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尚書集傳》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30005867
颗粒名称: 徐州
分类号: K221.04
页数: 2
页码: 二十六-二十九
摘要: 本文记述了九州中的淮泗与河通之道,以及禹贡中关于淮泗的记载。苏氏认为淮泗入河必道于汴,而新安王氏则认为禹贡中的三江犹按汉大河所行以求九河,不可得明。作者认为经无明文,未敢以实。林氏则认为禹时江淮不相通,至吴王夫差始通之。孔氏则认为由江入海,由海入淮。作者认为孔林盖泥于一字,不应用孟子为误。
关键词: 淮泗 徐州 记载

内容

或問林氏以埴墳爲二種如何夏氏曰諸州有二種者必析而
  言之未嘗併言如厥土白墳海濵廣斥是也如豫之土巳别
  二種言厥土惟壤下土墳壚豈豫之下土又有墳壚二種哉
  然則埴墳者爲埴而墳也
  或問淮泗與河通之道蘇氏與新安王氏之說如何蘇曰自淮泗入河必
  道于汴世謂隋煬帝始通沐八泗而疑禹貢之言此考之不詳而巳項羽與漢中分天下割鴻以西爲漢以東爲楚文頴注云於滎陽
  下引何東南爲鴻溝以通宋鄭陳蔡曹衛淮泗即今宫渡水也魏武與𡊮紹相持於官渡乃楚漢分裂之處安知非禹迹耶禹貢九州之
  木皆記入河水道而淮泗獨不能入河帝都所在理不應爾意其必開此道以通之其按或爲鴻溝或爲官渡或爲汴然皆引河水而注
  合於湖漢東至彭蠡入江此九水盖南江也南江乃江之故
  迹非禹所導其後禹導漢水入焉與舊江合流而水之派分
  爲南北故漢爲北江又其後導岷山之江入焉其流介乎二
  江之中故爲中江北江中江皆禹所導南江乃其故道耳故
  經不之志程氏曰彭蠡爲南江無疑禹之行水嘗經流導則追小而見緑無所致力則追大而不書禹嘗大會諸侯於會
  稽今禹尚存又因導山至衡陽是浙江洞庭禹皆嘗經行其視沮䄊澗不啻倍蓰而浙江洞庭反不得書者亦以無所記耳南江源
  派誠大且長正以不經䟽導故自彭蠡而匕無一山一水得見於經然於其合并江漢而以滙會各之使天下因鼎錯之實參北中之目
  而南江隱然在二語之中此聖人得書之躰者也
  愚曰此說比諸家尤有理但經無明文未敢以爲實新安
  王氏謂按今大江所行以求三江猶按漢大河所行以求
  九河其不可得明矣此言爲當
  或問九州田賦古今髙下不同何也曰禹貢楊州田下下梁州
  田下中至唐則以江淮爲財有淵藪天下號楊一益二以户
  口之盛故也雍州田上下秦號關中爲陸海漢關中地畒直
  一金至後世則爲荒落之墟盖地力之升降皆由人力之多
  少也
  或問孔氏江淮相通之說如何孔曰由江入海由海入淮林氏推其說謂禹時江淮不相通至吳王夫差
  始通之孟子言排淮泗注之江誤也曰孔林盖泥㳂之一字故云爾不應遂以孟
  子爲誤今淮南湖港入江者不可勝數後世穿渠通所難通
  者多矣江淮相近地平如掌轉輸之徑捷溝澮之灌溉歷唐
  虞三代豈不能穿渠以相通而必待吴王創之乎曰傳謂吴
  王始通江淮何也曰意者中間或湮塞而吴王復通之迹猶
  世謂隋焬帝始開汴以通淮河也曰禹貢言淮泗入海而孟
  子則謂注之江非誤乎曰注者或是相注流通未必謂其盡
  入江也若如孔說則水道不應如是之迂曲

知识出处

尚書集傳

《尚書集傳》

宋陳大猷撰。自序稱「既集《書傳》,復因同志問難,記其去取曲折,以成此編」。則此編本因《集傳》而作。今《集傳》已佚,存者惟此兩卷。朱彝尊《經義考》引張雲章之言,謂「大猷,東陽人。登紹定二年進士,(案「紹定」,刻本誤「紹興」,今改正。)由從仕郎歷六部架閣,著《尚書集傳》。又有「都昌陳大猷者,號東齋,饒雙峰弟子。著《書傳會通》,仕爲黃州軍州判官」。乃陳㵆之父,與東陽陳氏實爲兩人。彝尊附辨其說,則謂「鄱陽董氏《書傳纂注》,列引用姓氏於陳氏《書集傳》,特注明東齋字,未可定《集傳》爲東陽陳氏之書,而非都昌陳氏之書。納喇性德作是書《序》,則仍從雲章之說」。案:董鼎《書傳纂注》所引,其見於輯錄者有《東齋書傳》、《復齋集義》,其見於《纂注》者則一稱「復齋陳氏」,仍連其號:一稱「陳氏大猷」,惟舉其名。(案是書標氏標名例不畫一,大抵北宋以前皆稱其氏,南宋以後則入朱子學派者稱某氏,不入朱子學派者雖王十朋、劉一止皆稱其名。)所列大猷諸說,此書不載,蓋皆《集傳》之文。惟《甘誓》「怠棄三政」一條採用此書,亦稱陳氏大猷。則所謂「陳氏大猷」者,卽此人而非東齋矣。又此書皆論《集傳》去取諸說之故,與朱子《四書或問》例同。董鼎書於《禹貢》「冀州」引《東齋書傳》一條,謂「與蔡《傳》所謂「梁州錯法」不合,然蔡亦似未的」云云,於此書之例當有辨定,而書中不一及之。知其《集傳》無此條矣。且此陳大猷爲理宗初人,故所引諸家僅及蔡、沈而止。其稱朱子曰「朱氏晦庵氏」,持論頗示異同。至論《堯典》「敬」字一條,首舉「心之精神謂之聖」,此《孔叢子》之語。而楊簡標爲宗旨者,其學出慈湖,更無疑義。若都昌陳大猷乃開慶元年進士。(見其子㵆《禮記集說序》)當理宗之末年,時代旣後。又大猷受業饒魯,魯受業黃榦,榦受業朱子,淵源相接。尊朱子若神明而視楊氏若敵國,安有是語哉?彝尊蓋偶見董鼎注東齋字,而未及核檢其書也。今參考諸說,仍定爲東陽陳大猷之書,著於録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十一《尚書集傳或問提要》)。案:宋有兩陳大猷,一爲東陽陳大猷,號文獻,即著此書者。一是都昌陳大猷,號東齋。未可相混也。是書未爲胡鳳丹《金華叢書書目提要》所錄。其版本今存者有《書集傳》十二卷,《或問》二卷,元刻本,國家圖書館藏。此本亦《續修四庫全書》及《中華再造善本》所據底本也。大猷用朱子釋經之門法,用東萊《讀詩記》條例,輯諸說附以己意而成此書。卷首有「綱領」、「書始末」、「書序」、「傳注傳授」、「集傳條例」「進書集傳上表録本」等,卷一「堯典」、「舜典」,卷二「大禹謨」、「皋陶謨」、「益稷」卷三「禹貢」、「甘誓」、「五子之歌」、「胤征」,卷四「商書」、「湯誓」、「仲虺之誥」、「湯誥」、「伊訓」、「太甲」、「咸有一德」,卷五「盤庚」、「說命」、「高宗肜日」,卷六「西伯戡黎」、「微子」、「泰誓」、「牧誓」、「武成」,卷七「洪範」、「金滕」、「大誥」、「微子之命」、「康誥」、「酒誥」、「梓材」,卷九「召誥」、「洛誥」、「多士」、「無逸」,卷十「君奭」「蔡仲之命」、「多方」、「立政」,卷十一「周官」、「顧命」、「康王之誥」,卷十二「冏命」、「呂刑」、「文侯之命」、「費誓」、「秦誓」。《或問》爲上下二卷,設主客之問答也。《集傳》未見胡氏父子收録,蓋其未之見也。四庫館臣稱「内府藏本」,未知所據本。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