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之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诗补传三十卷》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30006866
颗粒名称: 十月之交
分类号: Z126
页数: 3
页码: 十二至十六
摘要: 范處義對有關《詩經·變小雅·節南山之什·十月之交》研究之說解。
关键词: 经学 诗经

内容

十月之交大夫刺幽王也
  小雅無厲王之詩鄭氏以為十月之交雨無正小
  旻小宛皆厲王之詩也毛氏作傳遷其第因改之
  耳其說曰師尹皇父不得並政襃姒豔妻不得偕
  寵番與鄭桓不得同位先儒非之謂使師尹皇父
  番與鄭桓先後共事襃姒以色居位謂之艶妻其
  誰曰不可又謂韓詩之次與毛氏合案幽王八年
  以鄭桓公為司徒安知其前無番為司徒而四詩
  非厲王明矣竊嘗詳考之詩十月辛卯日有食之
  驗之唐歷在幽王六年一也百川沸騰山冢崒崩
  稽之史記幽王二年三川皆震二也雨無正言周
  宗既滅指赫赫宗周襃姒烕之之事三也小旻言
  謀夫孔多發言盈庭謂七子之徒若厲王監謗益
  嚴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安有孔多盈庭之刺四
  也小宛言念昔先人有懷二人先人謂先王二人
  謂文武若厲王先人則為夷王安能懷文武之事
  五也鄭氏好立異何其踈耶
  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醜彼月而微
  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
  交者日月之交會朔者朔日也詩人於夏正皆以
  月言於周正則以日言故不曰朔月而曰朔月也
  日月皆右行月行天一周追及於日而與之會則
  食杜預曰日月動物不能不少有盈縮故有雖交
  而不食者有頻交而食者孔頴達曰月或在日道
  表或在日道裏故不食月與日同道乃食也又曰
  若月先在裏依限而食者多若月先在表雖依限
  而食者少此皆據歷而言若然則詩人以為孔醜
  何也惟國朝儒者歐陽脩志唐之歷其日蝕議略
  曰日君道也月臣道也望而至於黃道是謂臣干
  君明則陽蝕之朔而至於黃道是謂臣壅君明則
  陽為之蝕十月之交於歷當蝕君子猶以為變詩
  人悼之然則古之太平日不蝕星不孛蓋有之矣
  若過至未分月或變行而避之或五星濳在日下
  禦侮以救之或涉交數淺或在陽歷陽盛隂微則
  不蝕或德之休明而有小眚焉則天為之隱雖交
  而不蝕四者皆德之所由生也故說者謂交而食
  陽微而隂乘之也交而不蝕陽盛而隂不能掩也
  此則係乎人事所感蓋臣子背君父妾婦乘其夫
  小人陵君子夷狄侵中國所感如是則隂盛陽微
  而日為之食矣曰彼月而微此日而微者意當時
  月食又適與日食相近故下章言日月告凶遂歎
  今此下民甚可哀也
  日月告凶不用其行四國無政不用其良彼月而食
  則維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詩人謂日月並告凶以為由於
  
  幽王既無政以紀
  綱四國又不用善人以自輔謂彼月而食猶未為
  異此日而食則不臧甚矣左氏傳昭七年晉侯問
  於士文伯對曰國無政不用善則自取謫于日月
  之災由是言之則說者係人事之所感昔人亦嘗
  言之矣
  于輒震電不寜不令百川沸甫味騰山冢崒徂恤崩高
  岸為谷深谷為陵哀今之人胡㦧七感莫懲
  幽王之時天地變異亦多矣不止於日月也非聖
  人存於經後世無考焉傳曰太平之時雷不驚人
  號令啓發而已電不眩目宣示光耀而已案月令
  雷乃發聲後五日始電今旱暵亦電而不雷故易
  噬嗑則雷電合而章豐則雷電皆至是詩言震電
  正以其驚人眩目而不時有之故也震驚百里則
  人不遑安處故曰不寧雷發不時則木鐸不得以
  令兆民故曰不令川沸山摧陵谷變易即三川皆
  震之事也首章哀下民此章哀在位之人何為處
  可痛之禍而不能懲艾蓋謂下章皇父之徒也
  皇父卿士番維司徒家伯冢宰仲允膳夫棸側留子内
  史蹶俱衛維趣七走馬楀矩維師氏豔餘贍妻煽扇方處
  說者謂皇父家伯仲允皆為字番棸蹶楀皆為氏
  他書既不可考姑從之卿士說者謂於六卿之外
  更為此官緫六官之事故曰卿士司徒掌土地之
  圖人民之數冢宰掌建邦之六典皆卿也膳夫掌
  王之飲食膳羞上士也内史掌爵禄廢置生殺予
  奪之法中大夫也趣馬掌王之馬政中士也師氏
  掌司朝得失之事亦中大夫也七子皆見寵用事
  而襃姒方煽其勢焰以處内則同惡相濟矣
  抑此皇父豈曰不時胡為我作不即我謀徹我牆屋
  田卒汙萊曰予不戕在良禮則然矣
  皇父既兼擅羣職故專罪其首惡下章言作都于
  向故此章謂作都之舉皆皇父自專其謀衆皆不
  欲遽徹毁其牆屋荒穢其田畝使之遷徙乃曰非
  戕害汝也遷都之禮當然耳所謂皇父不自以為
  不是者如此
  皇父孔聖作都于向式亮下同擇三有事亶侯多藏才浪不
  憖魚勤遺一老俾守我王擇有車馬以居徂向
  皇父非特不自以為不是且自以為聖亶信也侯
  維也憖彊也謂作都之後擇國之三卿信維取多
  藏之富人不彊留一老成人以守衛天子又擇富
  民之有車馬者徙以居向凡此皆皇父之為也
  黽民允勉從事不敢告勞無罪無辜讒口囂囂五刀下民
  之孽魚列匪降自天噂子損沓徒合背蒲昧憎職競由人
  黽勉猶豫皆取諸物黽鼃屬也鼃黽之行勉強自
  力故曰黽勉猶犬子也犬子之行往復不果故曰
  猶豫此章言大夫之從役誠為勉彊雖不敢告勞
  柰無罪辜而見讒囂囂而不止因歎下民之遭此
  災孽豈天所降哉皆由小人噂噂沓沓對面則以
  言相說背面則以言相憎而為此耳職主也競力
  也主之力者人也
  悠悠我里亦孔之痗莫背四方有羨餘箭我獨居憂民莫
  不逸我獨不敢休天命不徹我不敢傚我友自逸
  里居也痗病也羨餘也徹通也言我之所居甚病
  矣悠悠何時而已也四方猶有餘暇我所居之憂
  何其迫也凡民猶得安逸我所從之役何其勞也
  皆由我命之窮不通徹如此我豈敢傚我之友亦
  欲自逸乎卒章知命之言無所歸咎也是詩八章
  皆賦也

知识出处

诗补传三十卷

《诗补传三十卷》

三十卷。范处义撰。范处义号逸斋,金华(今属浙江)人。南宋经学家。曾任殿中侍御史,除《诗补传》外,着有《解颐新语》等。范氏认为《诗序》是国史及作诗者之本意,有圣人之言,然而“其不通者辄欲废序,以就已说”(《自序》),于是写了《诗补传》这部南宋尊序的代表作。《诗补传》,原称《逸斋诗补传》,全书共分三部分,正文之前有《序》、《诗补传篇目》、《明序篇》三篇,提出尊序的理由及《诗经》篇目的写作年代。说诗部分一诗一题,先释《诗序》,再释正文,注音夹于句中。《附说》部分对风、雅、颂的含义及《诗经》中的有关音义问题进行综合性的训释。如果说,南宋初期,郑樵是疑序的代表人物的话,那么范氏则是尊序的代表,他认为“学诗而不求序,犹欲入室而不由户也”(《明序篇》)。书中对《诗序》和《毛传》进行再解释,对我们理解传统的《诗经》学有重要参考价值。全书结构完整,脉络清楚,词气畅达,有许多地方已突破《毛传》的局限。对诗义的体会方面也有许多精微独到之处。为了维护《诗序》的权威,范氏引用了许多三家诗的资料加以对照,在客观上开了整理、研究三家诗的先声,宋末王应麟作《诗考》,清人范家相作《三家诗拾遗》,均受其影响。该书的局限也很明显,过分拘守《诗序》,没能作更多的开拓与探索,脱离文学说诗,强作解人,亦有不少错解文义的地方。此外在资料运用上也有失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批评他:“引据《孔丛子》,既属伪书,牵合《春秋》,尤为旁义。矫枉过直,是也一瑕。”现存版本有《通志堂经解》本,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阅读

相关人物

范處義
责任者
成德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