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陳伯柔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苏平仲集十六卷首一卷》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20014613
颗粒名称: 送陳伯柔序
分类号: I214.82
页数: 2
页码: 二十八至二十九
摘要: 明蘇伯衡為送陳伯柔撰寫的一篇序。
关键词: 别集 文集

内容

伯衡弱冠讀虞文靖公送陳伯柔遊金陵序見其稱
  陳君超邁不羣慨然有志程伯子之學心竊異之後
  十有七年忝被徵來南京適陳君官中書典籖始得
  胥會於是君齒長二十四年且至南京已一年不以
  伯衡晚至後生辱與為忘年交乃知君為吳文正公
  之高弟弟子其學篤實而閎博其文融暢而淵永信
  乎稱其人焉既而出佐諸暨承兵革之餘而能不大
  聲色以舉庶務耄倪有所攸賴於戲明體而適用陳
  君其庶幾乎哉君在諸暨且滿三載以例來朝吏部
  疇其庸用進秩之律將超遷之而君引年辭歸禮部
  以議禮留之又辭翰林以舘職薦之又辭執政矜其
  志不欲重煩以政乃聞諸天子俾歸田里以彰朝廷
  佚老之意時之大夫士莫不高其風而伯衡深有望
  焉君臨川人也臨川陸文安公鄉郡也昔文安與朱
  文公並起於一時其自任以聖賢之道則同而其學
  有不同焉者雖以鵝湖白鹿有會終莫能定于一其
  後文公之學天下咸宗師之而文安之學獨行於臨
  川四明番昜自夫前代設科取士一用文公之說學
  者往往狥時以希寵而文安之學雖三郡之士亦莫
  之或講矣先儒有云文公以道問學為主文安以尊
  德性為主夫道問學尊德性二者如之何其可偏廢
  也則文安之學豈不在所當講乎是以文正學統學
  基之篇作焉去短集長真知允蹈亦惟後來是望陳
  君生文安之鄉登文正之門有志乎程伯子之學師
  友淵源之所自固習聞而素講者也觀其進不苟同
  退不苟異其學之所至豈不較然矣乎我國家方建
  學立師丕變士習然則推所承傳者以淑諸人君安
  得苟辭哉伯衡辱交最深故於君之歸也不以衆人
  之高之者為君美竊以鄉學有不可廢者致屬望焉

知识出处

苏平仲集十六卷首一卷

《苏平仲集十六卷首一卷》

十六卷。明苏伯衡撰。苏伯衡,字平仲,浙江金华人。伯衡博学勤奋,元末时负誉于乡,明初,用为国子学录,后迁学正,著《苏平仲集》。是集凡十六卷,初刻于洪武年间,由林方直编辑。卷首有刘基洪武四年(1371)序、宋濂洪武十三年(1380)序。收文十五卷、诗一卷。其文颇受宋濂等人推重,宋濂在 《送平仲还乡序》称:“平仲辞章,体裁严比,姿态横逸,如春阳被物,或根或芗,或卉或条,或大或小,或圆或扁,各随其物而畅之,无有同者。”显然是过誉之辞。郑瑗《井观琐言》则称 “其用意太苦、遣辞太繁缛,不可为法,”道出了苏伯衡为文的弊病所在。其诗作较少,且无佳作。集末有洪武八年 (1375)胡翰跋语,称苏伯衡选为太学官,“居太学六年。”考《明史》称苏伯衡在丙午 (元至正二十六年,即1366年)为国子学录,苏伯衡所著《国子学同官记》称以丁未 (元至正二十七年,即1367年)升学正,其诗文又有庚戌 (明洪武三年,即1370年) 七月十日奉命编《摩国史口号》,则苏伯衡由学正擢编修,实在洪武三年(1370)上距丙午仅五年,是胡翰误将时间多记一年。是集为正统七年 (1442)处州 (今浙江丽水等地)推官黎谅所重刻,收入《四库全书》。还存有《金华丛书》(同治光绪本、民国补刊本) 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蘇伯衡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