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出处: | 《書經注》 古籍 |
唯一号: | 110720020230005976 |
颗粒名称: | 畢命 |
分类号: | K221.04 |
页数: | 5 |
页码: | 三十六-四十四 |
摘要: | 本文讲述东八百里商民所居在王城之东二十五里。之庙也保。书序谓康王命作册则此以下康王之意而命。呜呼父师惟文王武王敷大德于天下用克受殷。命惟周公左右先王绥定厥家毖殷顽民迁于洛。此叙述其原委也惟文武能以大德受命惟周。公能左右绥安毖谨也周公固无事不谨而化。商一事尤所谨重故迁之洛邑亲近王化商民。亦敬化于周公之训故自周公之没今三十六。年世巳变而风俗亦渐移天下之内安平无事。子一人赖是以宁是皆周公风化之力也周公。之警之至君陈之时不善者尚多故犹务含容。皆以渐治之至毕公之时世变风移老死少长。薰习滋变不善者亦希矣然而犹有未善者在。已王将付毕公以保釐之寄故叙其德业之盛。 |
关键词: | 王朝 文王 武王 |
本書宋金履祥撰。履祥有《尚書表注》,《四庫》館臣已著錄。此書未見著錄,據柳貫撰《仁山行狀》「先生早歲所注《尚書》,章釋句解,已成書」云云,即指此書也。蓋爲履祥後來作《尚書表注》之權輿,於《麟經》用功亦深矣。若《高宗肜日》,孔安國《大傳》以爲「武丁祭成湯,有雉飛升鼎耳而雊。武丁問諸祖己,祖己曰:『雉者野烏也,不當升鼎。今升鼎者,欲爲用也。無則遠方將有來朝者乎?』故武丁内反諸己,以思先王之道。三年,編髮重譯至者六國。孔子曰:『吾於《高宗肜日》,見德之有報之疾也。』」《史記·商本紀》亦同。而仁山注此篇,以爲祖庚之時繹于高宗之廟而作。王國維舉殷虛卜辭三例以實其說,稱「仁山之說雖與《書序》及古今文家不同,然得其證于後出之卜辭,可知殷之史事在周世已若存若亡,此孔子所以有文獻不足之歎」云。然此書刻於何時,已不可考,元庚辰秋齊芳書院刻有二十二卷本,然已佚。清陸心源據無錫秦蕙田家藏本重鋟,收入《十萬卷樓叢書》,凡十二卷,依《尚書孔疏》本逐篇爲注,於舊說多所駁正。若以「血流漂杵」之「杵」爲「鹵」,訓爲「血流地濕」。以「大卞」之「下」爲「弁」,弁有「端拱」之義。其說多爲門人許謙氏著《讀書叢說》所採引。前有陸心源序,稱「雖若近于新奇,實不悖于古訓,與後世穿鑿附會者異矣。自若璩閻氏著《尚書古文疏證》,學者多斥古文而崇今文,發其端者宋吳氏《書稗傳》、王氏《書疑》也,先生受業于王氏而不掊擊古文,蓋猶守紫陽之遺訓」云云。可謂知言矣。是書未入胡刻《金華叢書》,蓋未之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