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存齋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苏平仲集十六卷首一卷》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20014499
颗粒名称: 默存齋釋
分类号: I214.82
页数: 2
页码: 十至十二
摘要: 明蘇伯衡撰寫的一篇雜著文。
关键词: 别集 文集

内容

余君可立讀易至尚口乃窮惕然有警於是以默存
  名其齋而或者非之曰語默何常之有哉惟其時而
  已矣時不可默夫安得而默時不可不默夫安得而
  不默不可默而默則蹈仲尼之所謂隱不可不默而
  不默則蹈仲尼之所謂躁隱君子不為也躁君子亦
  不為也今可立以默存名齋盖有取默默者存之語
  也是將胥為緘默苟存之徒矣焉往而不為隱哉事
  親也其能柔聲以諫乎事君也其能犯顔以諍乎交
  朋友也其能忠告而善道之乎何哉可立之名齋也
  余曰可立之名齋未必過也而子之求之未必不過
  也可立之意亦將以默而存其不默云爾不默而以
  默存古之人亦有之矣楚莊王縣陳諸縣公皆慶申
  叔時獨不慶不慶非默乎莊王讓之申叔時進其說
  焉固未嘗終默是其不慶於始者乃所以存其說也
  故說行而陳以封信陵君赴趙門下士皆諫侯嬴獨
  不諫不諫非默乎信陵君詰之侯嬴効其計焉固未
  嘗終默是其不諫於始者乃所以存其計也故計用
  而趙以全申叔時一默而存已縣之陳侯嬴亦一默
  而存埀亡之趙則默之所存亦大矣人不知不默存
  于默不能以默存不默言不中而身不能存盖無足
  怪者夫不默以默存者天之道也天之有雷不猶人
  之有言乎雷收聲于秋冬寂若無者此非以默存不
  默乎當春夏之際轟然而鳴天地之間品物之衆有
  知無知之屬無不鼓舞動盪甲者拆而勾者申凝者
  散而蹙者遂其功至于若是則固存於秋冬之默也
  使雷日夜隱隱吰吰又安能神其用乎故夫人患不
  能默耳不患不能不默也苟能默矣於不默乎何有
  平居默默似不能言者及臨大事決大議一言而定
  國是功存社稷澤存子孫名存宇宙此善默者也而
  非明乎天道者烏乎能之哉不然自古以敢言而受
  上賞者既多以不言而遭顯戮者不少然則不默果
  不足以存身乎默果足以存身乎客愧而默默遂書
  以為默存齋釋

知识出处

苏平仲集十六卷首一卷

《苏平仲集十六卷首一卷》

十六卷。明苏伯衡撰。苏伯衡,字平仲,浙江金华人。伯衡博学勤奋,元末时负誉于乡,明初,用为国子学录,后迁学正,著《苏平仲集》。是集凡十六卷,初刻于洪武年间,由林方直编辑。卷首有刘基洪武四年(1371)序、宋濂洪武十三年(1380)序。收文十五卷、诗一卷。其文颇受宋濂等人推重,宋濂在 《送平仲还乡序》称:“平仲辞章,体裁严比,姿态横逸,如春阳被物,或根或芗,或卉或条,或大或小,或圆或扁,各随其物而畅之,无有同者。”显然是过誉之辞。郑瑗《井观琐言》则称 “其用意太苦、遣辞太繁缛,不可为法,”道出了苏伯衡为文的弊病所在。其诗作较少,且无佳作。集末有洪武八年 (1375)胡翰跋语,称苏伯衡选为太学官,“居太学六年。”考《明史》称苏伯衡在丙午 (元至正二十六年,即1366年)为国子学录,苏伯衡所著《国子学同官记》称以丁未 (元至正二十七年,即1367年)升学正,其诗文又有庚戌 (明洪武三年,即1370年) 七月十日奉命编《摩国史口号》,则苏伯衡由学正擢编修,实在洪武三年(1370)上距丙午仅五年,是胡翰误将时间多记一年。是集为正统七年 (1442)处州 (今浙江丽水等地)推官黎谅所重刻,收入《四库全书》。还存有《金华丛书》(同治光绪本、民国补刊本) 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蘇伯衡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