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诗补传三十卷》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30007189
颗粒名称: 皇矣
分类号: Z126
页数: 5
页码: 二十五至三十三
摘要: 范處義對有關《詩經·正大雅·文王之什·皇矣》研究之說解。
关键词: 经学 诗经

内容

皇矣美周也天鍳代殷莫若周周世世修德莫若文
  王
  此詩與緜相類疑出一手緜序言文王之興本由
  大王故其詩言大王者詳言文王者畧盖詳其始
  而畧其終也此詩序言天監代殷及周之世德莫
  若文王故其詩首言天之眷周次言大王治岐次
  言大伯王季友愛之德次言文王加詳焉盖畧其
  始而詳其終也緜之終言文王之成王業由得人
  以輔翼而人自歸此詩之終言文王之成王業未
  免於征伐然非黷武也恭行天罰而已且以舜為
  帝之盛未免有三苖之征文王雖為王之顯豈能
  免崇密之舉哉所貴乎帝王之師亦取其舞干羽
  而有苖遂格是伐是肆四方以無拂耳雖不黷武
  亦不忘兵也
  皇矣上帝臨下有赫監觀四方求民之莫維此二國
  其政不獲維彼四國爰究九又爰度待洛上帝耆之憎其
  式廓乃眷西顧此維與宅
  此章言天之眷周也皇言天道之大也赫言天威
  之明也莫定也二國夏商也不獲猶言不得乎天
  也四國四方之國也究度猶言究極而度謀也耆
  老也式用也廓大而無綱紀也宅定其所歸也大
  哉天之主宰天下其照臨之威可謂赫然而明矣
  察視四方求民之所定以夏政不獲於天則以與
  商商政不獲乎天則以與周所謂天難忱命靡常
  也方天之欲與周也亦不苟然也維彼四方之國
  咸究極而度謀之必俟其老而後决者盖惡不可
  稔善貴乎積彼四方之國所用者皆廓然無綱紀
  天之所惡也是稔惡者也而西周累世修德天乃
  眷焉顧之定民所歸維周是與豈非積善之所致
  哉以桀紂之不善桀在位五十二年紂在位三十
  三年而後失之此上帝之老其惡也以文王之盛
  德詩人以虞芮質成為受命是時年幾九十矣此
  上帝之老其善也凡今之人惡未即得禍善未即
  得福皆上帝耆之也庸可忽而不思哉
  作之屏必領之其菑側吏其翳於訃修之平之其灌古亂其栵
  例啟之辟婢亦之其檉敕貞其椐羌居攘如羊之剔它歷之其
  
  檿
  烏簞其柘章夜帝遷明德串古患夷載路天立厥配受命既
  固
  上章既言天惡四國而眷周此章遂言天之眷周
  自大王之治岐始也木立死者曰菑蔽覆於地曰
  翳故作拔而屏除之又木叢生曰灌行生曰栵故
  修理而平治之檉柳也可以固隄防椐樻也可以
  為鞭杖故啟辟其根株使之疏理檿柘皆桑屬可
  以為弓材可以為蠶食故攘剔其繁冗使之遂茂
  所謂天作高山大王荒之者如此大王之始治岐
  山既謂之天作則民之遷於岐以歸大王之明德
  亦謂之帝遷也串猶繩之串物然大王之治岐山
  實始開荒其初必道路艱棘不便於往來既施作
  屏修平啟辟攘剔之功則道路平夷故來歸之民
  系道不絶如繩之串物皆在平夷之路則人情物
  態可想而知所謂從之者如歸市也漢書繦屬於
  道盖本諸此左氏傳曰以塞夷庚杜氏謂夷庚吳
  晉往來之要道此古以夷庚為道路之證也天之
  命周固欲德之能配也今大王仁人之稱既見之
  如歸市之民是天立大王為天之配而大王之受
  天命至是而始固矣由民言之曰帝遷由君言之
  曰天立然則文王之受命作周文王之民始附皆
  發祥於大王詩人之義前後相應可考也
  帝省昔井其山柞棫斯拔松柏斯兑徒外帝作邦作對自
  大泰伯王季維此王季因心則友則友其兄則篤其
  慶載錫之光受禄無喪奄有四方
  上章既言大王之治岐已足以得天此章遂言大
  伯王季能以友愛繼之使後世益大而有天下也
  帝省視其山柞棫已拔擢而日加長松柏已悦澤
  而日益茂則培養之久為可知矣舉木而言則岐
  之民物薰染和氣游泳德澤莫不遂性故天心益
  眷直欲使有周作興其邦家作配於天命而有天
  下也於是又生大伯王季焉以繼大王之後大伯
  既能知天命之所在而遜其弟王季又能推因心
  之固有而友其兄所謂知天命之所在者以大伯
  知王季有聖子文王當有天下故遜其弟也所謂
  推因心之固有者以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及
  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王季能因其良能良知而
  友其兄也盖非王季之友不能成大伯之遜王季
  雖知已有聖子不肯偃然自大於敬兄之實無一
  毫之愧故大伯至三以天下讓而後得免焉說者
  乃謂以大伯遜季則季疑於弗友故特先言其友
  是未能知大伯王季之心也使王季果有欲從兄
  見遜之意則大伯去之足矣何至自竄荆蠻斷髪
  文身示不可復用則是王季誠心不敢當兄之遜
  故大伯亦誠心自棄於不可復用之地而後王季
  不得已而應之故能以此篤厚後人之福慶以此
  載錫後人之光顯使後人無喪失其天禄而遂奄
  有於天下也孔子美大伯為至德而不及王季者
  不特謂遜弟為難能盖王季因心則友已歌於雅
  而大伯之德民無得而稱故聖人表而出之
  維此王季帝度待洛其心貊武伯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
  克類克長克君王此大邦克順克比比于文王其德
  靡悔既受帝祉耻施以豉于孫子
  上章既言王季之友愛足以遺慶後人此章遂備
  陳王季之德所以施子孫者未艾也度者忖度之
  也王季因心之友愛人未必知之惟天能忖度而
  知之耳詩人以其追其貊為北國先聖以蠻貊對
  州里言之然則貊者北方遠夷之名也由其地之
  荒遠無禮文之事故有静意左傳樂記韓詩貊皆
  作莫盖莫有二音讀如字則訓定讀以貊則訓静
  故說者多以貊為静為定且詩方言其德音則定
  不足以形容之貊其德音謂以静而養其令名也
  經曰德音不瑕又曰德音孔昭皆令名之謂非若
  後世以發號施令為德音也克明者自明其德也
  若所謂在明明德是也克類者善足以及人也若
  所謂其類維何是也克長則德可以長人矣克君
  則德可以君國矣王此大邦者王季固已君此大
  邦矣以王言者作詩時追稱之也克順者德足以
  順人心所欲也克比者德足以為民所親比也民
  心固無常既親比王季不庸遽釋又親比其子文
  王則周之得民也至矣王季之德如此可謂無一
  毫之悔吝王季雖未王天下然非當立而立亦既
  受天之福而延及子孫矣宜後世承其遺休遂有
  天下也
  帝謂文王無然畔援于願無然歆羨錢面誕先登于岸密
  人不恭敢拒大邦侵阮魚苑徂共恭王赫斯怒爰整其
  旅以按安葛徂旅以篤于周祜戶以對于天下
  上章既言民親比于文王此章遂言文王急於濟
  民之難以荅民之望也畔援不正也歆羨多欲也
  密人密須氏也阮共二邑也按止也祜福也文王
  之心惟天知之故詩人舉天為言以為帝謂文王
  非不正以旁求黨援非多欲以歆慕愛羨所大者
  所先者急於濟民之難耳盖密人之亂民罹其患
  如人在風濤之中文王征伐非出私意將以登斯
  民于岸也於是聲密人不恭之罪謂其敢抗拒我
  周家之大邦自阮至于共文王赫然奮其威怒嚴
  整其師旅以遏止密人徂共之師遂定其亂可謂
  能厚周家之福而荅天下之望矣或以岸為獄盖
  欲借岸為犴耳然岸水際也借為犴獄亦謂拯人
  於囹圄如涉者之登岸也
  依其在京侵自阮疆居良陟我高岡無矢我陵我陵我
  阿無飲我泉我泉我池度其鮮息淺原居岐之陽在渭
  之將萬邦之方下民之王
  上章既言文王能一怒以安民此章遂言文王征
  伐不暴其民而民歸之也京謂周之都邑文王安
  然依馮京都以為根本興師自阮疆而伐密凡師
  無鐘鼓曰侵彼密人之來侵固無鐘鼓故文王亦
  静以伐之方其出師文王又能誓于衆士曰我當
  陟高岡以望爾無矢于陵盖陵即我之阿也無飲
  于泉盖泉即我之池也文王以天下為度視敵人
  之陵阿泉水皆猶吾地也豈忍使之肆為蹂踐可
  謂師出以律秋毫無犯矣文王既克密於是相其
  蕃鮮之原在岐山之陽渭水之側初營程邑後竟
  徙豐皆一時之事也文王之師既能安民故民之
  從之不止岐邑也萬邦由是皆向之下民由是皆
  歸之則文王之王業既成矣
  帝謂文王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不長夏以革不識
  不知順帝之則帝謂文王詢荀爾仇方同爾兄弟以
  爾鉤古侯援袁與爾臨衝昌容以伐崇墉容
  上章既言文王因伐密而得民此章遂言文王之
  心不自滿假此心亦天之所知故詩人以帝謂予
  懷言之其曰予懷者謂天眷眷不忘也常人之心
  於戰勝民歸之後必志滿意得厭常喜異惟文王
  之德純亦不已不以聲音笑貌而自矜記所謂聲
  色之於以化民末也文王豈有是㦲不以長大變
  革而自異書所謂作聰明亂舊章文王豈有是㦲
  以字不必訓與如安以樂怨以怒之類古文之體
  多然也文王既不自矜不自異故能去其識知一
  循天理凡天之所欲者皆天理也順天之則而無
  一毫自私之見所以因天之欲而詢民之仇同兄
  弟之國修攻伐之具為伐崇之舉也盖崇侯嘗譖
  文王矣使文王懷自私之見必以人謂我報已怨
  為疑而不果伐矣彼崇侯者既敢於誣聖人則其
  有為於國敢行暴虐可想而知是所謂民之仇也
  湯征自葛始亦豈以已嘗遺之牛羊嘗使亳衆為
  之耕而終不祀遂以私喜怒加之兵也正以仇餉
  之故為匹夫匹婦復讎耳湯文王之心一也湯之
  奉若天命即文王順帝之則也鉤者以鉤著於城
  援者以梯援而登臨者在上臨下衝者從旁衝突
  皆攻城之器與車也崇墉崇國之城也
  臨衝閑閑崇墉言言執訊信連連攸馘古獲安安是類
  是禡馬嫁是致是附四方以無侮臨衝茀茀弗崇墉仡
  仡魚乙是伐是肆是絶是忽四方以無拂
  上章既言文王順天而伐崇此章遂言伐崇不為
  暴急罪人斯得而天下咸服也閑閑謂攻城之車
  徐緩而不廹言言謂守城之人喧啾而甚懼執所
  生得而訊之連連而相屬馘取其左耳而獻之安
  安而不暴詩人形容伐崇之師氣象如此文王方
  且於出征之際類于上帝禡于所征之地告之神
  明而伐之示無私也傳曰文王代崇三旬不降退
  修教而復伐之因壘而降夫以攻之甚緩誅之不
  暴盖不忍毒民於鋒鏑欲因是而致其自至使之
  自附以示四方莫敢侮予而已及其負固不服於
  是復伐之我之臨衝則茀茀而盛彼之崇墉則仡
  仡而壯可謂勍敵矣疑若未易取也然薄伐縱攻
  遽絶其命忽焉而亡豈非天相之歟不然何以四
  方咸服無有敢拂吾意者此之謂因壘而降也左
  氏傳曰心能制義曰度德正應和曰莫照臨四方
  曰明勤施無私曰類教誨不倦曰長慶賞刑威曰
  君慈和徧服曰順擇善而從之曰比經緯天地曰
  文此皆史氏文勝之言非本詩人之意姑存之是
  詩八章皆賦也

知识出处

诗补传三十卷

《诗补传三十卷》

三十卷。范处义撰。范处义号逸斋,金华(今属浙江)人。南宋经学家。曾任殿中侍御史,除《诗补传》外,着有《解颐新语》等。范氏认为《诗序》是国史及作诗者之本意,有圣人之言,然而“其不通者辄欲废序,以就已说”(《自序》),于是写了《诗补传》这部南宋尊序的代表作。《诗补传》,原称《逸斋诗补传》,全书共分三部分,正文之前有《序》、《诗补传篇目》、《明序篇》三篇,提出尊序的理由及《诗经》篇目的写作年代。说诗部分一诗一题,先释《诗序》,再释正文,注音夹于句中。《附说》部分对风、雅、颂的含义及《诗经》中的有关音义问题进行综合性的训释。如果说,南宋初期,郑樵是疑序的代表人物的话,那么范氏则是尊序的代表,他认为“学诗而不求序,犹欲入室而不由户也”(《明序篇》)。书中对《诗序》和《毛传》进行再解释,对我们理解传统的《诗经》学有重要参考价值。全书结构完整,脉络清楚,词气畅达,有许多地方已突破《毛传》的局限。对诗义的体会方面也有许多精微独到之处。为了维护《诗序》的权威,范氏引用了许多三家诗的资料加以对照,在客观上开了整理、研究三家诗的先声,宋末王应麟作《诗考》,清人范家相作《三家诗拾遗》,均受其影响。该书的局限也很明显,过分拘守《诗序》,没能作更多的开拓与探索,脱离文学说诗,强作解人,亦有不少错解文义的地方。此外在资料运用上也有失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批评他:“引据《孔丛子》,既属伪书,牵合《春秋》,尤为旁义。矫枉过直,是也一瑕。”现存版本有《通志堂经解》本,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阅读

相关人物

范處義
责任者
成德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