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道士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苏平仲集十六卷首一卷》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20014582
颗粒名称: 梁道士傳
分类号: I214.82
页数: 3
页码: 十八至二十二
摘要: 明蘇伯衡撰寫的一篇傳記。
关键词: 别集 文集

内容

梁道士貞者字松間處州麗水人其先世仕宋多由
  儒科起家禮部侍郎椅最顯貞禮部之弟制參材之
  曾孫也八歲喪父母十二投紫陽觀為道士時玄妙
  觀有高士曰特授希玄先生楊景雲以道化遠近貞
  居紫陽六年不見道乃入玄妙事希玄訖傳其道希
  玄弟子數十百人而貞為高弟希玄既蛻去貞遂濟
  江踰淮涉汴過呂梁以至燕山碣石候羨門安期生
  之徒特進于大宗師一見器之留居蓬萊宫十餘年
  乃與集賢大學士六十四薦于朝得處州路玄妙觀
  住持提點領本路道教事貞南歸領職未一年今天
  子命越國胡公取處州貞入青田山中以避胡公延
  之相見乃詣軍門見胡公則軍士即觀而屯固無隙
  宇矣道衆死于鋒鏑與赴水投崖死者相枕藉也於
  是收而掩之即藏殿以栖丐食飲以卒日所親闢舘
  招之辭曰吾所以如此者祖師之香火不可委而去
  之也不往軍士毁虛皇壇繕城貞稽首曰壯士幸勿
  毁而毁不為止則卧壇上曰此不可毁也即毁當身
  與石俱碎耳軍士惕其言乃止不毁而更為葺之耿
  院判俾建普大齋所獲信施以贍其衆以予各庄市
  牛種一髪不歸已槖後二年苗軍亂復作衆不汚觀
  不燬頗賴焉及參軍胡深歸鎮處州俾建醮三日夜
  參軍顧觀之梁棟傾圮曰失今不治他日將何所用
  力貞曰前年預借糧去年行和糴道士憂徵輸之無
  從取也暇治觀乎參軍惻然為捐觀之糧三百餘石
  施以白金二百兩鹽二千觔貞即盡心殫力支欹危
  補罅漏既迄功慨然曰粗足塞吾責矣辭去參軍與
  知府程孔昭不聽會嗣天師亦強起之乃復為強起
  雖起然黜去一切俗務而獨求諸内一室蕭然敗帷
  廢几人不堪也而燕處超然客至對坐清談竟日無
  一語及世間事得酒即滿引竟醉遇其得意援雅琴
  鼔一再行使人目擊而意消四方賢士至處州無弗
  欵門願見之郡嘗天旱長吏遣巫禱雨者禱且兩月
  終不雨何指揮者詣貞請禱貞謝曰不能無已則設
  醮耳然不竭誠雖設醮雨不可得也指揮乃命貞醮
  方藏事當午日炎炎如烈火俄隂雲四合大雷電以
  風雨大作三日乃止咸以為貞所致詠歌之貞曰我
  豈能致雨雨適與醮會耳諸公聞之曰長者長者建
  州兩道士爭住持相與愬於中書丞相李公命玄教
  院擇高行道士往平之而玄教院以屬貞貞至建州
  折以片言兩道士委服乃奉幣物為貞夀貞即罵曰
  若等出家者乃爭至煩我遠來市人不若也何復以
  市人處我趣反而幣物無以點我也兩道士慙而退
  初希玄蜕去常住收其田而其遺蛻久莫為瘞者及
  貞歸自燕始鑿石室麗山冢頂瘞而樹碑焉貞之留
  燕也與上元楊敬脩為友往來相善敬脩病貞為延
  毉具藥靡廢三千緡錢後貞南歸敬脩從人假貸以
  償貞曰朋友有通財之誼何以償為君遠客此土而
  我行且歸鄉里何以償為敬脩持錢來償終已不取
  貞自燕歸無幾時敬脩從經畧使經畧江南行次處
  州經畧使得便宜除拜敬脩又用事郡縣官可立得
  也敬脩見貞刮目焉且曰若有親故欲得官者以姓
  名來貞謝無親故羣嗜進子爭啖貞以重賂要為關
  白貞大驚且怒曰我豈為若輩關白者耶人以告石
  末參政參政歎曰此真道士也益敬重之貞既出家
  為道士惟一兄行年五十不娶貞蚤暮謂兄曰兄先
  人世嫡奈何不娶異日宗祀將誰屬者而兄終不肯
  娶貞涕泣以告族婣曰兄不娶梁宗誠不祀矣幸為
  我勸兄其言懇欵惻怛族婣相率勸其兄其兄乃肯
  娶貞罄槖中金為兄娶婦曰兄娶果得子得子梁宗
  以祀罄金以全梁宗誠不恨兄娶連得二子而卒時
  其長子三歲其幼子生未周晬今長者年十三幼者
  出就外傅教字一出於貞有族子六歲而孤貞所以
  教字之者同於兄之二子今亦且冠矣此皆德行固
  君子所汲汲者貞托迹方外而尒則其見重於四方
  賢士豈徒以道術哉
  論曰始余見道士蓬萊宫時道士方客遊而意氣自
  得視其類輩輿騎劍履侍祀帝所蔑如也後見于玄
  妙則被璽書領鄉郡道教人皆為道士榮而道士澹
  然無毫髪之異自不見道士今又二十年及見之亦
  無毫髪異始見時年已六十餘矣目光燄燄爍人似
  欲飛動此非有道者耶余亦安足知之次其平生事
  于篇殆見其衡氣機也栝多名山盧仲綸章居簡徐
  虛寂之流托焉而出入人間道士栝產也詎知非其
  徒耶

知识出处

苏平仲集十六卷首一卷

《苏平仲集十六卷首一卷》

十六卷。明苏伯衡撰。苏伯衡,字平仲,浙江金华人。伯衡博学勤奋,元末时负誉于乡,明初,用为国子学录,后迁学正,著《苏平仲集》。是集凡十六卷,初刻于洪武年间,由林方直编辑。卷首有刘基洪武四年(1371)序、宋濂洪武十三年(1380)序。收文十五卷、诗一卷。其文颇受宋濂等人推重,宋濂在 《送平仲还乡序》称:“平仲辞章,体裁严比,姿态横逸,如春阳被物,或根或芗,或卉或条,或大或小,或圆或扁,各随其物而畅之,无有同者。”显然是过誉之辞。郑瑗《井观琐言》则称 “其用意太苦、遣辞太繁缛,不可为法,”道出了苏伯衡为文的弊病所在。其诗作较少,且无佳作。集末有洪武八年 (1375)胡翰跋语,称苏伯衡选为太学官,“居太学六年。”考《明史》称苏伯衡在丙午 (元至正二十六年,即1366年)为国子学录,苏伯衡所著《国子学同官记》称以丁未 (元至正二十七年,即1367年)升学正,其诗文又有庚戌 (明洪武三年,即1370年) 七月十日奉命编《摩国史口号》,则苏伯衡由学正擢编修,实在洪武三年(1370)上距丙午仅五年,是胡翰误将时间多记一年。是集为正统七年 (1442)处州 (今浙江丽水等地)推官黎谅所重刻,收入《四库全书》。还存有《金华丛书》(同治光绪本、民国补刊本) 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蘇伯衡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