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記二十六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蘭江三家禮解鈔》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30007839
颗粒名称: 樂記二十六條
分类号: K892.98
页数: 8
页码: 九-廿二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音乐对人的影响以及正乐与奸乐的区别。文中提到,音乐可以感动人心,而人心感应的结果会形成不同的气,这些气又会形成不同的形象,从而产生不同的音乐。奸声逆气对应的是淫乐,而正声顺气对应的是和乐。
关键词: 礼记 研究 礼仪

内容

知樂則幾於禮矣
  倫理之中皆禮之所寓知樂則通於禮矣不曰通而
  曰幾者辨析精㣲之極也
  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
  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
  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何往
  而非正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何往而非平乖戾而失
  其平則和德喪偏倚而失其正則中德虧平其好惡
  則得其和反人道之正則得其中平者固所以趨乎
  和正者固所以趨乎中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
  側王道正直㑹其有極歸其有極惟平則正矣正則
  中矣
  樂者爲同禮者爲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禮
  勝則離合情飾貌者禮樂之事也
  同異者禮樂之理親敬者禮樂之效流離者禮樂之
  偏內合其情而相與交致其親敬外飾其貌而不使
  偏勝於流離此禮樂之見於事爲者
  禮義立則貴賤等矣樂文同則上下和矣好惡著則賢
  不肖别矣刑禁暴爵舉賢則政均矣仁以愛之義以正
  之如此則民治行矣
  等所以辨異和所以統同好惡者心之取舍也刑爵
  者政之勸懲也合和其仁也等辨其義也好賢而爵
  舉之仁也惡不肖而刑禁之義也言禮樂與政而刑
  包其中蓋别而言之禮樂亦所以爲政也前以刑政
  輔禮樂而曰王道俻言其爲治之具也此以仁義别
  禮樂而曰民治行言其爲治之效也
  樂由中出禮自外作樂由中岀故靜禮自外作故文大
  樂必易大禮必簡
  樂之和藴於心由中出者和氣之鬱積充溢而流動
  於外也禮之敬動於容自外作者威儀之周旋設飾
  而矯揉於內也靜者言樂止其所雖鏗鏘俻舉而中
  之純一者不可散也文者言禮備其節雖莊敬純實
  而外之文飾不可略也蓋樂和而易於流故雖動而
  必主乎靜禮敬而易以倦故雖質而必飾以文四肢
  百體皆由順正樂之靜也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禮之
  文也樂出於虛愈出而愈靜禮飾其實愈飾則愈文
  此所以不同易以心言簡以事言心和則易而順事
  敬則簡而略大猶重也
  合父子之親明長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內天子如此則
  禮行矣
  四海之內一句恐在合字上
  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和故百物不失節
  故祀天祭地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如此則四海之
  內合敬同愛矣
  首言岀治道繼言王道俻繼言民治行者禮樂周流
  太和極治之驗也至是則充塞兩間無非禮樂之用
  刑政亦餘事耳大者贊禮樂之深遠無盡而推其極
  至之妙也同者言其與天地同運並行不可以差殊
  先後觀也樂和故汎言百物不失舉物類之至衆見
  其小大各得也禮嚴故特言祀天祭地舉祭祀之至
  重見其高下有等也禮麗於定體收歛而不散鬼之
  歸也樂遊乎和氣發達而不流神之伸也昭昭之際
  進退盈縮而經緯不窮者無非禮樂之用冥冥之中
  屈伸往來而闔闢不已者無非鬼神之用幽明各有
  管攝其分不同而理則一曰有者顯然見其理之可
  以相有不可以相無也惟此理磅礴充塞乎天地鬼
  神之間故極天下之大而愛敬無異心也
  故知禮樂之情者能作識禮樂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謂
  聖述者之謂明明聖者述作之謂也
  剏新開始曰作所以察事物之幾㣲而建立其規模
  制度襲舊成終曰述所以因前古之遺緖而修明其
  遺缺也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已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大
  小殊矣方以類聚物以羣分則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如此則禮者天地之别也 地氣上齊天氣
  下降隂陽相摩天地相蕩鼓之以雷霆奮之以風雨動
  之以四時煖之以日月而百化興焉如此則樂者天地
  之和也 化不時則不生男女無辨則亂升天地之情
  也 及夫禮樂之極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隂陽而通乎
  鬼神窮高極遠而測高厚 樂著大始而禮居成物著
  不息者天也著不動者地也一動一靜者天地之間也
  故聖人曰禮樂云
  自天高地下至此一章本上繫之文夫子所以明易
  也而以是發明禮樂之理非聖門學者深究乎天地
  之蘊而有見於禮樂之用未能及此情者理之所存
  而心之發見也及猶至也樂出於自然之和禮出於
  自然之序其二者之用充塞流行無顯不至無幽不
  格無高不届無深不入則樂著乎乾知大始之妙禮
  居乎坤作成物之位而昭著不息者天之所以爲天
  昭著不動者地之所以爲地居者藏諸用者也著者
  顯諸仁者也天地之間不過一動一靜而已故聖人
  昭揭以示人而名之曰禮樂也
  是故先王因爲酒禮一獻之禮賓主百拜終日飲酒而
  不得醉焉此先王之所以俻酒禍也故酒食者所以合
  歡也樂者所以象德也禮者所以綴淫也 是故先王
  有大事必有禮以哀之有大福必有禮以樂之哀樂之
  分皆以禮終 樂也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其心
  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
  漢志云其移風易俗自一獻百拜而終日不得醉以
  至大事大福哀樂有分皆以禮終蓋因事之風雨以
  謹夫教之寒暑也百拜以禮綴淫以禮哀樂以禮無
  非禮也而曰著樂之教蓋禮樂初無二理禮有節則
  樂不流如風雨不爽則寒暑不忒矣著謂尊尚而表
  顯之也
  夫民有血氣心知之性而無喜怒哀樂之常應感起物
  而動然後心術形焉
  喜怒哀樂未發之謂中而中節之謂和此道心惟㣲
  也有血氣心知之性而無哀樂喜怒之常此人心惟
  危也扣之則應觸之則感相激相生循環無端皆緣
  物而起物動於內而心形於外也所性曰心知心之
  虛明未嘗不靈也所形曰心術心之動則不勝其多
  事矣
  凢姦聲感人而逆氣應之逆氣成象而淫樂興焉正聲
  感人而順氣應之順氣成象而和樂興焉倡和有應回
  邪曲直各歸其分而萬物之理各以類相動也
  聲感於微而氣之所應者甚速氣應於㣲而象之所
  成者甚著成象則有形而可見見乃謂之象也各歸
  其分者所謂樂之道歸焉耳
  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類以成其行姦聲亂色不
  畱聰明淫樂慝禮不接心術惰慢邪辟之氣不設於身
  體使耳目鼻口心知百體皆由順正以行其義 然後
  發以聲音而文以琴瑟動以干戚飾以羽旄從以簫管
  奮至德之光動四氣之和以著萬物之理 是故清明
  象天廣大象地終始象四時周還象風雨五色成文而
  不亂八風從律而不姦百度得數而有常小大相成終
  始相生唱和淸濁迭相爲經
  自反情和志以下卽樂以養其內而謹其所感於外
  也自發以聲音以下俻樂以形於外而發其所養於
  內也清明者天之氣樂之皦如者象之廣大者地之
  體樂之翕如者象之終始周旋者四時風雨之變樂
  之純如繹如者象之合之則象兩儀分之則象四時
  増以中央土則爲五行分以四隅則爲八方五聲配
  乎五行之色故各成文而不亂八音配乎八卦之風
  故各從律而不姦自是衍之而至於百則百度各得
  其數猶八卦至於六十四而其變無窮也大而日月
  星辰之度小而百工器物之度各有數焉不止晝夜
  之百刻也曰不亂不姦以至有常言其常而不紊也
  曰相成相生以至迭相爲經言其變而不窮也順其
  常則能極其變矣
  是故先鼓以警戒三歩以見方再始以著往復亂以飭
  歸奮疾而不援極幽而不隱獨樂其志不厭其道偹舉
  其道不私其欲是故情見而義立樂終而德尊君子以
  好善小人以聽過故曰生民之道樂爲大焉
  先鼓以嚴其警戒者司馬法所謂平旦三通者自三
  歩而積也三歩以見其所向之方不待乎六步七步
  也蓋武王觀政於商諸侯皆欲伐紂而武王以爲未
  可也再整綴兆以爲之始明白洞達以著其往所謂
  今朕必往是也行列以環繞之以治整亂而飭其歸
  所謂大告武成也發揚蹈厲之已蚤可謂奮疾矣而
  不失之暴舒徐和緩之象也遲之遲而又乆可謂極
  幽矣而不失之隱明白洞達之心也靜而自守則獨
  樂其志所謂聲淫及商非武王之志動而有爲則偹
  舉其道所謂周道四達禮樂交通也獨樂疑於可厭
  而不以爲厭者有道以爲樂俻舉雖曰可樂而不私
  其樂者無欲以爲累也君子樂得其道今乃好善而
  進於道小人樂得其欲今乃聽過而抑其欲聽者退
  聽而自省也
  樂也者施也禮也者報也樂樂其所自生而禮反其所
  自始樂彰德禮報情反始也
  樂有發達動盪之和宣播而出於外一出而不可反
  故曰施禮有交際酬答之文反復而還於內故曰報
  韶濩夏武皆章德而導和祭饗朝聘皆報情而反始
  所謂大輅者天子之車也龍旂九旒天子之旌也青黑
  緣者天子之寳龜也從之以牛羊之羣則所以贈諸侯
  也
  以其安民故報以車以其君民故報以旌以守國故
  報以龜以物民故報以牛羊
  禮樂之説管乎人情矣
  禮樂之説荀子説字作統
  是故大人舉禮樂則天地將爲昭焉天地訴合隂陽相
  得煦嫗覆育萬物然後草木茂區萌達羽翌奮角觡生
  蟄虫昭蘓羽者嫗伏毛者孕鬻胎生者不殯而卵生者
  不殈則樂之道歸焉耳
  歸者言樂之用復歸於此也蓋樂者出而不反疑其
  不能復歸也而至和所感羣物受之復凝結而㑹聚
  是樂之歸也
  王者以其位配乎天地故作禮樂以官天地大人德
  合天地則舉禮樂以昭天地制作成始也舉者成終
  也官天地者贊天地而育萬物也昭天地者本人情
  而承天地也天地先禮樂而形禮樂後天地而作天
  地隂陽之情禮樂偩之以闡幽也天地之道明爲禮
  樂幽爲鬼神位爲上下物爲精粗內爲父子外爲君
  臣先王本天地之序以制禮本天地之和以作樂及
  舉禮樂則天地之情可見矣
  鐘聲鏗鏗以立號號以立橫橫以立武君子聽鐘聲則
  思武臣石聲磬磬以立辨辨以致死君子聽磬聲則思
  死封疆之臣絲聲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聽琴瑟
  之聲則思志義之臣竹聲濫濫以立㑹㑹以聚衆君子
  聽竽笙簫管之聲則思畜聚之臣鼓鼙之聲讙讙以立
  動動以進衆君子聽鼓鼙之聲則思將帥之臣君子之
  聽音非聽其鏗鏘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
  文侯方以澹泊爲可厭則使其聽鏗鏘之可喜者焉
  方以昏倦惟恐卧則欲其聽之而致思焉且使之思
  武臣將帥死節志義與夫畜聚之臣則其志氣感發
  慷慨興起而視優侏子女之〓雜皆不足以進乎前
  此子夏之善告君也故嘗謂古今本無異樂而雅俗
  不容同音顏子問爲邦孔子告以樂則韶舞欲其知
  所慕也繼以遠鄭聲者欲其知所戒也春秋去舜逾
  千載而鐘鼓管絃之音猶未衰則古今固不可謂有
  異樂也然鄭聲不可不遠者以其淫而易以溺人故
  曰惡鄭聲之亂雅樂也齊宣王自謂非好先王之樂
  直好世俗之樂視魏文侯之惕然自省則大不同矣
  宣王迷而未悟故孟子告以今樂由古樂者其辭寬
  文侯悟而求之故子夏告之以古樂新樂之發者其
  辭嚴異時文侯能知鐘聲之不比亦略有見乎樂矣
  然明於音而聾於官卒未免見笑於田子方蓋區區
  徒能辨其聲而未能得其官以典樂樂官猶然而况
  於將帥死封疆之大者乎
  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滅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國
  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復綴以崇天子夾
  振之而駟伐盛威于中國也分夾而進事蚤濟也父立
  于綴以待諸侯之至也
  武樂之始終大概不過乎蚤與乆之兩節而已蹈厲
  之以蚤大將之鼓勇也分夾而蚤濟三軍之養勇也
  戒俻之巳久不敢輕大敵而易進久立以有待不敢
  迫諸侯而速進敏以趨天時而以蚤爲貴則動如飄
  風之不可禦緩以聽人心而以久爲貴則靜如磐石
  之不可搖一急一緩俱不可偏然六成之舞其久之
  意常勝於蚤者聖人無貪利之心廹而後應不得已
  而後動也
  待諸侯之至此武之始事孔子言之於終者以其問
  至於遲久故以是言
  濟河而西
  武始而北出三成而南皆以河爲南北大勢之限也
  又曰濟河而西者又以河爲東西大勢之限也蓋以
  雍岐而視濮衛則周爲西南而商爲西北也
  散軍而郊射左射貍首右射騶虞而貫革之射息也
  射於郊養老於太學非有異學也太學卽在郊之學
  貍首騶虞之節雖有天子諸侯之異竊意因學而分
  左右非分學而射也若分之而天子諸侯各射一處
  則非所以辨尊卑矣騶虞仁而不殺天子包容徧覆
  之象貍首義而善搏諸侯奔走赴功之象故射各以
  其詩爲節
  若此則周道四達禮樂交通則夫武之遲久不亦宜乎
  帝者之德尊而其世巳遠意其淪墜之已久故封之
  尤急王者之德降而其世猶近未至於圯散而無所
  歸故封之爲次商容閑廢於家武王固巳親式其閭
  以致敬而未敢輕起之而遽任以事也故使箕子同
  類之賢者先行而訪之道達殷勤而後復其位所以
  尊賢也牛馬縱而遂其性則物之勞者逸車甲衅而
  息其神則器之動者靜干戈倒而包以虎皮則皆爲
  武而今爲文將帥俾爲諸侯則昔治軍而今治民貫
  革之射則息之虎賁之劔則説之所以潛消其暴戾
  鷙悍之習貍首騶虞以爲節裨冕執笏以爲容明堂
  朝覲耕藉養老所以開導其孝弟敬順之心凢此皆
  所以反前日之所爲而一新天下之觀聽也其氣象
  甚雍容其節目甚詳宻此豈一日之所能爲宜乎武
  舞象之而舒徐遲乆也然則戒之乆立之久固無急
  於富天下之心遲之遲而又久又必緩以待天下之
  化大武雖武舞也實止戈之武也實修文之武也故
  武之詩曰勝殷遏劉
  故樂者審一以定和比物以飾節節奏合以成文所以
  合和父子君臣附親萬民也是先王立樂之方也
  一者心也心一而所應者不一精審宻察於衆理之
  中以求其當所謂惟精惟一也守一以凝定其和雜
  比以顯飾其節及其成文則文可以合和其至親至
  嚴之大倫附親其至疏至衆之萬民蓋樂發於吾心
  而感於人心無二理也
  子贛見師乙而問焉曰賜聞聲歌各有宜也如賜者宜
  何歌也師乙曰乙賤工也何足以問所宜請誦其所聞
  而吾子自執焉愛者宜歌商溫良而能斷者宜歌齊夫
  歌者直己而陳德也動己而天地應焉四時和焉星辰
  理焉萬物育焉故商者五帝之遺聲也寬而靜柔而正
  者宜歌頌廣大而靜疏達而信者宜歌大雅恭儉而好
  禮者宜歌小雅正直而靜廉而謙者宜歌風肆直而慈
  愛
  師乙賤工而誦其所聞有非後世儒者所及蓋先王
  之澤未散人多習聞聲樂之理及夫子正樂而感發
  益深不但學者有所悟解而工師之職亦皆講肄而
  精通之故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而師乙
  之對聲歌亦可觀也其後樂益僭亂而繚干師摯之
  徒皆逃而去之入於河海豈偶然哉

知识出处

蘭江三家禮解鈔

《蘭江三家禮解鈔》

清張作楠輯。作楠字丹邨,金華人。嘉慶十三年進士,嘗官處州府教授、江蘇桃源、陽湖知縣、太倉直隸州知州/徐州知府等。治事廉平,人稱儒吏。後乞養鄉居達二十餘年,足跡不入城市,維以著書為業。作楠精算學,貫通中西。在官以工匠自随,制儀器,刋算書。其所著書,彙刻曰《翠微山房叢書》行於世,學者奉為圭臬焉。入《清史稿循·吏傳》,復入徐世昌《清儒學案》為「丹邮學案」。三家者,宋應鏞《禮記纂義鈔》四卷并《補遺》一卷、宋邵淵《今是堂禮解鈔》一卷及宋范鍾《玉藻解鈔》一卷是也。鏞字子和,蘭溪甘棠鄉人。博學多撰著,有詩名。慶元閒進士,又登博學鴻詞科。官太常寺簿、開州知府。著有《尚書約義》、《禮記纂義》二十卷。淵字萬宗,蘭溪太平人。淳蕪八年進士,官郴州、潭州教授。嘗名其堂曰「今是」,故時稱「今是先生」。精禮學,著有《曲禮》、《王制》、《樂記》、《中庸》、《大學解》、《讀易管見》、《今是堂遺稿》等。鍾字仲和,蘭溪純孝人。以進士歷武學博士,通判太平州,知徽州,後官端明殿學士、左丞相兼樞密院使、觀文殿大學士等,封東陽郡公。著有《禮記解》。三家《禮記解》原書不見陳振孫《書錄解題》及《宋史·藝文志》等著錄,其佚蓋久。元陳滞《集說序》詆應氏《纂義》不解《雜記》、《喪大小記》。此書《纂義》有《雜記説》五條,《喪大記說》四條,《喪服小記説》八條。知澔)未見《纂義》,元時已佚矣。作楠乃從《欽定禮記義疏》、衛氏《禮記集説》等書中輯得應氏《禮記纂義》二百十六條,釐爲四卷,《補遺》一卷;邵氏《禮解》五十六條,范氏《玉藻解》十七條,各爲一卷。都七卷。前有作楠道光十年所作序,稱「錄之經部以存崖略,雖不及原書十一……」,亦可見其書髡髴云。邵氏《禮解鈔》、范氏《玉藻解》末有曹時所作識語各一通。此書刻於清道光十年,流傳未廣,金華市侍王府有藏本。

阅读

相关人物

應鏞
责任者
王堂拱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