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敷土隨山刋木奠髙山大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禹贡说断四卷》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30005617
颗粒名称: 禹敷土隨山刋木奠髙山大川
分类号: K92
页数: 2
页码: 七至九
摘要: 傅寅對禹敷土隨山刋木奠髙山大川作的註解。
关键词: 地理志 中国地理

内容

孔氏曰洪水泛溢禹分布治九州之土隨行山林斬木
  通道奠定也髙山五嶽大川四瀆定其差秩祀禮所
  規
  唐孔氏曰禹身行九州規謀設法乃使佐巳之人分布
  治之於是平地盡為流源鮮有陸行之路故將欲治
  水隨行山林斬木通道往者山為水所包川皆泛濫
  祭祀禮廢今始定之以見水土平復舊制也
  司馬氏曰禹與益后稷奉帝命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
  傅土光雅釋言傅敷也
  唐司馬氏曰尚書作敷土今按大戴禮作傅土故夏本
  紀依之傅即付也謂付功屬役之事
  顔氏曰敷分也謂分别治之奠定也言禹随行山之形
  狀而刋斫其木以為表記決水通道故髙山大川各
  得安定也
  蘇氏曰敷道脩載叙義皆治也山行多迷刋木以表之
  且以通道史記云行山表木
  葉氏曰辯九州之封域而分布之使官各有守以任其
  事民各有宅以任其力而後隨山刋木之功可施隨
  山刋木以通道於四方而後髙山大谷之名可正山
  川有主名而後或自山𨗳或自川𨗳而水可得治矣
  髙山大川如荆岐江漢是也治水者不逆其性而行
  其所無事則惟形勢之順而巳形勢以山川為主山
  川以其髙且大者為主髙山大川各定其所而名正
  則其餘可以類求奠定也猶周官言奠地守也
  張氏曰敷分也敷土即别九州之義以謂分辯九州之
  地然後隨山之形𫝑以導水之歸路且又刋木之蔽
  障以表山路之逺近則又定髙山如五岳者大川如
  四瀆者東西既辯南北巳明然後導山導川可得而
  施功也此葢禹初措手治水之規模也
  林氏曰鯀湮洪水以與水争𫝑於隄防之間適以激其
  怒耳故禹惟務敷土而散之不與水争𫝑而水得性
  矣此所以有成功也隨山刋木者除障蔽而驅禽獸
  使避水者各安其居也奠髙山大川者本其風俗之
  異以為九州經界之凖也
  程氏曰禹之經畫必以奠髙山大川為始葢髙山既奠
  則避礙有方大川不迷則濬距有向
  吕氏曰史官作禹貢先言禹敷土三字見禹有一定之
  規模在胸中分布九州之土甚處用此治甚處用彼
  治工役計用多少然後用工所以終能成功定髙山
  有箇標凖次便看得箇大川所歸喻如築城若尋常
  築動是數年不能得成至李光弼築萬里城不過數
  月之功葢先擺布定甚處成隊聲勢相接故能速成
  禹之治水其規模在此而巳刋木以通道定髙山大
  川以為髙表凡一州之内必有髙山大川先定其所
  知以為表則其他皆可知
  治水非土木為用不可也土則隨處以分布木則
  隨山以刋伐見禹之規模簡易無生事擾民之患
  也如治華隂之河則先於華隂左右分布可取之
  土於華隂之山刋用便近之木此敷土隨山之義
  若夫奠髙山大川則是定其方嚮源委以辨地域
  以知逺近以察衆流之所趨㑹而馴以加功故也
  此與孔子所謂别九州同

知识出处

禹贡说断四卷

《禹贡说断四卷》

四卷。宋傅寅撰。寅字同叔,两浙路义乌(今属浙江省)人。南宋学者。少时尝从唐仲友学,仲友以益友称之,寅学识渊博,于天文、地理、封建、井田、学校、郊庙、律历、军制之类,无不悉心研究,订其讹误,每事各为一图,题为《群书百考》,寅隐居不仕,又不治生产,晚年家境贫寒,学者称“杏溪先生”,工诗,诗风闲远古淡。该书瞿氏《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有宋刊本杏溪傅氏《禹贡集解》二卷,瞿氏谓“东阳乔行简序,首列《山川总会》及《九河》、《三江》、《九江》四图,序首行题曰杏溪傅氏《禹贡集解图》,后又题曰《尚书诸家说断》”。今北京图书馆藏宋刻元修本,与瞿氏《目录》着录本同,是该书原本二卷,书名为《禹贡诸家说断》。《永乐大典》题为《禹贡说断》,《通志堂经解》题为《禹贡集解》,并非宋本旧名。《四库全书》采用《永乐大典》所题该书书名,并将该书析为四卷,愈失其真。该书博引众说,断以己意,具有独到见解,如论《孟子》“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为古沟洫之法,尤为前儒所未及。该书传本以北京图书馆所藏宋刻元修本为最善,《通志堂经解》本多有缺误,另外还有《墨海金壶》本、守山阁刊本、经苑本、《金华丛书》本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傅寅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