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图书馆
金华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金华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仁山先生金文安公文集附編卷之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仁山集》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20012703
颗粒名称:
仁山先生金文安公文集附編卷之五
分类号:
I218.55
页数:
19
页码:
一-三十六
摘要:
本卷内容主要属于传记、文集序言、墓志铭等类别。它们包含了对先贤的纪念、回忆和赞美,以及对其著作和学术成就的评价。同时,还有关于仁山先生的故居、祠堂、墓地等地方的介绍。
关键词:
文集
作品集
仁山先生
内容
爲師議服
宋咸熙戊辰十二月北山何先生卒王魯齋謂金仁
山曰北山當世巨人今制門人之服而非古則無以
示四方矣子其思之仁山議用白布深衣而純以素
冠用素冠加絰於內而以生絹加於外絰用細麻帶
用細苧魯齋聽議用元冠端武加白巾謂卽古之素
委貌也深衣不用素純而布帶加葛絰及仁山往問
張伯誠乃不以爲然曰北山之生不爲詭俗之事死
而吾輩之服殊詭於俗非北山之志也爲吾黨者以
學問躬行自勉有以發明北山之學可矣不必爲是
服也生絹白衫加布帶而白巾如常庶可表此而亦
不甚駭於俗且今爲古服魯齋服之可也朋友中有
義利不明出處失節見吾輩之服亦服之則反玷北
山矣於是魯齋約日成服伯誠不往魯齋曰其恥與
吾人黨乎仁山曰伯誠非恥與先生爲黨恥與履祥
一輩朋友爲黨耳且伯誠之說存之以爲朋友之糾
彈可也按二先生皆北山門人雖所議不同然其厚
師友之義則一
傳道白雲
金華許謙聞先生講道蘭江上委己而學焉先生曰
士之爲學者若五味之在和醯鹽旣加酸醎頓異子
來見我巳三日而猶夫人也豈吾之學無以感發於
子耶謙聞之惕然時先生年七十而謙年三十有一
矣先生嘗告之曰吾儒之學理一而分殊理不患其
不一所難者分殊耳謙由是致其辨於分之殊而要
其歸於理之一又曰聖人之道中而巳矣謙由是事
事求夫中者而用之居數年盡得其所傳之奧上俱見縣
志
仁山遺筆
仁山先生將易簀命其二子曰前編之書吾用心三
十餘年平生精力盡於此吾所得之學亦略見於此
矣吾爲是書固欲以開後學殆不可不傳然未可泛
傳也吾且歿宜命許某編次錄成定本此子他日或
能爲吾傳此書乎
挽金散翁
魯齋王文憲公有挽散翁詩云瀫水之西巍然一峰
是曰道峰翔舞而東林巒蓊蔚邱壑渾融雍雍聚落
惟金之宗五世積累鍾此散翁散翁頎頎生有異質
學敏而博心廣而實乃孝乃睦乃大其識教子一經
維寬而栗教人盡己維己無斁選舉法壞取士以文
決於一夫舟升遂分良才美德所甘隱淪負我求我
負人非人兩語垂訓風俗反湻我之識翁因翁二子
典型是親翼翼亹亹曾不幾見翁遽不起我來哭翁
亦巳晚矣匍匐之義眞可愧死我旣哭翁亦相佳城
千嶂矗矗萬壑沄沄一邱永閟昭明上征萬壑沄沄
千嶂矗矗子子孫孫載昌載毓此見仁山之家學矣
書仁山先生集後
許謙
先師仁山先生於外紀旣成數百年之後而於書獨
求千古聖賢之心沈潛反覆覺與史氏所記者大異
於是修成一書斷自唐虞以下接於通鑑之前一取
正於書而囊括易詩春秋之大旨旁及傳記諸子百
家雖不敢如綱目寓褒貶於片言隻字之間而網羅
遺失芟夷繁蕪考察証據坦然明白其於書則因蔡
氏之舊而發其所未備其微詞奧義則本朱子而斷
於理
上劉約齋書
先師仁山學於北山何文定公魯齋王文憲公師友
之門而北山實勉齋先生之高弟其於學也於書無
所不讀而融㑹於四書貫穿於六經窮理盡性誨人
不倦治身接物蓋無毫髮之歉可謂一世通儒
又上約齋啟
旣至壯年始逢大匠洗故學之荒陋開大道之坦夷
使讀晦菴之書而泝伊洛之源可跋夫子之墻而見
宗廟之美攜手提耳且諄諄然而命之測海窺天巍
巍乎其大也
輓詩二首
德粹身常潤時艱志莫舒治安曾獻策私淑幸遺書
方寸涵千古襟懷湛太虛哲人今巳矣吾道竟何如
又
統緖傳朱子淵源繼魯翁誨人沛時雨對客藹春風
志立修身本誠存作聖功遺言猶在耳一慟閟幽宮
濂洛風雅序
唐良瑞
詩者志之所之也志有正有偏有通有蔽則詩有純
有駁有晦有明故偏滯之詞不若中正之發而放曠
悲愁之態不若平和冲淡之音生於其心則發於其
言發於其言則作於其事所關非細故也良瑞幼而
好詩然有激於其中則必見於其外是以好爲奇崛
跳踉之句發揚蹈厲之辭間亦自覺其露而未有以
易之者仁山金子吉甫翁館我齊芳書舍暇日相與
縱言至於詩因見其所編萃有曰濂洛風雅者開卷
徐展但以師友淵源爲統紀而未分類例然皆涵暢
道德之中歆動風雩之意淡平者有湻厚之趣而浩
壯者有義理自然之勇言言有教篇篇有感異乎平
昔之所聞因相與釉釋之竊以爲今之詩非風雅之
體而濂洛淵源諸公之詩則固風雅之遺也第風雅
有正有變有小有大雖頌亦有周魯之異體則今日
風雅之編不可不以類分也於是斷取詩銘箴誡贊
詠四言者爲風雅之正體其楚詞歌操樂府韻語則
風雅之變體其五七言古風則風雅之再變其絕句
律詩則又風雅之三變也類聚而觀之條理明整意
味悠長因以私淑子姓而朋友間見者亦皆欲得之
因鋟諸梓與同志共焉若夫味其詩而泝其志誦其
詞而尋其學觀其一二而求其全集則又在夫自得
之者何如耳嗚呼龜山載道而南伊洛宗派在中原
者自文公淵源錄已難盡考又況百五十年之後乎
北方之學者必有得其傳者矣近聞許魯齋師友傳
授之盛然其文章皆未之聞雖文公諸門人文集亦
多未出嗣是倘有所得又當續編云時元貞丙申四
月旣望
請入鄉賢祠祀先生文移 吳師道
嘗聞有道德者歿則祭於瞽宗今學有先賢之祠古
遺意也若乃立德立言可法可師當今之所表章學
者之所尊信旣有其人未列於祀豈不爲鄉邦之深
恥學校之缺典乎竊見故仁山金先生諱履祥字吉
父世蘭谿人少而好學有經世志凡天文地形禮樂
刑法田乘兵謀陰陽律歷無不博通長師魯齋王文
憲公栢從登北山何文定公基之門北山實學於勉
齋黃公而得朱子之傳者由是講貫愈精造詣益邃
表裏誠篤神氣肅和舉進士一不利棄去以文義遊
諸公間嘗出奇策匡世爲在位者所阻格宋季以迪
功郞史館編校召巳不及用隱居仁山下著書以淑
後進大德中本道帥臣及部使者敦禮延致聽授講
學翕然鄉方未就而卒所著尙書表注大學章句疏
義刊於婺江東憲司刊指義於宣學通鑑前編近蒙
本道憲司命婺學刊行事聞臺府表上送官又有論
孟集注考證傳學者文集藏於家先生道德無忝於
前修論注有裨於後世列之祀典義叶古今雖一時
之未遑豈公論之終泯況先生後嗣貧窶非欲藉是
以疵身而其見義舉揚亦非託之以要譽如蒙轉聞
有司祀之學宫非惟允愜多士之望抑亦不負風憲
尊賢崇化之心學校幸甚
奉安仁山先生神主詩二首
我里堂堂有碩師窮經白首竟誰知諸君宣化文明
運百世流風道德祠鄉曲論公身沒後衣冠色動禮
成時服膺私淑遺編在豈乏方來秀杰姿
仁山山下故書藏上泝眞傳自紫陽策祕當時山海
變道行異世日星光先生永配千年社學子濃熏一
瓣香端籍廣文崇教事相看不恨鬢毛蒼
金文安公仁山書院記 董遵
仁山書院者爲崇奉先儒仁山金先生而作也先生
居仁山受學魯齋王先生從登北山何先生之門北
山嘗親炙朱子高弟子勉齋黃先生厥後仁山又以
其學授白雲許先生推源統緖四賢者實朱門世嫡
始東萊呂子與朱子南軒張子友倡明正學允矣東
南鼎峙蓋百五十年一鄉五碩儒相繼挺生咸以斯
道爲已任世稱金華小鄒魯云東萊在宋有麗澤書
院元有北山書院四賢書院我師楓山章公與聽庵
鄭公恒慨夫蘭谿仁山闕里也而書院獨無非缺典
歟於是前郡守維揚趙公創議相基得城中所謂天
福山卽慈明佛院廢址者巋然高朗可以有作旣而
郡守東山劉公至以兹事首風化亟是焉圖適郡判
毘陵趙公來視縣政經畫旣定遂以督役委於仁山
宗裔曰鏞者間則郡丞濟南張公時和協贊而前令
周君勳今令錢君烱亦與有力焉構於已亥夏完於
戊寅春堂肖先生神像門揭仁山書院煥然新廟之
規固盛舉也今郡守關西王公偕郡丞公一日涖縣
瞻拜之餘相顧謂曰是固高山仰止之地也鄉有楓
山邇文廟鼎新巳有記矣兹院顚末屬諸其門人不
亦可乎郡丞公誤及遵爰語錢令見喻焉遵愕然自
失晚生無知安敢冒昧固辭之而郡丞公固强之不
敢巳也竊惟仁山之學上泝朱子之傳北山所示曰
省察克治魯齋所示曰涵養充拓語雖甚簡先生服
之終身常若有所未盡焉當時議者以何之清介純
實似尹和靖王之高明剛正似謝上蔡先生則親承
二先生之教而充之已者也其示白雲旣曰聖人之
道中而巳矣又曰吾儒之學理一而分殊理不患其
不一所難者分殊耳則其師友淵源粹然一出於正
蓋可見矣抑吾同志又有論云君臣人之大倫道之
不行聖人雖已知之猶謂不可廢也仁山生値天步
艱難尙欲有爲志旣不行宋亦不救憤惋鬱紆一飯
不忘睨彼仇方乃惟夷狄春秋之義尤慨於衷故前
編末語良工之心良獨苦矣其曰予之所悲又有大
於道原者孰其知之孔子於夷齊箕子皆稱曰仁若
先生其亦求仁得仁矣乎嗚呼後之學者誦其詩讀
其書論其世欲知先生心迹之微其尙究於斯哉書
院旣成趙公且將梓仁山文集以傳於世皆可書也
仁山金文安公傳略 章贄
金文安公諱履祥字吉甫婺之蘭谿人其先本劉氏
後避吳越錢武肅王嫌名更爲金氏履祥從曾祖景
文當宋建炎紹興間以孝行著稱其父母疾齋禱於
天而靈應隨至事聞於朝攺所居鄉曰純孝履祥幼
而敏睿父兄稍授之書卽能記誦比長益自策勵有
經世志凡天文地形禮樂刑法田乘兵謀陰陽律厯
之書靡不研究其微而充極於用及壯知向濂洛之
學遂棄舉子業師事同郡王栢從登何基之門基則
學於黃幹而幹親承朱熹之傳者也自是講貫益密
造詣益邃時宋之國事巳不可爲履祥遂絕意進取
然負其經濟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㑹襄樊之師
日急宋人坐視而不敢救履祥因進牽制擣虛之策
請以重兵由海道直趨幽薊則襄樊之師將不攻而
自解且備敘海舶所經凡州郡縣邑下至巨洋別島
難易遠近厯厯可據以行宋終莫能用及後朱瑄張
清獻海運之利而所由海道與先生先所上書咫尺
無異者然後人服其精確德祐初以迪功郞史館編
校起之辭弗就宋將攺物所在盜起先生屏居金華
山中兵火稍息則上下岩谷追逐雲月寄情嘯咏視
世故泊如也平居獨處終日悠然至於接物則盎然
和懌訓迪後學諄切無倦而尤篤於分義有故人子
坐事母子分配爲𨽾不相知者十年先生傾貲營購
卒贖以完其子後貴先生終不自言相見勞問辛苦
而已矣文定文憲之喪先生率其同門之士以義制
服觀者始知師弟子之係於倫常也先生嘗謂司馬
温公作資治通鑑祕丞劉恕爲外記以記前事不本
於經而信百家之說是非謬於聖人不足以傳信自
帝堯以前不經夫子所定固野而難質夫子因魯史
而作春秋王朝列國之事非有玉帛之使則魯史不
得而書非聖人筆削之所加也況左氏所記或闕或
誣凡此類皆不得以解經爲詞乃以邵氏皇極經世
厯胡氏皇王大紀之例損益折衷一以尙書爲主下
及詩禮春秋旁採舊史諸子表年係事斷自唐堯以
下接於通鑑之前勒爲一書二十卷名曰通鑑前編
凡所引書輒加訓釋以裁正其義多先儒所未發晚
成以授門人許謙曰二帝三王之盛其微言懿行宜
後王所當法戰國申韓之術其苛法亂政亦後王所
當戒則是編不可以不著也他如著書曰大學章句
疏義一卷論孟集注考證十七卷尙書表注四卷謙
爲益加校定皆傳於學者天厯初廉訪使鄭允中表
上其書於朝初先生見王文憲首問爲學之方王吿
以必先立志且舉先儒之言居敬以持其志立志以
定其本志立乎事物之表敬行乎事物之內此爲學
之大方也及見何文定公何謂之曰㑹之屢言賢者
之賢便自今截斷爲人又曰理欲之分便當自今始
㑹之蓋栢字也議者以爲何之清介純實似尹和靖
王之高明剛正似謝上蔡先生則親得之二氏而並
充於己者也旁郡嚴陵有釣臺書院郡守以文憲上
蔡故事聘爲之一出舉子陵懷仁輔義之說攄發其
藴學者始知有義理之學晚歲築居仁山之下學者
不敢字之因稱爲仁山先生大德中卒元統初里人
吳師道爲國子博士移書學官祠先生於鄉學至正
中賜諡文安章贄曰先生幼而敏慧授之書卽能記
誦比成童補弟子員屢試前列年十九知向濂洛之
學棄舉子業師事魯齋王公而受學焉旋又因魯齋
而登北山何公之門自是從游二氏間講貫旣密造
詣益精蓋何王學本於勉齋黃幹而得朱子之嫡派
其授受淵源粹然一出於正素抱經世大志凡星緯
方輿禮樂刑政田乘兵謀陰陽律厯靡不研究其微
而推極於用嘗以布衣遊公卿間進牽制擣虛之策
時不能聽及國勢阽危始思其言而莫救徒令人扼
腕而長太息也至當胡元御宇之初詔使侍御程文
海訪求江南人才先生正年當服政倘出而以遺逸
應世則展生平之夙負豈不可與許魯齋吳草廬同
類而共稱之也乃先生窮居獨善而㝠鴻高飛卽甲
于紀年一事觀之而其敦行明誼之大節何減於桐
江之風維漢鼎栗里之靖節晉室也哉至其晚年卜
築仁山之下講道著書以淑後進諄諄不倦言諭風
指皆可誦法所著通鑑前編元世本道憲司命婺學
刋行事聞臺府表上送官若大學疏義中庸標注論
孟考證我成祖皆載入大全固已萬世不磨矣而又
何俟後學之贅言也哉
金仁山先生年譜序 徐袍
婺之學蓋始自五先生云成公世學以關洛爲宗而
文定親炙勉齋得考亭之奧授之文憲仁山先生並
師二氏而充括衍釋以開白雲之傳一時里閭學士
彬彬向風婺以此稱小鄒魯云然余嘗聞之儒者之
學所以昭揭人文蹈修聖軌而匡世風也元之變極
矣爲宋臣子宜其憤然傷之而當時章縫之士非惟
莫之傷也乃俛焉臣之不顧可謂儒者之道如此乎
先生宋之遺民也自德祐之難遂高舉不屈而前編
之敘亂稿之題箕操之廣泣然有餘悲焉斯其心可
與汨汨汶汶者道哉顧其名猶以著述顯而敦行明
誼之節猶若有未白者余是以譜而表之俾世之學
儒學者監焉
宋徵士仁山金先生言行錄序 徐袍
余每觀宋元間事未嘗不愴惻流涕也至讀宋遺民
錄則又慨然慕者久之曰嗟乎宋何烈士之多也或
曰宋養士厚士故報之然則忠義之道顧發之自上
耶抑養不養報不報在其位者急而下則緩耶殷之
末焚炙刳剔之刑加諸有位其亡也義人頑民死且
不悔彼豈有所感而報耶夫君臣之誼根諸天經具
人形者同有焉君子明理養氣斥絕世紛盡其心以
自終焉而已顧視養而上下其報乎我仁山先生金
子於宋氏爲遺民龠粟不相及而惸嫠於邑抱一以
終此所謂求仁得仁報不以養者哉先生在宋嘗以
史職召不用殞於元故傳在元史後人遂因以爲元
人鄉祠木主書皆從元余爲諸生時質於余師章素
庵同請於學易其主題之倣朱子靖節書例稱徵士
冠以宋蓋從先生志云抑先生平生以道學顯故不
仕攺世一節世多忽之然後所謂忠義非道耶其所
著述立於世久是以不敘敘其軼事
奉章廷式先生書 董遵
昨至都下本欲請教毒暑中恐往來不便非敢取疎
君子之門也幸惟亮察吾鄕文獻荒落賴在先生扶
持嘗抄得仁山文集一冊實出吳禮部家藏後生又
拾遺得若干篇又得仁山行狀挽章等篇附錄於後
粗已成編潘南山孔修甞作序矣乞先生重加較正
并求後序亦表章之盛事也惟高明圖之
仁山先生文集序 徐用檢
昔朱元晦先生始謁李愿中先生語之曰天下理一
而分殊今君於何處騰空理㑹得一箇大道理更不
去分殊上體認朱先生唯焉憬然悔悟遂去分殊上
尋理之一由斯而觀理曷以一分曷以殊耶愚生也
晚幼侍仲父仲章先生則每聞仲父稱述先生賢間
窺仲父所編先生年譜中載先生語許益之高第明
理一分殊之旨而喫緊以分殊又曰聖人之道中而
巳矣愚竊記憶之比年十五而仲父逝矣惶惶戇質
四顧寡儔旣弱冠而闖然以庭闈之誨習隨厭末俗
而嚮方焉遊泮忝仕或進或退四十餘年間雖甚慚
魯鈍而未敢廢學也然而竊自聖經得之記之言曰
先王之祭川也先河而後海源委也此之謂務本夫
天一生水汨而爲原泉盈而爲科涯而爲川放而爲
四海何莫非水也然而原泉可盡水之量乎匪原泉
則無水匪四海則靡盡水之量虞廷精一執中而親
睦風動協和萬邦此君子之所前覩也孔聖之門難
爲言矣非難爲言也難於體與用之協一也是不得
已而然也孔而後爲孟之世卽入羣緖怪迂不經或
推而遠之至天地未生窈㝠不可考之境而不由君
臣父子綱常大道之施比考佛倪兩漢而佛濫觴於
晉梁噫敝也久矣唐之韓愈隋之王通亦猶爝火之
光也不有宋之周子二程張朱子曷續如綫之緖乎
仁山先生蓋得之何子恭王㑹之二先生之傳而爲
朱學之嫡派也今讀先生靜佳樓之詩曰儼若思時
居此敬寂然靜處感而通此雖一斑而儼思寂然感
而通天下之故千溪萬派一敬流行無所往而不逢
其源蓋於李朱二先生之授受不爽衡度也故平居
儼然終日出處分義各當其殊及徵之經世大略間
於天象地形兵刑禮樂靡不研究奇策不用歸隱華
山甲子紀年署前聘士年譜序云先生敦行明誼不
徒以著述顯近是也迨其著述散佚已多則以嫡嗣
無存之故而所藏有昨非存稿仁山新稿亂稿噫稿
皆出自正傳吳子家而道卿董子增入多篇彙以成
集者愚亦錄而珍藏之兹歸自畱都適裔孫文學金
應騶祠生金有爲輩復持是集以索愚序愚惟先生
之文析微徹義自成一家言律詩取意而不泥律古
風意宣而語勁純如也其間復見天心之篇次農之
說廣箕之操過釣臺之題歌古魏晉之章辟之鴻集
乏采而羽翰戾天夫言者心之聲古今人莫之能違
也而先生所注精義春秋之志者則在通鑑前編一
書釋其義不謬於聖人而尤折衷於詩書執禮之訓
不遺於舊史諸子之旁求乃其自序則云王仲淹續
經有作聞變而泫然出涕曰生民厭亂久矣天其或
者將興堯舜之治而吾不與焉則命也此先生所爲
志也夫世之學稔有乖於分殊者矣傳朱者其究支
離影響競注釋之長而昧於協一挽朱者矯往過直
而卒之炫奇獵禪蕩佚天命人心之正而莫之底止
然則先生之學徵之文備悉其行事之實使其得孔
聖爲之依歸則豈惟度越諸賢將謂之曰曾孟之具
體而微可也
題仁山先生文集後 章品
我蘭溪在宋實多先哲若范相國文肅公鐘范賢良
先生浚羣奉祀囦應開州鏞皆有著述發明聖經遵
崇心學至仁山先生金文安公履祥得金華北山何
文定公基魯齋先生王文憲公栢之傳造詣益深著
述最富又得白雲先生許文懿公謙傳其學故當時
號吾婺爲小鄒魯以有東萊呂成公祖謙倡導於前
諸先生承繼於後可謂盛矣仁山先生之著述具在
國朝大全者固萬世而不可泯至其遺文故稿片言
隻字流落鄉邦者迄今二百餘年猶有存者豈非以
吾道命脉人皆知所愛護人心天理人皆知所珍重
故能不以生而存不以死而亡也與先生之學淵源
所自雖有得於何王二先生然其造詣之精深見識
之超卓亦未必無出於師傳之外者其見道其析理
於程朱之學殆未可以輕議之也吾友董道卿得先
生遺文二冊上虞潘孔修旣爲之序又自溧陽寄予
畱都復囑爲之跋品捧誦再四欽仰文辭高古議論
正大無非寓道之言及讀柳太常之行狀又知先生
祠於學宫雖當時公議之不容廢亦禮部吳先生正
傳與有崇重之力焉道卿表彰先生遺文之心與吳
禮部之心蓋異世而同符者嗚呼人亡而其言不亡
世遠而舊學猶在斯文一脈之親其可誣哉
題仁山先生文集後 董遵
右仁山先生金文安公文集五卷實遵所編校者
嘗考柳文肅公狀先生所著雜詩文若干卷藏於
家有曰昨非存稿仁山新稿仁山亂稿仁山噫稿
皆先生自題及考禮部吳公題先生手筆冊謂其
子孫不能有此冊乃鄉人何謹仁所藏噫先生文
字散落久矣無聞乃者遵於禮部裔孫家借觀遺
書偶見所謂先生手筆冊者一編亟求錄之亦非
前稿全書也又嘗閱鄉賢諸集間載先生之詩之
文得若干首并有及於先生者若狀若挽若序若
書若詩若干首總曰仁山文集上虞潘孔修旣爲
之序香溪章延武復爲跋之遵恒欲詮次以傳學
者乃未及也今調官海外間取而校之第爲五卷
其一其二其三其四皆先生所自作其五則附錄
諸公爲先生而作者書成識此於集後見是集之
顚末云爾若夫先生道學師友之淵源則固有前
輩成語在覽者詳之
仁山先生故宅
在純孝鄉十四都桐山按公產於上金祖族桐
山二里許後講學於仁山之下因稱仁山先生
仁山先生祠
縣西天福山卽書院
仁山先生墓
純孝鄉仁山後壠羅後山之下兩峰對立中有圓墩
地名小钓
仁山書堂
與道峰山相對先生中年所築北山何文定公爲書
其扁曰仁山書堂學者往往受業於是先生晚年寢
疾白雲許先生自金華草履徒行冒雪來此問學今
堂廢壤人猶稱其地曰學堂云
講道齊芳
齊芳書院在柱竿山之陽金仁山先生常講道於此
爲唐良驥德之建以延先生者其弟良知良史良瑞
皆學於是而良瑞號石泉尤知名嘗取仁山所編濂
洛風雅分類例板行於世良瑞爲序其首
書綵衣堂
柱竿山之陽鄉人范籠所作以悅親者仁山爲書其
扁今四百餘年矣堂廢扁存
重樂精舍
縣西北四十里葉克成居士築室以延仁山先生而
白雲許先生來就焉仁山親爲扁其室曰重樂精舍
道傳柳先生過訪詩云山高殘雪凍雲根笋轎咿啞
村復村莫道山中無樂事梅花澗水日黃昏其詩書
於五星廟壁字如碗大筆法遒勁四百餘年今猶在
廟前壁不壞似有神靈護之者
行狀 門人柳貫
先生諱履祥字吉父金氏金本劉也避錢武肅王嫌
名故以金易劉後遂因之以爲彭城之宗譜言世本
項氏其先項伯入漢以恩賜姓爲劉氏譜要爲有所
證矣初由三衢桐山峽口徙家婺之蘭谿三峰桐湖
君者諱陳下逮先生十世又四世曰十二府君諱則亢
而家始浸大生子曰五迪功諱明偉紹興初以耆行
賜爵又徙蘭谿桐山山下而其羣從子姓有曰九府
諱景文力學而不求聞與其妻包竭誠以事其祖
若父父嘗患疽齋禱於天乞以身代而父疾亦尋愈
喪母廬於墓左夜見天光下燭五釆爛然人以爲孝
感郡上其事改其鄉純孝以表異之後又祠府君於
學題其主八行公昔政和間嘗以八行選士尋廢
不舉府君渡江後人考其行而有合焉故追係之以
是名耳迪功子二十二府君端澄生三子業益裕能
以禮法自範其家仲則三十府君諱天錫於先生爲
曾祖娶唐氏盛年而寡守節終身教其子至於有立
一子千八府君諱世臣臣於先生爲祖蚤孤而能宅
心經術出遊庠序聲稱籍籍鄉里推其賢是生桐陽
散翁諱夢先先生父也學博聞多志向嶄然祖母唐
夫人尤深訓程之雖累從舉子試場屋不利而家學
充茂翁實啟大之矣夫人童氏生四子先生居其三
將產散翁以事畱蘭邑夜夢家塾壁間畫虎甚文已
而眞虎復升屋大吼覺而自語維熊維羆男子之祥
吾殆得男也耶歸而先生巳生遂以祥名稍長應庠
序課試更名開祥後從師友謂開祥非學者名歸而
稟於其親定名履祥先生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書
卽能記誦智若成人宗黨咸愛異之從伯父三七府
君諱琳因欲命後其長子章散翁府君許之八年遂
往爲之嗣年十六從學城闉補郡博士弟子員堂試
屢占前列二年試中待補太學生有能文聲而先生
反自悔其所爲之非且悼其所志之未定益折節讀
書屏舉子業不事取尙書熟習而詳解之然解至後
卷卽覺前義之淺時王君相字元章幼爲童子科學
問詞章望於庠校先生取友得之而元章亦深相器
許年十九知向濂洛之學聞北山何文定公基得紫
陽朱氏宗旨欲往從之而莫爲之介年二十三迺卽
元章而謀之將求書往謁敬嚴文公佖敬嚴名監司
能收接後進時方里居蓋欲階之以踐北山之庭元
章曰見敬嚴姪不若見魯齋兄先生亦曰曩嘗獲覩
王先生文粹序而竊慕之不知其爲令兄也元章卽
爲書曰金吉父與相生同年而月長蘭谿學者莫或
先焉今欲請教於左右吾兄求賢弟子久矣亦必有
以處吉父也於是獲見魯齋王文憲公栢而受其業
焉初見請問爲學之方文憲曰立志昔先儒胡文定
有云居敬以持其志立志以定其本志立乎事物之
表敬行乎事物之內又問讀書之目曰自四書始已
又因魯齋以進於北山之門旣定東嚮之禮復起言
所以仰慕之意且厯敘少小漂流顚冥之故願先生
有以教之也文定曰㑹之屢言賢者之賢便自今日
截斷爲人併以爲學之要示之㑹之文憲宇也自是
從游二氏間講貫益密造詣益精而知學非身外物
矣時章巳生子散翁府君方嚴歸宗之命間已問之
文憲文憲曰昭穆旣不順而彼復有子上承父命歸
正宗緖夫亦奚疑昔子貢問伯夷叔齊何人也孔子
曰古之賢人也而子貢又有怨乎之問夫伯夷叔齊
夫子以爲賢矣已無可疑而子貢再問蓋自其心而
言之也今吉父處乎理義之正何爲不安其議遂定
歲在辛酉先生年三十散翁府君疾革命卽歸宗已
而奄至大故先生還承斬衰之重以畢葬祭之禮凡
章家幹蠱之事尤極意彌縫不使少有闕失亡幾章
與其配徐先後卒先生皆爲之服齊衰期以報變而
適正斯之謂禮豈有過哉先生夙有經世大志而尤
肆力於學凡天文地形禮樂刑法田乘兵謀陰陽律
厯靡不研究其微以充極於用嘗出游杭都諸公貴
人爭相引重及進牽制擣虛之策輒弗售謝歸迨其
阽危乃思其言之有味而以迪功郞史館編校起之
則已不及於用矣旁郡嚴陵嚴先生舊隱處故有釣
臺書院宇棟雖其絃誦久絕郡守雅聞先生之賢而
竊敬之致書奉幣厚禮來聘將修文憲上蔡故事其
書曰此邦之士尙知儒術久矣而義理之作興不能
貸夫利欲之汨沒釣臺之有書院正所以崇名節而
張雅道況其地靚深幽夐士習於此果能專一其志
向而以讀書修業爲事其於觀感興起之誠有不能
巳先生倘能嘉念後進幡然而來扶世善俗功豈少
哉先生感其言爲之一起至則因嚴先生懷仁輔義
之說攄發仁義之奧而極言之聞者始知義理之學
眞足以動夫人也於時宋將改物兵燹乘之所在震
騷先生之居尤與盜近因挈其妻孥避之金華山中
驚悸稍息則上下岸壑追逐雲月探幽討勝寄情嘯
詠而是心之泰然者初不以亂離之瘼嬰拂之也久
之始歸就寕宇州黨之間頗知宗向赢糧景附躡履
雲從戶屨常滿而以禮爲羅闢塾延致惟恐或後於
夫疇昔氣誼之崇者間亦惠然應之講道論德諄切
爲人卽有餘暇不廢纂述謂古書有注必有疏文公
之於論孟製集注多因門人之問而更定之其問所
不及者亦或未之備也而事物名數又以其非要而
略之今皆爲之修補附益成一家言題其編曰論孟
考證乃若大學文公旣爲定次章句而或問之作所
以反覆章明其義趣者尤悉然後之學者尙有疑焉
則復隨其章第衍爲疏義以暢其支申爲指義以統
其㑹大學之教於是乎無毫髮之滯矣先生早歲所
注尙書章釋句解旣成書矣一日超然自悟擺脫眾
說獨抱遺經復讀玩味則其節目明整脉絡貫通中
間支葉與夫訛謬一易見因推本父師之意正句
畫段提其章指與其義理之微事爲之概考證字文
之誤表諸四圍之外曰尙書表注而自序其述作之
意又小戴禮樂記第十九鄭玄目録云漢武帝時河
間獻王與諸生等共采周官及諸子云樂事者以作
樂記事又云樂記者以記其樂之義於別錄屬樂記
蓋十一篇篇雖合而略有分焉唐孔氏正義則謂劉
向校書則樂記二十三篇今樂記斷取十一篇餘有
十二篇名猶在而記無所錄矣正義直以樂本樂論
樂施樂言樂禮樂情樂化樂象賓牟賈師乙魏文侯
分十一篇而每篇之中又各自爲章總之凡三十四
章先生獨有疑焉因爲之反覆玩釋優游涵泳則見
其所謂十一篇者節目明整瞭然可考而正義所分
猶爲未盡於是一加段畫而㫖議顯白無復可疑此
學者所以貴於平心觀理及其理融見卓則雖跨越
宇宙而與聖賢共講亦不過是而巳也司馬文正之
作資治通鑑取法春秋繫年著代祕書丞劉恕作外
紀以記前事顧其志不本於經而信百家之說是非
旣謬於聖人不足傳信而自帝堯以前不經夫子之
所定固野而難質夫子因魯史以作春秋始於魯隱
公之元年實周平王之四十九年也王朝列國之事
非有玉帛之使則魯史不得而書聖人筆削亦何由
而見況左氏所記或闕或誣凡若此類皆不得以解
經爲辭乃用邵氏皇極經世厯胡氏皇王大紀之例
損益折衷一以尙書爲主下及詩禮春秋旁采舊史
諸子表年係事復加訓釋斷自唐堯以下接於資治
通鑑勒爲一書名曰通鑑前編凡十有八卷舉要三
卷旣成以授門人許謙曰二帝三王之盛其微言懿
行宜後王所當法戰國申韓之術其苛法亂政亦後
王所當戒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以後司馬公旣以
論次而春秋以前迄無編年之書則是編固不可以
莫之著也故先生自題其編有曰荀悅漢紀申鑒之
書志在獻替而遭値建安之季王仲淹續經之作疾
病而聞江都之變泫然流涕曰生民厭亂久矣天其
或者將啟堯舜之運而吾不與焉則命也此先生述
作之意而人不與知之嗚呼微哉先生之學以其純
稟濟之精識得於義理之涵濡而成於踐修之充闡
研窮經義以究窺聖賢心術之微厯考傳注以服襲
儒先識見之確無一理不致體驗參伍錯綜所以約
其變無一書不加點勘鉛黃朱墨所以發其機平其
心易其氣而不爲浚恒之求深鈎其玄探其赜而不
爲臆決之無證自其壯歲韜英蓄銳致其人十己百
之功固已深造自得乎優柔厭飫之域迨夫晚暮意
篤見凝心和體舒所發皆粹盎所趨皆寬平於動作
語默之間自然丕冒太和之內而無回護掩覆之弊
學之成己蓋若此也先生神爽清竦器宇靜夷平居
淵潛儼恪深自晦藏而內積忠信與物無忤非意之
干自不能近簡直不阿視人猶已久與之居愈益生
敬四方學者承風依正肅襟造請方羣疑塞胸膠轕
糾纒莫能自解而親其矩範聆其誨言困吝消亡隱
慝軒露如人有疢疾察脉製劑適其浮沉滑濇之候
而中夫攻〓補瀉之宜動悟孚格不俟終日其或一
時扞格而不人則寬以養之徐而制之浸灌磨礱未
嘗無益而錯施之也先生篤於分義先人後己終始
不渝嘗有故人之坐累母子並繫奚官分配夷隸母
子至不相聞先生耿耿在抱爲之物色經營傾貲贖
歸其子後貴先生終不自言相見勞問而已而其推
以成人者又若此矣文憲王公之學得之文定何公
何公則得之文肅黃公黃公則文公子朱子之高第
弟子也其授受之淵源粹然一出於正如御一車以
行大達如執一䈁以節眾音和鸞揚鈴聲律度數脗
合潛通無弗同者蓋先生始獲進拜文憲而遂從登
文定之門二先生鄉丈人行皆自以爲得之之晚而
深啟密證左引右掖期底於道雖孫明復之於石守
道胡翼之之於徐仲車不過是也然文定之所示曰
省察克治文憲之所示曰涵養充拓語雖甚簡而先
生服之終身嘗若有所未盡焉者先生家故貧中歲
依二先生以爲之重而患難之扶持死喪之救卹二
先生不遺餘力焉文定卒於咸湻戊辰先生謂文定
當世巨人治喪之禮四方之所視儀當厚無薄則考
按禮制而爲之議文憲方與治喪者首遵用之六年
而文憲沒先生相其家以治其喪率其門人制服如
初鄉人始知師弟之義係於倫常不可闕也先生生
於紹定壬辰三月丁酉而卒於大德癸卯三月壬辰
得年七十二娶徐氏子男三長穎次類次頡頡有志
於學早卒先生中年築室仁山之下文定爲書其扁
曰仁山書堂學者不敢字之稱仁山先生先生又別
自號次農其說以爲農田百畝上農夫食九人上次
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凡五等百
畝均也而地有肥磽力有强弱予力貧體弱不能爲
上農之事庶幾其次次不能爲庶幾其中中不能爲
爲中次亦可矣故命曰次農先生卒後三年其歲丙
午九月甲申卽葬仁山後壠所注書有尙書表注大
學疏義指義論孟集注考證通鑑前編合若干卷傳
學者雜詩文又若干卷藏於家而曰昨非存稿者弱
冠以後四十以前之作也曰仁山新稿者辛未至乙
亥之作也曰仁山亂稿者丙子以後之作曰仁山噫
稿者壬辰以後之作其自題曰自丙子之難而生前
之望觖自壬辰哭子之感而身後之望孤曰亂曰噫
所以志也初文定確守師傳參訂訓義於易大全本
義啟蒙大學中庸章句論孟集注太極圖通書西銘
之外凡文公語錄文集注書商確考訂之所及取其
巳定之論精切之語彙敘而類次之名爲發揮巳與
諸書並傳於世矣而若文公成公所輯周程張子之
微言曰近思錄者宜爲宋之一經而顧未有爲之解
者亦隨文箋義
我爲發揮未詮定而文定歿乃與同門
之友汪蒙俞卓續抄校正篇次先後一仍文定之舊
且爲製序而屬之文定之孫宗玉先生歿時凡所注
書僅僅脫稿而未及有所正定故悉以授許謙謙尤
能遵稟遺志益加讐校今皆刻板以傳元統二年里
後學吳師道移書學官請祀州學而郡亦列祀先生
配食於何王二夫子矣自聖學不明羣儒雕鏤組繡
分裂破碎千五百年而周程張邵五夫子重輝繼照
六經之道煥然復明於天下而堯舜禹湯文武周公
孔子所以載道立教之言人極賴以扶持人心賴以
開濟者千萬世如一日也然而宇宙之間光風麗日
之時不多於風雨晦冥之變龜龍麟鳳之蓄不多於
鴟鴞蛇虺之羣章明開拓之未幾而蠱壞剥蝕之隨
至人心世變其相爲閣闢於茫昧不可致詰之中者
君子常視之以爲學術消長之候道南之學啟於龜
山楊氏而豫章羅氏延平李氏實繼起而纂承之天
之生賢固不數數然也文公先生子朱子屬當道統
絕續之運而身任斯道不傳之緖凡聖經賢傳之出
於分崩離析之餘者旣悉刪之正之以還統體之會
而傳注訓釋之混於得失純駁之間者又悉披之摘
之以成宰制之功提綱挈領別類離倫其學始於精
鑑潛思終於眞積力踐行著習察之幾卽致知力行
之具洒掃應對之粗卽精義入神之妙世之所謂空
言無實而足以欺世盜名者非學也當時及門之士
無慮什百而文肅黃公獨得其傳顏氏之無所不說
曾子之一以貫之有自來哉文定何公早嘗師事黃
公與聞眞實刻苦之訓而文憲王公則又得之何公
者也何王二氏生同里同志於道同時易名有司以
爲何公之清介純實似尹和靖王公之高明剛正似
謝上蔡時稱知言而先生則自其盛年親承二氏之
教以充之於己者也盤溪之步趨歲寒之講切盤溪文定
所居歲寒文憲堂名立志持志之訓嚅嚌道腴而涵泳聖涯其
所資者深所造者遠矣雖進不得爲諸葛孔明之起
赴事會而崔州平徐元直之知爲偉人者不失也退
猶得爲陶元亮之任運歸盡而其所願爲魯仲連張
子房者尙敫然而不誣也簞瓢樂道著書忘老英華
之敷遺芳澤之流滋豈不足以表儒行之卓係師資
之重哉一世之短千載之長以此較彼孰得孰失必
有能辨之者矣方何王二氏之鳴道於婺也有通齋
先生葉公諱由庚者年輩差長於先生而文憲王先
生蓋嘗引以爲友學尤邃於經亦不遇以死文定之
行文憲狀之文憲之行通齋誌之則夫先生之學之
行紀載而鋪張之將奚屬哉貫實單弱早歲因緣父
友幸嘗洒掃師門而少長屢遭家難爲貧游仕有志
弗彊不得終承先生之教以卒子弟之業罪也何言
許謙益之年長於貫而屑與之友先生之有望於謙
與謙之足以承先生之知貫則數及之矣備官京師
每遺趨就編簡而謙亦未嘗不以是事爲己責也今
謙不可作矣貫誠後死竊將以是自勉而謙之子元
乃以先生之子類之請竭蹷來山中屬筆於貫貫雖
不敏誼不容辭於是卽其家求其文關乎出處之大
要者而敘次之併繫昔所逮聞爲行狀一通錄以遺
類使白於先生之墓而且以告後之學者惟先生生
而遭時不淑老而幸際貞元之㑹曾不得一試而遂
以歿身他日汗青有紀傳之儒林傳之獨行唯太史
氏之所簡擇是則貫所以區區傳信之意云耳謹狀
知识出处
《仁山集》
《仁山集》是宋代金履祥创作的诗文集。内容部包含序文、文集、论文、诗歌、书信、行状、跋署等不同类型文学作品。它记录了不同作者的作品、对先贤的祭文、对历史人物的传记、讨论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胡鳳丹
责任者
相关作品
爲師議服
相关作品
傳道白雲
相关作品
仁山遺筆
相关作品
挽金散翁
相关作品
書仁山先生集後
相关作品
上劉約齋書
相关作品
又上約齋啟
相关作品
輓詩二首
相关作品
濂洛風雅序
相关作品
請入鄉賢祠祀先生文移
相关作品
金文安公仁山書院記
相关作品
仁山金文安公傳略
相关作品
宋徵士仁山金先生言行...
相关作品
奉章廷式先生書
相关作品
仁山先生文集序
相关作品
題仁山先生文集後
相关作品
仁山先生故宅
相关作品
仁山先生祠
相关作品
仁山先生墓
相关作品
仁山書堂
相关作品
講道齊芳
相关作品
書綵衣堂
相关作品
重樂精舍
相关作品
行狀
相关作品
奉安仁山先生神主詩二...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