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記三十三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蘭江三家禮解鈔》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30007869
颗粒名称: 樂記三十三條
分类号: K892.98
页数: 8
页码: 八-廿三
摘要: 本文内容讲述了礼乐刑政的重要性及其相互关系。礼乐是用来规范人们行为和表达情感的工具,可以调和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而刑政则是辅助手段,用来惩罚犯罪和维护社会公正。礼乐刑政都是源于天理,是圣人用来教化百姓、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礼记 研究 古代

内容

故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姦
  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此又言聖人養其樂之本如此夫音由心生心由物
  動苟不謹其所感使放辟邪侈日作於外非心妄念
  日動於中則發之音聲其將若何故感者在心感之
  者在物先王所以謹其感之者豈有他道哉制禮以
  道其志而使不放作樂以和其聲而使不乖政以一
  其行而不使之雜刑以防其姦而不使之犯禮樂刑
  政其用雖異然究其終窮則未始異也志者心之所
  之聲者心之所發行者心之形也姦者心之賊也四
  者旣謹則民心同入於善而治道由是而岀故曰所
  以同民心而出治道養其本者如是則心之發於聲
  有不得其所者哉
  凢音者生于人心者也樂者通倫理者也是故知聲而
  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衆庶是也唯君
  子爲能知樂
  倫倫類也理條理也曰心曰聲曰音曰樂名雖不同
  倫理未甞不相通爲一故心與聲通聲與音通音與
  樂通極其終則樂又未嘗不與理通禽獸知單岀之
  聲而不知成文之音衆庶知成文之音而不知比音
  之樂此皆不通倫理者也唯君子通倫理故能知樂
  是故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道俻
  矣是故不知聲者不可與言音不知音者不可與言樂
  知樂則幾於禮矣
  惟君子知樂故審噍殺之聲則知其爲志微噍殺之
  音審嘽緩之聲則知其爲寬諧慢易繁文簡節之音
  如此之類所謂審聲以知音也審寬裕內好順成和
  動之音則知和樂興焉審流辟邪散狄成滌蕩之音
  則知淫樂興焉若此之類所謂審音以知樂也審樂
  之和則知其政之和審樂之乖則知其政之乖若此
  之類所謂審樂以知政也吾能自知音以至於知政
  倫理貫通則於爲治音樂不敢缺一苟一有缺則聲
  與音音與樂必形見於此矣故不知聲不可與言音
  不知音不可與言樂苟能知樂則於禮爲幾蓋禮者
  理也樂通倫理故於禮爲幾論至於此則禮樂豈二
  理哉
  是故樂之隆非極音也食饗之禮非致味也清廟之瑟
  朱絃而疏越一倡而三歎有遺音者矣大饗之禮尚玄
  酒而俎腥魚大羹不和有遺味者矣
  禮樂皆得而謂之德者豈自外來哉得之於我而非
  強探力索始可謂德耳是以樂之隆雖鐘鼓管磬干
  戚羽籥莫不具陳而非得乎樂者故非極音食饗之
  也鐘鼓干戚所以和安樂也昏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
  射鄉食饗所以正交接也
  先王制禮樂以爲防閑之具則人道正而天理還制
  爲衰麻哭泣則喪紀不失人道之正制爲鐘鼓干戚
  則安樂不失其正昏姻冠笄則男女之道正射鄉食
  饗則交接之道正此以上皆明禮樂之意如此
  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
  用禮樂者先王之本意間有不循吾化而越禮棄樂
  者則有政焉以使之必行有刑焉以防其或違
  禮義立則貴賤等矣樂文同則上下和矣好惡著則賢
  不肖别矣刑禁暴爵舉賢則政均矣仁以愛之義以正
  之如此則民治行矣
  此又申言相親相敬之事必有仁義刑政以輔之治
  不偏於一而後可行於天下猶前言禮樂刑政四達
  則王道行也夫禮者義之實義旣立則貴賤有等樂
  者文以五聲文旣同則上下無不和然貴賤不徒等
  必也明其好惡使賢不肖有别上下不徒和必刑爵
  以禁暴舉賢而使其政均一旣有仁以致其愛復有
  義以正其過如此則治達於下無有壅而不行者然
  禮樂者治之本而刑政所以輔之歟
  樂由中出禮自外作樂由中岀故靜禮自外作故文大
  樂必易大禮必簡
  禮樂皆天理也而曰禮自外作何哉使禮果自外作
  荀卿子所謂僞者矣於禮何取曰樂由中而出於外
  也禮自外作自外而作夫內也外有所爲必岀於中
  而有本中有所藴必作於外而可形學者詳繹出與
  作之義則思過半矣惟由中而岀於外故陽而不散
  隂而不宻剛氣不怒柔氣不懾姦聲亂色不畱聰明
  淫樂慝禮不接心術傲慢邪辟之氣不設於身體耳
  目鼻口心知百體皆由順正而其用則靜蓋中之靜
  形於外亦靜也惟自外而作夫內則升降上下周旋
  裼襲隆殺等威經而爲三百曲而爲三千而其用則
  文蓋外之文所以作夫中之文也然則禮樂果有內
  外之辨哉
  中出而靜外作而文此禮樂之用也必易必簡又推
  其本而言之大樂者性之和大禮者性之中以一性
  之和爲樂則和之外無他事如清廟之瑟豈不易乎
  以一性之中爲禮則中之外無煩文如大饗之禮豈
  不簡乎
  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和故百物不失節
  故祀天祭地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如此則四海之
  內合敬同愛矣
  同此一和節也豈特天地同之而已哉得此於明則
  爲禮樂得此於幽則爲鬼神天地禮樂鬼神皆一理
  而已故四海之內感其節則敬心翕然而合感其和
  則愛心油然而生夫幽與明一致鬼神與禮樂一理
  樂者致和率神而從天禮者别宜居鬼而從地經言
  禮樂極乎天蟠乎地通乎鬼神禮樂所以合敬合愛
  於其明鬼神則合敬合愛於其幽則四海之內未有
  不合敬合愛者也
  禮者殊事合敬者也樂者殊文合愛者也禮樂之情同
  故明王以相沿也故事與時並名與功偕
  事謂文質損益之類名謂咸韶濩武之類情同而事
  與名雖異不害其爲同也
  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
  故羣物皆别樂由天作禮以地制過制則亂過作則暴
  明於天地然後能興禮樂也
  天地禮樂常相資而立天地非禮樂則其功冺禮樂
  非天地則其用息樂者天地之和天地得樂而後和
  也禮者天地之序天地得禮而後序也惟其以樂而
  其禮具干戚之舞備樂也孰亨而祀非達禮也
  此聖人保治之道世儒往往指爲飾治之具功之成
  者易於怠故作樂以樂之如所謂勸之以九歌也治
  之定者易於縱故制禮以防之如所謂安上治民莫
  善於禮也然功大而樂不俻則必有遺而不舉之處
  治辯而禮不具則必有縱而不嚴之處此所以必貴
  乎備且具歟干戚止舞耳文德何與焉故非俻樂孰
  亨止今禮而古禮何與焉故非達禮
  樂極則憂禮粗則偏矣及夫敦樂而無憂禮備而不偏
  者其惟大聖乎
  樂固貴乎備然備非極之謂極則窮窮則憂將至矣
  禮固貴於具然具非粗之謂粗則不宻不宻則失於
  一偏矣若夫篤於樂而不至於憂備於禮而不至於
  偏非天下至聖孰能與此
  故聖人作樂以應天制禮以配地禮樂明備天地官矣
  作樂以應天應者彼有而此答之之謂制禮以配地
  配者以此而合彼之謂然則禮樂非聖人之私術蓋
  因天地之理而爲之耳及夫其用昭明而全備則天
  地之間各有司存不相紊亂是又以天地而理天地
  者歟
  天地者禮樂之主禮樂者天地之官主君道官臣道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小
  大殊矣方以類聚物以羣分則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如此則禮者天地之别也
  前言天高也下萬物散殊而禮以行流而不息合同
  而化而樂以興蓋言禮樂之所由始也此言天尊地
  卑而君臣定天地之氣齊降而百化興蓋言禮樂之
  所形也小大則易所謂小往大來之小大也不同卽
  人物性命不同也
  樂著大始而禮居成物著不息者天也著不動者地也
  一動一靜者天地之間也故聖人曰禮樂云
  禮樂雖因天地而形天地亦以禮樂而著方其天地
  别而爲禮天地和而爲樂是禮樂因乎天地也及夫
  禮樂極天蟠地行隂陽通鬼神窮高極遠測度深厚
  禮樂之理無所不有天地亦賴禮樂而著焉故大始
  氣也成物形也大始本有是氣樂則著而明之成物
  本有是形禮則居而辨之故著而運行不息則爲天
  著而一定不易則爲地著而爲一動一靜則在動非
  動在靜非靜乃天地之間而機緘之妙也聖人於此
  窮其所自而歸之於禮樂故曰禮樂云又以見天地
  造化亦不無待於禮樂也
  殷周之樂盡矣
  樂盡則德有所不足文王清廟之瑟猶有遺聲則德
  有餘而樂不能盡也商周之樂盡矣豈湯武之征伐
  有歉於三聖揖遜之盛歟孔子曰武盡美矣未盡善
  也記者之意或得諸此
  天地之道寒暑不時則疾風雨不節則饑教者民之寒
  暑也教不時則傷世事者民之風雨也事不節則無功
  然則先王之爲樂也以法治也善則行象德矣
  此又言天下之事必貴乎得其時與節先王之禮樂
  亦不可拂其時與節也故引天地之道以言之
  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數制之禮義合生氣之和
  道五常之行使之陽而不散隂而不宻剛氣不怒柔氣
  不懾四暢交於中而發作於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奪也
  此言著其教之意先王將以著樂之教必先立其本
  而後樂可作其本不立則不過聲音器數之末何以
  感人動物故先本之情性使出於天機自動天籟自
  鳴有非人所能僞爲者然後稽之度數如律呂之損
  益宫羽之小大制之禮義如用八用六宫縣軒縣也
  夫情性者樂之本然無所養則本喪矣合其義之和
  而使之不乖道其行而使不它適至四者條暢交感
  各安其位則得所養矣
  樂也者施也禮也者報也樂樂其所自生而禮反其所
  自始樂章德禮報情反始也
  施有出而予之之義報有反而歸之之義樂者順人
  情而爲之者也人有此情聖人則爲樂以樂之故曰
  施唯施故樂其自生生謂情所生也禮者因人之情
  而爲之節文人情流而不反聖人則爲禮以反之故
  曰報惟報故反其所自始始謂情所始也樂章德所
  謂施也如韶象紹堯武以象武功豈非施乎禮報
  情反始所謂報也如君臣則反乎君臣之初父子則
  反乎父子之初豈非報乎禮報情反始不必作兩句
  則義明矣
  所謂大輅者天子之車也龍旂九旒天子之旌也靑黑
  緣者天子之寳龜也從之以牛羊之羣則所以贈諸侯
  也
  樂爲施禮爲報諸侯得乘大輅建龍旂用靑黑縁龜
  又從以牛羊之羣若幾於極其所施而無節矣記者
  一言以該之曰此所以贈諸侯以見非諸侯之所可
  用猶王制若有加則賜也之意則禮之爲報蓋昭昭
  矣
  樂也者情之不可變者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樂
  統同禮辨異禮樂之説管乎人情矣
  情動於中故形於聲憂者不可以爲樂和者不可以
  爲乖豈非情不可變乎上天下澤先王以之制禮尊
  者不可使卑親者不可使疏豈非理不可易乎惟情
  不可變故樂之爲教能統天下之同而不使之暌蓋
  天下同此情故也惟理不可易故禮之爲教能辨天
  下之異而不使之無别蓋天下同此理故也有以辨
  之則同者以異而分有以統之則異者以同而合如
  此則天下之人情皆管攝乎禮樂之中而無所遺矣
  窮本知變樂之情也著誠去僞禮之經也禮樂偩天地
  之情達神明之德降與上下之神而凝是精粗之體領
  父子君臣之節
  偩載也天地之情隱於造化禮樂則偩之而出神明
  之德行於幽㝠禮樂則達之而顯上下之神寓於兩
  間禮樂則降興之而使合於此則禮樂之用皆自然
  而非僞爲者故以之凝爲精粗之體精者其至理妙
  用粗者其繁文末節也方是理散於天地神明與夫
  上下之間固無所依據及其凝而爲體以領父子君
  臣故大人一舉禮樂則天地之理皆昭著而不可掩
  蓋析而言之則天地上下之神固有異名合而言之
  則神明與上下之神其實皆天地之造化耳此所以
  禮樂一舉而天地自昭也
  則樂之道歸焉耳
  歸焉者謂此可歸之於樂而不可歸之他也
  故樂也者動於內者也禮也者動於外者也樂極和禮
  極順內和而外順則民瞻其顏色而弗與爭也望其容
  貌而民不生易慢焉故德輝動於內而民莫不承聽理
  發諸外而民莫不承順故曰致禮樂之道舉而措之天
  下無難矣
  禮樂何以能感民如此哉蓋聖人與斯民均備是禮
  樂於所性之中特聖人先得我心之同然故一舉而
  措之天下則此以心感彼以心應宜其易易而無難
  矣
  樂也者動於內者也禮也者動於外者也故禮主其減
  樂主其盈禮減而進以進爲文樂盈而反以反爲文禮
  減而不進則銷樂盈而不反則放故禮有報而樂有反
  禮得其報則樂樂得其反則安禮之報樂之反其義一
  也
  禮有以節乎人情故聖人制禮之初則主其減減則
  便於行樂有以樂乎人情故聖人作樂之初則主其
  盈盈則滿其欲禮固主於減矣然必増而進之如經
  禮三百曲禮三千所謂進也故以進者爲文樂固主
  於盈矣然必有以約而反之如清廟之瑟朱絃而疏
  越一唱而三歎所謂反也故以反者爲文在風之蟋
  蟀儉必欲其中禮樂必欲其毋荒在雅之楚茨禮儀
  欲其旣備鐘鼓欲其旣戒禮有報資於樂樂有反資
  於禮此禮樂皆得
  夫歌者直已而陳德也動已而天地應焉四時和焉星
  辰理焉萬物育焉
  人之一身凢天地四時星辰萬物之理莫不畢備今
  也直巳而陳德於歌宜其或應或和或理或育有不
  期然而然者非歌能使之也德寓於歌聞其歌而感
  之也直巳者無所掩覆致直而行之也
  故歌之爲言也長言之也説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長
  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不知手之
  舞之足之蹈之也子貢問樂
  歌之爲義長其言之謂也方其人有所悅乎中則言
  之言不足以盡其悅故長言之至於長言不足而聲
  嗟氣嘆嗟嘆不足而手舞足蹈樂至於此蓋有非歌
  之所能盡者故終之曰子貢問樂記者亦不能容言
  於其間猶曰可問而不可言也夫可問而不可言此
  豈羽籥干戚鐘鼓管磬之謂乎中庸之終曰上天之
  載無聲無臭至矣與子貢問樂同意或者以爲總結
  上文問樂之義非也

知识出处

蘭江三家禮解鈔

《蘭江三家禮解鈔》

清張作楠輯。作楠字丹邨,金華人。嘉慶十三年進士,嘗官處州府教授、江蘇桃源、陽湖知縣、太倉直隸州知州/徐州知府等。治事廉平,人稱儒吏。後乞養鄉居達二十餘年,足跡不入城市,維以著書為業。作楠精算學,貫通中西。在官以工匠自随,制儀器,刋算書。其所著書,彙刻曰《翠微山房叢書》行於世,學者奉為圭臬焉。入《清史稿循·吏傳》,復入徐世昌《清儒學案》為「丹邮學案」。三家者,宋應鏞《禮記纂義鈔》四卷并《補遺》一卷、宋邵淵《今是堂禮解鈔》一卷及宋范鍾《玉藻解鈔》一卷是也。鏞字子和,蘭溪甘棠鄉人。博學多撰著,有詩名。慶元閒進士,又登博學鴻詞科。官太常寺簿、開州知府。著有《尚書約義》、《禮記纂義》二十卷。淵字萬宗,蘭溪太平人。淳蕪八年進士,官郴州、潭州教授。嘗名其堂曰「今是」,故時稱「今是先生」。精禮學,著有《曲禮》、《王制》、《樂記》、《中庸》、《大學解》、《讀易管見》、《今是堂遺稿》等。鍾字仲和,蘭溪純孝人。以進士歷武學博士,通判太平州,知徽州,後官端明殿學士、左丞相兼樞密院使、觀文殿大學士等,封東陽郡公。著有《禮記解》。三家《禮記解》原書不見陳振孫《書錄解題》及《宋史·藝文志》等著錄,其佚蓋久。元陳滞《集說序》詆應氏《纂義》不解《雜記》、《喪大小記》。此書《纂義》有《雜記説》五條,《喪大記說》四條,《喪服小記説》八條。知澔)未見《纂義》,元時已佚矣。作楠乃從《欽定禮記義疏》、衛氏《禮記集説》等書中輯得應氏《禮記纂義》二百十六條,釐爲四卷,《補遺》一卷;邵氏《禮解》五十六條,范氏《玉藻解》十七條,各爲一卷。都七卷。前有作楠道光十年所作序,稱「錄之經部以存崖略,雖不及原書十一……」,亦可見其書髡髴云。邵氏《禮解鈔》、范氏《玉藻解》末有曹時所作識語各一通。此書刻於清道光十年,流傳未廣,金華市侍王府有藏本。

阅读

相关人物

邵淵
责任者
施琢章
责任者
王堂拱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