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太常禮記纂義鈔卷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蘭江三家禮解鈔》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30007834
颗粒名称: 應太常禮記纂義鈔卷三
分类号: K892.98
页数: 12
页码: 一-廿二
摘要: 本文介绍了古代中国的礼制和家庭关系的讨论。其中提到了不同身份之间的礼节和规矩,包括父子、夫妻、兄弟等关系,以及如何正确地遵循礼法。此外,还讨论了宗法制度的重要性,包括大宗和小宗的关系,以及宗法对于家族延续和繁荣的作用。最后,本段内容还提到了古代的辞命之礼,即臣子拜见君主的礼仪。
关键词: 礼记 研究 古代

内容

喪服小記八條
  庶子不祭殤與無後者殤與無後者從祖祔食
  殤與無後皆庶子之子也殤者幼而未成人無後者
  長而未有子鄭氏以殤爲己之子而繫於父之庶以
  無後爲兄弟而繫於祖之庶蓋以殤惟適可祭今適
  子之下又有無後者不應更祭故指此爲兄弟而言
  之夫所謂殤與無後包羅其義云爾非謂庶子之子
  其適與庶皆死也適子或殤而死或無後而死皆從
  祖而祭於宗子之家謂之祔食特祔焉而又食之非
  必同祭於祖故曾子問又謂之殤不祔祭若果如此
  則兄弟之無後者亦不患於無所祔食矣
  庶子不祭禰者明其宗也
  前文以長子斬衰之事重故先言不祭祖又言不繼
  祖禰以明之以統傳於祖而源流遠也幼殤祔食之
  事輕故專言不祭祖禰以明之以子出於禰而源流
  近也註所言適士下士之説雖於禮法曲盡其詳然
  立言初意恐不在是
  世子不降妻之父母其爲妻也與大夫之適子同
  天子諸侯降其妻之父母而世子上不敢擬於尊者
  儲副韜潛而未有君道也大夫之子爲其妻齊衰不
  杖期而世子下不敢異於卑者家國雖異而敬父則
  均也故服不降者非厚於外黨也自處於卑而致其
  謙焉耳服不杖者非薄於伉儷也壓於所尊而避其
  私焉耳凢以君父在焉而不敢失臣子之禮也
  父爲士子爲天子諸侯則祭以天子諸侯其尸服以士
  服父爲天子諸侯子爲士祭以士其尸服以士服
  古之爲天子者皆積累世德而致之未有一旦崛起
  而在尊位也其失天下者必有大惡自絕於天人之
  心否則未有不賴前哲以免也故德必若舜禹而後
  能自匹夫驟興於萬乘惡必若桀紂而後忽自萬乘
  驟降於匹夫若諸侯與士之進退升黜雖或有之而
  亦已鮮矣自周秦以降而後興替之不常貴賤之殊
  絕始比比有之此論其所祭所服者固亦當時所絕
  無而僅有然先王制禮以該括古今之變而方來之
  人情事物不能違焉所以謂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
  也
  大功者主人之喪有三年者必爲之再祭朋友虞祔而
  已
  責人必以其所故同姓之所親則要以三年於父游
  之所厚則期以三月爲義必於其可故變除生者之
  服飾非親者而不能安祔死者之精神雖疏者可爲
  之然又必有妻子則爲之練祥再祭雖不廢而變除
  之節可略也凢此皆爲死者無主後而慮生者不能
  乆其事故以親疏而爲之節若盡送往拊孤之義則
  雖過於厚而無害也夫死生之相收恤人道之當然
  今其身死而又妻子惸弱適無父母兄弟之至親也
  則大功當任其責而至於終喪或其適無小功之親
  也則朋友當任其責而至於逾葬使其不幸而無大
  功以爲之依則小功以下其可以坐視乎又不幸而
  無朋友以爲之助則爲隣者儻與之舊者其可以恝
  然乎是以體朋友死無所歸於我殯之義則練祥不
  必大功而親黨皆不可得而辭推行有死人尚或墐
  之之心則虞練不必朋友而凡相識者皆不得而拒
  特其情有厚薄則處之各不同自其篤於義者言之
  則各有加焉無害也凡遇夫人之急難而處事之變
  者不可以不知
  慈母與妾母不世祭也
  慈母一時之恩易世可以無祭若妾母爲所生則子
  孫皆其所自出而不世祭之可乎以上文爲庶母爲
  祖庶母之後觀之或者妾母若此之類然此更當隨
  宜精審未易以一概言也
  其妻爲大夫而卒而后其夫不爲大夫而祔於其妻則
  不易牲妻卒而后夫爲大夫而祔於其妻則以大夫牲
  經據妻之生死同夫榮辱而立文注以祔於其妻則
  爲始仕而未有廟亦未必然且以妻言之正使新徙
  他國而爲大夫亦必有廟旣不立祖廟豈敢爲妻立
  廟乎
  爲父後者爲出母無服無服也者喪者不祭故也
  祭吉禮也喪凶事也凶服不可以行吉禮子無絕母
  之理而爲父後則有祭祀之責以宗廟爲重故寧奪
  母慈而不敢廢祖父之祀然出婦旣得罪於宗廟則
  其爲服亦無望於前夫之家其有故而他適者必有
  受我而爲之服矣
  大傳三條
  謂弟之妻婦者是嫂亦可謂之母乎名者人治之大者
  也可無愼乎
  人固有幼而無依年之長幼或甚遼絕兄當撫幼弟
  如父故康誥以兄不念鞠子哀爲大不友嫂當撫幼
  叔如子故唐賢有鞠於嫂以有成以母服報之恩禮
  可以有加而名卒不可變者天倫自然之序非人所
  能移也此其所以莫急於正名也
  自仁率親等而上之至于祖名曰輕自義率祖順而下
  之至于禰名曰重一輕一重其義然也
  自從也仁恩之厚於親者無極以仁率親逆而推於
  祖乃漸殺以是較之則謂之曰輕義道之施於祖者
  有節以義率祖順而及於親乃愈隆以是擬之則謂
  之爲重非故欲爲是輕重之差乃其理之不容不然
  耳
  有小宗而無大宗者有大宗而無小宗者有無宗亦莫
  之宗者公子是也
  宗法自一至五自五而衍之以至於無窮而其初派
  而未長獨立而無副者則惟一而已故或無大宗或
  無小宗或莫之宗亦此也然此其始出亦或有數傳
  而不増若五世無他枝者焉族之衆寡非人之所能
  爲也天也然宗法則常存而不可廢維持培養而忽
  焉滋榮長茂則始而寡弱者亦能以蕃衍盛大此所
  謂綿綿瓜瓞也先王之世有千百年禮義之家而後
  世鮮三數傳詩書之族可嘆也
  少儀五條
  聞始見君子者辭曰某固願聞名于將命者不得階主
  敵者曰某固願見
  古禮廢壞辭命不審擯詔不嚴交際之義能盡其敬
  者固鮮然分勢之隆崇者又未免亢焉而不接人臣
  之見天子昧死而後言頓首而後請其辭曰陛下下
  僚之見上官庭趨而後進升階而屢降其辭曰閣下
  亦幾於阻絕而不通矣夫將命者人也人則有可通
  之情陛階門閣地也地則無自通之路噫安得以少
  儀之辭而語之哉
  不疑在躬
  按在躬之疑若衣服而不知其名亦其一也
  問國君之子長幼長則曰能從社稷之事矣幼則曰能
  御未能御問大夫之子長幼長則曰能從樂人之事矣
  幼則曰能正于樂人未能正於樂人問士之子長幼長
  則曰能耕矣幼則曰能負薪未能負薪
  曲禮之問乃他人之旁自相問故對之者其辭文此
  則人問其子於父故對之者其辭卑先儒誤以此之
  問對爲人之問對其辭意皆不適其中且人之對父
  必譽其子父之言子必成以謙此古今之常情天下
  之達禮也尚何疑焉然曲禮上焉則問天子之年下
  焉則問庶人之子而此則不及焉者蓋彼亦旁問之
  辭而此則請問其父天子之前固無與之敵而敢問
  其子者矣庶人卑賤其自相答問之辭不足紀也此
  問諸侯之子亦必隣國之君
  乘貳車則式佐車則否貳車者諸侯七乘上大夫五乘
  下大夫三乘
  案此與周禮未甚差似非異代之制當時記禮者所
  見多諸侯禮故所言止及於此若上公禮亦自是等
  而上之耳
  凡飲酒爲獻主者執燭抱燋客作而辭然後以授人執
  燭不讓不辭不歌
  執燭抱燋賤役也爲獻主者以身親之其敬客而自
  下之者不嫌其爲勞也執已然之燭而又抱未爇之
  燋其愛客而欲畱之者尤有加而無已也席之內獻
  酬交錯或讓或辭或歌皆不容廢惟執燭之人不暇
  爲此
  學記六條
  未上禘不視學游其志也
  禘者春祭之名見於王制郊特牲比年之學則自正
  歲始和之後卽已講祭莱鼓篋之儀而天子諸侯旣
  畢禘事乃始視入學考校蓋從容游泳其志而使之
  一意於學也必以五年大禘爲説則視學希濶而學
  者之志浸弛而荒矣按月令每歲視學者凢四豈待
  五年之乆乎且大禘惟魯有之
  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息焉遊焉夫然故安其學
  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
  兌命曰敬孫務時敏厥修乃來其此之謂乎
  深攷自大學之教至此章則自比年入學至九年大
  成其所學大略可見蓋時教之正業卽所習者經也
  至於親其師樂其友乃所謂樂羣親師也至於知類
  通達則雖離師輔而強立不反矣
  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能博喻
  然後能爲師能爲師然後能爲長能爲長然後能爲君
  洞達人情事理然後可以教人能教人則亦可以服
  人而爲長能服人則亦可以治人而爲君
  良冶之子必學爲裘良弓之子必學爲箕始駕馬者反
  之車在馬前君子察於此三者可以有志於學矣
  冶鑄難精而裘軟易紉弓勁難調而箕曲易製車重
  難駕而馬反則易馴皆自易而至於難自粗而至於
  精習之有漸而不可驟進學之以類而不可泛求是
  之謂有志矣
  古之學者比物醜類鼓無當於五聲五聲弗得不和水
  無當於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學無當於五官五官弗得
  不治師無當於五服五服弗得不親
  聲以鼓而震色以水而發身以學而治族以師而親
  皆若緩而甚急若不相關而不可廢也
  樂記二十六條
  知樂則幾於禮矣
  倫理之中皆禮之所寓知樂則通於禮矣不曰通而
  曰幾者辨析精㣲之極也
  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
  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
  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何往
  而非正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何往而非平乖戾而失
  其平則和德喪偏倚而失其正則中德虧平其好惡
  則得其和反人道之正則得其中平者固所以趨乎
  和正者固所以趨乎中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
  側王道正直㑹其有極歸其有極惟平則正矣正則
  中矣
  樂者爲同禮者爲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禮
  勝則離合情飾貌者禮樂之事也
  同異者禮樂之理親敬者禮樂之效流離者禮樂之
  偏內合其情而相與交致其親敬外飾其貌而不使
  偏勝於流離此禮樂之見於事爲者
  禮義立則貴賤等矣樂文同則上下和矣好惡著則賢
  不肖别矣刑禁暴爵舉賢則政均矣仁以愛之義以正
  之如此則民治行矣
  等所以辨異和所以統同好惡者心之取舍也刑爵
  者政之勸懲也合和其仁也等辨其義也好賢而爵
  舉之仁也惡不肖而刑禁之義也言禮樂與政而刑
  包其中蓋别而言之禮樂亦所以爲政也前以刑政
  輔禮樂而曰王道俻言其爲治之具也此以仁義别
  禮樂而曰民治行言其爲治之效也
  樂由中出禮自外作樂由中岀故靜禮自外作故文大
  樂必易大禮必簡
  樂之和藴於心由中出者和氣之鬱積充溢而流動
  於外也禮之敬動於容自外作者威儀之周旋設飾
  而矯揉於內也靜者言樂止其所雖鏗鏘俻舉而中
  之純一者不可散也文者言禮備其節雖莊敬純實
  而外之文飾不可略也蓋樂和而易於流故雖動而
  必主乎靜禮敬而易以倦故雖質而必飾以文四肢
  百體皆由順正樂之靜也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禮之
  文也樂出於虛愈出而愈靜禮飾其實愈飾則愈文
  此所以不同易以心言簡以事言心和則易而順事
  敬則簡而略大猶重也
  合父子之親明長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內天子如此則
  禮行矣
  四海之內一句恐在合字上
  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和故百物不失節
  故祀天祭地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如此則四海之
  內合敬同愛矣
  首言岀治道繼言王道俻繼言民治行者禮樂周流
  太和極治之驗也至是則充塞兩間無非禮樂之用
  刑政亦餘事耳大者贊禮樂之深遠無盡而推其極
  至之妙也同者言其與天地同運並行不可以差殊
  先後觀也樂和故汎言百物不失舉物類之至衆見
  其小大各得也禮嚴故特言祀天祭地舉祭祀之至
  重見其高下有等也禮麗於定體收歛而不散鬼之
  歸也樂遊乎和氣發達而不流神之伸也昭昭之際
  進退盈縮而經緯不窮者無非禮樂之用冥冥之中
  屈伸往來而闔闢不已者無非鬼神之用幽明各有
  管攝其分不同而理則一曰有者顯然見其理之可
  以相有不可以相無也惟此理磅礴充塞乎天地鬼
  神之間故極天下之大而愛敬無異心也
  故知禮樂之情者能作識禮樂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謂
  聖述者之謂明明聖者述作之謂也
  剏新開始曰作所以察事物之幾㣲而建立其規模
  制度襲舊成終曰述所以因前古之遺緖而修明其
  遺缺也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已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大
  小殊矣方以類聚物以羣分則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如此則禮者天地之别也 地氣上齊天氣
  下降隂陽相摩天地相蕩鼓之以雷霆奮之以風雨動
  之以四時煖之以日月而百化興焉如此則樂者天地
  之和也 化不時則不生男女無辨則亂升天地之情
  也 及夫禮樂之極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隂陽而通乎
  鬼神窮高極遠而測高厚 樂著大始而禮居成物著
  不息者天也著不動者地也一動一靜者天地之間也
  故聖人曰禮樂云
  自天高地下至此一章本上繫之文夫子所以明易
  也而以是發明禮樂之理非聖門學者深究乎天地
  之蘊而有見於禮樂之用未能及此情者理之所存
  而心之發見也及猶至也樂出於自然之和禮出於
  自然之序其二者之用充塞流行無顯不至無幽不
  格無高不届無深不入則樂著乎乾知大始之妙禮
  居乎坤作成物之位而昭著不息者天之所以爲天
  昭著不動者地之所以爲地居者藏諸用者也著者
  顯諸仁者也天地之間不過一動一靜而已故聖人
  昭揭以示人而名之曰禮樂也
  是故先王因爲酒禮一獻之禮賓主百拜終日飲酒而
  不得醉焉此先王之所以俻酒禍也故酒食者所以合
  歡也樂者所以象德也禮者所以綴淫也 是故先王
  有大事必有禮以哀之有大福必有禮以樂之哀樂之
  分皆以禮終 樂也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其心
  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
  漢志云其移風易俗自一獻百拜而終日不得醉以
  至大事大福哀樂有分皆以禮終蓋因事之風雨以
  謹夫教之寒暑也百拜以禮綴淫以禮哀樂以禮無
  非禮也而曰著樂之教蓋禮樂初無二理禮有節則
  樂不流如風雨不爽則寒暑不忒矣著謂尊尚而表
  顯之也
  夫民有血氣心知之性而無喜怒哀樂之常應感起物
  而動然後心術形焉
  喜怒哀樂未發之謂中而中節之謂和此道心惟㣲
  也有血氣心知之性而無哀樂喜怒之常此人心惟
  危也扣之則應觸之則感相激相生循環無端皆緣
  物而起物動於內而心形於外也所性曰心知心之
  虛明未嘗不靈也所形曰心術心之動則不勝其多
  事矣
  凢姦聲感人而逆氣應之逆氣成象而淫樂興焉正聲
  感人而順氣應之順氣成象而和樂興焉倡和有應回
  邪曲直各歸其分而萬物之理各以類相動也
  聲感於微而氣之所應者甚速氣應於㣲而象之所
  成者甚著成象則有形而可見見乃謂之象也各歸
  其分者所謂樂之道歸焉耳
  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類以成其行姦聲亂色不
  畱聰明淫樂慝禮不接心術惰慢邪辟之氣不設於身
  體使耳目鼻口心知百體皆由順正以行其義 然後
  發以聲音而文以琴瑟動以干戚飾以羽旄從以簫管
  奮至德之光動四氣之和以著萬物之理 是故清明
  象天廣大象地終始象四時周還象風雨五色成文而
  不亂八風從律而不姦百度得數而有常小大相成終
  始相生唱和淸濁迭相爲經
  自反情和志以下卽樂以養其內而謹其所感於外
  也自發以聲音以下俻樂以形於外而發其所養於
  內也清明者天之氣樂之皦如者象之廣大者地之
  體樂之翕如者象之終始周旋者四時風雨之變樂
  之純如繹如者象之合之則象兩儀分之則象四時
  増以中央土則爲五行分以四隅則爲八方五聲配
  乎五行之色故各成文而不亂八音配乎八卦之風
  故各從律而不姦自是衍之而至於百則百度各得
  其數猶八卦至於六十四而其變無窮也大而日月
  星辰之度小而百工器物之度各有數焉不止晝夜
  之百刻也曰不亂不姦以至有常言其常而不紊也
  曰相成相生以至迭相爲經言其變而不窮也順其
  常則能極其變矣
  是故先鼓以警戒三歩以見方再始以著往復亂以飭
  歸奮疾而不援極幽而不隱獨樂其志不厭其道偹舉
  其道不私其欲是故情見而義立樂終而德尊君子以
  好善小人以聽過故曰生民之道樂爲大焉
  先鼓以嚴其警戒者司馬法所謂平旦三通者自三
  歩而積也三歩以見其所向之方不待乎六步七步
  也蓋武王觀政於商諸侯皆欲伐紂而武王以爲未
  可也再整綴兆以爲之始明白洞達以著其往所謂
  今朕必往是也行列以環繞之以治整亂而飭其歸
  所謂大告武成也發揚蹈厲之已蚤可謂奮疾矣而
  不失之暴舒徐和緩之象也遲之遲而又乆可謂極
  幽矣而不失之隱明白洞達之心也靜而自守則獨
  樂其志所謂聲淫及商非武王之志動而有爲則偹
  舉其道所謂周道四達禮樂交通也獨樂疑於可厭
  而不以爲厭者有道以爲樂俻舉雖曰可樂而不私
  其樂者無欲以爲累也君子樂得其道今乃好善而
  進於道小人樂得其欲今乃聽過而抑其欲聽者退
  聽而自省也
  樂也者施也禮也者報也樂樂其所自生而禮反其所
  自始樂彰德禮報情反始也
  樂有發達動盪之和宣播而出於外一出而不可反
  故曰施禮有交際酬答之文反復而還於內故曰報
  韶濩夏武皆章德而導和祭饗朝聘皆報情而反始
  所謂大輅者天子之車也龍旂九旒天子之旌也青黑
  緣者天子之寳龜也從之以牛羊之羣則所以贈諸侯
  也
  以其安民故報以車以其君民故報以旌以守國故
  報以龜以物民故報以牛羊
  禮樂之説管乎人情矣
  禮樂之説荀子説字作統
  是故大人舉禮樂則天地將爲昭焉天地訴合隂陽相
  得煦嫗覆育萬物然後草木茂區萌達羽翌奮角觡生
  蟄虫昭蘓羽者嫗伏毛者孕鬻胎生者不殯而卵生者
  不殈則樂之道歸焉耳
  歸者言樂之用復歸於此也蓋樂者出而不反疑其
  不能復歸也而至和所感羣物受之復凝結而㑹聚
  是樂之歸也
  王者以其位配乎天地故作禮樂以官天地大人德
  合天地則舉禮樂以昭天地制作成始也舉者成終
  也官天地者贊天地而育萬物也昭天地者本人情
  而承天地也天地先禮樂而形禮樂後天地而作天
  地隂陽之情禮樂偩之以闡幽也天地之道明爲禮
  樂幽爲鬼神位爲上下物爲精粗內爲父子外爲君
  臣先王本天地之序以制禮本天地之和以作樂及
  舉禮樂則天地之情可見矣
  鐘聲鏗鏗以立號號以立橫橫以立武君子聽鐘聲則
  思武臣石聲磬磬以立辨辨以致死君子聽磬聲則思
  死封疆之臣絲聲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聽琴瑟
  之聲則思志義之臣竹聲濫濫以立㑹㑹以聚衆君子
  聽竽笙簫管之聲則思畜聚之臣鼓鼙之聲讙讙以立
  動動以進衆君子聽鼓鼙之聲則思將帥之臣君子之
  聽音非聽其鏗鏘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
  文侯方以澹泊爲可厭則使其聽鏗鏘之可喜者焉
  方以昏倦惟恐卧則欲其聽之而致思焉且使之思
  武臣將帥死節志義與夫畜聚之臣則其志氣感發
  慷慨興起而視優侏子女之〓雜皆不足以進乎前
  此子夏之善告君也故嘗謂古今本無異樂而雅俗
  不容同音顏子問爲邦孔子告以樂則韶舞欲其知
  所慕也繼以遠鄭聲者欲其知所戒也春秋去舜逾
  千載而鐘鼓管絃之音猶未衰則古今固不可謂有
  異樂也然鄭聲不可不遠者以其淫而易以溺人故
  曰惡鄭聲之亂雅樂也齊宣王自謂非好先王之樂
  直好世俗之樂視魏文侯之惕然自省則大不同矣
  宣王迷而未悟故孟子告以今樂由古樂者其辭寬
  文侯悟而求之故子夏告之以古樂新樂之發者其
  辭嚴異時文侯能知鐘聲之不比亦略有見乎樂矣
  然明於音而聾於官卒未免見笑於田子方蓋區區
  徒能辨其聲而未能得其官以典樂樂官猶然而况
  於將帥死封疆之大者乎
  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滅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國
  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復綴以崇天子夾
  振之而駟伐盛威于中國也分夾而進事蚤濟也父立
  于綴以待諸侯之至也
  武樂之始終大概不過乎蚤與乆之兩節而已蹈厲
  之以蚤大將之鼓勇也分夾而蚤濟三軍之養勇也
  戒俻之巳久不敢輕大敵而易進久立以有待不敢
  迫諸侯而速進敏以趨天時而以蚤爲貴則動如飄
  風之不可禦緩以聽人心而以久爲貴則靜如磐石
  之不可搖一急一緩俱不可偏然六成之舞其久之
  意常勝於蚤者聖人無貪利之心廹而後應不得已
  而後動也
  待諸侯之至此武之始事孔子言之於終者以其問
  至於遲久故以是言
  濟河而西
  武始而北出三成而南皆以河爲南北大勢之限也
  又曰濟河而西者又以河爲東西大勢之限也蓋以
  雍岐而視濮衛則周爲西南而商爲西北也
  散軍而郊射左射貍首右射騶虞而貫革之射息也
  射於郊養老於太學非有異學也太學卽在郊之學
  貍首騶虞之節雖有天子諸侯之異竊意因學而分
  左右非分學而射也若分之而天子諸侯各射一處
  則非所以辨尊卑矣騶虞仁而不殺天子包容徧覆
  之象貍首義而善搏諸侯奔走赴功之象故射各以
  其詩爲節
  若此則周道四達禮樂交通則夫武之遲久不亦宜乎
  帝者之德尊而其世巳遠意其淪墜之已久故封之
  尤急王者之德降而其世猶近未至於圯散而無所
  歸故封之爲次商容閑廢於家武王固巳親式其閭
  以致敬而未敢輕起之而遽任以事也故使箕子同
  類之賢者先行而訪之道達殷勤而後復其位所以
  尊賢也牛馬縱而遂其性則物之勞者逸車甲衅而
  息其神則器之動者靜干戈倒而包以虎皮則皆爲
  武而今爲文將帥俾爲諸侯則昔治軍而今治民貫
  革之射則息之虎賁之劔則説之所以潛消其暴戾
  鷙悍之習貍首騶虞以爲節裨冕執笏以爲容明堂
  朝覲耕藉養老所以開導其孝弟敬順之心凢此皆
  所以反前日之所爲而一新天下之觀聽也其氣象
  甚雍容其節目甚詳宻此豈一日之所能爲宜乎武
  舞象之而舒徐遲乆也然則戒之乆立之久固無急
  於富天下之心遲之遲而又久又必緩以待天下之
  化大武雖武舞也實止戈之武也實修文之武也故
  武之詩曰勝殷遏劉
  故樂者審一以定和比物以飾節節奏合以成文所以
  合和父子君臣附親萬民也是先王立樂之方也
  一者心也心一而所應者不一精審宻察於衆理之
  中以求其當所謂惟精惟一也守一以凝定其和雜
  比以顯飾其節及其成文則文可以合和其至親至
  嚴之大倫附親其至疏至衆之萬民蓋樂發於吾心
  而感於人心無二理也
  子贛見師乙而問焉曰賜聞聲歌各有宜也如賜者宜
  何歌也師乙曰乙賤工也何足以問所宜請誦其所聞
  而吾子自執焉愛者宜歌商溫良而能斷者宜歌齊夫
  歌者直己而陳德也動己而天地應焉四時和焉星辰
  理焉萬物育焉故商者五帝之遺聲也寬而靜柔而正
  者宜歌頌廣大而靜疏達而信者宜歌大雅恭儉而好
  禮者宜歌小雅正直而靜廉而謙者宜歌風肆直而慈
  愛
  師乙賤工而誦其所聞有非後世儒者所及蓋先王
  之澤未散人多習聞聲樂之理及夫子正樂而感發
  益深不但學者有所悟解而工師之職亦皆講肄而
  精通之故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而師乙
  之對聲歌亦可觀也其後樂益僭亂而繚干師摯之
  徒皆逃而去之入於河海豈偶然哉

知识出处

蘭江三家禮解鈔

《蘭江三家禮解鈔》

清張作楠輯。作楠字丹邨,金華人。嘉慶十三年進士,嘗官處州府教授、江蘇桃源、陽湖知縣、太倉直隸州知州/徐州知府等。治事廉平,人稱儒吏。後乞養鄉居達二十餘年,足跡不入城市,維以著書為業。作楠精算學,貫通中西。在官以工匠自随,制儀器,刋算書。其所著書,彙刻曰《翠微山房叢書》行於世,學者奉為圭臬焉。入《清史稿循·吏傳》,復入徐世昌《清儒學案》為「丹邮學案」。三家者,宋應鏞《禮記纂義鈔》四卷并《補遺》一卷、宋邵淵《今是堂禮解鈔》一卷及宋范鍾《玉藻解鈔》一卷是也。鏞字子和,蘭溪甘棠鄉人。博學多撰著,有詩名。慶元閒進士,又登博學鴻詞科。官太常寺簿、開州知府。著有《尚書約義》、《禮記纂義》二十卷。淵字萬宗,蘭溪太平人。淳蕪八年進士,官郴州、潭州教授。嘗名其堂曰「今是」,故時稱「今是先生」。精禮學,著有《曲禮》、《王制》、《樂記》、《中庸》、《大學解》、《讀易管見》、《今是堂遺稿》等。鍾字仲和,蘭溪純孝人。以進士歷武學博士,通判太平州,知徽州,後官端明殿學士、左丞相兼樞密院使、觀文殿大學士等,封東陽郡公。著有《禮記解》。三家《禮記解》原書不見陳振孫《書錄解題》及《宋史·藝文志》等著錄,其佚蓋久。元陳滞《集說序》詆應氏《纂義》不解《雜記》、《喪大小記》。此書《纂義》有《雜記説》五條,《喪大記說》四條,《喪服小記説》八條。知澔)未見《纂義》,元時已佚矣。作楠乃從《欽定禮記義疏》、衛氏《禮記集説》等書中輯得應氏《禮記纂義》二百十六條,釐爲四卷,《補遺》一卷;邵氏《禮解》五十六條,范氏《玉藻解》十七條,各爲一卷。都七卷。前有作楠道光十年所作序,稱「錄之經部以存崖略,雖不及原書十一……」,亦可見其書髡髴云。邵氏《禮解鈔》、范氏《玉藻解》末有曹時所作識語各一通。此書刻於清道光十年,流傳未廣,金華市侍王府有藏本。

阅读

相关人物

應鏞
责任者
王堂拱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