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尚書集傳》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30005895
颗粒名称: 洛誥
分类号: K221.04
页数: 2
页码: 二十六-二十七
摘要: 本文记述了吕氏认为成周是洛都的下都名,非周公所居的成周。大事记解题认为成周是河南的王城,非洛都的下都。林氏认为周公在殷民中担任司牧,并非仅营洛迁之,后命公留洛以镇抚殷民。
关键词: 吕氏 洛都 王城

内容

吕氏曰洛都𨿽有二城而成周則其揔名杜預孔穎達皆以下
  都爲成周謂敬王繼子朝之亂自王城徙都之其說不然大
  可以包小小不可以包大苟成周信爲下都之名則凡書之
  言洛者皆謂之成周是以下都之名而包王城其不可信一
  也左氏未嘗有敬王自王城遷成周之明文第言子朝旣逐
  王入于成周而巳敬王請城成周之辭亦謂成王合諸侯于
  成周以爲東都則成周者洛都之揔名明矣其不可信二也
  大事記解題曰成周乃東都揔名河南成周之王城也洛陽成周之下都也王城非天子時會諸侯則虚之下都則保釐大臣所居治事
  之地周人朝夕受事習見旣乆遂獨指以爲成周矣
  或問未定于宗禮亦未克敉公功或以爲未定所以尊周公之
  禮爲未能安公之功而留之曰周公之致太乎自視欿然豈
  以成王未尊巳之功而欲去能尊巳之功而始留乎
  或問林少穎曰諸家皆以命公後爲封伯禽夫必待封伯禽然
  後留此淺丈夫要君之爲豈所以待周公哉康王命畢公保
  釐東郊皆言祗命公以周公之事又言周公克謹厥始君陳
  克和厥中惟公克成厥終則周公於殷民盖嘗爲之司牧非
  特營洛遷之而巳書言命公後者盖成王祀洛之後復都鎬
  京故命周公留洛以鎭撫殷民若近世留守留後之謂下文
  迪將其後惟告周公其後作册命公後皆此之謂也伯禽與
  太公望相先後報政傳記言之甚詳則伯禽封魯固巳乆矣
  曰攷之君陳畢命則周公之留洛鎭撫殷民明矣公曰王命
  予來承保乃文祖受命民曰伻來毖殷則周公許王留洛以
  化殷亦明矣夫成王舉祭祀朝諸侯於洛而實都鎬京則其
  留公鎭洛乃必然之理也史記言太公望封於武王之世又
  言武王克商封弟叔鮮於管封叔度於蔡封叔旦於魯史記
  所言縱未可盡信然武成言武王崇德報功列爵分土則太
  公之封必當在武王之世孟子言周公相武王誅紂伐奄則
  周之報功而封建親賢孰有賢於周公者乎又言太公之封
  於齊周公之封於魯各百里而又並言之則必不應先封太
  公至遷洛之後始封周公意者周公之封魯巳乆而公入爲
  相攝政今公欲退老就國故成王留公於朝不使歸魯而竟
  命伯禽侯魯歟如此則非獨與魯頌所言王曰叔父建爾元
  子俾侯子魯之言不相背馳而於林氏要君之疑亦無礙但
  書所言命公後吉周公其後之言措辭不明以爲果爲留後
  耶則文義非慤以爲果命伯禽耶則何不如其它命封之例
  明言封伯禽乎要之洛誥一書多缺文意其必有舛誤當存
  之以俟知者

知识出处

尚書集傳

《尚書集傳》

宋陳大猷撰。自序稱「既集《書傳》,復因同志問難,記其去取曲折,以成此編」。則此編本因《集傳》而作。今《集傳》已佚,存者惟此兩卷。朱彝尊《經義考》引張雲章之言,謂「大猷,東陽人。登紹定二年進士,(案「紹定」,刻本誤「紹興」,今改正。)由從仕郎歷六部架閣,著《尚書集傳》。又有「都昌陳大猷者,號東齋,饒雙峰弟子。著《書傳會通》,仕爲黃州軍州判官」。乃陳㵆之父,與東陽陳氏實爲兩人。彝尊附辨其說,則謂「鄱陽董氏《書傳纂注》,列引用姓氏於陳氏《書集傳》,特注明東齋字,未可定《集傳》爲東陽陳氏之書,而非都昌陳氏之書。納喇性德作是書《序》,則仍從雲章之說」。案:董鼎《書傳纂注》所引,其見於輯錄者有《東齋書傳》、《復齋集義》,其見於《纂注》者則一稱「復齋陳氏」,仍連其號:一稱「陳氏大猷」,惟舉其名。(案是書標氏標名例不畫一,大抵北宋以前皆稱其氏,南宋以後則入朱子學派者稱某氏,不入朱子學派者雖王十朋、劉一止皆稱其名。)所列大猷諸說,此書不載,蓋皆《集傳》之文。惟《甘誓》「怠棄三政」一條採用此書,亦稱陳氏大猷。則所謂「陳氏大猷」者,卽此人而非東齋矣。又此書皆論《集傳》去取諸說之故,與朱子《四書或問》例同。董鼎書於《禹貢》「冀州」引《東齋書傳》一條,謂「與蔡《傳》所謂「梁州錯法」不合,然蔡亦似未的」云云,於此書之例當有辨定,而書中不一及之。知其《集傳》無此條矣。且此陳大猷爲理宗初人,故所引諸家僅及蔡、沈而止。其稱朱子曰「朱氏晦庵氏」,持論頗示異同。至論《堯典》「敬」字一條,首舉「心之精神謂之聖」,此《孔叢子》之語。而楊簡標爲宗旨者,其學出慈湖,更無疑義。若都昌陳大猷乃開慶元年進士。(見其子㵆《禮記集說序》)當理宗之末年,時代旣後。又大猷受業饒魯,魯受業黃榦,榦受業朱子,淵源相接。尊朱子若神明而視楊氏若敵國,安有是語哉?彝尊蓋偶見董鼎注東齋字,而未及核檢其書也。今參考諸說,仍定爲東陽陳大猷之書,著於録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十一《尚書集傳或問提要》)。案:宋有兩陳大猷,一爲東陽陳大猷,號文獻,即著此書者。一是都昌陳大猷,號東齋。未可相混也。是書未爲胡鳳丹《金華叢書書目提要》所錄。其版本今存者有《書集傳》十二卷,《或問》二卷,元刻本,國家圖書館藏。此本亦《續修四庫全書》及《中華再造善本》所據底本也。大猷用朱子釋經之門法,用東萊《讀詩記》條例,輯諸說附以己意而成此書。卷首有「綱領」、「書始末」、「書序」、「傳注傳授」、「集傳條例」「進書集傳上表録本」等,卷一「堯典」、「舜典」,卷二「大禹謨」、「皋陶謨」、「益稷」卷三「禹貢」、「甘誓」、「五子之歌」、「胤征」,卷四「商書」、「湯誓」、「仲虺之誥」、「湯誥」、「伊訓」、「太甲」、「咸有一德」,卷五「盤庚」、「說命」、「高宗肜日」,卷六「西伯戡黎」、「微子」、「泰誓」、「牧誓」、「武成」,卷七「洪範」、「金滕」、「大誥」、「微子之命」、「康誥」、「酒誥」、「梓材」,卷九「召誥」、「洛誥」、「多士」、「無逸」,卷十「君奭」「蔡仲之命」、「多方」、「立政」,卷十一「周官」、「顧命」、「康王之誥」,卷十二「冏命」、「呂刑」、「文侯之命」、「費誓」、「秦誓」。《或問》爲上下二卷,設主客之問答也。《集傳》未見胡氏父子收録,蓋其未之見也。四庫館臣稱「内府藏本」,未知所據本。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