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图书馆
金华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金华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繼志齋集卷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繼志齋集》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30003571
颗粒名称:
繼志齋集卷下
分类号:
I222.748
页数:
12
页码:
一八四-一九五
摘要:
本卷收录了送郑叔贞序、送戚文鸣归省序、送龚给事还乡序、用拙斋记、滇南恸哭记、戴院使像赞、寒谷陈先生小像赞、先伯子进像赞等情况。
关键词:
古典文学
作品集
明代
内容
序
送鄭叔貞序
洪武丁已先師太史朱公致政家居蘿山紳始弱冠以契家子獲執
汎掃役于公門公不鄙汲引而誨之每賓客散後列弟子坐松濤室
下厯數古今作者必日吾於交友所見惟爾父一人而門人輩獨希
直而巳希直卽今侍講正學方先生也紳時騃稚未知所云而識者
知公之言爲至論後二年公卒于蜀先生東歸天台旋出教授漢中
今天子卽位首召入翰林名益著聞天下是時登先生之門者甚眾
有若鄭君叔貞先生里中子也資禀淸粹力學好古爲文辭如春空
層雲變態百出如秋江長濤渺漫無窮非其才氣之贍固不至此然
叔貞雖不事表襮而其聲譽已藹乎縉紳間今年叔貞侍先生入京
居數月念定省之職久曠怒然興懷促裝將還故里紳方以召命至
相與周旋者信宿將別因爲言日夫天下之物成之難者器必大器
之大者用必博萬斛之舟非尋丈之材一日之功所能爲惟夫材良
功就而成器也則必以之駕於長江巨海之上驚飈複浪之中而利
濟之功大矣夫學亦何異是昔范文正公修學泰山已有當世之志
及出而先憂後樂爲宋朝人物第一維其志定於先也今叔貞之志
可謂篤而其學亦可謂成矣況今聖天子側席求賢以鋪張盛大之
治所以行其學者豈有遺於叔貞哉茲行也吾願叔貞益充擴之永
懋明之使先生以太史公之稱先生者稱叔貞則叔貞經濟之功蓋
未量也緯也雖愚安敢不以文正爲勉
送戚文鳴歸省序
余少時嘗往來武林道經會稽登塗山臨禹穴慨然思大禹功烈之
盛及權剡溪訪蘭亭覩鑑湖又有以念前賢之陳迹每欲見於咏歌
以寫胸中之所會竟弗能就然亦終不能忘情數年以來宦遊川蜀
川蜀去家將萬里平昔交游邈焉不相及故耳聞吳音輒趨問之如
饑者得食丙子之夏會稽戚文嗚氏以太學生攝按重夔等處循例
謁藩府因得胥會成都握手懽如平生詢調之餘則以德業相勉勵
暨余以非才召授國子師文嗚情益厚每公見畢則私謁予論辨剖
析移刻迺去今年春謁告將歸省其親求言以誌別余嘉其有相長
之誼况重以雅好之故其能忘言乎余觀太學之士亡慮數千人眉
目炯炯襟裾燁然羣焉而居譁焉而誦亦可謂人物之淵藪矣是故
求丙魏房杜之才者必於是求韓范歐富之業者亦於是譬猶通衢
之肆金玉珠翠綺羅榖粟以至鉛鏤壓枲陶髹參苓織皮之類凡適
於用者莫不駢列而待售焉惟其有弗求求之無不獲惟其有弗獲
獲之無不適於用況以文鳴之才之美居其間顧何施而不可乎余
聞文鳴昆弟五人皆温良和厚善事其母今文鳴之歸上有以慰夫
倚閭之望下有以盡夫友于之情暇則登高丘臨故墟徘徊顧瞻遇
有所得幸形之於詩庶乎發余心之所欲言而厭予心之願望也文
鳴行矣當拭目以俟
送龔給事還鄉序
人惟有卓立不移之志然後可建勳烈垂聲譽以自託不朽苟隨俗
浮沈與時高下吾見其貿貿焉弊弊焉形拘氣役之不暇尙何能拔
等倫而樹千秋之令名昔年俗不事詩書鄉里見有儒衣冠過者相
與訕侮之或强委以案牘涉旬月則以事去人有子弟甘自棄於畊
曾不識文章功業節義爲何物同邑龔君叔安獨不然叔安居闡開
能屛去紛華自束髮卽出游邑庠人皆異之居數載領鄉薦入成均
擢拜給事中叔安能以疏通特達之才濟之以問學於是名動縉紳
間夫學而友四方之豪傑仕而爲天子之侍從皆人所願慕不可必
得叔安能兼得之非其志之卓然不移者能之耶人謂叔安蚤孤其
母夫人傅氏能秉節守義以教之故叔安致位通顯皆奉慈訓所致
是豈獨叔安能子母固貞母叔安以母老請歸省詔許之戒行因徵
余言誌別余念與叔安居同里閈聲跡始相侔後余爲虛名所驅行
四方不相聞者四五年今以非才承乏太學未幾又以薦者入史館
朝退每相過從道舊故且期同謁告以展丘隴之誠余方因纂述事
嚴未敢有請叔安乃先予歸里門予烏能已於言雖然當叔安歌鹿
鳴而來鄉人固皆以勳烈聲譽期之今茲回親戚故舊迎候道左豈
不嘖嘖歎日士君子立身不當如是耶視夫甘隱淪老死山林者所
得孰多叔安其益篤脩平生所志以期太上以光昭母德耶於是母
夫人安節教子之功與叔安揚名顯親之道政蘇長公所謂持左券
而交手相付也孰謂爲學而可不立志
記
用拙齋記
四川僉憲鳳翔張公子麒扁其退食之齋日用拙或疑之日夫參憲
職掌刑獄下以振一道風紀上以寄國家耳目任莫重焉居此職者
是宜牢籠事物聰察毫𦕈捭闔智謀從橫慧巧庶幾政得其序而刑
得其平苟徒拙之是用何以鑑魑魅罔兩之奸而稱神鼎公聞之掀
髯而起冁然而笑日咄咄子來前子徒欲吾騁其私智而不知大道
之本於自然也子徒欲吾行其小巧而不知夫拙者之全其天也往
者洪荒之世風氣渾龐人無機朽恪守典常是以無飲食也則茹毛
而飲血無宮室也則穴居而巢處無愚爵也則汙尊而坏飲無音樂
也則蕢桴而土鼓其爲拙孰大焉後世淳風稍變制作日興爲之甘
腴鮮美以致其養爲之雕題刻桷以華其宅爲之籩豆簋簋以極其
華爲之五音六律以成其樂於是向之所謂拙者漸變而爲巧矣曁
乎近世去古彌遠澆漓益作奸僞紛紜是非交錯是故俳儷織浮抽
黃銜白變爲巧文曲學門分博采雜出變爲巧學與時俯仰趨炎舍
涼阿縱詭隨態幻無常變爲巧行迎意言候色啟口吹陰噓陽死榮
生朽變爲巧言學以濟術文以飾非捐義保祿務合時宜變爲巧仕
是五巧者以之脩身則身辱以之立行則行涅以之爲仕則仕僨以
之求名則名劣此吾之所大惡而用之以拙也吾當昧爽而興也啟
其靈臺內直以敬屛慮息營顧諟明命此吾拙之用於靜時也及其
接物也平其心易其氣不逆不億毋我毋意此吾拙之用於動時也
動靜惟拙性沖情恬天君泰然紛器徐定比之竭精憊神而智有不
周張機舞術而計有不至察於此則遺於彼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不
其多乎子方笑吾之用拙而不適於今吾亦笑子之溺於巧而違於
古也或語繼志生生歛容而歎日此有道者之言也孔子日聽訟吾
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吾聞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今公之用拙所謂
正其本而淸其源者歟遂請書之以爲記
滇南慟哭記
先公以洪武五年正月奉使雲南招諭元梁王六月抵其境六年遇
害至二十五年不肖孤紳竊祿西川屢請于蜀王殿下二十八年冬
得旨十二月朔日戒行次年二月二十三日到滇次日參見岷府退
謁藩閫文武大臣及土人士友並以情事爲告聞者閔之競爲咨訪
二十五日有僰人畫工何仁可年七十餘來言親炙先公於佑聖宮
甚久至繪素之事亦多經指授且云初來時梁王甚加禮敬府僚大
臣若司徒達理麻參政喻金閭高撫慰輩尤所尊重凡見梁王必以
天命所歸人心所屬爲開說退諭其臣僚尤加委曲梁君臣亦知元
社巳屋皆有降意時元之孽主逃朔漠者遣侍郞脫脫自西番來通
耗索援且劫以危言必欲殺我使以固梁王意梁王不忍遽絕我朝
迺匿先公民間脫脫聞之誚日國家顚覆而不能救反欲遠附他人
耶躍馬而起梁王不得巳遂出先公見之脫脫欲加屈辱先公慷慨
罵日天訖汝元命我朝實代之汝如爝火餘燼尙欲假息以與日月
爭光耶我將命遠來豈爲汝屈今惟有死而巳或解日兩國交爭不
罪來使不從則遣之彼何罪焉况王公才器天下無雙宜有以全之
賊脫脫日今日雖孔子在義不可留梁王不能救先公復顧梁王謂
日汝朝殺我大兵夕至矣遂遇害時爲臘月二十四日未申時蓋〓
人以此日爲節日故久不忘也諱日城中父老士女莫不垂淚達理
麻既陳奠祭左右具衣冠殮之以禮卽日舁至地藏寺北漏澤園化
之以火諱所則今之觀音寺前三市街言訖引至漏澤園擗踊設奠
是夕宿地藏寺連日至彼展哀至二十七日紳別訪南關董金剛保
蓋先公舊主人金剛保亦引至觀音寺前指以諱所號慟間市人競
來致問中有蘇奴者前言棺木實其家所備蓋其兄慶時爲元帥故
達理麻一以後事委之其言遺事畧與仁可同但奴則云火化在小
南門城濠邊復引至厯指其處哀未止有僧從西來自云年百歲口
述遺事甚悉紳拱問化後遺殖何在僧言彼時上下洶懼誰復道及
此者三人之言遺殖並同自是士民僧道多來稱述先公容貌言行
嗜好制作動靜僕從皆可稽但無能知葬所因姑設次爲位於地藏
寺之東夾室越明日漏四下陳設於寺門外告祭于雲南府城隍里
社寺伽藍等神備述情事之由禮畢奉新製木主就觀音寺諱所盡
哀題主禮畢迎回地藏寺位次昧爽行正祭禮先是布政張公統參
議范公祖當訪先公節行於臨安儒士賈寬達理麻門客也故獲侍
先公最密因言曾有詩見寄可考聲紳至張公卽命迎寬三月十日
寬至所言與前頗同乃云化後達理麻巳使葬于地藏寺之旁後十
許日寬往哭之止見平土不結丘壟自國兵來陵谷變〓已不可認
迄今犁鋤薦臻屋廬相望想像亦不能得其彷彿也寬又云先公前
館于報國寺後因賊脫脫至遂移館于春登楊氏家平日杜門不接
人事惟讀書著述有文集二大册達理麻錄本藏于家後併原藳不
知何在寬年高質重所言似非虛妄者又沅士劉有年近見宜梁民
李鉉鉉自言其父起宗爲元樞密院都事好士而知書曾延先公於
家甚久後事皆其經理今墓所惟鉉知之有年前在沅庠時常接見
先公故聞之甚留意越半月紳至滇有年卽來告且爲書招鉉十一
日鉉至口述遺事亦悉又舉先公題其竹軒三絕句遂導至兀兒朶
東門外之百步指羣塚千百而言日大畧記在此處而羣塚盡遭發
掘無遺者紳見其年少不敢盡信又見頗能記憶亦不敢不信遂於
其處仰天大慟次日於羣塚旁擇曠地仍設次爲位迎神主陳祭祭
畢復奉歸寺越十日奉神主而廻嗚呼哀哉紳之初志銳欲訪求遺
殖歸葬先聾以襄大事不幸歲久事殊以至此極雖粉身碎骨亦不
足以贖其辜他日尙何面目見先公於九原者哉擗踊之餘因忍死
備記于簡以誌不忘終天之恨且使後世子孫咸知荼毒嗚呼痛哉
戴院使像贊
顏童而髮皓貌温而氣完學究岐黃之祕理明伊洛之源人惟見其
術之施也神而不知其心之游乎天我瞻伊人所以不遠引爲蓬瀛
之列仙者以其在帝左右而欲保聖躬於萬年也
寒谷陳先生小像贊
蒼蒼其容肅肅其風處依於大寒之峯出仕於冷官之中是伊人者
宜其嚴凝峭厲而難卽胡爲温龢粹順而若春融也歟
先伯子進像贊
貌之莊由乎其氣剛色之温由乎中所存厥積旣昌行愈惇徵公所
得在後昆
先兄仲言像贊
春日其容秋水其目皎皎風姿碧梧翠竹惜其不爲丹鳳之鳴朝陽
而迺甘効白駒之在空谷也
箴
却兼味箴
昔范文正公至晚必思平日所爲事與所奉者直則瞑目鼾睡或有
不及必竟夕踧踏不寧其自持之功若此故能成其德業心竊慕之
而未能効也且慮歲月迅邁志氣無成而悔尤日益以至故凡於食
頃遇兼味務峻却之此雖非古人之所用心亦庶乎節忍之一端云
爾因箴以自警
入身之奉惟適於中侈約得宜何儉何豐萬錢下筯三韭自給於己
無禆於道無益行或不臧與物無異取物以奉是食其類宜受其養
矯情飾愆棄禮弗居是日逆天我心思之彼此交媿志業未就奚補
於世念茲遺體弗養或傷養而失中天必我殃故凡食頃却其兼味
以節吾慾以安吾義且懼志懈厥德不凝庸述斯箴以爲心銘
上蜀府四箴
并序
紳叨承國恩久處輦轂下仰知殿下天資英敏而好學常欲取古人
爲學之要萃爲一詩以塵經筵之覽而才力淺短有志莫遂今者適
以虛名上達屬當遠行自揆葵藿之誠不揣芻蕘之語著爲志學明
德處謙崇儉四箴繕寫以進伏惟容納賜覽庶幾拳拳之情稍酬萬
一臨楮無任悚息之至
志學箴
聖人生知義理昭灼欲擴前聞必資乎學敷求往哲力効先覺出入
聖謨博而欲約大禹無間寸陰不遺成湯齊聖能自得師道義無窮
歲月有期雞鳴而起昕夕孳孳
明德箴
惟皇建極明乎五常君親之敘爲臣子網孝先百行廼性之良移孝
爲忠身榮德昌文王三朝周公繼述德通神明名耀簡籍卓哉往聖
取以爲式二行旣惇百福攸集
處謙箴
滄海非廣所居者卑眾流既匯百川攸歸藏垢納污量無滿時何以
能然由其本虛聖人體之以謙自守德齊孔顏於已何有實焉若虛
內省不疚撝之又撝與日同久
崇儉箴
人君之德莫過於儉以儉律身情慾自歛卑宮菲食禹德之檢惟正
之供文王自謙亦有哲君身衣弋綈一臺匪難慮民之疲夸豔侈靡
於已何裨慎迺儉德福與山齊
書
上仲兄請立家廟家法第一書
紳聞爲家之道有似緩而實急者禮義是也有似急而可緩者利祿
是也常人莫不趨急而捨緩苟識大體者往往事緩而忽急何則趨
急者取効目前事緩者收功他日此汲汲之徒蠅趨蛙競不旋踵復
散亡磨滅惟有志之士能立法無窮使子孫永守勿失若浦陽鄭氏
厯三朝而愈盛累十葉以同居良由知所急故也吾家自恩陽府君
以儒業起家傳至曾大父南稜府君大父教諭府君益修世業詩書
之澤引而弗替厥生我伯父處士府君先君子待制府君叔父主簿
府君奈乎遭世叔季不遑寧處其於似緩實急者皆未暇講吾輩兄
弟幸而耕有田居有室安居而寧處誰非祖父遺澤可不思所本貽
詔後來歟愚計吾家之最急者莫先於立家廟與修家法家廟非難
立也家法非難修也在一趨舍間耳今有神人焉貌怪而言誕爲其
異常也闢其廬而肖其像唯恐有弗至有異端之法焉理僻而辭譎
爲其能以禍福動世也學其學而習其傳惟恐有弗得况吾祖宗之
靈赫奕在上肸響潜通水木本源之思其可緩乎竊惟吾家三分勢
猶鼎足執事雖爲宗子所繫而縣徐井祖宗之宅欲立家廟焉宜姑
以舊廳三間統爲一室中列高曾祖考之主旁親附之時祭則割祖
田數畝之入以爲費或鳩三家之物以成禮或三家輪任其事起事
姑從簡約立法必盡精嚴數年後人事稍齊乃倣家禮制度重建廟
宇以備其儀庶幾上不失尊祖敬宗之心下無費財捐貲之患欲立
家法焉其事甚眾然莫先於別內外以防男女之混伸會揖以分長
幼之序授職役以專其任定服食饋送之科以絕覬覦嚴賞罰以規
勤惰謹出入以備濫施其他庶事難以枚舉者具載於鄭氏家規取
而則之漸次行之一年間立見領提綱舉斬斬中度苟或因循苟且
失今勿圖流而不返其不至於敗常而斁倫者幾希故日事有似緩
實急者此也願仲兄之亟圖之也
答方希直先生書
紳向時甞立於道邊見有行者揖羣兒而問日某將往于某敢問何
之羣兒指日當從此往有頃行者悔日羣兒之言不足信乃更揖于
父老父老日當從彼往行者從父老言果得周道以此自懲學問之
道果何異哉自孔孟没後道術分裂百家並起各自以所見爲言上
下數千年其人不可勝數大抵皆得其一而遺其二剽其末而失其
本者也甚至敗道傷化流毒遺害者有之况至於今風俗愈漓教化
愈弊則其言又豈不甚乎此豪傑之士所不忍見而自默稍有志者
當慎擇而聽信之也紳質性愚陋固不能立言以攻之然竊欲慎擇
而聽信四五年來問道之心甚切羣兒之言喧囂闐閙于耳者亦不
爲不多及求如父老之惟執事也故紳於執事之言每心融神會旨
解意通獨恨力不足耳苟其可强雖水火在前弗顧也今執事乃惠
書以紳能聽執事之言爲獎嗚呼以善道告人而從之人之情也又
豈紳有過人也哉雖然執事所謂知言難遇發口祇覺無味故默默
自解此則紳之所惑者也自昔聖賢之生豈必逢聖賢而後言皆俯
躬曲就喋噤而誨之惟恐其道不明也孔子嘗環轍於魯衛陳宋之
邦至老不倦後雖有無言之歎然亦發憤之辭也孟子奔走於齊梁
之國汲汲以仁義闢邪說時人不察或譏其好辨而孟子不沮觀其
所爲可槩見矣今執事備精誠之才蓄純明之德日以立言明道爲
已任而期底于聖賢之域庶日談論於眾人之中是者進之非者斥
之使開其心化其質是其宜也胡爲默默以自解無乃與孔孟之心
異乎雖然紳之愚世所不取而執事且教之又安知執事之言非孔
孟之意乎徒以紳受執事之知而不以是爲復是負執事之心也又
豈紳之心哉
上吏部書
僕自蒙超擢以來日夜思維所以補報之道以爲言之于朝苟萬機
繁劇有不及裁擇則幾於無言姑敬以天下之務論列於大臣使大
臣得行之則亦國家之利也夫何大臣之居于顯要者類皆尊嚴高
大又與之素無一日之雅夫尊嚴高大則不能盡下情素無一日之
雅則下情不敢盡如是則高者愈高而卑者愈卑而欲望政治之光
其亦難矣然求其謹抑下士親賢樂善乃心王家而不以富貴自居
者天下之士固有望於執事也執事於先朝始以直言讜論對策于
大廷繼以柔嘉忠厚揚翹於法從時中外之上尙以文學行義稱之
迄今皇上嗣立陞之銓曹而属之以進賢退不肖之任人皆知執事
受朝廷眷注之隆以爲斯文幸紳獨以爲執事方負天下之重望而
治否安危固有係於執事去取之是非也是執事欲爲尋常無聞之
人而不可得况敢望其逸樂優游而與時俗上下乎竊惟皇上淵默
端拱禮貌廷臣者亦已至矣而廷臣之列吏部爲尤重豈不以向之
所謂進賢退不肖者乃其責歟紳亦嘗見當今之用人矣內而六卿
庶尹外而牧伯守令惟其才是用不以宿釁而見嫌不以小疵而不
敘可謂翕受敷施而不廢困窮矣一剡之薦或擢於草萊或拔於行
伍毛髮絲粟之才不留於巖穴可謂野無遺賢矣然而位過於器而
器媿于位者有之至於職小於才而才浮於職者何限亦有才品相
丁而所任非其所長所職非其所事者夫位高於器則有覆餗之患
才過於職則有積薪之譏至於非其所長所事而强委之是猶適越
而北轅烏可責其成功哉是數者之不濟執事固不可諉之於他人
也而或者之論以爲明天子在上事或出於神謨睿斷非臣下之所
宜專是獨不聞趙普之事宋太祖乎宋太祖嘗欲補一職普擬其人
以進太祖不用次日普復以進太祖怒裂其奏普徐拾故本明日補
綴以進太祖悟而用之後卒得其人當今皇上之聖不讓於宋太祖
孰謂趙普之賢非今人之所可及歟顧在知之明信之篤而斷之果
也况果得其人非惟今日獲用而風俗之淳漓實兆於是昔李沆相
眞宗專抑浮薄輕進之人涵養至於仁宗朝遂得韓范歐杜富蔡尹
余之徒皆以重厚博大鎭朝廷之杌楻以此言之則豈特一時之事
哉紳辱執事知遇最深故敢喋喋書所聞以爲獻執事苟俯而納之
則繼今以往當益效蠡測管窺於左右而紳之補報於朝者爲有在
也
跋
跋先公遺文
蜀日胡伯尙氏志於古學者也間見先公遺文深加景慕遂求謄本
而紳迫於公冗爰命學子輩信手繕錄若干篇歸之故無復註次嗚
呼先公之所以見于世者豈特文辭乎哉生則抱經綸之志歿則秉
忠貞之節大義炳炳昭若日星者人人之所共覩也且文與道非二
也于身爲事業于言爲文章厄于不幸爲節義惟所遇何如耳伯尙
庶幾玩讀而加察焉平生志行亦或有以見于斯矣先公所著有元
名臣列傳若干卷續大事記七十九卷華川前後集四十卷玉堂雜
著二卷詩五卷不能盡錄姑附見其目云
跋五馬圖
世稱唐韓幹畫馬爲名筆今觀徐子淵所畫五馬或喜而相齕或怒
而相踶或仰顧而長噓其風神韻度摹寫之精吳興趙文敏公所謂
有韓生舊態者是也况重之以公與巴西鄧公文原親翰之跋乎誠
爲奇玩也嗚呼人固有重古而輕今者亦惑之甚矣使子淵生幹時
其不與之並駕齊驅耶觀者尙勿以古今爲異也
跋侍講方先生詩後
翰林侍講正學方先生道德文章服當世士片言隻字人爭寶之先
生蚤從太史宋公遊此詩蓋在浦陽靑蘿山中時所作以贈趙君彦
殊者也彥殊與其兄彦質並以弱冠登公門聰敏逸發爲文皆善馳
騁同門稱之爲二趙後公謫居西蜀彦殊自浙右來訪舊宅故詩中
云然伏庵昂上人廼元烈婦禹淑淸之子兵後祝髮於烏傷行義高
介有詩名且善筆札亦往來公門士大夫樂與之遊先生書此詩以
遺之時洪武庚申夏也曁土人渡浙守墓石門而此詩爲里人羅偉
中所得偉中視之如拱璧裝潢成軸以余與先生義兼師友持至京
師請題於下方自頻歲以來習俗浮靡世人惟玩好珍奇遠物視名
人詞翰皆弗屑其意間有好之者往往貴於古而忽于今今偉中素
裕其力足以得彼而所愛者獨在於此詩其識見之高固有異庸人
矣昔蘇長公謂米南宮書異日爲寶今未爾者以公尙在故也今觀
偉中愛先生之詞翰不待於異日庶幾有得於長公之意矣是用識
其歲月于後
跋薛節婦卷
世言古今人不相及予竊病之以爲天典民彝之在人猶日月星辰
之在天日月星辰不以古今而有異天典民彝豈以古今而變哉余
讀前史見漢陳孝婦不忘夫言守信事姑以終養魏夏侯令女斷髮
截鼻以誓不攺其節未嘗不駭且敬之今觀會稽韓釋可妻薛氏蓋
兼二人之行而爲世人之所難行者矣薛氏年十九歸釋可能盡婦
道而孝於姑生二子旣五年而夫病病且革囑日我死汝能養吾母
宇吾子乎薛氏日諾卽斷指爲信繼而釋可果死薛氏服勞奉義其
姑姑病刲股和糜以進而病瘥後姑歿執喪盡禮二子喪其幼而長
子華始離懷抱鞠育長成使有樹立而薛氏今亦向耆矣嗚呼若薛
氏者方今之古人復何媿焉當今國家方隆風化惜乎無能以其事
上之者而徒爲詞人墨客之詠歌可勝嘆哉雖然柏舟之詩所以美
共姜幼婦之碑所以紀曹女安知此卷異日不與諸作同輝哉予故
爲識其說于後
跋方先生學箴
昔昌黎韓子以高才碩學服當世人謂其抗顏爲人師學者仰之如
泰山北斗及觀五箴而知昌黎所修省甚密千載下讀之者猶知砥
礪信乎君子立言之有益於人也天台正學方先生蚤有盛名自童
時鄉人卽呼之爲小韓子迄今年旣壯而德愈凝故其爲言益宏粹
嘗著學箴九首其明體達用之功成已成物之志於斯爲至視韓子
五箴何媿焉威州文學黄永高氏先生同郡民也質禀温良有志學
問求言於先生以爲勖遂書九箴以畀之永高復請紳識其下方紳
謂先生之言盡矣使紳有言可出其右哉雖然士之爲學不患無所
聞患乎有聞而不能行惟能行之邇言諺語皆切於吾用苟不能行
雖典謨訓誥皆空文也今先生顧以斯箴遺永高其亦視夫永高力
行何如哉
辭
靑雲別墅辭
臨川芒文網氏卜築靑雲峯之下所居雖不遠廛市而蕭然有出塵
之趣因名日靑雲別墅後文網以事遷蜀心不能忘爰持卷求言予
遂本其志而爲之詞日靑雲之峯兮高插天巒嶂翠嵂兮蜿蜒上拄
日月兮撑雲烟自我不至兮今幾年陽有橋兮陰有梓巖有桂兮麓
有蕋藉榮蔭以爲德兮薦芳聲以爲美盼我舊隱兮山之隈萬里不
歸兮荒蒼苔山靈怨兮猿鹤哀吁嗟此身兮何時廻
三餘齋辭
潮陽林以道氏淸修而好學嘗名其修肄之齋日三餘間來徵余言
因本其志爲辭以勖之其辭日承昊穹之嘉惠兮既降余以至衷繄
氣禀之昏濁兮愳否晦而瞶矇睇玄黃之曠莽兮閱今古之無窮羌
禮樂名物之紛紜兮求性命道德之淵沖匪抉剔於典墳兮曷究始
而要終日余夙有此志兮况耳聆於庭訓謂顏氏之庶幾兮由好學
而篤信悟仰鑽而瞻忽兮故尼父惜其方進懷賢哲之既遠兮企爲
山之九仞庶孜孜以自修兮却紛拏以發憤慨流光之荏苒兮驚寒
暑之易徂方驕陽之爍石兮倐雨雪之載塗矧曦馭之飈馳兮迅過
隙之白駒彼飛廉之憑陵兮挾霪霖於太虛撫時景之無常兮世遂
指爲三餘假斯語以名齋兮匪藉之以安適將託躬以藏修兮冀仰
闖于聖域挾韋編于雪案兮延餘光于鄰壁恆惕惕而遑遑兮敢以
如晦而暫息余豈行怪而釣名兮蓋日人一而已百眄周道之迤逶
兮顧羸弱之靡逮騁駑駘于九達兮亦智哲之所慨等千古之須臾
兮悲少壯之難再竭余力而勵余志兮牖余衷而啟余昧日在天而
水行地兮誓斯言以毋怠
安仲良字辭
古人始冠必加之以字字必祝之以辭所以責其成人也古渝安璡
既加元服而未有字之者非缺典歟一日琎請於乎子因其名之義
而字之日仲良所以勗之也仲良復請追補其祝辭遂爲辭日天生
蒸民具厥常也有品有倫道孔彰也擴而充之德則昌也推而用之
自身而家邦也譬彼美玉產崑岡也温潤莊栗備柔剛也爲世所寶
貴莫當也其有璡者玉之方也與玉並稱以其質之臧也爾名以之
字仲良也循名與字毋相忘也聖轍可追遵周行也大道在邇毋自
畫以自戕也夕惕疚勵弗遑也孔孟我師在不息以自强也
雜著
詰睡魔文
繼志生備員太學日事鉛槧或據公座而〓第六館之文或退私室
而考索百家之典篇帙未終晝漏未轉怠心乘之昏氣冉冉百體苶
然兩睫莫展於是時也良平失智賁育失氣震雷轟于前而不覺崩
崖墜于後而不悸化白晝而爲黑甜去文苑而遊華胥日居月諸無
術可祛一旦有客告日是睡魔之爲祟也生日彼睡魔者其狀何如
其居何所其心何好其行何似吾將扣其實而廉其情庶將豫爲之
禦也客日彼睡魔者無形無聲非鬼非人惕焉無有忽焉而存或往
或來如風如雨或見中宵或出當午精爽者疲昏怠者錮沈沈冥冥
乃中其度潜窺密伺瞷我索居暗剌陰投孰與爲徒生日唯命之矣
於是瀹茗盈甌爇香成炷正襟危坐屛息思慮召睡魔而詰之日世
有制精煉形木石與居竊弄化機遠宗虛無者亦有冥思默計妨賢
病國食不及餐寢不安席者亦有當晝而伏中夜迺興穿穴踰垣强
弱相陵者汝不彼侮專予是乘余雖昏昧幸巳析人之圭儋人之爵
名厠儒流位忝國博職輔邦教身閑禮樂方將刓精竭思搜史窮經
黼黻皇猷上答聖明汝反銷我銳志鑠我至情是何見善不與見美
不成我出盡言汝曷自懲否則籲于上帝具故以天刑也言畢四顧
而視杳無所見有頃神思稍倦頭目亦眩曲肱隱几若聞所辨日噫
嘻子之言足達意而不能窮理智足責人而不能求巳昔者成湯丕
顯昧爽乃興姬公思治待旦而行文王翼翼孔子申申是四聖者其
誰敢憑彼宰予晝寢見譏聖言邊韶便便懶學嗜眠去聖効愚氣惰
志先乘隙而入予何咎焉生脊之畫然而悟喟然而嘆懸髻于梁加
錐于骭振衣瞠眉睡魔歘散
詩辯
聖人垂訓方來於六經尤著六經非聖人之所作因舊文而刪定者
也易因伏羲文王之著而述之大傳所以明陰陽變化之理書因典
謨訓誥之文而定之所以紀帝王治亂之迹春秋因魯史之舊而修
之所以明外伯內王之分詩因列國歌謡風雅之什而刪之所以陳
風俗之得失禮所以著上下之宜樂所以導天地之和皆切於日用
當於事情而爲萬世之準則也其於取舍用意之際似寬而實嚴若
疎而極密故學者捨六經無以爲也奈乎秦焰之烈燔滅殆盡至漢
嘗尊而用之而莫得其眞或傳於老生之所記誦或出於屋壁之所
秘藏記誦者則失於舛謬秘藏者未免於脫畧先傳因其舛謬脫畧
復從而訂定之務足其數而以巳見加之其闕者或僞爲以補之或
取其已刪者而足之其受禍之源雖同而詩爲尤甚夫詩本三于篇
聖人刪之十去其九則其存者必合聖人之度皆吟詠情性涵暢道
德者也故聖人之言日興於詩教其子則日不學詩無以言與門弟
子語日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至於平居亦雅言詩詩之
爲用矇瞽之人習而誦之詠之閨門被之管絃薦之郊廟享之賓客
何所往而非詩耶後世置之博士以謹其傳爲用固亦大矣度其温
厚和平之氣皆能感發人善心可知焉今之存者乃以鄭衛淫奔之
詩混之以足三百十一篇之數遂謂聖人所刪至如桑中溙洧之言
皆牧豎賤隸之所羞道聖人何所取而存耶玩其辭者何所興言之
復何嘉耶學之何益於德誦之閏門烏使其非禮勿聽耶被之管結
薦之郊廟鬼神饗之賓客意何在耶是未可知也且聖人又日詩三
百一言以蔽之日思無邪然思且無邪見于言者又何盭耶假使聖
人實存之則其所刪者又必甚於是耶或日聖人存之者蓋欲後世
誦而知恥所以懲創人逸趣亦垂戒之意也是故春秋据事直書臣
弑其君子弑其父皆明言之而不隱及其成也令亂賊懼詩之爲意
豈外是哉嗟乎春秋國史也備列國之事必欲見其葬弔會盟聘享
征伐嫁娶之節闕之則後世無所傳無所傳則後世無所信故備書
之而用意之深則在明褒貶於片言間也詩既爲民間歌謡之什遺
其善故不可失其惡又烏害於道乎由是論之則淫奔之詩在聖人
之所刪蓋必矣且張載子厚嘗論衛人輕浮怠惰故其聲音亦淫靡
聞其樂使人有邪僻之心而鄭爲尤甚夫聖人教之以孝悌忠信恨
不挽手提耳以囑之何迺以淫靡之樂而使人起邪僻之心乎故其
論爲邦亦日放鄭聲然則揆之於理據之於經考之於聖人之言意
雖有儀秦之辨吾知其叛於理而失聖人垂訓之意矣
治國以養民爲本說
聖人立國所以治民而非民無以爲國正如舟楫所以濟水而無水
則舟楫不能以行姑卽水喻之湖海陂澤之所以涵蓄渟滙而無枯
竭之患者以其善下而納百川也㵎溪潢潦之所以乍溢而乍涸者
以其所居淺而鮮源也今夫丘壑之民男畊于野女織于家終歲勤
動猶不免饑寒之患稍遇水旱疾疫則顛沛流離困頓於天札之下
者眾矣苟復重之公府之徵需因之以貪污之漁獵民有能得其所
者乎雖然民固不得其所而朝廷憂民之政未嘗缺也何則優恤之
詔常下也巡撫之使四出也蠲免之令數降也賑貸之恩頻行也凡
此皆所以惠民而民非不得其實惠也然而皥熙之風曾未之見抑
亦有其說歟大凡天下之事與其善爲不若無爲獸走于山鳥飛于
林伎伎泄泄不失其性使易置其地而駭觸之雖甚加愛護必不能
遂生故善養民者在勿擾之以樂其生苟取之以非其所產役之以
非其所時徵之以非其所有抑之以非其所宜而民日入于弊矣民
日入于弊而式號式呼之聲不聞於上於是時也國家方恃撫綏之
盡其道而不知殘痼沈篤之疾淪肌浹髓而非刀圭之劑所能療也
如此而望盜賊息刑罰措災異弭頌聲作其亦難哉子謂百姓不足
君孰與足書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夫欲國家之平治必先於養民
故日治國以養民爲本
續連珠
有序
臣聞古詩三百篇或作於當時公卿大夫或出於閭巷韋布其體有
賦比興之不同而其爲用則有因事著辭或取譬託喻以致勸懲之
意其後世變風移體製亦異至漢班固輩始爲連珠其辭主乎駢諧
儷美而意實寓乎規戒庶幾古詩比興之餘意也先臣嘗倣其體爲
演連珠三十首將上於先朝而執節遠夷不果今遺藁尙存于家臣
讀而擬之亦得二十二首固知辭氣卑陋有媿古作然犬馬愛主之
情拳拳乎在謹昧死繕錄以進而先臣所述仍用別楮謄上伏惟萬
機之餘俯賜一覽雖芻蕘之言不足以上塵聖聽而臣父子之志庶
有以下盡愚衷臣臨楮無任隕越之至
臣聞天至高而視則盡于下君至尊而心則通於天是以君德或過
天必垂象以示戒天象告變君宜省咎以思愆
臣聞日月麗天其蝕也人皆以得共見人君御極其過也人豈得以
不聞是以一人之德冠四海而四海之目矚一人
臣聞源之潔者其流淸表之端者其影直是以古昔明王聲律身度
而爲天下後世楷模創業垂統而爲子孫黎民法則
臣聞器容眾物因其量虛海納百川由其勢卑何則自矜自滿者道
之病而自謹自下者德之基是以高宗嚴恭寅畏之學皆由乎遜志
成湯齊聖廣淵之德以能自得師
臣聞懷濟世之心者忘於已而志於物抱安民之志者先於人而後
於躬是以大禹惡衣菲食三過家門而不入成湯桑林禱旱六事咎
責以自訟
臣聞水所以載舟而覆舟者必由乎水民所以戴君而叛君者亦由
乎民是以善操舟者能順水性而舟之用可恃善保民者能順民性
而君之道以尊
臣聞穀粟布帛乃生民之大本聲色技巧寔斯道之巨蠹是以致治
之主黜浮薄斥異端以爲功大有爲之君崇聖學急親賢以爲務
臣聞車能任重而不可以浮川舟能載物而不可以行地是以稷善
播種而不任以明刑夔能典樂而不責以治水
臣聞貨財之出有限而國家之用則殊是以漢文罷露臺衣弋綈而
貫朽粟腐孝武窮土木論兵武而公匱私虛
臣聞嵩華之高以其不辭眾壤溟瀚之大以其能納百川是以虞舜
以濬哲文明之德猶取諸人以爲善大禹以不矜不伐之行且下車
拜乎昌言
臣聞春日融和品彙具有喜色秋威嚴肅萬物皆存戚容是以人君
代天化行施一仁恩四海懽忻而鼓舞行一厲政天下怨戚而哀〓
臣聞至微者匹夫其命寔關于天至頑者四夷其心則感于德是以
賤臣冤而六月霜飛干羽舞而三旬苗格
臣聞爝火不撲或至原燎濫觴不遏終成川流故匹夫不軌或害於
一國一國不治或禍於九州是以聖人爲治貴防微而杜漸明君經
世在采亮以惠疇
臣聞參朮性良故能資人元氣烏附性烈惟能攻人邪毒是以聖人
以德禮爲參术而培養化功以刑罰爲烏附而輔治澆俗
臣聞禾莠並區則莠茂而禾衰蘭蒿同生則蘭微而蒿盛是以賢愚
混處者道之災忠佞雜進者國之病
臣聞操繩墨運規矩於尋丈者梓人然非梓人則羣工不能以自巧
簡賢愚較優劣於廟堂者宰執然非宰執則眾才不能以自陳是以
重華無爲但詢咨於四岳周武垂拱惟委任於九臣
臣聞海鳥下郊原薦之太牢享之太學而志不寧澤雉在樊籠十步
一啄百步一飲而神不王何則失其性者其天移徙其常者其心喪
是以堯舜之化無爲自治而舉世熙熙無德可名而如天蕩蕩
臣聞尺璧纖瑕不害其爲至寶抱木微蠹豈可謂非良材取人之法
不以小失而棄大德求馬之術不以泛駕而斥龍媒是以成王告君
陳以母疾頑不求備孔子之語仲弓在赦小過舉賢才
臣聞琢玉爲圭不假塗飾而人知其爲珍剡木爲器必藉髹漆而世
方以爲美是以足恭矯情者小人之優爲而敦德慎行者君子之能
事
臣聞暑方熾而陰生陰旣極而陽復月乍滿而魄虧潮正長而勢縮
是達人不履至盈君子恆存不足
臣聞麋鹿之首不可以加冠螳蜋之臂不可以支闥何則重任不可
以妄委妄委必致於躓名器不可以濫用濫用則近於褻是以負且
乘者致寇至覆公餗者鼎足折
臣聞人之禀負旣殊趨向各異或志於行道救時或果於潔身忘世
是以孔環轍而不以爲勞沮溺偶耕而不易其志
傳
王處士傳
處士名員字叔和姓王氏婺之義烏人居縣西之曲江處士爲人謙
抑而誠謹和易而樂善姿表修嶷氣岸暢達長髯戟立而儀度極詳
雅素饒於貲元末之亂荐罹兵燹家若懸磬且歲屢凶處士勤儉率
其下以樹藝懋遷爲務數年之間悉復其舊嘗積穀至數千斛遇饑
嵗發貸閭里至次年復歉乃取券焚之畧無德色族屬或以急告者
必量力以周之鄉隣子或以貧而任傭者視之不啻子姓且撫教之
以自立之道及長盡縱之去有依違不忍捨者有成家育子而不去
者人有抱直來貿物平易之餘其人誤倍其直而去處士不之覺俄
而計日直本若干而多取之必其誤也遂退還其人後有過其家者
其人問日爾非王長者里人乎復道前事嘖嘖不置口邑人徐甲恃
俠數侵其家處士贊其父伯成翁訴于官甲爲服罪及甲作耗焚蕩
民廬罔間玉石必盡屠劉乃止將迨其里處士日彼狐鼠之眾非有
號令之明器械之利是可以計却也適有桴竹而過者乃召里人百
餘各持竹一竿立於江滸甲眾遥見之以爲矛戟之列且知其有備
也却行不敢前一境頼之以安及甲敗就逮遂挾仇辭連伯成法當
死臨刑處士哀號走訴于上官且述其致誣之由上官壯之且偉其
智行卒反其獄平居尤善教子凡一事一言必以孝恭勤恪爲勵嘗
闢館招致師儒以訓諸子來游者束脩或不給卽與給之且日士無
窮達當存心於仁愛夫醫之爲道不其然乎因命仲子習醫平居篤
於倫品宗族長幼驩如也雖三尺之童來候謁亦爲之盡禮見有以
刁訐爲務者蹙額吐舌避之如蛇虺夫何爲人誣訴于官符下逮捕
處士慷慨嘆日吾平生無愧於心死何憾焉鄉里莫不扼腕撫髀以
恚憐之彼人亦祝酒悔謝日吾之害處士終身之害也後雖白其事
而歸竟以病終于道道者皆悲之處士生五子昌聰興同死于事而
繕善醫名暹亦恂恂有雅行云贊日
世之飭行而矜名徇已以忌物者居草莽則謂力不足以及物暨沾
一命猶諉之非職分之所當爲至於長民輔世而政績亦無聞者眾
矣今考處士雖處猷畝而能孜孜於爲善可謂一鄉之善士矣設使
之仕有祿位豈直汨汨而已哉以是知夫有志於仁愛者固不較其
功烈之多寡祿位之崇卑也書日旌別淑慝又日不臧厥臧民罔攸
勸嗚呼若處士者其所當旌者耶其所當臧者耶
訓
種德堂訓
維繼志生旣嗣總家政之五載廼登進厥子若姪于種德堂而訓之
日惟我王氏肇迹鳳林曁于始祖分徙沙溪越自沙溪播遷華川代
篤忠貞服勞皇家是嗣是續世世罔攸墜爰及高祖晦隱弗顯刋落
芬葩惟德自種旣孚于行尙念厥心弗克永終越後人之罔承厥志
乃名厥攸居日種德若日子觀萬物若草木必有本其乃有枝若水
泉必有源其迺有流矧日眇爾一身而欲配兩儀以圖不朽曷亦念
夫水源之所自而致力乎人有言日必有種其乃有穫故惟我人欲
圖腴厥身潤厥家昌厥宗曷若惟德是種嗚呼克種厥德乃克腴厥
身乃克潤厥家乃克昌厥宗是爲嘉謀嘉猷我乃曷弗寅恭于時哉
嗚呼豈特我惟寅恭于時哉顧我後嗣人尤庸竭厥心膂允繼我志
哉曁我曾祖顯祖克承厥志乃耔乃耘乃畲乃漑厥根旣昌而本益
茂爰及顯考既勤力穫未食厥實夫何元德昏弱寇孽朋興滅戮士
民若刈草菅焚蕩廬宇罔間玉石邑之子女四出徂亡惟時顯考乃
遷攸居奠于靑巖采椽不斵土階不級惟風雨寒暑是庇是避逮乎
大明起運聖王龍飛聿永厥德以黼黻乎王度堂堂顯考欽承明詔
丕顯厥學誕肆厥辭式昭邦家之瑞書日若農服田力穡乃亦有秋
嗚呼顯考旣食厥實復遺厥種于我後人惟我後人曷可不思夫培
植越惟伯兄夙承庭訓乃構斯堂乃殖斯產以事育乎上下以訓廸
于我身天亟降割未遑敉寧奄奪厥命惟予小子式承遺緖兢兢惕
惕若涉春氷凛凛危危若蹈虎尾自勵自究恆恐弗逮矧日其敢誕
肆嗚呼世有昌言聖人下拜矧我宗祖以種德名堂明明有訓手澤
具存曷敢弗祗承于事爰以舊肩冠干斯堂庶幾登厥堂若躬奉厥
祖考覿厥扁若躬承厥先訓朝茲夕茲日慎一日毋敢自棄自恕嗚
呼豈特我惟不敢自棄自恕伊汝沖童爾惟居厥居衣厥衣食厥食
罔匪惟先祖攸種之德爾則獲安享于兹爾曷亦念爾後人亦欲衣
厥衣食厥食居厥居汝則力惟先祖之訓是嗣是則庶俾世人咸日
美哉王氏有子若孫無忝祖考攸訓允矣繼夫淸白之門
畏軒訓
華陽范叔舞名其居日畏軒金華王紳嘗登進厥軒叔彝聿求攸訓
因陳戒之日惟天賦命肇我民惟元善若有恆性背戾爲狂相古先
民欲惇厥德兢兢業業戒慎於不覩恐懼於不聞儼乎在上帝爾臨
罔敢肆逸由弗肆逸厥德攸臧其後世降風漓人靡古若以畏爲拘
以蕩陵德戕賊我良性斁壞我良彝乙效甲尤罔顧天之降諟命自
是以還生則逸生則逸鮮克廸知忱恂于時嗚呼我聞日惟聖罔念
作狂惟狂克念作聖矧予斯傳曷敢不持抑畏以制厥心造次克念
以濟厥德嗚呼克持厥畏則小可大邇可遠卑可高弗克持厥畏者
反是譬若行險心有攸畏飭厥御固厥輪加厥策執厥轡慄慄而行
曁于厥終罔有攸墜爰及周道心肆體舒怠忽乘之靡不入於顛躓
書日不畏入畏惟嘉謨哉茲爾叔彝質純氣温恥趨俗習聿思顯道
敷求往昔以暨今兹罔不由畏而濟厥德由不畏而僨厥事惕以自
勵若蹈虎尾若涉淵氷厥惟艱哉亦惟良哉越我朋從曷可不相越
厥志以棐其弗逮哉予惟申告日嗚呼德之脩惟爾克畏德之不脩
惟爾之肆矧夫知之匪艱而行之惟艱行之匪艱而克終惟艱亦尙
不遺於小物不失於細行篤乃志一乃心復厥初慎厥終以全皇天
之所賦庶其克畏之道永有嘉焉
菊軒對
王子宦遊于蜀見丈人焉華顚而皙質顏童而目漆氣暢神沖精爽
飄逸詢其年則耄耆胡其人則靜謐意其爲用里黃綺之徒而得安
期羡門之術者也因拱而扣之丈人速予於菊軒之下右手揮塵左
手掀髯傲睨物表對臆以言人生一身如塵棲草百年須臾柔脆徵
𦕈七情內成羣物外導擾擾棼棼形勞神耗靈臺旣昏喪其所寶日
積月深居成枯槁予慮其然竊有所懲厭抑機巧屛迹銷聲是非不
以撓其中榮辱不以觸其膺方且惡春華之衒麗託秋菊之芳馨當
天日之凌厲也二氣旣肅百卉具零眾凋黃而墜赤獨彼色之敷榮
况雖華而不過於麗雖妍而不失於貞予是以玩而樂之若契予情
時引壺觴以對酌或餐彼之落英非惟物情之可悅抑藉以制吾之
頽齡也王子聞可嘆日異哉乎丈人之甚愛於菊也夫人莫不有所
愛而各適於用禾之足爲食麻之足爲衣齊民之所共愛者宜也菊
者言其功則禾麻之不及計其色則桃李之僅如夫何丈人之酷愛
曾不爲他物之所移得非玩物而喪志者邪且子聞之有至人焉不
物於物而不遺於物惟其不物也故能平物我超等夷游神於溟漠
適意於春熙惟其不遺也故細而土苴之賤大而軒冕之貴皆吾分
內之固有而一不以混吾私由是有無自若取舍合義失之不以爲
辱得之不以爲利若此者吾爲物耶物爲吾耶吾相忘而心有不足
神有不暢者妄也今丈人之於菊其亦出於此者耶丈人莞爾笑日
人見吾心之所好而不知吾心之所存可以語道之用而不可以語
道之眞今子之言至此政吾之所事而人之所未聞者也言畢丈入
致予上座辭色益温有頃白衣臨門遺酒滿尊掇英泛酒陶然而醺
以予觀之雖所遇之不同其殆元亮之倫乎於是愈信向之所云者
皆丈人之所臻也遂漫爾書其說于軒丈人姓范字焕卿居成都王
子者金華王紳也
祭文
祭潜溪先生文
嗚呼尙論吾鄉文獻道術之懿足以繼往聖而開來學辭章之美足
以載斯道而淑諸人宋元以來成公呂子倡東南道學之統而何金
王許四賢者又爲朱子世適而專其門時之先後又若汲仲胡公文
肅柳公文獻黄公淵穎吳公古愚胡公正傳吳公子長張公上下數
百載之內皆所以贊化育而暢斯文國朝之初先生旣崛起於布褐
而長山胡公與先君子因鼎峙而齊尊當洪武已酉之際先生與先
君子甞並操於衮斧裁玉牒之紛紜時長山亦居於史館天下之士
所咨嗟而仰望者咸羡吾鄉之學獨振是後長山謝病東歸而先君
子將使指於西陲復宣化於蠻鄰奈遼夷之梗命悖理義而弗馴痛
志業之終天抱峻節而貫蒼旻維先生際遇聖朝專掌帝制出入于
玉堂金馬者獨口十春未幾先生亦致政家居優游里閈寵榮無比
而祿及子孫夫何盛衰榮辱吉凶休咎猶晝夜之道常默運而冥輪
一朝禍起挈累遐遷身旅化於巫峽柩藳瘞於江濱於是先生之業
己矣止矣夫復何論嗚呼先生之學窮理盡性由誠意而至平天下
莫不實踐而躬廑先生之道內王而外伯主聖經以奴百氏遺道德
而賤功勳由是遠而四夷近而中國聞先生之名者無間於婦人豎
子得先生之片言隻字者咸視如至寶奇珍是故先生之毀化亡滅
者形迹富貴其於道也名也固彌久而彌存嗚呼紳聞達人大先生
處此固無憾而吾黨小子閔斯文之掃地實心痛而眉顰紳生也晚
莫奉庭訓患難迭加蹭蹬邅述念鄉學之將墜悼先志之未伸恆疚
心疾首刻苦勵志感激而悲辛頼先生之引誘施時雨之教恩幸粗
知於方向欲報德以無垠今者蜀府殿下闢國西土旁求儒雅而紳
以非才忝預其掄遂負先君子之遺書誦先生之遺訓跋涉萬里遠
赴峩岷道經墓下謁拜之頃心期神會徒隕淚以沾巾廿衷懷之萬
一以紳之所言而不言者何限姑寓意一樽神乎來哉聞乎不聞
永康胡宗楙据明萬曆刻本校鋟
知识出处
《繼志齋集》
本书继志齋集收录了擬大明鐃歌鼓吹曲十二首并序、右神龍躍二十句句三字、右殪奔鯨二十句十七句三字三句四字、右平江漢二十二句句四字、右縛狡兔十句句四字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胡宗楙
责任者
相关作品
送鄭叔貞序
相关作品
送戚文鳴歸省序
相关作品
送龔給事還鄉序
相关作品
用拙齋記
相关作品
滇南慟哭記
相关作品
戴院使像贊
相关作品
寒谷陳先生小像贊
相关作品
先兄仲言像贊
相关作品
却兼味箴
相关作品
上蜀府四箴并序
相关作品
志學箴
相关作品
明德箴
相关作品
處謙箴
相关作品
崇儉箴
相关作品
上仲兄請立家廟家法第...
相关作品
答方希直先生書
相关作品
上吏部書
相关作品
跋先公遺文
相关作品
跋五馬圖
相关作品
跋侍講方先生詩後
相关作品
跋薛節婦卷
相关作品
跋方先生學箴
相关作品
靑雲別墅辭
相关作品
三餘齋辭
相关作品
安仲良字辭
相关作品
詰睡魔文
相关作品
詩辯
相关作品
治國以養民爲本說
相关作品
續連珠有序
相关作品
種德堂訓
相关作品
畏軒訓
相关作品
菊軒對
相关作品
祭潜溪先生文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