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侯之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書經注》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30005981
颗粒名称: 文侯之命
分类号: K221.04
页数: 3
页码: 二十六-三十
摘要: 本段文本主要讲述了《左传》中关于晋文侯重振周朝的一段记载。文中赞扬了晋文侯的功绩,认为他是周朝复兴的关键人物。同时,也表达了对于平王无能、导致周朝进一步衰落的遗憾和感叹。
关键词: 晋文侯 周朝复兴 衰落

内容

王若曰父義和丕顯文武克愼明德昭升于上𢾾
  聞在下惟時上帝集厥命于文王
  德指行而言明指知而言一說謹德指行而
  言明德指知而言呂氏曰文武之精蘊平王何
  足以知之其言乃若知本原者葢生長保傳之
  間老師宿儒之傳尙無差也平王徒舉其語而
  不能察耳降是則異端並作言帝王者始支矣
  蔡氏曰同姓故稱父文侯名仇義和其字不名
  尊之也愚按晉侯初名仇師服以爲異今曰義
  或其後攺之也父猶尙父之謂葢尊之也
  亦惟先正克左右昭事厥辟越小大謀猷罔不率
  從肆先祖懷在位
  先正指文武之臣小大謀猷猶云文武之道大
  者小者肆遂懷安也言文武以大德受命亦惟
  先正之臣又能左右之昭事之凡小大謨烈皆
  遵守而不失遂使成康以下先王得安厥位
  嗚呼閔予小子嗣逭天丕愆殄資澤于下民侵戎
  我國家純卽我御事罔或耆壽俊在厥服予則罔
  克曰惟祖惟父其伊恤朕躬嗚呼有績予一人永
  綏在位
  逭作愆譴殄絕純太伊誰也平王自言嗣位之
  初自逭天之大譴言父師國敗由已致之惟資
  澤竭於下民故犬戎得以侵伐我國家之大此
  戎禂之由也適我執事之人無有耆壽俊傑之
  在職者而予又無克亂之才惟曰諸侯之在我
  祖父列者其誰恤我乎嗚呼使有能致績於予
  一人者則可以安吾位矣章内兩嗚呼大亂之
  餘不覺嘆傷之意也
  父義和汝克昭乃顯祖汝肇刑文武用會紹乃辟
  追孝于前文人汝多修扞我于艱若汝予嘉
  乃祖唐叔也肇始刑法也謂文侯能昭光唐叔
  之功文武之道巳墜而自文侯始能刑法之用
  會合諸侯立巳以紹周之統使追孝於前文人
  汝多能修補扞衞我于艱危之交若汝文侯予
  所深嘉葢平王望諸侯而不至故深有感於文
  侯也當時秦鄭衞皆來救而此獨歸於晉曰用
  會紹乃辟必文侯首倡大義會合之也
  王曰父義和其歸視爾師寧爾邦用賚爾秬鬯一
  卣彤弓一彤矢百盧弓一盧矢百馬四匹父徃哉
  柔遠能邇惠康小民無荒寧簡恤爾都用成爾顯
  德
  秬黑黍鬯香草用黑黍爲酒釀以香草卣中尊
  諸侯受錫命當告于祖廟故錫之弓矢乘馬皆
  所以賞之簡謂閱士恤謂愛民
  大紀曰賜以河内附庸晉於是始大
  蘇氏曰子讀文侯篇知東周之不復興也宗周
  傾覆禍敗極矣平王宜若衞文公越句踐然今
  其書乃施施焉與平康之世無異春秋傳曰厲
  王之禍諸侯釋位以間王政宣王有志而後效
  官讀文侯之命知平王之無志也
  呂氏曰風氣之推移治道之開塞必於其會而
  觀之此篇作於東遷之初由此而上則爲成康
  爲文武由此而下則爲春秋爲戰國乃消長升
  降之交會也故法語舊典尙有一二未泯而陵
  遲頽墮之意亦巳見於辭命之間矣平王東遷
  之初大讐未報王畧未復正君臣坐薪嘗膽之
  時奔亡之餘僅得苟安乃君臣釋然自以爲足
  曰父義和其歸視爾師甯爾邦兵巳罷矣曰用
  賚爾秬鬯一卣彤盧弓一矢百馬四匹功已報
  矣曰父徃哉柔遠能邇惠康小民無荒甯敎之
  以平世之政軍旅不復講矣曰簡恤爾都用成
  爾顯德勉之以本邦之治王室無復事矣嗚呼
  周之君臣如此周其終於東乎
  履祥按東遷之君臣皆非有中興之才志平王
  頽墮前儒固論之矣當是時定難立君惟秦晉
  鄭衞四國耳秦襄公與西戎世爲不共戴天之
  讐其勢亦不兩立其與戎力戰固亦爲巳不獨
  爲王室也平王以岐豐之地予之使之自取當
  時犬戎盤據岐豐之郊平王不得不許秦秦亦
  不得不取之然西戎方熾父子力戰二十一年
  而始得之固不暇東畧矣觀其臚於郊祀則無
  王之心固可見也周室都洛則晉居河北表裏
  山河是爲屏輔文侯固忠賢然其前有殤叔之
  難其後有曲沃之封晉之始替實自是始平王
  所望於文侯者亦固不以興復期之則其委任
  可知矣平王申出鄭武公娶于申武公當桓公
  敗亡之時收合餘眾已不能全又敬爲南鄭而
  武公以昬姻之故迎王于申立之久取虢鄶以
  爲已國此其志願已定矣獨衞武公之賢足以
  有爲焉觀平王戍申之志則其依鄭之心可推
  也想其柄任在於鄭武所以終平王之世鄭伯
  父子世於其職衞武雖賢其柄任未必在是況
  周自中葉以後其公卿之士大率可以守常而
  短於制變當是時厲幽再世失民而犬戎之禍
  又熾類非諸公所能獨辦自四國之外又未有
  至者或謂平王當時何不奉辭代罪以討不至
  之國則王威可以振是不然當時周室之大害
  在犬戎而不在諸侯而召戎之大罪又在申侯
  而不在諸侯也制戎固不暇矣平王懷申侯全
  巳之功又依鄭武申好之國捨申不伐則何以
  伐其餘諸侯而令之哉東遷君臣事勢如此此
  所以不復中興也

知识出处

書經注

《書經注》

本書宋金履祥撰。履祥有《尚書表注》,《四庫》館臣已著錄。此書未見著錄,據柳貫撰《仁山行狀》「先生早歲所注《尚書》,章釋句解,已成書」云云,即指此書也。蓋爲履祥後來作《尚書表注》之權輿,於《麟經》用功亦深矣。若《高宗肜日》,孔安國《大傳》以爲「武丁祭成湯,有雉飛升鼎耳而雊。武丁問諸祖己,祖己曰:『雉者野烏也,不當升鼎。今升鼎者,欲爲用也。無則遠方將有來朝者乎?』故武丁内反諸己,以思先王之道。三年,編髮重譯至者六國。孔子曰:『吾於《高宗肜日》,見德之有報之疾也。』」《史記·商本紀》亦同。而仁山注此篇,以爲祖庚之時繹于高宗之廟而作。王國維舉殷虛卜辭三例以實其說,稱「仁山之說雖與《書序》及古今文家不同,然得其證于後出之卜辭,可知殷之史事在周世已若存若亡,此孔子所以有文獻不足之歎」云。然此書刻於何時,已不可考,元庚辰秋齊芳書院刻有二十二卷本,然已佚。清陸心源據無錫秦蕙田家藏本重鋟,收入《十萬卷樓叢書》,凡十二卷,依《尚書孔疏》本逐篇爲注,於舊說多所駁正。若以「血流漂杵」之「杵」爲「鹵」,訓爲「血流地濕」。以「大卞」之「下」爲「弁」,弁有「端拱」之義。其說多爲門人許謙氏著《讀書叢說》所採引。前有陸心源序,稱「雖若近于新奇,實不悖于古訓,與後世穿鑿附會者異矣。自若璩閻氏著《尚書古文疏證》,學者多斥古文而崇今文,發其端者宋吳氏《書稗傳》、王氏《書疑》也,先生受業于王氏而不掊擊古文,蓋猶守紫陽之遺訓」云云。可謂知言矣。是書未入胡刻《金華叢書》,蓋未之見也。

阅读

相关人物

陸心源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