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甲上第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增修東萊書說》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30005541
颗粒名称: 太甲上第五
分类号: B222
页数: 4
页码: 八-十四
摘要: 本文介绍了伊尹对太甲的箴言,批评太甲在位期间的不明智行为,并强调了君道常明的重要性。伊尹通过引用先王成汤的言行,以启发太甲改正错误。文章最后总结了伊尹对太甲的教诲,强调了君道常明和遵循先王训诫的重要性。
关键词: 伊尹 箴言 太甲

内容

太甲旣立不明
  孔子序書斷以不明原太甲之過也蓋欲縱之敗
  度禮皆昬蔽之病咎在不明耳况君道常明不明
  則反爲君之道故孔子斷以不明二字指太甲之
  過大抵爲惡雖不止於一端本原其有外於不明
  者乎
  伊尹放諸桐三年復歸于亳思庸伊尹作太甲三篇
  太甲居䘮之時有欲縱之敗故伊尹放之三年之
  䘮畢悔過允德復歸于亳人君居䘮聽於冡宰禮
  也太甲居䘮于桐宮䘮畢已歸亳矣不謂之放君
  亦可也孔子崇居憂之義證尹無放君之事夫豈
  不可而直云放諸桐何也伊尹孔子以大公存心
  質之天地而無疑詔之百世而無愧太甲之昬迷
  憤悱而後可以啓發尹之心對越成湯而爲之何
  嫌於形迹孔子之心對越伊尹而書之何嫌而諱
  避桐宮之營密邇先王先王之嚴朝夕臨之在上
  質之在旁而敗度敗禮之習不得肆焉然則放云
  者非放其身也放其縱欲之心也使孔子序書委
  曲而蓋之是伊尹之爲實於理有所不安則何以
  對天地而下報成湯乎孔子亦若爲之諱矣三年
  之後思念常道伊尹乃作太甲三篇
  惟嗣王不惠于阿衡伊尹作書曰先王顧諟天之明
  命以承上下神祇社稷宗廟罔不祇肅
  惟嗣王不惠于阿衡惠順也太甲不明凡所作爲
  與伊尹相背所以不順所向旣異安能相入哉伊
  尹作書曰先王顧諟天之明命顧者省察也諟者
  提撕也皆警省之意也言時時省察提撕不敢少
  怠以是心而承接上下神祇至於宗廟社稷之事
  莫不祇敬欽 肅伊尹所以首及此者人心雖甚湮
  散至祭祀之時無有不誠敬者此其本心也故萃
  渙之卦必言二假有廟伊尹欲救太甲縱欲之失
  首自其本原正之深得其理矣蓋湯於祭祀之時
  洞洞屬屬此心之敬無不立矣太甲之心放而不
  收至於縱欲伊尹欲收太甲之放心故指湯之收
  心者以治之也
  天監厥德用集大命撫綏萬方惟尹躬克左右厥辟
  宅師肆嗣王丕承基緒
  惟湯有此敬心故天監厥德用集大命自顧諟以
  下至罔不祇肅皆湯之德用云者命非自外至也
  而使之撫綏萬方惟尹躬克左右厥辟宅師伊尹
  之心又極其辛勤輔翼成湯以安天下之民夫湯
  尹君臣同心一體扶持天下然後太甲嗣立有此
  無疆基緒太甲何獨不明湯尹之心哉
  惟尹躬先見于西邑夏自周有終相亦惟終
  夏都亳之西故謂之西邑夏尹見夏有道之君凡
  百所爲無不纎悉内而修身外而治朝廷大而治
  天下全備而無一毫虧闕不滿人意之處其君如
  此是宜爲相者亦感動奮發相與同保其終夫君
  道之周而保終之道在是周者謹畏之至如孟子
  周于德周于利之周也而其中自有惟終之理相
  於此時雖不終者亦將有終况能自終者其有終
  可知矣
  其後嗣王罔克有終相亦罔終
  後嗣指桀而言也桀所爲不周恣行暴虐豈得而
  有終乎故臣亦罔見其能有終者夫桀之相豈盡
  無終者邪自桀之不周觀之君先已罔終矣感應
  之理豈得不然雖有能終者亦無所用其力况與
  桀俱化者邪此言欲以感動太甲盡正己物正之
  學則主聖而臣必良矣參二段而觀之伊尹責任
  太甲之意何如哉
  嗣王戒哉祗爾厥辟辟不辟忝厥祖王惟庸罔念聞
  伊尹列舉善惡之證明白如此嗣王豈得不戒哉
  君之不君不特自辱又辱乃祖成湯矣伊尹忠誠
  懇切太甲方且以爲常雖廳尹言若無所念無所
  聞也
  伊尹乃言曰先王昧爽丕顯坐以待旦
  伊尹作書而太甲方罔念聞至是又諄諄提耳而
  言之故謂之乃言先王昧爽丕顯昧爽者天未明
  將分之際也湯於是時已大自顯明洗濯其心澡
  雪其志坐以待旦湯待旦之時其存心養性湛然
  清浄無一毫物累同乎太虚不啻日之東升將照
  臨於天下以湯此心觀之可謂以勤勞而得天下
  似可少逸矣猶坐以待旦則下於湯者果如何而
  勤邪伊尹所以暗箴太甲之病也
  旁求俊彦啓迪後人
  旁者求之非一路也當湯之時朝廷之上左右前
  後無非俊彦矣湯之心猶不自足方且旁求必欲
  盡天下之賢使啓迪於我後之人湯之心以爲得
  天下之艱常有易失之意求賢必至於旁求以啓
  迪後嗣爲萬世子孫之慮者亦逺矣
  無越厥命以自覆
  命者正理也禀於天而正理不可易者所謂命也
  使太甲循正理而行安有覆亡之患哉
  愼乃儉德惟懐永圖
  旣言儉德又言愼乃蓋德者本然之理愼者用工
  之地也儉德湯固有之德也伊尹以此箴太甲之
  病源也太甲欲縱之敗正與儉德相反儉者非特
  節儉之謂一念收斂無非德之所聚太甲之病在
  於放伊尹急欲其心收聚而不放則精神㑹聚所
  懐者孰非永圖兢兢固守常有欽謹之意自然凡
  事務長久之理惟其心放而不收故昬於縱欲徒
  視目前之利此豈久享富貴道理宜尹以是言箴
  其病
  若虞機張往省括于度則釋
  虞者虞人之虞也虞人旣張其機欲以發矢必先
  省察其括循於度然後可釋
  欽厥止率乃祖攸行惟朕以懌萬世有辭王未克變
  所謂止者爲人君止於仁爲人臣止於忠之類也
  言當欽其所止率循乃祖成湯之所行則惟朕以
  懌萬世之後亦有聲聞伊尹視萬世之毁譽其責
  盡在一身孟子曰伊尹聖之任也於此可見夫伊
  尹之休戚繫萬世之毁譽則知尹之一身當商家
  天下之大期太甲以能順我之言則我欣然悦懌
  自尹之懌似未足爲利害也而萬世之辭繫焉蓋
  此見尹任天下之重處尹之悦懌見太甲之爲有
  萬世垂謨之意是以尹之懌也不爲尹懌爲萬世
  而懌其有辭於太甲也固宜
  伊尹曰兹乃不義習與性成予弗狎于弗順營于桐
  宮密邇先王其訓無俾世迷王徂桐宮居憂克終允
  德
  王未克變視罔念聞亦少異矣然未有轉移之機
  其變猶未克也伊尹愛太甲眷眷之意無忿怒之
  辭歎惜以爲非其本然乃習與性成耳深思轉移
  之理不可復使之日近聲色與左右近習玩狎于
  不順之事營葺桐宮密邇先王無俾長與斯世而
  俱迷是伊尹己知其遷桐而必變也人君者所以
  指天下之迷也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人君之
  迷即一世之迷故曰世迷桐宮湯所葬之地廬于
  墓側朝夕有所聳動玩狎之習日逺感發之機日
  接克變之理在是也蓋此心居於憂則善端自生
  百非不得而入憂則心收樂則心放也王往桐宮
  居于憂果至於克終允德伊尹未嘗數太甲之非
  但以先王反覆言之告戒之道斥其過惡則激而
  不聽故言先王之美如此使善惡自相形也太甲
  一篇合伊訓而觀之然後知伊尹納誨之不可及
  後世人臣諫君至于再三而不從辭氣忿怒浸至
  不平伊尹三節進戒一節反緩於一節伊訓之作太
  甲過未形之時也其言痛傷有哀痛不能自已之
  意及其過已形而太甲一篇乃雍容和緩不傷悼
  痛切伊訓言爾惟不德罔大墜厥宗墜厥宗則九
  廟爲墟矣使人凛然有危懼之意至太甲但曰忝
  厥祖忝祖之言視墜宗之言孰爲嚴其曰無越厥
  命以自覆無之一字辭旨從容亦非若墜厥宗之
  斷斷也况又曰惟懐永圖曰萬世有辭期望之意
  愈至詳味太甲首篇溫乎春風和氣中有陶然自
  得之意及觀伊訓格言大訓明偹森嚴如在武庫
  矛㦸森列何也臣之事君如子之事父事父母幾
  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夫父母有過諫
  之於幾微而不從常情或有忿激之心忿激之心
  生則諫諍之言過其傷多矣爲孝子者加敬而不
  違雖勞而不怨其色愈恭其氣愈和其言愈從容
  而不敢迫也伊尹聖人太甲庸君伊尹元老太甲
  幼主而事之如父此其所以聖也

知识出处

增修東萊書說

《增修東萊書說》

出版者: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出版地:扬州

《增修东莱书说》宋吕祖谦撰。祖谦有《古周易》已著录。是编《文献通考》作十卷,赵希弁《读书附志》作六卷,悉与此本不合。盖彼乃祖谦原书,未经编次,传钞者随意分卷,故二家互异。此本则其门人时澜所增修也。原书始《洛诰》,终《秦誓》。其《召诰》以前、《尧典》以后,则门人杂记之语录,颇多俚俗,澜始删润其文,成二十二卷。又编定原书爲十三卷,合成是编。王应麟《玉海》云:“林少颖《书说》至《洛诰》而终,吕成公《书说》自《洛诰》而始,盖之奇受学于吕居仁,祖谦又受学于之奇,本以终始其师说,爲一家之学。而澜之所续,则又终始祖谦一人之说也。”澜,婺州清江人。厉鹗《宋诗纪事》收其诗一篇,而不能举其仕履。考周必大《平园集》有祭澜文,称“从政郎差充西外睦宗院宗学敎授”,而澜自序则称“以西邸文学入三山监丞”。盖作是书时爲监丞,其后则以敎授终也。吴师道曰:“清江时铸,字寿卿,吕成公同年进士,与弟鋹率羣从子弟十馀人悉从公游,若澐、若澜、若泾,尤时氏之秀。成公辑《书说》,澜以平昔所闻纂成之。今所行《书传》是也。”然则是书一名爲《书传》矣。又,朱彝尊《经义考》,是书三十五卷之外,又别出时澜《增修书说》三十卷,并注曰:“存。”今三十卷者未见,不知所据何本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十一《书説提要》)案:馆臣及胡凤丹《重刻增修东莱书説序》并称,澜“婺州清江人”。婺州有浦江县,无清江之邑名。考《增修书説自序》,自称“门人金华时澜”。《金华府志》“时澜”条注云:“《金华贤达传》:字子澜,兰谿人。师吕祖谦。淳熙辛丑进士,累官朝散郎,通判台州。祖谦辑《书说》自《秦誓》泝《洛诰》,未毕而卒。澜补完之。有《南堂集》若干卷。兄澐字子云,师祖谦。著《尚书》、《周官馀论》未成卒。”则澜爲兰溪人。国家图书馆藏《增修东莱书説》三十五卷,《图説》一卷,宋刻本,《图説》卷一至十一配毛氏汲古阁影宋钞本。此集无由得致。此外别有纳兰氏《通志堂经解》本,浙江图书馆有藏本。胡氏《金华丛书》虽未详其据本,惟见卷首载纳兰成德康熙丙辰序,盖《通志堂经解》本也。然二本相校,文字多有出入,抑镌刻时未及细校欤?特存之以资参证焉。

阅读

相关人物

時瀾
责任者
成德
责任者
鍾謙鈞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