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甲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書經注》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30005936
颗粒名称: 太甲中
分类号: K221.04
页数: 2
页码: 二十三-二十四
摘要: 本文讲述伊尹对太甲的教诲和劝诫,以及太甲对自身的反省和内心的追求。
关键词: 教诲 劝诫 自省

内容

惟三祀十有二月朔伊尹以冕服奉嗣王歸于亳
  作書曰民非后罔克胥匡以生后非民罔以辟四
  方皇天眷佑有商俾嗣王克終厥德實萬世無疆
  之休
  伊尹奉迎太甲之辭本謂民不可無君耳而對
  舉君民相須之義葢言言警戒也已上皆伊尹
  慶懌之辭
  王拜手稽首曰予小子不明于德自底不類欲敗
  度縱敗禮以速戾於厥躬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
  不可逭旣徃背師保之訓弗克于厥初尙頼匡救
  之德圖惟厥終
  不明于德謂不知有此心之天理此正與顧諟
  丕顯相反也底致也類肖也度者心之則禮者
  事之制欲者情之流縱者事之放也速戾謂自
  招放廢也孽災也太甲自述其受病之原惟不
  知有此天理是以自致其身於不肖而惟欲縱
  之徇以敗禮度自速放廢昔成湯以義制事以
  禮制心垂裕後昆所以爲後人者俱有禮度惟
  太甲縱欲是以敗之觀此一節則太甲顚覆之
  由放廢之事怨艾之實求誨之眞克終之美俱
  在言意之間矣
  伊尹拜手稽首曰修厥身允德恊于下惟明后先
  王子惠困窮民服厥命罔有不悅竝其有邦厥鄰
  乃曰徯我后后來無罰王懋乃德視乃烈祖無時
  豫怠奉先思孝接下思恭視遠惟明聽德惟聰朕
  承王之休無斁
  太甲一節顚覆今雖自悔豈能遽孚於天下亦
  惟反求諸身自修而己自修之實苟至則實德
  自恊於民心昔先王一意愛民視之如子此其
  實意故民悅服於下而鄰國之民亦戴之知其
  來則必有安無危此其允德之恊于下也太甲
  旣自知受病之源自戒旣徃之失但懋乃德視
  乃厥祖勿一時怠豫可矣不必它求也攺前日
  之顚覆則奉先思孝一惟祖德之循戒前日之
  驕悖則接下思恭一惟賢德之順視不蔽於媟
  近則明無不及聽不蔽於邪侫則聰無不聞蓋
  所見遠大所聽德言則聰明日開也此四言者
  尤羣言之要也

知识出处

書經注

《書經注》

本書宋金履祥撰。履祥有《尚書表注》,《四庫》館臣已著錄。此書未見著錄,據柳貫撰《仁山行狀》「先生早歲所注《尚書》,章釋句解,已成書」云云,即指此書也。蓋爲履祥後來作《尚書表注》之權輿,於《麟經》用功亦深矣。若《高宗肜日》,孔安國《大傳》以爲「武丁祭成湯,有雉飛升鼎耳而雊。武丁問諸祖己,祖己曰:『雉者野烏也,不當升鼎。今升鼎者,欲爲用也。無則遠方將有來朝者乎?』故武丁内反諸己,以思先王之道。三年,編髮重譯至者六國。孔子曰:『吾於《高宗肜日》,見德之有報之疾也。』」《史記·商本紀》亦同。而仁山注此篇,以爲祖庚之時繹于高宗之廟而作。王國維舉殷虛卜辭三例以實其說,稱「仁山之說雖與《書序》及古今文家不同,然得其證于後出之卜辭,可知殷之史事在周世已若存若亡,此孔子所以有文獻不足之歎」云。然此書刻於何時,已不可考,元庚辰秋齊芳書院刻有二十二卷本,然已佚。清陸心源據無錫秦蕙田家藏本重鋟,收入《十萬卷樓叢書》,凡十二卷,依《尚書孔疏》本逐篇爲注,於舊說多所駁正。若以「血流漂杵」之「杵」爲「鹵」,訓爲「血流地濕」。以「大卞」之「下」爲「弁」,弁有「端拱」之義。其說多爲門人許謙氏著《讀書叢說》所採引。前有陸心源序,稱「雖若近于新奇,實不悖于古訓,與後世穿鑿附會者異矣。自若璩閻氏著《尚書古文疏證》,學者多斥古文而崇今文,發其端者宋吳氏《書稗傳》、王氏《書疑》也,先生受業于王氏而不掊擊古文,蓋猶守紫陽之遺訓」云云。可謂知言矣。是書未入胡刻《金華叢書》,蓋未之見也。

阅读

相关人物

陸心源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