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尚書集傳》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30005904
颗粒名称: 費誓
分类号: K221.04
页数: 2
页码: 四十-四十三
摘要: 本文讨论了秦始皇驱逐夷狄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周公和伯禽在鲁国治理中的智慧和策略。文章强调了政治修明时,夷狄不会成为威胁,而政治混乱时,即使没有夷狄也会成为敌对势力。
关键词: 秦始皇 原因 影响

内容

秦始皇驅夷狄出塞外此非先王之智力不及始皇盖先王至
  仁兼覆戎夷錯居内地者平時與之相安於無事至其或叛
  則征之服則撫之不爲巳甚故不暇犂庭摇宂而逐之也要
  之政治苟修𨿽有戎狄不能爲患適足以爲吾之法家拂士
  耳政治苟亂𨿽無夷狄骨肉皆仇讎故斥逐夷狄不足以教
  秦之亡而後世徙戎之論則又審於自量者也
  林氏曰戎夷錯居魯之境内進夷徐奄預武庚之亂驕悍未服
  周封建諸侯以周公居魯大公居齊此二人親賢之最而分
  地乃介於戎夷之間去周其逺則以控扼東夷故也周公留
  輔周室使其子伯禽受封於魯東夷之心必不利於魯之建
  國故伯禽始居曲阜而戎夷並興者盖與之争魯也按史記
  太公封於營丘夜衣而行黎明至國萊人來伐與之争營丘
  周家初定未能安集逺方是以與太公争國淮夷徐戎之於
  曲阜亦猶萊夷之於營丘徐戎淮夷壤地相望有唇齒掎角
  之勢服則俱服叛則俱叛考常武閟宫之詩可見東郊不開
  魯可謂危矣而伯禽能爲戰守之備以待之號令明而賞罰
  信卒使戎夷逺遁遂以立魯社稷輔成周家磐石之勢可爲
  萬世法故録於帝王誓命之末
  或問三郊三遂漢孔氏及林氏東萊諸家皆以爲東郊受敵故
  止言三靣然不言三鄉三遂而言三郊三遂何也曰夏謂大
  國緫四靣而言之止於三郊三遂耳不必泥東郊不開之說
  以爲有四郊四遂也若指四靣而言則天子六鄉亦可以謂
  之四郊矣此說巳詳况東郊不開自指夷戎並興於東邊故
  東郊儆備其門不敢開非謂其巳至東郊兼郊在十里之外
  若至東郊則巳造城下况費在東海郡後爲季氏邑必非東
  郊之地也東郊不開猶漢世烽火通於甘泉而棘門霸上皆
  屯兵以待之非謂匈奴巳至此吳楚七國反閉函谷關亦非
  謂其兵巳至關下也
  或問東坡言費誓言征言築而不言戰盖妙於用兵如何曰東
  坡謂伯禽捨東郊而往搗戎夷之巢穴此乃後世行險之師
  伯禽規模止爲不可勝之策盖王者節制之師也恐未必若
  此而所以不戰者盖此誓乃作於治兵之時非如泰誓牧誓
  臨戰而誓故不言及戰然要之此後不曾及於戰則是亦不
  戰也但不如林說圓混耳

知识出处

尚書集傳

《尚書集傳》

宋陳大猷撰。自序稱「既集《書傳》,復因同志問難,記其去取曲折,以成此編」。則此編本因《集傳》而作。今《集傳》已佚,存者惟此兩卷。朱彝尊《經義考》引張雲章之言,謂「大猷,東陽人。登紹定二年進士,(案「紹定」,刻本誤「紹興」,今改正。)由從仕郎歷六部架閣,著《尚書集傳》。又有「都昌陳大猷者,號東齋,饒雙峰弟子。著《書傳會通》,仕爲黃州軍州判官」。乃陳㵆之父,與東陽陳氏實爲兩人。彝尊附辨其說,則謂「鄱陽董氏《書傳纂注》,列引用姓氏於陳氏《書集傳》,特注明東齋字,未可定《集傳》爲東陽陳氏之書,而非都昌陳氏之書。納喇性德作是書《序》,則仍從雲章之說」。案:董鼎《書傳纂注》所引,其見於輯錄者有《東齋書傳》、《復齋集義》,其見於《纂注》者則一稱「復齋陳氏」,仍連其號:一稱「陳氏大猷」,惟舉其名。(案是書標氏標名例不畫一,大抵北宋以前皆稱其氏,南宋以後則入朱子學派者稱某氏,不入朱子學派者雖王十朋、劉一止皆稱其名。)所列大猷諸說,此書不載,蓋皆《集傳》之文。惟《甘誓》「怠棄三政」一條採用此書,亦稱陳氏大猷。則所謂「陳氏大猷」者,卽此人而非東齋矣。又此書皆論《集傳》去取諸說之故,與朱子《四書或問》例同。董鼎書於《禹貢》「冀州」引《東齋書傳》一條,謂「與蔡《傳》所謂「梁州錯法」不合,然蔡亦似未的」云云,於此書之例當有辨定,而書中不一及之。知其《集傳》無此條矣。且此陳大猷爲理宗初人,故所引諸家僅及蔡、沈而止。其稱朱子曰「朱氏晦庵氏」,持論頗示異同。至論《堯典》「敬」字一條,首舉「心之精神謂之聖」,此《孔叢子》之語。而楊簡標爲宗旨者,其學出慈湖,更無疑義。若都昌陳大猷乃開慶元年進士。(見其子㵆《禮記集說序》)當理宗之末年,時代旣後。又大猷受業饒魯,魯受業黃榦,榦受業朱子,淵源相接。尊朱子若神明而視楊氏若敵國,安有是語哉?彝尊蓋偶見董鼎注東齋字,而未及核檢其書也。今參考諸說,仍定爲東陽陳大猷之書,著於録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十一《尚書集傳或問提要》)。案:宋有兩陳大猷,一爲東陽陳大猷,號文獻,即著此書者。一是都昌陳大猷,號東齋。未可相混也。是書未爲胡鳳丹《金華叢書書目提要》所錄。其版本今存者有《書集傳》十二卷,《或問》二卷,元刻本,國家圖書館藏。此本亦《續修四庫全書》及《中華再造善本》所據底本也。大猷用朱子釋經之門法,用東萊《讀詩記》條例,輯諸說附以己意而成此書。卷首有「綱領」、「書始末」、「書序」、「傳注傳授」、「集傳條例」「進書集傳上表録本」等,卷一「堯典」、「舜典」,卷二「大禹謨」、「皋陶謨」、「益稷」卷三「禹貢」、「甘誓」、「五子之歌」、「胤征」,卷四「商書」、「湯誓」、「仲虺之誥」、「湯誥」、「伊訓」、「太甲」、「咸有一德」,卷五「盤庚」、「說命」、「高宗肜日」,卷六「西伯戡黎」、「微子」、「泰誓」、「牧誓」、「武成」,卷七「洪範」、「金滕」、「大誥」、「微子之命」、「康誥」、「酒誥」、「梓材」,卷九「召誥」、「洛誥」、「多士」、「無逸」,卷十「君奭」「蔡仲之命」、「多方」、「立政」,卷十一「周官」、「顧命」、「康王之誥」,卷十二「冏命」、「呂刑」、「文侯之命」、「費誓」、「秦誓」。《或問》爲上下二卷,設主客之問答也。《集傳》未見胡氏父子收録,蓋其未之見也。四庫館臣稱「内府藏本」,未知所據本。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