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黄文献集十二卷首一卷》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20012901
颗粒名称: 行狀
分类号: I207.62
页数: 5
页码: 六十八至七十五
摘要: 黃溍撰的古典文學集。
关键词: 古典文学 行狀

内容

元故翰林學士承旨中書平章政事贈舊學同
  德翊戴輔治功臣太保儀同三司上柱國追封
  魏國公諡文忠李公行狀
  公諱孟字道複系出後唐李氏世為潞州著姓康惠
  公金未舉進士不第以行義見稱於時文靖公歸皇
  朝佩銀符使潞州卒於官忠獻公始去家而仕於秦
  蜀四十餘年乃致其事樂漢中風土之勝因家焉公
  生而頴悟十歲能屬文稍長益肆力於學讀書日記
  數千言學既淹貫文愈超卓每考論古今治亂盛衰
  之故慨然有志於當世然恥於干進屏居閭巷開門
  授徒遠近負笈而至翕如也時之名公钜卿如商公
  挺王公博文魏公初至漢中往往折行輩與之交郭
  公彥通於公為父執名能知人見公魁頎偉岸謂忠
  獻公曰此郎骨相殊常公輔器也至元十九年時忠
  獻公留四川藩閫聞公名將辟置幕下辭不就改辟
  主晉原縣簿文辭台府交章舉之亦不起一日幡然
  曰大文夫固不能俛首州縣方今朝廷更化政治聿
  新招徠衆正材俊林立獨不可與之並遊乎乃束書
  如京師行中書右丞楊公吉丁一見輒加器重薦之
  裕宗皇帝得召見於東宮未及登用而裕宗賓天楊
  公遂延致家塾俾諸子弟師事之翰林諸大老奇其
  材剡上於中書謂宜置之館閣而銓曹調公主梓潼
  縣簿非其志也忠獻公方為夔府經歷乃往省焉未
  幾從忠獻公出峽沂襄江還漢中日以奉溫凊具甘
  旨為事忠獻公勉之入仕複北上三十一年成宗皇
  帝臨禦首命詢訪先朝聖政以備史臣之紀述公過
  關中陝西行省因俾公與諸儒討論彚次成編馳乘
  傳以進時武宗仁宗俱未出閣徽仁裕聖皇后求名
  儒職輔導公首當其選大德元年武宗撫軍北邊仁
  宗特留宮中公日陳善言正道從容啟沃多所禆益
  受知於成宗特旨除太常少卿當國者以公不及其
  門沮格不行改禮部侍郎命亦中寢昭獻元聖皇后
  幸覃懷公以宮僚從戢衛卒無敢侵奪民居在覃懷
  四年夷險一節信任益專十一年春成宗陟遐神器
  暫虛宗王大臣密謀構變國勢危疑人情洶洶公從
  兩公還京師遂與丞相哈喇哈遜達爾罕等力贊仁
  宗削平內難中外晏然定策迎武宗入正大統仁宗
  即承制以公為中書參知政事公久在民間於閭閻
  之幽隱靡不究知損益庶務悉中其利病遠近無不
  悅服然以抑絶僥倖羣小多不樂公不為之少自撓
  也居亡何言于仁宗曰執政大臣宜出於嗣天子親
  擢今鑾輿在道臣未見顔色誠不敢冒當重寄仁宗
  不許則逃之許昌築室於陘山潩水間若將終身焉
  夏五月武宗即皇帝位仁宗為皇太子物色得公所
  在白於上遣使徵詣闕下至大三年春正月入覲武
  宗於玉德殿上指公謂宰執大臣曰此先太母命為
  朕賓師者宜亟任用之三月特授榮祿大夫平章政
  事集賢大學士同知徽政院事四年春仁宗皇帝正
  位宸極真拜中書平章政事進階光祿大夫推恩其
  先三世且諭之曰卿朕之舊學其悉心以輔朕之不
  逮公感上知遇毅然以國事為己任慎賜予重名爵
  核太官之濫費汰衛士之冗員貴戚近臣惡其不利
  於已而莫敢言也前所建新法有未便者奏請革去
  百司庶政一遵世祖皇帝成憲而行焉仁宗素崇儒
  且察見吏弊欲痛剗除之公曰吏亦有賢者在乎慎
  擇而已上曰卿儒者宜與吏輩氣類不合而曲佑之
  如此真長者之言卿在朕前惟舉人所長而不斥其
  短尤朕所深嘉也同僚有積與公忤者人意公必銜
  之及其坐事見黜公乃力言於上俾殿外藩且優加
  賜賚以慰其意聞者莫不服其有容方是時朝野乂
  安民康物阜號稱極治公欿然不自以為功士大夫
  或譽之輒謝曰此聖天子之德也吾何力之有焉乞
  解機務上曰朕在位必卿在中書朕與卿君臣當相
  為終始自今其勿複言尋賜爵秦國公上親授印章
  仍錫書命以襃寵之上在潛邸嘗因公所自號命集
  賢大學士王顒書秋穀兩大字禦署以賜公至是又
  命繪公象勅詞臣為之贊入見必賜坐與語移時而
  退惟以字呼之曰道複而不名其見尊禮如此皇慶
  元年春正月特授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兼修國史
  依前平章政事尋謁告歸葬其父母于潞州之先塋
  上勞送之曰卿襄事畢宜亟還毋久留孤朕所望冬
  十二月入朝上大悅公因請謝事優詔不允然重違
  其意乃命以平章政事議中書省事依前翰林學士
  承旨知制誥秦國公大詔令皆公視草史冊所記亦
  公手自刋定辟置官屬多時之聞人二年夏請歸秦
  國公印綬不允章三上乃如其請先是上與公論用
  人之道公曰自古人材所出固非一途而科目得人
  為盛今欲取天下人材而用之舍科目何以哉然必
  先德行經術而後文辭乃可得其真材以為用上深
  然其言遂決意行之延佑元年冬十二月複拜公中
  書平章政事依前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兼修國史
  二年春遂命公知貢舉及親策多士於廷仍命公為
  監試官秋七月進階金紫光祿大夫加勲上柱國改
  封韓國公職任如故公頻年扈從上京數以衰病不
  任事乞歸田裡六年乃從所乞解其政柄複授翰林
  學士承旨知制誥兼修國史散階勲爵如故公既退
  居散地日以文史自娛每入侍燕間禮遇尤至七年
  春仁宗奄棄羣臣英宗在諒闇中太師特們德爾再
  入相以公前共政時不附已妄構誣言盡收前後所
  頒封拜制命降授集賢侍讀學士嘉議大夫意公必
  辭因中傷之公受命欣然就職夏五月分治院事於
  上都至秋乃還略不以利害得失介其意恒謂人曰
  吾待罪中書無補於國聖恩曲宥俾遂閒適今既老
  矣何以報之上聞而悟其為譛也恩意稍加焉入望
  公將複見柄用至治元年春瘡發于股醫莫能療公
  知不可複起乃區別家事手書付家人使治地於燕
  遂以夏四月三日薨于大都和甯坊居第之正寢享
  年六十有七以其月十八日葬宛平縣石井鄉之某
  原遵遺命也公薨後台臣累疏辨其誣乃給還所收
  制命而複其元官令天子念舊圖功加贈舊學同德
  翊戴輔治功臣太保儀同三司上柱國追封魏國公
  諡文忠配劉氏前公二十一年卒納合氏昭獻元聖
  皇后所賜前公一月卒並封秦國夫人改韓國夫人
  俱合葬焉繼室何氏封韓國夫人有子一人曰獻今
  為資善大夫禦史中丞知經筵事能世其家者也公
  宇量閎廓材略過人三入中書事關休戚知無不言
  援古證今務歸於至當苟有益於國家雖違衆而行
  無所憚四方之士為時所推許者甄拔無遺汲引後
  進未始有吝驕之色品題所及後多知名公退一室
  蕭然留連觴詠言笑竟日無異布衣時其為文跌宕
  有奇氣要其歸一主於理詩尤清壯麗逸人爭傳誦
  之蓋公之曆官行事及平生大略可見者若是而止
  中朝大謀議既非外間所得聞它所奏陳亦皆自削
  其藳莫得而詳也公已定諡於奉常而國史之傳未
  立許昌有公祠堂翰林學士歐陽玄為之記公詩文
  有秋谷集禦史中丞許有壬為之序溍幸辱從兩人
  之後濫厠公門生之列公嗣子獻命溍為之狀以俟
  太史氏之採擇義不敢辭謹撰次如右謹狀
  黃文獻公集卷之三終

知识出处

黄文献集十二卷首一卷

《黄文献集十二卷首一卷》

元黄溍所撰之诗文集。其主要版本有:《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黄溍,字晋卿,义乌(今浙江义乌县)人,博学工文辞。延祐二年(1315)登进士第,授宁海县丞,历诸暨州判、翰林应奉,转国子博士,出为江浙儒学提举。至正七年(1347)起为翰林直学士,升侍讲,十年复归。卒谥文献。著有《日损斋笔记》、《文献集》。《文献集》10卷,黄潛有《日损斋笔记》已著录。卷1为五言古诗,卷2为七言古诗,卷3为赋,卷4为题跋,卷5、卷6为序,卷7为记,卷8、卷9为墓记和墓志铭,卷10为碑文。黄溍曾自称:“文辞各载夫学术者也。”学问渊博,善于养气,故其文不同凡响。其门人宋濂在《文献集序》中说:“天地之气日新而无穷,文辞亦与之无穷,盖其升降翕张俯仰变化,皆一神之所为。神也者形之而弗竭,用之而弥章,气之枢,文之所囿也。”宋濂并且把黄滔的诗文比作气势磅礴而又多变的大海。他说:“蹄涔之水,其流不能寻尺,通河巨海则涵浴日月,一朝而万变。”纪昀在《四库全书·文献集提要》中说:“其为文原本经术,应绳引墨,动中法度,学者承其指授多所成就,宋濂、王祎尝受业焉。”黄溍的诗作以五古和七律见好,杨维桢为黄溍写的墓志铭说黄溍诗歌“多冲淡简远之情”,大抵即指其五古而言。

阅读

相关人物

黃溍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