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堂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苏平仲集十六卷首一卷》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20014645
颗粒名称: 一心堂記
分类号: I214.82
页数: 2
页码: 九至十一
摘要: 明蘇伯衡為一心堂寫的一篇記。
关键词: 别集 文集

内容

浦江多大族而傳世之久者有黄氏黄氏先基之在
  花橋者見於開元十道志其族散處邑中而邑中之
  族水閣惟盛水閣之族則逢原兄弟最良逢原之諸
  父出分久矣至逢原任其家乃謀于諸父復會居而
  合食焉室廬之異戶者通于一田園之異籍者歸于
  一財賄之異藏者聚于一什器之異用者司于一奴
  僕之異主聽于一而以一心名其堂會余歸自南京
  遣其子宿來謁記惟我仲姑實為逢原之祖母則余
  於黄氏固姻家也誼不得辭乃記曰三軍猶一人曰
  進而俱進曰退而俱退余嘗見之矣一家猶一人曰
  耕而俱耕曰織而俱織余未嘗數數見焉進而無不
  進也退而無不退也此之謂人無異志夫然故出戰
  入守相救相助無不至焉不惟可與共生而亦可以
  共死耕而不皆耕也織而不皆織也此之謂人各有
  心夫然故借鋤取箒勃蹊閱墻有不免焉且不可與
  共逸樂而況可與共患難夫三軍衆也疎也一家寡
  也戚也心之一也雖衆且疎者無弗親也而死生可
  共焉心之不一也雖寡且戚者無弗離也而逸樂不
  可共焉此同居非難而一心為難也有家者知率家
  人敦行孝弟而不知以心感人心使人以其心為心
  猶知為之三十六輻而不知攝之以一轂也未見其
  能親者也嗟乎一心不一心豈惟親疎係焉門祚之
  盛衰恒必由之周之興也以三千臣一心商之亡也
  以億萬臣億萬心家國一道也烏有門祚之盛衰不
  懸於心之一不一乎而不一心可乎雖然主將之於
  三軍也三令而五申之而不一者有賞焉有罰焉賞
  之罰之而不一者有刑戮焉此其所以無不一也一
  家之中父子爾夫婦爾兄弟爾長幼爾夫父子也夫
  婦也兄弟也長幼也所謂骨肉也骨肉主恩者也責
  善也猶恐其賊恩而不可也繩之以政令賞罰刑戮
  如之何其可也然則將何以一其不一而致其一也
  傳不云乎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一也一者誠
  而已矣上兌下坤其卦曰萃上巽下坎其卦曰渙而
  其彖皆曰王假有廟廟莫大乎祭祭莫大乎誠故精
  氣之既散者可得而格也是故聖人以聚天下之衆
  以極天下之渙夫聖人之聚衆而極渙也夫猶有在
  乎誠而況一家乎而況骨肉乎故家人之象曰風自
  火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則非誠而何逢原必
  此之燭矣不然其名堂也不直曰同心顧曰一心何
  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居斯堂者果能致謹於言行
  積誠意以相感動則一家猶一人豈特三軍比乎將
  見恩以相愛文以相接雍睦之風彌久彌盛鄉無間
  言朝有旌復黄氏且與鄭氏並立於一邑之鄙十餘
  里之間而浦江為禮義之俗矣不其盛哉不其休哉
  於戲可不勉哉可不勉哉

知识出处

苏平仲集十六卷首一卷

《苏平仲集十六卷首一卷》

十六卷。明苏伯衡撰。苏伯衡,字平仲,浙江金华人。伯衡博学勤奋,元末时负誉于乡,明初,用为国子学录,后迁学正,著《苏平仲集》。是集凡十六卷,初刻于洪武年间,由林方直编辑。卷首有刘基洪武四年(1371)序、宋濂洪武十三年(1380)序。收文十五卷、诗一卷。其文颇受宋濂等人推重,宋濂在 《送平仲还乡序》称:“平仲辞章,体裁严比,姿态横逸,如春阳被物,或根或芗,或卉或条,或大或小,或圆或扁,各随其物而畅之,无有同者。”显然是过誉之辞。郑瑗《井观琐言》则称 “其用意太苦、遣辞太繁缛,不可为法,”道出了苏伯衡为文的弊病所在。其诗作较少,且无佳作。集末有洪武八年 (1375)胡翰跋语,称苏伯衡选为太学官,“居太学六年。”考《明史》称苏伯衡在丙午 (元至正二十六年,即1366年)为国子学录,苏伯衡所著《国子学同官记》称以丁未 (元至正二十七年,即1367年)升学正,其诗文又有庚戌 (明洪武三年,即1370年) 七月十日奉命编《摩国史口号》,则苏伯衡由学正擢编修,实在洪武三年(1370)上距丙午仅五年,是胡翰误将时间多记一年。是集为正统七年 (1442)处州 (今浙江丽水等地)推官黎谅所重刻,收入《四库全书》。还存有《金华丛书》(同治光绪本、民国补刊本) 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蘇伯衡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