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始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尚書集傳》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30005794
颗粒名称: 書始末
分类号: I206.244
页数: 2
页码: 一-三
摘要: 本文记述了汉代儒家经典《尚书》的起源和传承,其中包括伏羲氏、三皇五帝等古老文献,也介绍了孔安国等学者对《尚书》的注释和解读。文章提到《尚书》在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失传,后被孔安国发现并整理,最终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关键词: 尚书 传承 文献

内容

漢孔安國書序曰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造書契以代結繩
  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墳大也言
  大道也少昊顓頊髙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至於
  夏啇周之書其歸一揆是故歷代寳之以爲大訓先君孔子
  生於周末覩史籍之煩文懼覽之者不一斷自唐虞以下訖
  于周凡百篇所以垂世立教示人主以軌範也蔡氏曰周禮外史掌三皇五帝
  之書周公所録必非僞妄成王之末河圖尚在春秋時三墳五典猶有存者若果全備孔子不應悉删去之或其簡編脫落不可通曉或孔子
  所見止目唐虞以下不可知耳○愚曰或謂三墳等書恐其爲鴻菴之制不可爲法於後世故孔子不取按文侯之命及誓孔子猶取之三
  墳𨿽爲鴻荒之書若易所記伏羲神農等事禮記所謂序星辰以著衆辨名百物豈不可採而夫子悉去之耶意其必闕落不可攷也及
  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我先人
  用藏其家書于屋壁漢興開設學校旁求儒雅濟南伏生年
  過九十失其本經口以傳授裁二十八篇以其上古之書謂
  之尚書百篇之義世莫得聞漢書伏生名勝爲秦慱士孝文時求能治尚書者天下無有聞伏生治之
  欲召時伏生老不有行於是詔太常使掌故晁錯徃受之○唐孔氏曰伏生本但有堯典臯陶謨禹貢甘誓易誓盤庚髙宗彤日西伯戡黎徵
  子牧誓洪範金縢大誥康誥酒誥梓材召誥洛誥多方多十政無𨓜君𠁗顧命吕刑文侯之命費誓秦誓謂之今文尚書至魯共
  王漢景帝子好治宫室壞孔子舊宅以廣其居於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啇周之書及傳論語孝經唐孔氏曰傳印論語孝經是也非先王舊典乃
  孔子傳說故謂之傳皆科斗文字王又升孔子堂聞金石絲竹之音乃
  不壞宅悉以書還孔氏科斗書廢巳乆時人無能知者夏氏曰科
  斗蝦蟆子也字形如科斗始於蒼頡其文三代不攺至周宣王時史竊有大篆與科斗並行終三代所用二體而巳及秦焚書滅古文別
  八體曰大篆小篆刻守蟲書摹印署書殳書隷書故科斗文字經秦廢不用至漢則人無能知者古文即科斗文也刀以所聞
  伏生之書考論文義定其可知者爲隷古定唐孔氏曰就古文體而從隷以定之
  謂之古文尚書增多伏生二十五篇唐孔氏曰二十五篇謂大禹謨五子之歌征仲虺之誥湯誥伊訓太甲
  三篇咸有一德說命三篇泰誓三篇武成旅獒微子之命蔡仲之命周官君陳畢命君牙冏命伏生又以舜典合
  於堯典益稷合於臯陶謨盤庚三篇合爲一康王之誥合於
  顧命復出此篇并序凡五十九篇復出者舜異益稷繫以二篇康王之誥凡五篇又百篇之序自
  爲一篇其餘錯亂磨滅弗可復知悉上送官藏之書府以待能
  者承詔爲五十九篇作傳會國有巫事經籍道息用不復
  以聞朱氏曰此序不類曰漢文字疑後人所托未可知然載本末頗詳○林氏曰孔安國注書五
  十八篇書成遭巫蠱而不出漢儒遂以張霸僞書二十四篇
  爲古文尚書兩漢儒者所傳皆霸僞本故趙岐注孟子杜預
  注左傳韋昭注國語凡所舉出二十五篇之中皆指爲𨓜書
  張霸僞泰誓所載觀兵孟津白魚入于王舟有火復于王屋流爲烏等語漢儒多用之史記周本紀亦載其僞書至後漢馬融始疑其文淺露
  見書傳所引泰誓而不在泰誓者甚多始得以疑之然古人書猶未出也全晉世古文書出僞泰誓始廢至晉齊之間
  其書漸出及隋開皇二年求遺書得舜典然後其書大備夫
  書遭秦火失其半存者又隱而不出自漢武帝巫蠱事至隋
  開皇二年凡六百七十餘年然後五十八篇得傳於學者是
  可歎也巳孔氏書始皆用隷書至唐天寳間詔衞衡攺古文
  從今文今之所傳乃唐天寳所定之本此書之始末也伏生口傳
  二十八篇孔壁續出二十五篇有所增損潤色孟子舉康誥曰暋不畏死凡民罔不熟今康誥曰暋不畏死罔弗憝舉泰誓曰無畏寧爾也非
  敵百姓也稽首而今泰誓曰罔或無畏寕執非敵百姓凛凛若崩厥角其字大抵相同而文勢意則不同如論語及它經所舉書
  文亦多此類康誥伏生所傳之書然泰誓孔壁續出之書也衞宏序稱晁錯頴川人齊人語多與穎川異虔書之時伏生老不能正言使其文
  傳言教錯錯所不知十二三僅以其意属讀而巳孔壁中科斗文字具時科斗書廢巳乆時人無能知者姑以隷體定其可知者而巳則是此
  二者必有巳之所不能曉者而以巳意導合粗能成文耳學者生於千載之下當簡編脫之餘當信其可信者而闕其可疑者不可以漢
  之書爲出於帝王之手而不敢略致疑於其間也孟子生戰國王之世猶未逺而大經猶全且言不致盡信書盖句理之不安則莫所
  信也况燼於秦火爛於孔壁而增塤瀝色於漢儒之手乎○蔡氏曰書文大抵誥辭多竒澁而
  誓命多平易蓋誥辭皆是記録當時號令於衆人之本語故
  其間多有方言及古語在當時則人所共曉而於令世反爲
  難知誓命則當時史官所撰櫽括潤色粗有體製故在今日
  亦不難曉耳愚曰或謂伏生所傳之書多竒孔安國所定多平易遂以爲伏生齊人語多難深難睨恐其以齊語此不
  然二典臯謨禹貢牧誓洪範文侯之命秦誓諸書亦伏生所傳未甞不平易也

知识出处

尚書集傳

《尚書集傳》

宋陳大猷撰。自序稱「既集《書傳》,復因同志問難,記其去取曲折,以成此編」。則此編本因《集傳》而作。今《集傳》已佚,存者惟此兩卷。朱彝尊《經義考》引張雲章之言,謂「大猷,東陽人。登紹定二年進士,(案「紹定」,刻本誤「紹興」,今改正。)由從仕郎歷六部架閣,著《尚書集傳》。又有「都昌陳大猷者,號東齋,饒雙峰弟子。著《書傳會通》,仕爲黃州軍州判官」。乃陳㵆之父,與東陽陳氏實爲兩人。彝尊附辨其說,則謂「鄱陽董氏《書傳纂注》,列引用姓氏於陳氏《書集傳》,特注明東齋字,未可定《集傳》爲東陽陳氏之書,而非都昌陳氏之書。納喇性德作是書《序》,則仍從雲章之說」。案:董鼎《書傳纂注》所引,其見於輯錄者有《東齋書傳》、《復齋集義》,其見於《纂注》者則一稱「復齋陳氏」,仍連其號:一稱「陳氏大猷」,惟舉其名。(案是書標氏標名例不畫一,大抵北宋以前皆稱其氏,南宋以後則入朱子學派者稱某氏,不入朱子學派者雖王十朋、劉一止皆稱其名。)所列大猷諸說,此書不載,蓋皆《集傳》之文。惟《甘誓》「怠棄三政」一條採用此書,亦稱陳氏大猷。則所謂「陳氏大猷」者,卽此人而非東齋矣。又此書皆論《集傳》去取諸說之故,與朱子《四書或問》例同。董鼎書於《禹貢》「冀州」引《東齋書傳》一條,謂「與蔡《傳》所謂「梁州錯法」不合,然蔡亦似未的」云云,於此書之例當有辨定,而書中不一及之。知其《集傳》無此條矣。且此陳大猷爲理宗初人,故所引諸家僅及蔡、沈而止。其稱朱子曰「朱氏晦庵氏」,持論頗示異同。至論《堯典》「敬」字一條,首舉「心之精神謂之聖」,此《孔叢子》之語。而楊簡標爲宗旨者,其學出慈湖,更無疑義。若都昌陳大猷乃開慶元年進士。(見其子㵆《禮記集說序》)當理宗之末年,時代旣後。又大猷受業饒魯,魯受業黃榦,榦受業朱子,淵源相接。尊朱子若神明而視楊氏若敵國,安有是語哉?彝尊蓋偶見董鼎注東齋字,而未及核檢其書也。今參考諸說,仍定爲東陽陳大猷之書,著於録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十一《尚書集傳或問提要》)。案:宋有兩陳大猷,一爲東陽陳大猷,號文獻,即著此書者。一是都昌陳大猷,號東齋。未可相混也。是書未爲胡鳳丹《金華叢書書目提要》所錄。其版本今存者有《書集傳》十二卷,《或問》二卷,元刻本,國家圖書館藏。此本亦《續修四庫全書》及《中華再造善本》所據底本也。大猷用朱子釋經之門法,用東萊《讀詩記》條例,輯諸說附以己意而成此書。卷首有「綱領」、「書始末」、「書序」、「傳注傳授」、「集傳條例」「進書集傳上表録本」等,卷一「堯典」、「舜典」,卷二「大禹謨」、「皋陶謨」、「益稷」卷三「禹貢」、「甘誓」、「五子之歌」、「胤征」,卷四「商書」、「湯誓」、「仲虺之誥」、「湯誥」、「伊訓」、「太甲」、「咸有一德」,卷五「盤庚」、「說命」、「高宗肜日」,卷六「西伯戡黎」、「微子」、「泰誓」、「牧誓」、「武成」,卷七「洪範」、「金滕」、「大誥」、「微子之命」、「康誥」、「酒誥」、「梓材」,卷九「召誥」、「洛誥」、「多士」、「無逸」,卷十「君奭」「蔡仲之命」、「多方」、「立政」,卷十一「周官」、「顧命」、「康王之誥」,卷十二「冏命」、「呂刑」、「文侯之命」、「費誓」、「秦誓」。《或問》爲上下二卷,設主客之問答也。《集傳》未見胡氏父子收録,蓋其未之見也。四庫館臣稱「内府藏本」,未知所據本。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