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氏三子名字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苏平仲集十六卷首一卷》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20014561
颗粒名称: 譚氏三子名字說
分类号: I214.82
页数: 1
页码: 十五至十六
摘要: 明蘇伯衡撰寫的一篇論文。
关键词: 别集 文集

内容

長沙譚君濟翁有子三人伯名棨仲名棐季名集於
  是以告伯衡曰吾伯子仲子生於金華葉儀先生嘗
  為著名說而皆未字也願為我字之辭而祝之夫斯
  禮也古者冠而行焉今吾之子皆未冠也而行斯禮
  焉庶其早知而夙成也幸無以為變禮而辭焉伯衡
  辱交濟翁今踰一紀矣而識三子自其孩提之日俊
  爽而英發皆令器也能忘愛助之情乎其敢以不敏
  辭乃祝之曰有衣之戟此之謂棨門之貴盛則列乎
  是棨雖一器足以顯人之門地而況於人豈不能乘
  時榮勲以顯其親嗟小子棨字爾公顯爾尚朂哉朝
  夕以賢哲自勉正弓之檠此之謂棐弓之弛張則資
  乎是棐雖一器足以輔弓之張弛而況於人豈不能
  行道濟民以輔其君嗟小子棐字爾公輔爾尚朂哉
  朝夕惟賢哲是慕嗟小子集公義爾字集之為訓猶
  積云爾海之深也積水天之高也積氣道積於躬君
  子攸貴尚論其要莫先積義義積則氣浩然充塞乎
  天地當大任處大事臨大節決大議沛乎其有餘裕
  朂爾公義尚敬内而直外勿始勤而終懈既祝已又
  語之曰顯親子道也輔君臣道也積義為學之道也
  大抵皆人道之所當務也夫盡子道不盡臣道不可
  以為人盡臣道不盡子道而可以為人乎又焉有為
  學之道不盡而子道臣道克盡者乎然則入而事親
  出而事君固三子之所同也俛焉而為學三子可不
  交朂之哉苟交朂之則為人之道孰有不盡乎三鳳
  也昔見於薛氏而今於譚氏見之矣三子者朂之哉
  朂之哉

知识出处

苏平仲集十六卷首一卷

《苏平仲集十六卷首一卷》

十六卷。明苏伯衡撰。苏伯衡,字平仲,浙江金华人。伯衡博学勤奋,元末时负誉于乡,明初,用为国子学录,后迁学正,著《苏平仲集》。是集凡十六卷,初刻于洪武年间,由林方直编辑。卷首有刘基洪武四年(1371)序、宋濂洪武十三年(1380)序。收文十五卷、诗一卷。其文颇受宋濂等人推重,宋濂在 《送平仲还乡序》称:“平仲辞章,体裁严比,姿态横逸,如春阳被物,或根或芗,或卉或条,或大或小,或圆或扁,各随其物而畅之,无有同者。”显然是过誉之辞。郑瑗《井观琐言》则称 “其用意太苦、遣辞太繁缛,不可为法,”道出了苏伯衡为文的弊病所在。其诗作较少,且无佳作。集末有洪武八年 (1375)胡翰跋语,称苏伯衡选为太学官,“居太学六年。”考《明史》称苏伯衡在丙午 (元至正二十六年,即1366年)为国子学录,苏伯衡所著《国子学同官记》称以丁未 (元至正二十七年,即1367年)升学正,其诗文又有庚戌 (明洪武三年,即1370年) 七月十日奉命编《摩国史口号》,则苏伯衡由学正擢编修,实在洪武三年(1370)上距丙午仅五年,是胡翰误将时间多记一年。是集为正统七年 (1442)处州 (今浙江丽水等地)推官黎谅所重刻,收入《四库全书》。还存有《金华丛书》(同治光绪本、民国补刊本) 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蘇伯衡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