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彦珩字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苏平仲集十六卷首一卷》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20014562
颗粒名称: 樓彦珩字說
分类号: I214.82
页数: 2
页码: 十六至十八
摘要: 明蘇伯衡撰寫的一篇論文。
关键词: 别集 文集

内容

佩於身之左右者曰佩職乎佩之間者曰珩曰瑀曰
  琚曰璜曰衝牙曰組珩瑀琚璜衝牙組皆佩之具也
  而莫要於珩珩也者上横者也三組繫焉而中組之
  末衝牙懸焉兩旁組之末璜懸焉瑀貫中組之半焉
  琚貫兩旁組之半焉而交貫瑀中上繫於珩下繫於
  璜又兩組焉佩而非珩則組無所繫組無所繫衝牙
  璜以懸之琚瑀以貫之亦安用之故曰佩莫要於珩
  也夫惟莫要於珩是以佩有白玉有山玄玉有水蒼
  玉有瑜玉有瓀珉而莫不有珩有瑀有琚有衝牙有
  組而莫不以珩為要焉白玉也山玄也水蒼也瑜也
  珉也其色不同其品不同其為玉則同自天子以至
  於士其佩一用玉者無他焉於焉比德而已矣德之
  用無有貴賤故玉之用亦無有貴賤必有德也故必
  有佩也身不可以須臾去德身其可以須臾去玉乎
  哉古者上之為天子次之為諸侯又次之為卿大夫
  下之為士其於玉也固無人不佩焉亦無時不佩焉
  後世則唯仕者然後佩焉又惟郊廟之間朝會之頃
  然後佩焉後世之於玉也雖不得人人而佩之時時
  而佩之而生也名琚字珩豈不猶佩之哉今夫名父
  兄朝夕呼生以之今夫字朋友朝夕呼生以之則琚
  與珩亦既不絶於耳矣耳之接乎其名也猶目之接
  乎其形也形之所在德著乎其外名之所在德寓乎
  其中而吾於其形佩之以身而吾於其名佩之以心
  佩諸身即其德而比焉可也佩諸心思其德而比焉
  可也此不亦君子所以貴玉之意歟嗟乎所為貴玉
  者貴其德也貴之故佩之佩之所以求似之也豈曰
  觀美云乎故佩之而不似之人則病之矣貴之而不
  得佩之故名之名之亦所以求似之也豈曰假借云
  乎苟名之而不似之則人有不病之者乎然則生之
  比德於玉也寧尚可得而不汲汲乎而余也異日將
  於生觀德焉乃若玉之為德孔子言之聘義記之要
  不待凟告也生義烏人姓樓氏今肄業國學來徵字
  說故為生誦之云

知识出处

苏平仲集十六卷首一卷

《苏平仲集十六卷首一卷》

十六卷。明苏伯衡撰。苏伯衡,字平仲,浙江金华人。伯衡博学勤奋,元末时负誉于乡,明初,用为国子学录,后迁学正,著《苏平仲集》。是集凡十六卷,初刻于洪武年间,由林方直编辑。卷首有刘基洪武四年(1371)序、宋濂洪武十三年(1380)序。收文十五卷、诗一卷。其文颇受宋濂等人推重,宋濂在 《送平仲还乡序》称:“平仲辞章,体裁严比,姿态横逸,如春阳被物,或根或芗,或卉或条,或大或小,或圆或扁,各随其物而畅之,无有同者。”显然是过誉之辞。郑瑗《井观琐言》则称 “其用意太苦、遣辞太繁缛,不可为法,”道出了苏伯衡为文的弊病所在。其诗作较少,且无佳作。集末有洪武八年 (1375)胡翰跋语,称苏伯衡选为太学官,“居太学六年。”考《明史》称苏伯衡在丙午 (元至正二十六年,即1366年)为国子学录,苏伯衡所著《国子学同官记》称以丁未 (元至正二十七年,即1367年)升学正,其诗文又有庚戌 (明洪武三年,即1370年) 七月十日奉命编《摩国史口号》,则苏伯衡由学正擢编修,实在洪武三年(1370)上距丙午仅五年,是胡翰误将时间多记一年。是集为正统七年 (1442)处州 (今浙江丽水等地)推官黎谅所重刻,收入《四库全书》。还存有《金华丛书》(同治光绪本、民国补刊本) 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蘇伯衡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