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图书馆
金华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金华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九經發題 續金華叢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華唐氏遺書》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30002264
颗粒名称:
九經發題 續金華叢書
分类号:
Z424.4
页数:
7
页码:
一-十四
摘要:
本文记述了《九经发题》为针对周易、史记、尚书等九部经典展开的发题评述,介绍了周易易的起源、发展、流传,以及不同学者关于易的看法和解释。《續金華叢書》则主要讲述了尚书的起源和演变,以及君臣之间的关系以及政治治理的方式。
关键词:
周易
尚书
九经
内容
易按金華文徵錄此篇其篇題誤作易論
昔伏羲氏受河圖法象天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觀鳥獸之文土壤
之宜生蓍倚數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精因而重之
爲六十四炎黃堯舜通變盡利皆取諸卦周官太卜有三易之法一
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楚左史
倚相能讀八索蓋上世遺書八卦之說文王囚羑里序卦始乾坤終
未濟分上下篇繫辭焉是謂周易周公作爻辭孔子作彖象繫辭文
言序卦之屬十篇以黜八索門人子夏爲之傳周末疇人子弟分散
更秦焚書周易以卜筮獲存連山歸藏惟載筮占莫能知其眞僞自
商瞿受易孔子五傳至田何漢興易有數家之傳何易以卦爻彖象
與文言說卦等離爲十二篇說者自爲章句何授丁寬後有施孟梁
邱氏列於學官京房自言受易焦贛贛言得之隱者第述陰陽災異
別爲京氏學嘗立復罷費直傳易本皆古字號古文易無章句專以
彖象文言參解卦爻凡以彖象文言雜入卦中者自費氏始劉向以
中古文易校施孟粱邱經或脫旡咎悔亡惟費氏經與古文同高相
易亦無章句專說陰陽災異自言出丁寬二家止傳民間後漢立施
孟梁邱京氏費高未得立陳元鄭眾皆傳費氏馬融鄭康成荀爽魏
王肅王弼各爲傳注弼注亦用卦爻彖象相雜之經自是費氏大興
至西晉梁邱施高氏書亡孟京氏有書無師江左諸儒並傳王弼弼
不注繫辭以下相承以晉韓康伯注續之河洛猶祖康成至隋王注
盛行鄭學遂微唐詔孔穎達等撰正義雖博採眾說而主伸王學後
李鼎祚以鄭王皆滯一偏乃合康成以來三十餘家爲集解終不顯
行國朝易家大抵本王注孔義參以已說象數之學始自陳摶稍復
派別更相詆訾學者罕傳初揚雄擬易作太元後儒復有洞極元包
皇極經世潛虛之屬雖參差不齊皆易之支流餘裔夫易道深矣人
更數聖辭變象占四者具焉去聖旣遠傳者失其本眞術數煩碎學
者厭棄所尚止辭而已然易於六經獨全天地之義人事之變萬物
之理蓋彰彰焉雜說者各自名家折衷於夫子其是非不可誣矣夫
易之爲義變易不易並行而不相悖者也由其不易故能變易惟其
變易是以不易道在太極之先生生不窮亙萬世而無弊孰知其始
孰知其終天地之所以爲天地萬物之所以爲萬物一動一吉不可
得而違也曰如是而吉非曰不可以凶反乎此則凶矣曰如是而凶
非曰不可以免反乎此則可以免矣故易本於數寓於象以明乎道
者也卦爲時爻爲位當是時居是位如是而吉反之則凶如是而凶
反之則免此則聖人開導萬世之端也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神而
明之默而成之雖夫子不能以言殫故易有常典而不可爲典要在
人而已至於象數之奥變通之不一未可悉數具於別說作楠按悅齋有圖書
卦章經緯表裹圖說大術〓蓍圖說大易闔開往來圓說陰陽消長圖說乾坤寒暑消長圖說八卦配象圖說六十四卦配象圖說乾卦
四德圖說四德旁通譜說六畫六位六龍圖說坤卦履霜圖說稽疑卜筮圖說卜筮滂通諸譜說詳帝王經世圖譜第一卷第二卷茲
特舉其大綱耳
書按華文後錄此篇誤題作書論
書者古君臣胥訓誥教誨之辭皆其事之大而書於策者主於記言
掌在右史孔子觀周得四代之書討論斷定自堯迄秦凡百篇帝王
之制備矣中遭坑焚道隱籍滅伏生口傳二十九篇古文出於孔壁
孔安國以隸古定併序五十九篇引序各冠篇首定爲五十八篇號
古文尚書上之書府受詔作傳會巫蠱不以聞諸儒所傳授皆伏生
書由是有今文之號今文泰誓一篇河內女子所獻言白魚流火之
瑞自董仲舒司馬遷相如皆信據之百兩篇出張霸析合二十九篇
爲數十又採左氏傳書序作首尾凡百二篇未幾書黜諸儒頗有好
古文者劉歆杜林鄭興之屬傳之賈逵馬融爲作訓傳鄭康成亦爲
之注然皆二十九篇而已晉杜預左氏集解凡在伏生書外皆謂之
逸書是預亦不見古文也及永嘉後伏生學絕東晉豫章內史梅賾
始奏安國之傳缺舜典一篇以王肅注伏生書補之齊建武中始列
國學至唐明皇不喜隸古始更以今文行於世而藏古文伏生之學
有歐陽大小夏侯章句相傳至數百萬言迄晉而書亡孔傳始出尚
與鄭氏並行至隋而鄭氏微唐貞觀中諸儒定正義宗孔傳明皇更
今文易頗爲陂孔傳獨行迄本朝熙寧中王安石受詔作傳多與孔
異又用字說分析小文儒者厭之更好孔義安石傳行數十年寖以
微息而書不勝異說漢儒見古文爲訓傳止二十九篇計在決科安
石傳行孔義幾廢士學經爲道而趨時好類如此夫書政事之記文
雖爾雅要之上下相勑主於開論据經文反覆之坦然明白雖傳注
章句亡缺孔學獨存而書之大義略可覩矣庶事萬幾細大畢舉固
未可一言該至於奉順天地敬育民物反身修德任賢去邪作民父
母以爲天下王者帝王一轍而君臣更相責望之意大抵在是以序
文觀之思過半矣典謨訓誥誓命後儒益以貢歌征範非也貢謨之
屬也歌與範皆訓也征誓也六體備矣古之君不敢自謂不能而欲
盡君道古之臣不敢謂其君不能而欲盡臣道亦不敢愚其民謂可
智籠力使而必欲其心悅而誠服也故推其至誠之心發於都俞吁
咈丁寧吿戒之際以相可否以相始終以相開益以相保惠無非大
公至正之心而無一毫之私意小智夫是以上下相信相親以爲唐
虞夏商周之盛雖人有聖賢時有汙隆其道一也從之則治則安則
榮違之則亂則危則辱以陷於死亡萬世之鑒戒著矣生而知之安
而行之堯舜禹湯文武也學而知之利而行之啟中宗高宗成康也
困而知之勉强而行之太甲穆王也困而不知反以極於危亡太康
桀紂是也始乎堯典終乎呂刑書之義備矣必繼以平王魯秦之書
何也王道之缺聖人有望乎此也平王之命猶有周也奈何其不自
强也費誓所以屛藩周也奈何其子孫莫之繼也秦誓悔力而反德
也奈何其不踐言也齊晉霸矣聖人無望焉三書可王而不爲也其
國猶存焉存三書以望乎三國而閔斯民也聖人定書之意尤切於
此湯以亳文王以豐地方百里而可以王周魯雖衰未貶於百里秦
則過之矣秦周之舊也變德而力易禮而刑幾復而不能文武之道
墜矣書於是乎終見秦之猶可復乎周而况他乎帝王之道於是乎
不墜故書之斷自唐虞者易知而終乎三篇者不可不辨也昔之言
書者有渾渾灝灝噩噩之異文之世變固如此然所爲言者不同則
辭亦異爲聖賢言易簡而温厚爲中材言深切而丁寧爲眾人言懇
切而繁悉觀其所爲言以探其君臣之心術其大公至正一出於至
誠者庶幾見之至其政事之纖悉道德之精微一言之間悉有深旨
未可以訓詁盡者又在學者默而識之孟子曰欲爲君盡君道欲爲
臣盡臣道二者皆法堯舜而巳矣我非堯舜之道不敢以陳於王前
此書之謂也
詩
詩本乎性情發於歌咏則自生民以來蓋有之矣孔子得古詩三千
餘篇删取三百一十一篇雖遭秦焚存於諷誦亡其辭者六篇而已
其義猶可知也漢興詩有齊魯韓毛之學魯申公作訓詁齊轅固作
傳燕韓嬰作內外傳皆立學官毛公作故訓傳以後出至平帝時始
列於學後漢謝曼卿鄭眾賈逵並作訓傳康成作箋毛學遂盛齊詩
亡於魏魯詩亡於西晉韓詩雖在而無傳至本朝惟存外傳其說與
主義絕異諸儒雖本毛鄭頗以已意增益詩序先儒謂子夏所作毛
公衛宏頗加潤色近世諸儒議之不一自歐陽修論詩頗疑序有舛
誤蘇轍獨存大序夷考其說鮮不本序義者王安石訓其義子雱訓
其辭雖知本詩序至於比興穿鑿苛碎學者由此拘牽小文勝而大
義隱蓋古者採詩以達下情豈不紀所爲作者之意至於雅頌乃祭
祀燕饗所奏樂章安得不明著其義子夏毛衛之傳蓋有所授之矣
舍序義而言詩猶道千里而無嚮導也夫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
曰思無邪又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詩非無思而夫子自著其去
取之法如此未可獨以片言隻字求也夫子謂興於詩又謂詩可以
興觀羣怨事父事君而多識鳥獸草木之名亦所不廢故諸儒有專
爲書者名定而義顯說詩者固不可忽至於牽制以害辭志獨爲博
識之書殆詩之細耶夫子删詩上採商下取魯然於周爲備其興也
由風而雅由雅而頌其衰也頌息雅變下夷於國風幽幾於變而〓
之不能復於正其污隆升降鑒戒著明蓋詩之感動情性入人最深
而其存者視書禮樂爲備於以啟發聖明則優游諷諭之頃喜悅憂
懼自得爲多何獨孔門學者興於此古之教者皆先於詩於以導廸
人情感動善心然自孔門高弟必如賜商始可與言詩則自得於詩
者鮮矣故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
奚以爲古人得言詩之要未有若孟子者嘗曰王者之迹熄而詩亡
詩亡然後春秋作又曰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意以意逆志
是爲得之夫知詩爲王者之迹則其變其正所以爲升降盛衰終始
者皆可見矣知詩與春秋相爲存亡則凡詩之美刺無不合於聖人
褒貶之法者矣知以意逆志是爲得之則凡詩人之用心有隱顯有
重輕如繩墨規矩之於曲直方圓矣七篇中說詩最多如北山雲漢
鴟鴞皆深有發明而小弁凱風之怨具見孝子忠臣之心殆無一毫
之隱學者欲言詩宜先知孟子觸類而長之賜商不難到也自春秋
君臣朝聘燕饗類多言詩以見志其後荀卿子之徒著書亦多引詩
而或斷章以取義惟孟子所援引若靈臺皇矣之詩不一而皆詩人
之本意也詩之作自聖人至於小夫婦人悉在所錄所謂夫婦可以
與知與行而聖人有所不知不能者苟不悖於道皆在所錄若其義
之淺深固未可以一概論其以意逆志是爲得之則一也詩主文而
譎諫故不可以文害辭或辭同而意異或辭異而意同或假此見彼
或傷今思古其類不一故不可以辭害意志之在人者若難知而意
之寓於詩者巳可見矣故說詩者以意逆志則得之矣在心爲志詩
序一言而盡作詩之本以意逆志孟子一言而盡說詩之道學者當
知此爲入詩之梯階毋視爲常談忽而不思至於六義四始詩之綱
維別具圖說作楠按悅奮六義四始圖說詳帝王經世圖譜第六卷作者之志各見於詩茲言
其意而巳
周禮
嗚呼周秦之際諸侯厭棄先王之典籍非一日矣禍極於坑焚而禮
樂之亡尤甚高堂生二戴相與收拾綴葺以補其缺孔氏之遺文舊
說則有之矣至於先王太平之典其僅存者周官五篇而巳河間獻
王始得之求冬官不獲以考工記補之考工特事典之一耳然而
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爲天下利創物之智概見於此惜乎漢之諸儒
蔽於師傳百有餘年但存秘府劉歆移書深取憎嫉鄭興杜子春賈
逵鄭眾馬融以來發明寖多康成各集眾說斷以已意何休林孝存
更相毀難不能廢也唐初作五經正義而周官之說賈公彥爲之大
抵以康成爲主本朝熙寧間更命儒生爲新義而王安石實董周官
其說多用字說破碎經義又因國服爲息始下青苗之令諸儒非之
於是併疑周官雖蘇轍之學猶不免於是後學牽惑義理名數稍有
不合不加思慮考證遽以非聖人全書藉口世之治經者便文快科
而巳先王之典寖以不彰吁可歎巳周官之書乃周公設官分職之
事禮典特其一耳而統謂之周禮蓋先王以仁義治天下禮爲之節
文唐虞以前尚矣自建官惟百至於官倍極於三百六十而大備故
周之禮尤具諸儒閔古禮之亡得周官之書雖不專爲禮而大經大
法可考於此其謂之禮固宜康成於經最深而於周禮猶未得其綱
領故其大節若封建井牧軍賦之屬其說猶多缺蓋嘗考之古文質
略有互見有省文官有不常設祿有不兩受能加考究觸類而長無
不通者至於考工明堂之說通諸經傳無不合者先儒不通互見之
義自枝其說以至於今聚訟是可歎也昔有從董遇學左氏春秋者
但以熟誦吿之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學者苦之卒無傳遇學者周
禮之說不幸類此周公之書文法簡嚴讀之百遍未必記憶千遍尚
恐不合句讀能用萬遍之力或冀一斑之見蓋名物度數不比文義
可誕說相高若言封建井田使之分畫言軍法乘馬使之計算言寢
廟明堂使之營繕自當汗顏束手豈得抵掌高談未嘗窺豹謂南山
之霧無文豹之隱不亦誣乎然而道器同本精粗一致周公親傳文
王之道作三百八十四爻之辭嘗因周禮測聖人之用心無一非易
作楠按悅齋帝王經世圖譜中如周知民數譜說周禮庶富如教譜說視學養老飲射明數譜說耕田勸課農事賞罰譜說補助荒
政委積譜說農隙講事譜說刑罰世轉世重圖說諸篇皆以周易證周禮學者因周官之制度文爲悟易
之道德性命是乃誠實之學聖人所望於後世者徒誦其文不曉其
制而妄自尊曰吾志其遠大者是周公不足信也周公豈欺我哉至
於射妖去鼁若甚煩碎亦吉凶與民同患之意無往而非道者不可
以精粗間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惟善
學周禮者可以語此若其典籍師傳之詳巳與二禮併論
春秋按金華文徵錄此篇誤題作春秋論
古文各有名魯史謂之春秋孔子閔王室之衰厯聘列國不得伸其
志反乎魯而修六經修其文以寓王法不更其名所謂述而不作信
而好古者也頌息雅變王詩降而爲風平之末隱之始也絕望於平
託始於隱故曰王者之迹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晉乘楚檮杌
魯春秋名不同而其爲史一也魯官書之爲史孔子修之爲經寓王
法焉史所不能與也故曰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其義則某竊
取之矣凡春秋之大旨不出於此然夫子在匹夫之位而操天子之
權慮深意遠故曰春秋天子之事也知我春秋罪我春秋門人不能
預各以已意傳授自夫子沒距秦數百年以口說脫於焚滅公羊最
先出胡毋生爲之師穀梁次之至論石渠乃立學官左氏後出劉歆
好之諸儒疾之如仇陳范爭論東都賈逵繼之而左氏稍伸至晉杜
征南預爲集解纂例以發明之左氏稍彰公羊之學定於何休范甯
爲穀梁集解謂三傳互有短長唐孔穎達爲左氏正義穀梁疏楊士
勛別作公羊疏不著其名或曰徐彥至本朝那昺是正三疏始行蓋
春秋之說五家鄒夾廢於漢三家並立以迄於唐至啖趙摭删三家
不本所承自是而後春秋不勝異說本朝孫復始爲尊王發微一以
王法繩之諸儒好之而春秋之法益密夫春秋紀事事實而後書法
明三傳釋經借曰未可執一論至於載事左邱明爲實魚史齊大家
人之與鄰里其見聞固異也夫天下有道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當是
時美刺形於詩天下無道禮樂征伐自諸侯出以至於大夫陪臣當
是時詩亡而春秋作然而物有本末事有終始春秋所書或事之末
而其端乃先於春秋數百年或事之本而其驗在數十百年之後或
本末具而閬前後數公之事若不通春秋之意首尾互見則執一語
而斷以王法法則嚴矣其如春秋何春秋之意三傳或未之知况啖
趙乎片言隻字必繩以王法其說甚美而聖人之意未必如是僅如
酷吏之用法無一毫之貸而巳夫意之中厚莫如詩者詩亡而春秋
作則聖人之意固可知矣以王法言春秋殆類乎操切繩墨者春秋
無義戰彼善於此則有之矣此善言春秋之意者也春秋之稱微而
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深懲惡而勸善此善言春秋之法者也
屬辭比事此善言春秋之體者也左氏載事得實春秋之案牘也譬
諸用法後人莫得其意得案牘而考之猶庶幾焉舍案牘而臆測之
豈無偶合於用法之意而其事巳不可考是則公穀而巳矣公穀猶
爾况啖趙乎況後之諸儒乎據左氏以觀春秋其書事之末若胥命
於蒲者尚不知其始也其書事之本而其效見於春秋之後若晉三
卿齊陳氏者左氏猶得而載焉公穀蔑如也其本末皆在春秋若蕭
叔朝公終於楚子滅蕭作邱甲繼之作三軍舍中軍而季文子三思
乃爲擅魯之計者悉據左氏而可見公穀舛矣守二傳者如荀揚之
言性摭删三家者三品之說也謂左氏不得聖人之意吾無憾焉舍
左氏而觀春秋無乃不知而作乎學者據左氏之事實參春秋之本
末其不在左氏者其前推之詩書周官其後參之司馬氏得其事實
然後言聖人之意觸類而長之賢者識其大不賢者識其小莫不有
夫子之道焉君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禮記
自古禮散亡於衰周絕滅於秦漢興開獻書之路河間獻王得孔氏
弟子及學者所記一百三十篇劉向又得五種合二百四十篇戴德
删合爲八十五篇謂之大戴記戴聖又删爲四十六篇謂之小戴記
馬融益以月令明堂位樂記合爲四十九篇鄭康成爲之注與周禮
儀禮通爲三禮魏王肅別爲之辭又集聖證論以譏短之樂安孫炎
駁而釋之亦作禮記注南北諸儒傳鄭學者十餘家至唐孔穎達作
正義見於世者南惟皇侃北惟熊安生二家而巳穎達據皇氏本補
以熊氏以申鄭義本朝諸儒禮學不名一家而行於世者鄭注孔義
而巳至胡翼之程頤呂大臨楊時專以中庸大學二篇傳授謂之精
義而制度文爲之學寖以微絕蓋禮記之書雜出諸儒其師傳或異
故有兩存之說如呂不韋月令漢博士王制又皆刺經而作兼有時
王之制學者考其說間與周官牴牾不知秦漢諸儒釆古參今未嘗
施用乃持其說以相折難此聚訟所由起也然先王之制頗在於是
禮失求之於野而况孔門漢儒其源流皆有自來是未可廢要其雜
記四代之制且所聞各異而必求其合是則學禮者之過矣雖所聞
均出聖人而見有淺深辭有詳略未必皆深合聖人之意然其不悖
於道者引而伸之皆可見聖人之藴至於曲禮少儀內則玉藻之屬
曲折細微皆道所寓未可以洒掃應對進退廢也中庸大學誠爲入
道之門此外四十七篇之書孰非道者視爲士苴緖餘則學者將蕩
而無守思而不學則殆禮記之書與注義或幾乎息矣若乃删摭詆
訾如柳宗元時令論苛碎刻裂不知議者之在後其弊至如會稽夏
休破禮記此如子孫不聞前古之事而臆度祖父之傳爲非是謂吾
獨見聖人之心乃聖人所謂不知而作者非吾所敢聞也
孝經按經義考錄此篇題作孝經解自序
孔子爲曾參言孝道門人錄之爲書謂之孝經秦火之後河間人顏
芝藏之以獻河間獻王凡十八章孔氏古文一章二十二篇木出屋
壁劉向校書定著十八章至於唐諸儒說者且百家明皇帝詔諸儒
集議劉知幾詆鄭注請行孔傳司馬貞非之力申鄭說帝乃釆集六
家自爲之註頒之天下以十八章爲定元行沖爲之疏本朝邢昺增
損之爲正義訓詁引證詳矣先正司馬公光范公祖禹皆爲古文指
解所發明益以通暢夫孝百行之本學者所當先聖八之言簡嚴易
直而天人備固非一家所能究其說故拾諸儒遺意相與講貫務通
理而不飾文學者以筌蹄觀之庶幾不悖先聖人之意
論語按金華文略錄此篇誤題作論語論
論語者孔門弟子所錄講論之語故總謂之論語漢初有齊魯之說
齊人傳者二十二篇龔猶夏侯勝魯扶卿蕭望之之徒傳之古文出
孔壁與魯論同惟分子張問政一章爲一篇故有兩子張凡二十一
篇篇次不與齊魯同孔安國爲之訓解而世不傳至馬融爲之訓說
張禹本授魯論兼講齊說合而考之删除齊論問王知道二篇從魯
論二十篇爲定號張侯論周氏包氏章句出焉鄭康成以張侯論爲
本參考齊古爲之注魏陳羣王肅周生烈皆爲義說何晏集諸家之
善記其姓名有不安者頗爲改易謂之集解齊論遂亡古論篇次亦
不復見梁皇侃本晏集解兼取晉江熙集衛瓘等十三家附以諸儒
訓說名字出十三家外唐賈公彥韓愈爲之注疏皇朝邢昺奉詔刋
定本晏集解刋校侃疏約而修之賈疏韓注不傳於世筆解託之愈
及李翱非其本眞自昺疏後論語之說益多程氏發克已一貫之學
繼之者紛如矣孔子抱帝王之道當春秋之際無位以行設教洙泗
之上弟子頗從之游而觀於周反於魯不用則適諸侯反復齊衛杞
宋陳鄭楚蔡之郊雖所至之國必聞其政名卿大夫執贄問道終不
能聽多致困厄聖人樂天知命不失其時而四方弟子歸之益眾其
徒三千達者七十蓋相與問答講明是道抑揚高下長善救失譬諸
造化隨物賦形精粗本末纖悉該備子貢譬之宫墻有宗廟之美百
官之富然可得而聞者夫子之文章而巳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顏淵喟然之歎曾子一貫之唯庶幾及之然聖道曲成小大各得學
不躐等教不凌節得其片言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皆可求至聖人
之域夫子旣沒曾子有子之門人慮門人各有傳授源遠而末益分
所傳者駮因與聖道舛馳乃相與議集夫子與弟子及時君時人答
問併其所常稱誦應事接物容貌禮節間以諸弟子善言行事不悖
聖人之道者略以義類相附謂之論語凡二十篇格物致知誠意正
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燦然著矣學者能以心會於一言有
所悟解卽爲入道之門所到淺深則視力之勤怠心之作輟漢儒數
十家大抵訓詁通而巳以爲聖道深遠未易以言語發明略著大義
使學者自求之而自得之也近世釋者極力探討各以已意爲說以
爲聖人之道盡在是他所說者皆非則過矣善乎目馬公之說也曰
經猶的也一人射之不若眾人射之中之爲多也然則羿能百發百
中而不能禁他人之中何者的不獨爲羿設也道未始私於聖人聖
人未始私於後學則凡中乎的者不必皆后羿之矢也取其中乎的
者舍其未中者不敢自謂取舍之當可以傳學者姑以開顓䝉可也
雖然吾猶未免於蒙也亦資眾人之見以自訓而已唐氏驤曰末叚爲集註而發然
如道未始私於聖人云云則篤論也
孟子按金華文略錄此篇誤題作孟子論又按悅齋文粹另有孟子論
漢藝文志儒家孟子十一篇至趙岐謂外書四篇似非孟子本眞獨
條理其七篇爲之章句分爲上下凡十四卷孟子書之本末岐言詳
矣未爲深知孟子者故其書博大尊顯而未得其精微蓋孟子之道
自荀卿不能知之方列諸十二子謂之罪人卿以性爲惡禮爲僞其
非孟子則宜漢揚子雲唐韓退之皆尊孟子子雲稱其知言之要知
德之奥又稱其勇於義而果於德若深知孟子者退之謂孔子傳之
孟軻孟氏醇乎醇孟氏功不在禹下可謂推尊之極至謂優入聖域
以道嗚則未免與荀等列孟子自明誠而之極致者也間聖人而師
之雖得子思之正傳而不聞夫子之親授其視顏曾爲難卓然獨立
於微言巳絕百家並起之際守夫子之道見於言行無毫釐舛馳學
而知之造乎聖人之域未有能先之者子雲智足以知孟子之汙退
之謂孔子傳之孟軻功不在禹下信然類之荀卿褊矣吐辭爲經舉
足爲法絕類離倫優入聖域孟子以之非卿之所能及也子雲思苦
言艱有見乎奥要而自病其允蹈之未至遯尾之厲於勇蓋有羨焉
至閻塞路欲自奮於勇果者故其稱美之言云爾退之排釋老不避
死故尊孟氏竊有志焉至於深見性命之本子雲退之瞠乎其若後
矣自荀揚韓不見性命之本異乎孟子之論後儒因謂孔子止言相
近子思謂之天命皆不指言其善自孟子指言而啓三子之異論悲
哉何考之不詳而不知孟子之心也孔子之時大道雖隱而異端未
熾戰國之際不勝異說矣公都子之問性無善無不善有性善有性
不善可以爲善可以爲不善其說蜂起如此則發明性善孟子豈强
爲之說哉因其紛擾昏迷乎善不善之際故以一定之論發醯雞之
覆明人之皆可以爲堯舜使人爲可勉而天理不滅豈好辨哉不得
巳也惟善不善混而不明故明吿之曰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惟
性命離而不合故明告之曰性有命焉命有性焉君子不謂性命自
二說之開明而易繫中庸昭若日月誠知萬善具於一性舜蹠同於
一天味色聲臭安佚隨所遇而無求仁義禮智聖人率吾性而可至
尚復有雞鳴而爲利夫放而不求者耶開明萬世之功參於六經豈
若性惡善惡混性有三品之說反觀一心尚如暗室者耶趙岐謂孟
子通五經尤長於詩書又謂大賢擬聖而作書則象論語取其旨意
人同者類而列之尤未爲知孟子者孟子願學孔子乃在於聖之時
八卦始乾而終艮乾之進退存亡艮之行止動靜時之謂也故於孔
子不求苟同亦不苟異辭受去就惟道是從幾若夫子之無可無不
可者浩然之氣是乃乾坤之專直翕闢其學蓋深得於易擬議以成
其變化者也故言行之發醇乎醇其仁義也微乎微其性命也謂其
通五經尤長於詩書是以文求之而未知其意以漢儒待孟子者也
孟軻之書非軻自著軻旣沒其徒萬章公孫丑之徒相與記軻所言
焉耳退之此說較諸趙岐則象論語之言見識殊矣嘗以太史公書
考伐燕之問乃在湣王凡孟子之書言齊王者皆湣王也其稱宣王
問取燕者皆當爲齊王傳之誤也宋之稱王乃偃之自立是皆亡國
之君也而孟子且爲卿焉爲其大夫言焉以滕之褊小猶勉以爲善
國豈非聖人之意以人之性善亡者可存小者可大而不忍絕人耶
孔孟伊周同乎一心故夏桀衛靈齊湣宋偃在所不棄茲其所以爲
大也說者譏孟子言湯武異乎孔子宗周之意是豈知聖人之時也
哉周衰而欲興之本心也周不能而望魯魯不能而望齊晉齊晉不
能而望秦夏舒之誅栢舉之役雖吳楚不絕也詩曰天命靡常商士
膚敏裸將于京天下乃天下之天下豈一人之天下哉七國各據千
里而王以塗炭其民非有如湯武者決鳴條牧野之戰尚有倒我干
戈之期耶湯武之師不舉而秦以力政得之天下並起而亡秦漢假
湯武之迹而遂收之事半古人功必倍之孟子不忍斯民之禍而言
可謂驗矣彼迂儒之言何足病哉本朝王安石尊孟子以配孔子而
以財利變舊章如人尊其祖父之貌像而叛其訓者司馬光惡安石
可也而作疑孟至欲推揚雄以先之雖不顯言其意如此此如見子
孫尊其祖先而其術不善併其祖先而疑之是齊楚得失之論也尊
孟子如子雲退之則可矣而獨於性命之本有所未達程子知孟子
之大而謂其未醇則亦昧乎性善之說耳然則何以處孟子曰灼見
乎性命之本大醇乎仁義之說學力之極致聖人之正宗中庸曰惟
天下至誠爲能化孟子曰大而化之之謂聖若孟子者學知而至乎
覺利行而至乎安深造之道而及乎取之左右逢其原大不足以盡
之其進乎化而猶可知者歟
右九經發題一卷悅齋說經有六經解孝經解經子難答以
立說不與洛閩合學者罕稱未久卽廢惟此書據蘇平仲悅
齋文粹序知明初尚附刻文粹中然阮霞興金華文徵錄此
書易書春秋論語孟子等篇皆改題曰論經義考悅齋孝經
解下錄此書孝經篇改題曰自序蓋文粹久無傳本二公掇
拾於灰燼之餘故不復知爲發題中語也茲從殘本文粹錄
出間有斷爛處以文徵經義考及金華文略唐氏譜校補復
成完帙攷唐九經以禮記春秋左氏傳爲大經詩周禮儀禮
爲中經易尚書公穀爲小經宋則三傳合爲一又舍儀禮而
以易書詩周禮禮記春秋爲六經又升孟子爲經併論語孝
經爲三小經悅齋發題一易二書三詩四周禮五春秋六禮
記七孝經八論語九孟子尊時制也宋儒解經盡變漢唐舊
沾朱子闡明正學意在別黑白而定一尊故與陸子靜爭無
極與陳龍川爭王霸與呂伯恭爭詩序與張南軒爭論語而
與林黃中論太極西銘不合且至於互劾惟陳止齋言鄭風
不淫得巽詞邀免耳今讀是編如朱子以先天卦位解天地
定位章悅齋獨曰象數之學易之支流餘裔朱子疑書序依
託悅齋獨曰以序文觀之思過半矣朱子力攻小序悅齋獨
曰舍序義而言詩猶適千里而無嚮導也朱子謂左氏是非
多謬悅齋獨曰左氏載事得實春秋之案牘也舍案讀而臆
測之無乃不知而作朱子以大學爲入德之門中庸爲傳授
心法悅齋獨曰中庸大學誠入道之門此外四十七篇孰非
道者視爲土苴緖餘學者將蕩而無守朱子疑孝經非聖入
之言獨曰聖人之言簡嚴易直而天人備非一家所能究其
說朱子謂集註字字從戥子上等過悅齋獨曰聖道深遠未
易以言語發明近世釋者各以已意爲說謂聖人之道盡在
是他所說者皆非則過矣閱唐驤跋語知此段實爲集註發
此卽知己如伯恭謙退如止齋猶恐不免於爭況恃才散物
又益之以輕侮乎朱斥唐曰小唐何得爾唐報朱曰朱元晦
不識字釁隙旣開浸潤斯入於是陳龍川搆之於前高文虎
傾之於後連章上瀆大獄興矣齊東野語記朱唐之獄載王
淮之言曰秀才爭閒氣敝帚編則曰窮措大爭文章四朝聞
見錄則曰朱程學唐蘇學雖所記不同然平心而論二公之
爭爲國乎爲民乎卽韓范當軸承顧問度亦不過曰秀才爭
閒氣巳耳一朝之忿身敗名裂至於史氏沒其名學者廢其
書其抑於門戶與否後世自有公論而空穴來風要足爲文
人前鑒也然就書論書則說詩宗小序說春秋憑左傳在今
日爲定論在彼時則爲特識且同時龍川亦有諸經發題無
當於經義不及悅齋遠矣故辦而錄之以質治經者張作楠
書
知识出处
《金華唐氏遺書》
本书含《诗解钞》一卷、《九经发题》一卷、《鲁军制九问》一卷、《愚书》一卷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