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出处: | 《重修革象新書》 古籍 |
唯一号: | 110720020230001731 |
颗粒名称: | 日至之景 |
分类号: | P1-09 |
页数: | 1 |
页码: | 七一〇 |
摘要: | 本文记述了古代人们通过观察天象,注意到夏至时太阳高悬于北方,使得白昼变长、阳光强烈,而冬至时太阳低沉于南方,白昼变短、天气寒冷。为了测量这种变化,他们立起表木来观测太阳影子的长短。当太阳在东西方落下时,表影最长;而当太阳正中天时,表影最短。根据四季的验证,正午时分的表影逐渐缩短,每天都有所不同。因此,将正午表影最短的一天定为夏至,最长的一天定为冬至。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夏至时太阳靠近北方而位置较高,而冬至时则靠近南方而位置较低。太阳位置高则它在天空中运行的时间就长,因此白昼就长,阳光照射的时间也就长,导致人间阳气增多而天气炎热;而太阳位置低则运行时间短,白昼就短,阳光照射的时间也短,使得人间阳气减少而天气寒冷。这种寒暑变化是因太阳位置的变化而引起的。 |
关键词: | 天文学 历史文献 天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