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甲下第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增修東萊書說》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30005543
颗粒名称: 太甲下第七
分类号: B222
页数: 4
页码: 四-九
摘要: 本文介绍了伊尹对太甲的训诫,强调了修身、克己、敬天、爱民等儒家思想的重要性。伊尹通过规劝、引导和告诫,帮助太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引导他走上正道。整段文字语气庄重,思想深刻,反映了古代中国政治文化和哲学思想的精髓。
关键词: 太甲 儒家思想 哲学思想

内容

上篇規諫其病舉先王之道以為規摹中篇悔過
  之初言先王子惠之徳以涵養其心終篇已知道
  矣申告之以為君之次序上篇之辭甚嚴中篇和
  緩終篇復嚴正如醫者之治疾方疾未去則用猛
  藥以攻之疾既去則用平藥以補之本根稍固恐
  其餘毒未盡故復用猛藥伊尹之訓太甲此轉甚
  力工夫之深盡在此篇蓋量其可言而後言也
  伊尹申誥于王曰嗚呼惟天無親克敬惟親民罔常
  懷懷于有仁鬼神無常享享于克誠天位艱哉徳惟
  治否徳亂
  申者重複之意也嗚呼不輕其言也皇天本無私
  親能敬者則親之敬者天之理也民心本無常懐
  有仁者則懐之仁者民之心也鬼神亦無常享惟
  誠則享之誠者鬼神之徳也上得天心下得民心
  幽得鬼神之心始可以當天位所以艱也徳惟治
  徳者即所謂敬仁誠也總之於已則謂之徳見之
  於外則有三者之異有徳則治出治則入亂治亂
  之定理也三代以前證騐甚明三代以後不知本
  原故不知所謂徳然亦有暗合於徳者亦庶可為
  治如漢髙之寛大光武之柔道是也但習之不著
  行之不察此治之所以不如古也
  與治同道罔不興與亂同事罔不亡終始愼厥與惟
  明明后
  所謂道謂同此理也迹不必同所謂事蓋不出此
  數事而已出治則有道爲亂者皆事也堯舜三代
  因時制宜或損或益豈能盡同而爲君之道如出
  一軌桀紂秦始皇隋煬帝之徒雖各有爲亂而聲
  色奢侈拒諫蔽賢等事無以大相異也與治同道
  無有不興與亂同事無有不亡必當終始謹其所
  與乃惟明明之后所謂與乃是幾微處意之所向
  也一毫不謹亂亡皆自此出大抵心之所喜即厥
  與之所分也如見紛華而有悦之之心則所與在
  於亂矣故與者治亂之初也治亂之分差於毫𨤲釐
  用心正則所與在治用心有毫釐不正則所與即
  入於亂惟終始常持此心則謂之明明后以其明
  明則能見治亂之機也
  先王惟時懋敬厥德克配上帝今王嗣有令緒尚監
  兹哉
  告太甲以用工之地也使太甲但聞明明之説將
  於何而用工蓋明明生於懋敬敬則此心存存則
  視之而見聽之而聞此便是明不敬則此心不存
  不存則反是此則謂之不明克配上帝與天相似
  者敬即天之理也今王嗣有令緒尚監兹哉言庶
  幾監視此理亦懋敬其德哉人心放則昏敬則存
  也
  若升髙必自下若陟遐必自邇
  自此乃畫一之戒也方太甲在桐宮之時悔甚鋭
  見甚力伊尹恐其勇於進躐等而不循序故告之
  以自下自邇之説使太甲知下學而上達道在邇
  而不可求諸逺然後以次而進蓋灑掃應對即精
  義入神之理禮樂刑政即道心惟微之理家人婦
  子即治國平天下之理教其於實地而用工也太
  甲旣有見於道忽略之意易以生可不知至髙至
  逺之理實出於至下至近之際乎
  無輕民事惟難無安厥位惟危愼終于始
  所謂輕非不顧之謂所謂安非安佚之謂難與危
  太甲初悔之心也伊尹恐太甲旣已用力謂民事
  爲已知輕而視之惟難者難之之意終不可忘也
  圖終之餘謂君位已可安泰然居之惟危者危之
  之意終不可忘也欲接民事惟有難而已欲居君
  位惟有危而已無輕無安防其心也惟難惟危明
  其理也愼終于始言欲終之善必謹於始今正謹
  始之時也太甲怨艾方新豈有輕民事安厥位之
  意聖賢不已之工夫其儆戒固如此輕者非謂太
  甲遂輕慢民事慮其旣明處民事以爲有餘而忘
  崇敬之意也安者非謂太甲遂安肆厥位慮其旣
  明泰然安定而失省察之機也况惟艱惟危堯舜
  以来萬世爲君者之心不可少釋太甲而可不知
  乎方其不明病在欲縱及其旣悔則已知義理之
  味知之則将視以爲常此心止而不運輕與安之
  所自出也輕之則将果難安之則将果危其何以
  終乎悔過之初言克終允德是伊尹已保太甲之
  克終矣此又戒之以謹終當如始蓋使之終不忘
  夫自怨自艾之時也
  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諸道有言遜于汝志必求諸非
  道
  逆耳之言不可謂其不順即以爲非必當求諸道
  遜志之言不可謂其遜順即以爲是必當求諸非
  道太甲旣有見之後此理當曉然矣而伊尹不忘
  戒者蓋人之血氣有時或蔽如孔子言六十而耳
  順意其前乎六十於逆順中不能無蔽故耳順之
  年方知逆順之言合道與否求者用力之地也且
  逆耳之言亦有不合理者要之合者多不合者少
  故於道之中求之遜志之言亦有合理者要之合
  者少不合者多故於非道之中求之曰求者逆耳
  多是而未必俱是遜志多非而未必俱非各於其
  多者求之求之而後可決不特執我之意也
  嗚呼弗慮胡獲弗爲胡成一人元艮萬邦以貞
  伊尹又嘆而言天下之事不先思慮何爲而有所
  獲旣慮之後若不能爲又何由而有所成慮之説
  太甲已悔而得者也爲之説太甲其可不課日而
  用工乎謂前日之克終允德蓋思慮而得之今日
  不爲則復不成矣一人元良萬邦以貞元者善之
  長貞之意甚大不止於正也伊尹言元良而未説
  所以元良葢隱而未發使之自覺耳至是将告歸
  先露咸有一德一篇之意
  君罔以辯言亂舊政臣罔以寵利居成功邦其永孚
  于休
  人君聽言豈不欲逺辯言然偽言似正者有不自
  覺故深戒之人臣功盛豈不欲退然爲寵利所誘
  有居之而不自知者此告歸之意也上一句以戒
  太甲下一句以自戒辯言者言偽而辯也太甲旣
  明人已不可動摇惟疑似之言爲可畏也人臣本
  無功皆人君之功伊尹相湯何敢有功其事太甲
  以爲僅可免罪耳而可以寵利居之乎雖然人君
  非不知先王之成 法不可亂惟辯言若可喜所以
  慮其或蔽於所喜人臣非不知成功之不可居惟
  寵利乃人情之所喜所以慮其或安於所喜亦總
  言君臣之大體也

知识出处

增修東萊書說

《增修東萊書說》

出版者: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出版地:扬州

《增修东莱书说》宋吕祖谦撰。祖谦有《古周易》已著录。是编《文献通考》作十卷,赵希弁《读书附志》作六卷,悉与此本不合。盖彼乃祖谦原书,未经编次,传钞者随意分卷,故二家互异。此本则其门人时澜所增修也。原书始《洛诰》,终《秦誓》。其《召诰》以前、《尧典》以后,则门人杂记之语录,颇多俚俗,澜始删润其文,成二十二卷。又编定原书爲十三卷,合成是编。王应麟《玉海》云:“林少颖《书说》至《洛诰》而终,吕成公《书说》自《洛诰》而始,盖之奇受学于吕居仁,祖谦又受学于之奇,本以终始其师说,爲一家之学。而澜之所续,则又终始祖谦一人之说也。”澜,婺州清江人。厉鹗《宋诗纪事》收其诗一篇,而不能举其仕履。考周必大《平园集》有祭澜文,称“从政郎差充西外睦宗院宗学敎授”,而澜自序则称“以西邸文学入三山监丞”。盖作是书时爲监丞,其后则以敎授终也。吴师道曰:“清江时铸,字寿卿,吕成公同年进士,与弟鋹率羣从子弟十馀人悉从公游,若澐、若澜、若泾,尤时氏之秀。成公辑《书说》,澜以平昔所闻纂成之。今所行《书传》是也。”然则是书一名爲《书传》矣。又,朱彝尊《经义考》,是书三十五卷之外,又别出时澜《增修书说》三十卷,并注曰:“存。”今三十卷者未见,不知所据何本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十一《书説提要》)案:馆臣及胡凤丹《重刻增修东莱书説序》并称,澜“婺州清江人”。婺州有浦江县,无清江之邑名。考《增修书説自序》,自称“门人金华时澜”。《金华府志》“时澜”条注云:“《金华贤达传》:字子澜,兰谿人。师吕祖谦。淳熙辛丑进士,累官朝散郎,通判台州。祖谦辑《书说》自《秦誓》泝《洛诰》,未毕而卒。澜补完之。有《南堂集》若干卷。兄澐字子云,师祖谦。著《尚书》、《周官馀论》未成卒。”则澜爲兰溪人。国家图书馆藏《增修东莱书説》三十五卷,《图説》一卷,宋刻本,《图説》卷一至十一配毛氏汲古阁影宋钞本。此集无由得致。此外别有纳兰氏《通志堂经解》本,浙江图书馆有藏本。胡氏《金华丛书》虽未详其据本,惟见卷首载纳兰成德康熙丙辰序,盖《通志堂经解》本也。然二本相校,文字多有出入,抑镌刻时未及细校欤?特存之以资参证焉。

阅读

相关人物

時瀾
责任者
成德
责任者
鍾謙鈞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