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平仲文藁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苏平仲集十六卷首一卷》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20014488
颗粒名称: 蘇平仲文藁序
分类号: 文集;别集
页数: 2
页码: 三至五
摘要: 劉基為蘇平仲文藁作的一篇序。

内容

文以理為主而氣以攄之理不明為虛文氣不足則
  理無所駕文之盛衰實關時之否泰是故先王以詩
  觀民風而知國之興廢豈苟然哉文與詩同生於人
  心體製雖殊而其造意出辭䂓矩繩墨固無異也唐
  虞三代之文誠於中而形於言不矯揉以為工不虛
  辭而強聒也故理明而氣昌玩其辭想其人蓋莫非
  知德而聞道者也而況又經孔子之刪定乎漢興鑒
  衰周之敝於華而反之於朴也故豐沛之歌雄偉而
  不飾移風易尚之機實肇於此而高祖文帝之制誥
  天下咸用簡直於是儀秦鞅斯縣河之口至此幾杜
  是以賈疏董筞韋傅之詩皆妥帖不詭語不驚人而
  意已至由其理明而氣足以攄之也故周之下享國
  延祚漢為最久有自來矣武帝英雄之才氣蓋宇宙
  而司馬相如又以夸逞之文侈之以啟其夜郎卭筰
  通天桂館泰山梁父之役與秦始皇帝所為無異致
  勤持斧之使封富民之侯下輪臺之詔然後僅克有
  終文不主理之害一至斯乎相如既没人猶尚之故
  揚子雲用是見知成帝然而朴厚之根未嘗拔也故
  趙充國將也而有屯田之奏劉更生宗室之子也有
  封事之言往復開陳周旋辨析誠意懇至理明辭達
  氣暢而舒夫二人者非汲汲以鴻生碩儒爭名當代
  者豈非習尚有源而得之於自然者乎於戲此西漢
  之文所以為盛國祚絶而復續譬如元氣之不壞而
  乾坤不死也論不及此而以相如子雲為稱首不亦
  悲乎東漢班孟堅之外雖無雄文要亦不改故尚故
  亦不失西京之舊下逮魏晉降及於隋惟日趨於綺
  靡而已是故非惟國祚不長而政化所暨亦不能薄
  四海後之觀國風者盍於是焉求之乎繼漢而有九
  有享國延祚幾及漢者唐也故有陳子昂而繼以李
  杜有韓退之而和以柳然後氣復昌而理有所駕詩
  文皆不讓漢則此數公之力也繼唐者宋而有周程
  張歐蘇曾之徒出焉於是乎文追漢唐而高者上窺
  三代豈不以理勝而氣充乎元承宋統子孫相傳僅
  過百年而劉許姚閻吳虞范揭歐黄之儔詩文皆可
  垂後則由其土宇之最廣也大明撫運土宇之大上
  軼漢唐下與元同而廣於宋雖混一未久而高文宏
  辭已有若翰林諸公余故人子蘇平仲其一人也平
  仲於文定公為九世孫文定公長子諱遲以徽猷閣
  待制工部侍郎守婺遂家於婺故平仲今為金華人
  起前鄉貢進士選為國子學録即陞學正上親擢翰
  林國史院編脩官一時號稱得人見於著作者語粹
  而辭達識不凡而意不詭亦由其明於理而昌於氣
  也余與之同朝每得而讀之未嘗不為之擊節焉聖
  天子龍興江左文學之士彬彬然為朝廷出者金華
  之君子居多典册之施文檄之行故實之講煜然足
  以華國所謂如圭如璋令聞令望而顒顒卬卬者則
  莫能或過於平仲有由然哉他日徵我朝文章言語之
  工有以鳴國家之盛而追配漢唐諸作者其必於平
  仲有取也夫平仲文稿留余所良久今得告省親金
  華於其行也特舉古人之大槩序而歸之以致期望
  之意云洪武四年春正月十日開國翊運守正文臣
  資善大夫前御史中丞兼太子贊善大夫護軍誠意
  伯括蒼劉基序

知识出处

苏平仲集十六卷首一卷

《苏平仲集十六卷首一卷》

十六卷。明苏伯衡撰。苏伯衡,字平仲,浙江金华人。伯衡博学勤奋,元末时负誉于乡,明初,用为国子学录,后迁学正,著《苏平仲集》。是集凡十六卷,初刻于洪武年间,由林方直编辑。卷首有刘基洪武四年(1371)序、宋濂洪武十三年(1380)序。收文十五卷、诗一卷。其文颇受宋濂等人推重,宋濂在 《送平仲还乡序》称:“平仲辞章,体裁严比,姿态横逸,如春阳被物,或根或芗,或卉或条,或大或小,或圆或扁,各随其物而畅之,无有同者。”显然是过誉之辞。郑瑗《井观琐言》则称 “其用意太苦、遣辞太繁缛,不可为法,”道出了苏伯衡为文的弊病所在。其诗作较少,且无佳作。集末有洪武八年 (1375)胡翰跋语,称苏伯衡选为太学官,“居太学六年。”考《明史》称苏伯衡在丙午 (元至正二十六年,即1366年)为国子学录,苏伯衡所著《国子学同官记》称以丁未 (元至正二十七年,即1367年)升学正,其诗文又有庚戌 (明洪武三年,即1370年) 七月十日奉命编《摩国史口号》,则苏伯衡由学正擢编修,实在洪武三年(1370)上距丙午仅五年,是胡翰误将时间多记一年。是集为正统七年 (1442)处州 (今浙江丽水等地)推官黎谅所重刻,收入《四库全书》。还存有《金华丛书》(同治光绪本、民国补刊本) 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劉基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