、鼎、鐘、鼓諸器形制及陳列、舞隊編制變化等,皆據禮經以論列之。而《附録》則載「祭品」名目斤两、制作方法、鼓谱及合樂節奏,皆便於習行也。此書刻於光緖初年,陝西省圖書館有藏本。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