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诗补传三十卷》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30006772
颗粒名称: 車攻
分类号: Z126
页数: 3
页码: 六至十
摘要: 范處義對有關《詩經·變小雅·南有嘉魚之什·車攻》研究之說解。
关键词: 经学 诗经

内容

車攻宣王復古也宣王能内脩政事外攘如羊夷狄復
  文武之竟境土脩車馬備器械復扶乂會諸侯於東都
  因田獵而選車徒焉
  宣王復古内脩政事外攘夷狄視文武以天保以
  上治内采薇以下治外亦已近之而二雅之詩皆
  不列於正雅何哉豈以厲王大壞之後縱能興衰
  撥亂卒不能及文武成王之盛歟是殆論其時非
  論其德也竊意宣王雖為中興之賢主而漸不克
  終箴規誨刺之詩相繼並作亦猶衛文鄭武雖為
  春秋之賢諸侯不齒於正風也故非文王不得有
  正風非文武成王不得有正雅詩之取與其嚴矣
  乎如是詩之脩車馬備器械復會諸侯於東都因
  田獵而選車徒皆有復古之實卓然為中興之冠
  前則六月采𦬊後則吉日鴻鴈誠可以繼正雅而
  無愧亦豈可少貶哉
  我車既攻我馬既同四牡龎龎龍同駕言徂東
  周官言攻木之工攻金之工則攻為治也一器而
  工聚焉車為多故以攻為貴也同齊也宗廟齊毫
  尚純也戎事齊力尚彊也田獵齊足尚疾也龎充
  實也謂四牡之充實甚壮也東洛邑也謂備車馬
  往東都也
  田車既好四牡孔阜東有甫草駕言行狩
  田車謂田獵之車皆善也四牡謂駕車之馬皆壮
  也甫草謂甫田之草也此就東都大田之有草者
  行田狩之事也田者必艾草圍田獵之處以為之
  防未田或舍其中以褐纒通帛旃竿為門以裘纒
  椹質為槸門廣於車八寸將田驅車而入車軸擊
  門傍旃竿者則不得入以罰其不工門有二並南
  向天子六軍分為左右左者之左門右者之右門
  不越部伍教戰既畢士卒皆出乃驅禽納之防然
  後焚而射焉天子發諸侯次之大夫士次之天子
  發則抗大綏諸侯發則抗小綏獻禽於其下故戰
  不出頃田不出防不逐奔走古之道也
  之子于苗選徒囂囂五刀建旐設旄搏博獸于敖
  之子有司也夏獵曰苗此時以夏田前言行狩獵
  之緫名也囂囂選徒之聲也旐以致衆故選徒必
  建旐而設牛尾於旐之首敖山名選徒既畢因令
  搏獸以校其勇也說者謂甫田易野也易野以車
  為主故用以選車田車既好是也敖險野也險野
  以人為主故用以選徒選徒囂囂是也雖分車徒
  為二亦教戰之法也
  駕彼四牡四牡奕奕赤芾金舄昔會同有繹亦
  奕奕衆大貌繹聨屬貌時見曰會殷見曰同赤芾
  即朱芾也朱赤色相似故通言之金舄即赤舄也
  金赤色相近故託言之說者謂赤芾為臣道加金
  為舄近於鑿也此言諸侯來會車服之盛也
  決拾既佽次弓矢既調射夫既同助我舉柴子智
  決鈎弦也著右手以護大指也天子用象骨為之
  拾遂也著左臂以遂弦也以韋為之佽謂指臂相
  佽比也調謂弓彊弱與矢輕重相得也射夫既同
  謂皆同力於射禽也助我舉柴謂助我獲禽如積
  也此言射之精也
  四黄既駕兩驂不猗於寄不失其馳舍捨矢如破
  四黄四馬皆純色而兩驂不偏附也御者不失馳
  驅之法故射者如破而命中也此言御之良也射
  御相資御良則射中
  蕭蕭馬鳴悠悠斾旌徒御不驚大庖蒲茅不盈
  田事既畢軍旅齊肅唯聞蕭蕭馬鳴之聲見悠悠
  斾旌之狀以號令精明故徒御莫有怯惰而善驚
  者於是將頒禽焉一曰乾豆謂以上殺為豆實以
  供宗廟二曰賓客謂以次者供賓客三曰充君之
  庖謂以下殺充庖厨自左膘射之達于右腢為上
  殺謂自脇後達肩前也射右耳本次之謂自左射
  之達右耳本也射左髀達于右䯚為下殺謂自左
  股外達右脇也以死之速為上遲為下故也面傷
  不獻謂射中面者踐毛不獻謂在傍逆射者不成
  禽不獻謂傷小弱者禽雖多擇取三十焉謂每禽
  取三十其餘以與大夫士以習射于澤宫田雖多
  得禽射中則得取禽古者以辭遜取不以勇力取
  故也大庖君之庖也所取止此可謂不盈矣
  之子于征有聞問無聲允矣君子展也大成
  君子宣王也頒禽既訖已事而歸謂有司此之征
  行但聞出師之名不聞出師之聲皆由宣王能素
  練之嚴整使然信矣宣王誠為大成武事也一章
  言車馬之脩遂如東都二章三章言車徒既選遂
  行田狩四章言諸侯會同車服之盛五章六章言
  射御之善獲禽之多七章言頒禽之衆充庖不盈
  八章言軍旅之肅王事大備序所謂復文武之境
  土則二雅所詠南征北伐親諸侯平淮夷之類是
  也是詩八章皆賦也

知识出处

诗补传三十卷

《诗补传三十卷》

三十卷。范处义撰。范处义号逸斋,金华(今属浙江)人。南宋经学家。曾任殿中侍御史,除《诗补传》外,着有《解颐新语》等。范氏认为《诗序》是国史及作诗者之本意,有圣人之言,然而“其不通者辄欲废序,以就已说”(《自序》),于是写了《诗补传》这部南宋尊序的代表作。《诗补传》,原称《逸斋诗补传》,全书共分三部分,正文之前有《序》、《诗补传篇目》、《明序篇》三篇,提出尊序的理由及《诗经》篇目的写作年代。说诗部分一诗一题,先释《诗序》,再释正文,注音夹于句中。《附说》部分对风、雅、颂的含义及《诗经》中的有关音义问题进行综合性的训释。如果说,南宋初期,郑樵是疑序的代表人物的话,那么范氏则是尊序的代表,他认为“学诗而不求序,犹欲入室而不由户也”(《明序篇》)。书中对《诗序》和《毛传》进行再解释,对我们理解传统的《诗经》学有重要参考价值。全书结构完整,脉络清楚,词气畅达,有许多地方已突破《毛传》的局限。对诗义的体会方面也有许多精微独到之处。为了维护《诗序》的权威,范氏引用了许多三家诗的资料加以对照,在客观上开了整理、研究三家诗的先声,宋末王应麟作《诗考》,清人范家相作《三家诗拾遗》,均受其影响。该书的局限也很明显,过分拘守《诗序》,没能作更多的开拓与探索,脱离文学说诗,强作解人,亦有不少错解文义的地方。此外在资料运用上也有失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批评他:“引据《孔丛子》,既属伪书,牵合《春秋》,尤为旁义。矫枉过直,是也一瑕。”现存版本有《通志堂经解》本,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阅读

相关人物

范處義
责任者
成德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