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尚書集傳》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30005899
颗粒名称: 周官
分类号: K221.04
页数: 2
页码: 三十三-三十六
摘要: 本书收录了历代对于《周礼》的解读和评论,包括吕氏、王氏、苏氏、林氏等各家说法。
关键词: 周官 解读 评论

内容

或問書叙吕說如何吕曰内修外攘治之序也而成王黙商命滅夷乃始歸豐作周官何也境内之㓂同室之
  者也苟不先治其聞室可得而治乎武庚三監之叛近在时腋實係王室安危而倠夷亦聲勢相倚患旣除海内清然後創制立法
  之事可興固治之序也曰周禮六官之首皆曰惟王建國體國經野乃
  立某官以爲民極則宅洛之後官制巳行𨿽淮夷再亂而朝
  廷之六官何害於自舉其職豈待淮夷旣滅而後官制可行
  耶盖成王慮外患旣平内治或至玩弛故撮舉周禮建官之
  大𣅀儆飭羣臣使各盡其職故作周官之書非至此始行官制也
  或問王氏謂公論道而孤弘化公爕理隂陽而孤寅亮天地林
  氏謂其鑿如何曰荆公穿鑿固多至其的確處不可例以爲
  鑿而棄之林氏多闢王氏其䟽暢條達處誠佳然懲創之過
  率略處間亦不免此類是也不可不知
  三山陳氏曰周之六𡖖乃三公兼顧命曰乃同召太保𠁗芮伯
  彤伯畢公衛侯毛公是召公領冡宰畢公領司馬毛公領司
  空矣惟周公位冡宰正百工是以公兼𡖖也春秋有宰周公
  是以𡖖而兼公也自是而後不知古人建官之意漢以太尉
  爲三公太尉武官也又其後以司徒司馬司空爲三公此諸
  侯三𡖖也名實愈舛矣
  或問擾兆民不載吕說何也吕曰教民而謂之擾盖馴習而熟之之謂也撫摩而入之之謂也通養而寛之
  之謂也詳味擾之一字司徒之教思過半矣曰舜典言敬敷五教在寛言施教在於
  寛以施教之術而言也此言擾兆民言施教以馴擾其民以
  施教之效而言也若冡宰言統百官均四海宗伯言治神人
  和上下皆以效言吕說乃敷教在寛之意自其所施而言故
  造語𨿽精恐非經意
  或問詰姦慝刑暴亂乃夏氏吕氏林氏之說而子取爲巳說何
  也夏曰姦詐慝惡乃暴亂之未著者暴虐爲亂乃姦慝之巳著者故姦慝特窮詰切責而巳暴亂則加之刑焉○吕曰姦慝隱而難知
  故謂之詰暴虐顕而易見直刑之而巳天下之罪惡𨿽萬狀要不出此兩問也○林曰姦慝言詰暴亂言刑駁文也曰三說
  皆是而意有未全夏氏辨姦慝暴亂之相爲本末是矣然謂
  姦慝詰而不刑則不可吕氏辨詰與刑精矣然失互見之義
  則詰者似爲未必刑刑者似爲未必詰林氏言駁文固得互
  見之意然不辨姦慝暴亂之所以殊又未免儱侗而無别得
  此失彼故不得不以己意言之此類多不盡載
  自舜命契爲司徒以敷五教王制司空本以量地置邑度地居
  民伯禹爲司空亦以禹平水土人得平土而居之也今周官
  謂司徒掌邦教司空掌邦土皆相合周禮大司徒之職則掌
  建邦土地之圖與其人民之數其間分田制賦徒役之事居
  多𨿽以十二教及鄉三物教民而不詳及於五典盖養民而
  後可教猶有可言至於小司徒鄉大夫遂大夫等職於地利
  之事尤詳則司空巳無可爲者今周禮以爲掌邦事而百工
  之事皆在焉先儒因以考工記足之竊意冬官非止於工之
  事然其詳不可攷矣
  或問六年五服一朝與周禮不同何也周禮行人侯服歲一見甸服二歲一見男服三歲一
  見服四歲一見衛服五歲一見曰周禮所謂侯服歲一見謂第一歲一見也
  甸服二歲一見謂第二歲一見也男服三歲一見謂第三歲
  一見也至第五歲而衛服一見至第六歲則皆休息正是六
  年五服一朝也諸儒疑之過耳左傳所載又與書周禮不同
  何也昭十三年晉人將尋盟齊人不可叔向告于齊曰明丕之制使諸侯歲聘以志桀間朝以講禮再朝而會以示威再會而盟以
  顯昭明曰叔向所言乃諸侯自相會盟之禮猶小行人所謂凡
  諸侯之邦交歲相問殷相聘世相朝云耳非諸侯朝王之禮
  也
  或問諸家多以爲業大於功子獨以爲功大於業何也曰功業
  對言之則功大而業小予巳即學業農業明之矣獨言之則
  功與業無異又觀其文意所主如何若曰周家有安民之功
  有伐商之功然後能成王業漢髙有誅秦之功有蹙項之功
  然後能成漢業則業固大於功矣今戒𡖖士而功崇以志言
  業廣以勤言則知人臣能勤勞以廣其職業然後能成輔治
  之功也新安王氏之說亦佳王曰所成曰功所修曰業功之崇髙必始於立志用志不逺則無由可以
  髙矣然所修有職所職有事非能一日底於有成也故當勤而不巳其業可廣則至於成功矣
  或問子訓驕爲矜肆侈爲奢恭何也曰矜以慢於人者言之謂
  驕矜也肆以縱於巳者言之謂驕肆也奢以用物而言之謂
  奢侈也泰以用意言之謂侈大也
  或問恭儉惟德無載爾僞何以能作德而不作僞哉曰恭儉者
  禮之發也本出於吾德之所固有惟移於物欲故變而爲驕
  侈耳夫恭敬之心人皆有之而豐約撙節之宜出於天理之
  自然亦莫不各有當然之分非由外鑠也惟致知以明之誠
  意以實之則矣自得於心矣然後推此心之莊敬而實行其
  恭非内存驕慢而外爲足恭也推此心之節制而實行其儉
  非内欲奢泰而外爲詐儉也是則能作德而不至於作僞矣
  君陳
  或問君陳或以爲周公之子如何曰陳氏曰周公命康叔曰乃
  丕顯考文王乃𥡆考文王成王命蔡仲曰無若爾考之違王
  命況周公有大勲勞若命其子以繼父事豈無父子之辭以

知识出处

尚書集傳

《尚書集傳》

宋陳大猷撰。自序稱「既集《書傳》,復因同志問難,記其去取曲折,以成此編」。則此編本因《集傳》而作。今《集傳》已佚,存者惟此兩卷。朱彝尊《經義考》引張雲章之言,謂「大猷,東陽人。登紹定二年進士,(案「紹定」,刻本誤「紹興」,今改正。)由從仕郎歷六部架閣,著《尚書集傳》。又有「都昌陳大猷者,號東齋,饒雙峰弟子。著《書傳會通》,仕爲黃州軍州判官」。乃陳㵆之父,與東陽陳氏實爲兩人。彝尊附辨其說,則謂「鄱陽董氏《書傳纂注》,列引用姓氏於陳氏《書集傳》,特注明東齋字,未可定《集傳》爲東陽陳氏之書,而非都昌陳氏之書。納喇性德作是書《序》,則仍從雲章之說」。案:董鼎《書傳纂注》所引,其見於輯錄者有《東齋書傳》、《復齋集義》,其見於《纂注》者則一稱「復齋陳氏」,仍連其號:一稱「陳氏大猷」,惟舉其名。(案是書標氏標名例不畫一,大抵北宋以前皆稱其氏,南宋以後則入朱子學派者稱某氏,不入朱子學派者雖王十朋、劉一止皆稱其名。)所列大猷諸說,此書不載,蓋皆《集傳》之文。惟《甘誓》「怠棄三政」一條採用此書,亦稱陳氏大猷。則所謂「陳氏大猷」者,卽此人而非東齋矣。又此書皆論《集傳》去取諸說之故,與朱子《四書或問》例同。董鼎書於《禹貢》「冀州」引《東齋書傳》一條,謂「與蔡《傳》所謂「梁州錯法」不合,然蔡亦似未的」云云,於此書之例當有辨定,而書中不一及之。知其《集傳》無此條矣。且此陳大猷爲理宗初人,故所引諸家僅及蔡、沈而止。其稱朱子曰「朱氏晦庵氏」,持論頗示異同。至論《堯典》「敬」字一條,首舉「心之精神謂之聖」,此《孔叢子》之語。而楊簡標爲宗旨者,其學出慈湖,更無疑義。若都昌陳大猷乃開慶元年進士。(見其子㵆《禮記集說序》)當理宗之末年,時代旣後。又大猷受業饒魯,魯受業黃榦,榦受業朱子,淵源相接。尊朱子若神明而視楊氏若敵國,安有是語哉?彝尊蓋偶見董鼎注東齋字,而未及核檢其書也。今參考諸說,仍定爲東陽陳大猷之書,著於録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十一《尚書集傳或問提要》)。案:宋有兩陳大猷,一爲東陽陳大猷,號文獻,即著此書者。一是都昌陳大猷,號東齋。未可相混也。是書未爲胡鳳丹《金華叢書書目提要》所錄。其版本今存者有《書集傳》十二卷,《或問》二卷,元刻本,國家圖書館藏。此本亦《續修四庫全書》及《中華再造善本》所據底本也。大猷用朱子釋經之門法,用東萊《讀詩記》條例,輯諸說附以己意而成此書。卷首有「綱領」、「書始末」、「書序」、「傳注傳授」、「集傳條例」「進書集傳上表録本」等,卷一「堯典」、「舜典」,卷二「大禹謨」、「皋陶謨」、「益稷」卷三「禹貢」、「甘誓」、「五子之歌」、「胤征」,卷四「商書」、「湯誓」、「仲虺之誥」、「湯誥」、「伊訓」、「太甲」、「咸有一德」,卷五「盤庚」、「說命」、「高宗肜日」,卷六「西伯戡黎」、「微子」、「泰誓」、「牧誓」、「武成」,卷七「洪範」、「金滕」、「大誥」、「微子之命」、「康誥」、「酒誥」、「梓材」,卷九「召誥」、「洛誥」、「多士」、「無逸」,卷十「君奭」「蔡仲之命」、「多方」、「立政」,卷十一「周官」、「顧命」、「康王之誥」,卷十二「冏命」、「呂刑」、「文侯之命」、「費誓」、「秦誓」。《或問》爲上下二卷,設主客之問答也。《集傳》未見胡氏父子收録,蓋其未之見也。四庫館臣稱「内府藏本」,未知所據本。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