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图书馆
金华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金华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講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仁山集》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20012687
颗粒名称:
講義
分类号:
I269.6
页数:
13
页码:
一-二十五
摘要:
本文收录作品包括复其见天地之心、孟子性命章解义、四岳举鲧治水帝用之戒曰钦哉、命鲧子禹治水玄圭吿其成功、帝命禹叙洪范九畴、太康尸位黎民咸贰、王随先王灭寒氏能帅禹兴夏道、伊尹旣复政将吿归乃陈戒于王、西伯演易于羑里、鲁侯弟㵒弑其君幽公而自立是爲魏公等。
关键词:
讲义
作品
仁山先生
内容
復其見天地之心
仁山先生金交安公文集卷之二
朱金履祥撰 郡後學胡鳳丹月樵校梓
復其見天地之心
之端乃天地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識之夫復卦一
陽在下便見動之端先儒如王弼輩乃解爲動在于
地是爲靜見天地之心蓋看卦象不明所以看道理
不出大抵才說靜時便是死殺是固亦天地之迹如
何見天地之心惟於極靜之中而乃有動之端焉是
乃天地之心也然以理而論則靜不足以見天地之
心而動之端乃天地之心以人心而論則動不能見
天地之心而靜可以見天地之心何則人之所以失
其良心迷此仁性而終不能見天地之心者蓋其欲
動情勝而常失之于動也夫物之感人無窮人之好
惡無節此心所存逐物而動則飛揚升降幻貿馳驅
安能體認義理充養仁心其于天地之心固然莫知
也故學者亦須收視反聽澄心定慮然後可以玩索
天理省察初心而有以見天地之心所以復之象曰
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記仲冬之月
亦曰君子齋戒處必掩身去聲色禁嗜欲安形性凡
此無非說靜之工夫雖曰古人如此凡以養此陽氣
之微然古人所以見得道理分明保得仁心全固亦
是以此工夫得之故靜之工夫古人以此養陽氣之
微學者當以此觀義理之妙則天地之心豈不躍然
而可見哉故又嘗謂有天道之復有吾心之復天道
之復前所說是也吾心之復則凡善念之動是也蓋
四端之心無時不發而就中惻隱之心最先且多此
正天地之心在吾心者大抵人雖日營營于人欲之
中孰無一綫天理之萌此卽吾心之復也人自不察
亦自不充耳所以不察不充正由汨於動而不能靜
之故故學者須是于此下耐靜工夫察此一念天理
之復充此所復天理之正而敬以持之學以廣之力
行以踐之古人求仁之功蓋得諸此然則茂對天時
之復以反求吾心之復惟諸君勉之
是知復者特此心之初耳說復之後無以長養之則
復者失矣朱子所謂復而不固則屢失屢復者也自
天地之有此復也日長日盛進而爲臨又進而爲泰
又進而爲大壯又進而爲夬又進而爲純乾矣人心
之有是復也亦必日增日長進而爲臨之大爲泰之
通又進而爲大壯之動以及夬之剛決乾之不息而
與天合德焉此又復之後工夫也又況凡事莫不有
復如此官旣廢而新則爲學校之復綱常旣晦而明
則爲世道之復國家旣危而安則爲國勢之復賢卿
師出鎭大邦作興學校崇建明倫堂此學校之復也
綱常旣廢而復明國勢阽危而復振在諸君子必有
得於復之義而充復之功用者
孟子性命章解義
性也之性是氣質之性有性焉之性是天地之性此
固不待言惟二命字難分有命焉之命一節是氣之
理命也之命一節是理之氣何以謂氣之理是就氣
上說而理亦在其中爲之品節限制何以謂理之氣
是就理上說而氣卻在于其中有清濁厚薄之不同
蓋理氣未始相離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
形而理亦賦焉猶命令也然理則一而氣則有清濁
厚薄之不同所以在人便有智愚賢否貴賤貧富之
異而理固無一而不在焉此皆所謂命也但命也之
命自其清濁厚薄者言之則全屬氣有命焉之命因
其貧賤富貴之分限言之則便屬理命也之命在前
有命焉之命在後然方其清濁厚薄便自有貧賤富
貴然纔有貧富賤貴便自有上下品節所以總謂之
命但其上一截清濁厚薄全屬氣到貧富貴賤各有
品節則屬理此兩命字所以同所以異者如此
仁義五者非命也到得所値不同則命也故程子朱
子當初於此五者之命見其說不去卻把命也推上
去說清濁厚薄所値不同以補其語意此說盡之矣
五者之命程子清濁厚薄之說盡之夫清濁厚薄氣
也而清濁發於所知厚薄發於所値自其清者言之
則仁之於父子也自至義之於君臣也自盡禮之於
賓主也自節智自能辨賢否焉聖人自能脗合乎天
道自其濁者言之則于父子而仁有所窒于君臣而
義有未充于賓主而禮有未合于賢否而智有所昏
于天道固不能如聖人之自然脗合此命之有清濁
也自其厚者言之則爲父而得其子之孝爲子而得
其父之慈爲君而得其臣之忠爲臣而遇其君之
賓主之相得賢否之會避聖人而得位得名得祿得
壽自其薄者言之則子孝而有瞽瞍之父父慈而有
朱均之子君賢而有管蔡之臣臣忠而有龍逢比干
之戮爲主而晉侯見弱于齊爲賓而魯君不禮于楚
以言乎智則晏嬰而不知仲尼以言乎聖與天道而
孔子不得其位此命之厚薄也氣化流行紛綸錯揉
化生人物隨處不同或清或濁或厚或薄四者相經
相緯相揉相雜而發于心驗于身遇于事各有不同
者清者生知安行而濁者則反是厚者氣數遇合而
薄者則不同此所以謂之命也程子發此四字或問
兼存兩說嘗以是質之何先生矣先生曰然故筆之
目之於色也以下五句是氣質自然之欲故斷之曰
性也此是順結仁之於父子也以下五句是人心自
然之理乃結之曰命也此卻反結何耶曰目之於色
五事是就人身言仁之於父子五事是就人事言有
此形氣便有此五者故曰性就人事言則所處所遇
自是有不同故曰命然人以前五者在人身爲性而
求必得之故孟子指出天分謂各有限制之不同故
曰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人以後五者在人事爲命而
不求盡故孟子指出源頭謂本有義理之不異故曰
有性焉君子不謂命謂之君子不謂性則知一謂之
性者世人之言也謂之君子不謂命則知一謂之命
者亦世人言也故朱子有世人之說履祥又聞之王
先生曰孟子後斷命也一句是歇後語
四岳舉鯀治水帝用之戒曰欽哉
履祥按當是時舜禹未興在廷諸臣固皆舊德其才
無出鯀右者人皆知鯀之才足以集事惟聖人知其
違眾易於敗事爾帝將戒其所短則曰欽哉以勉之
夫欽者心法之要萬事所由成也以鯀之才加之敬
謹何患無成惟其忽不務此是以輕視愎言說濱於
成然則帝固將全鯀之才而鯀則棄帝之命矣天下
之以才自負而忽不加謹祗以取敗者皆是也寕獨
鯀哉
命鯀子禹治水玄圭吿其成功
按舜之罪也殛鯀其舉也興禹大公之道聖人無
心焉抑鯀旣以方命圯族失之禹念父功之未就於
是曁益曁稷思日孜孜以成之非惟克勤於邦以爲
忠而補前人之愆以濟天下乃所以爲大孝也然以
禹之聖猶八年於外何也非但導水濬川而已中間
畫井田爲溝洫定經制酌土宜立賦法通朝貢廣教
化於八年之間定千萬世之計此禹之功所以不可
及也
又按經稱湮洪水傳稱鯀障洪水國語又稱其墮高
堙卑經稱禹決九川孟子稱禹疏九河然則鯀之治
水也湮之禹之治水也導之其成敗之效以此後之
治水者可以鑒矣
帝命禹敘洪範九疇
履祥按洛出書而禹則之敘爲九疇疇之取義有三
焉一曰並義子王子魯齋曰洛書河圖相表裏故一
六二七三八四九皆並位於是九疇之義相比而應
一與六相並也係五行於一而係三德於六以天賦
之氣有生克清濁之殊則人囿於質有剛柔善惡之
異也二與七相並也係五事於二而係稽疑於七見
於事者有得有失則驗於占者有吉有凶也四與九
相並也係五紀於四福極於九運於天者有經緯離
合之不齊則賦於人者有五福六極之或異也三與
八相並也係八政於三庶證於八施於政者有善有
惡則感於天者有變有常也二曰對義子王子曰一
與九相對也係五行於一福極於九天之所賦有善
惡厚薄則人之所禀有五福六極也二與六相對也
係五事於二三德於六人身皆有當然之則本然之
性也剛柔善惡之不同則氣質之性也四與八相對
也係五紀於四庶證於八五紀者天道之常經庶證
者天道之變化也三與七相對也係八政於三稽疑
於七政有得有失則稽有吉有凶也箕子所陳五事
庶證相爲感應則二與八又相對取義也四六亦然
箕子蓋舉一隅以見義也今三縱而一衡而取義亦
燦然矣三曰次第夫洛書之數連比對待縱衡錯綜
然而履一則本之所以始戴九則表之所以終中五
則上下左右錯綜回環而樞紐斡運於中也是亦自
然之序故聖人亦因而次第之係五行於一以見化
生人物之始也五行化生萬物人得其秀最靈而五
行之在人者爲五事故五事次之於二焉五性感動
而善惡分萬物出矣而所以治之者其政有八故八
政次之於三焉人事旣繁庶政具舉因時作事則有
天時之紀焉故五紀次之於四五行五事八政五紀
天人之事備矣聖人成位乎其中立人極焉故皇極
次之於五皇極者固所以順五行敬五事出八政贊
五紀者以一人立極爲天下之標準其所以化民成
俗因其氣習而治教之者則有三德焉故三德次之
於六以一人而天下之標準攸繫至不輕也其中吉
凶小則質之神明故稽疑次之於七大則驗之於天
地而五氣四時之運其休其咎有不可掩者矣故庶
證次之於八抑是理也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五
福六極各以類應聖人又卽以勸懲斯世焉蓋體天
治人之用盡矣故次之於九終焉箕子陳洪範獨以
次言之蓋獨陳其辭不可以無敘也至於五事敬乂
哲謀聖而驗諸庶證則於對義固舉一隅矣或曰河
圖之位圓圓者天也洛書之位方方者地也自一而
次數之勾連錯綜以至於九勾連錯綜者地道之所
以固也洛書之數其用深廣聖人敘疇於此未始數
數言也然後世或以推災異或以擬易占八陣太乙
遁甲下至陰陽家者流以推八卦九宮八門黑白向
背吉凶亦各得其末流之一節抑天地自然之數周
乎萬物固有所不能外也
太康尸位黎民咸貳
履祥按自五帝以來聖賢相承至啟亦賢太康逸豫
生民所未見也故疑而貳焉恃祖宗德澤之厚而不
知自反者亦可省矣○又曰三代所以盛以其聖王
代作道化禮制有以漸磨人心維持風俗如是其久
雖有太康不善繼之君然政亂於上俗清於下與後
世不同故三代之亂猶日之有陰雲雨霾而不害其
爲書後世之治猶夜之有月星火燧而不救其爲夜
此古今之分也
王隨先王滅寒氏能帥禹興夏道帝杼少康子
履祥按少康生長艱危備嘗險阻卒成再造之功信
爲中興之王后杼遭家未競與先王共厯艱險方其
用師計其年齡弱冠而巳英毅之氣蓋可想見及其
卽位又能帥禹而行卒爲夏家有德之宗夫以禹之
明德懋功典則備具使得中主循而守之可以坐享
安靖況以英氣之資帥循其道禹何遠之有
伊尹旣復政將吿歸乃陳戒於王咸有一德
履祥按咸有一德之篇以論學言之前儒謂自危微
精一四語之後惟主善協一四語足以繼之然此四
語者卽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二語耳而功夫加詳焉
夫舜授禹精一執中之旨卽繼之后眾守邦四海困
窮之語伊尹吿太甲一德之旨卽終之匹夫匹婦不
獲自盡之戒今之君子語理者或遺事論心者或外
天下國家毋廼與聖人之言有間與噫其弊也久矣
又以成書之體觀之自皋陶謨之外惟一德之書最
爲明整首論天命之靡宅以德之常不常爲存亡之
分常卽一也以桀之亡證之不常其德者也以商之
興證之咸有一德者也一興一亡旣明則又以一與
二三所以致興亡於天者總之遂勉太甲以一德之
功夫焉旣勉君之一德又求臣之一德而以惟和惟
一總之協於克一則一德所以擇天下之善而時天
下之中焉者俾萬姓以下則一德之效以終常德保
位之語然一德無終始之間亦不可有大小之間故
嗚呼以下又推其餘意警戒以終之終始相生枝葉
相對其爲書未有明整於此者伊尹以元聖之臣遇
成湯之君君相俱聖其相與議論經綸之密不一書
焉自伊訓太甲三篇皆巳精切明白矣而終之一德
之書如此太甲所進於此亦可窺矣此皆萬世之幸
後之君臣宜熟讀而精思之
西伯演易於羑里
履祥按伏羲之畫卦也蓋有圖而無書有占而無文
也至文王而後有書有文爾大傳曰易有太極是生
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又曰數
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此謂先天圖也乾
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中斷橫圖左
右回環是謂圓圖八疊橫圖是謂方圖法象自然之
數人力不可加毫末於此矣其位乾南陽也坤北陰
也離東大明生於東也坎西月生於西日入於西也
震東北陰盛於北而一陽生也巽西南陽盛於南
而一陰生也西北多山陵艮居之東南多川澤兌居
之此地理自然之形也自震四一陽之復爲冬至厯
離三兌二之交爲卯中則有一陽二陽三陽四陽五
陽至六陽爲乾一之乾而姤生自巽五一隂之姤爲
夏至厯坎六艮七之交爲酉中則有一陰二陰三陰
四陰五陰至六陰爲坤八之坤而復生此天運循環
之序也方圖坤始於西北坤盡於東南自西北至東
南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皆生卦
之交也自西南至東北則否泰損咸恒益旣濟未濟
皆三陽三陰之交也圓者象天大而天地古今元㑹
運世小而歲月日時皆不離乎是方者象地而凡天
地人鬼事物消長氣數推移皆不出乎是矣伏羲之
時未有文字此六十四卦者卽六十四大字也字書
不過象形㑹意指事轉注而六十四卦備之是六十
四字者天地人事時義物理之常變悉管乎是矣而
又加縱橫差互對待相爲意義邵子所謂圖雖無文
吾
終日言未嘗離乎是蓋天地萬物之理盡在其中
者是也至其占辭傳夏厯商又有連山歸藏之屬而
世不傳學者多謂邵氏互體旣濟卦諸圖卽連山之
遺法也後世納甲歸魂之法卽歸藏之遺法也然其
辭不可復考或有吉凶而無教戒與文王蒙難羑里
樂天憂世以己及物憂慮夫後世無以處於吉凶悔
吝之途也於是乎演而爲易其演易也意若曰伏羲
之圖蓋法象自然一定之體而未盡著其用伏羲之
卦雖加互成文自然之旨而未措諸辭民用弗彰天
道易隱於是移先天之體爲後天入用之位翻六十
四卦變易之象而係吉凶利否之辭焉其位探河圖
生成之位爲後天入用之位以先天方圖乾居西北
西北亥位也室壁天門也亥者子之父子者亥之子
乾居父位動爲天一以生水則坎子居北水生木則
天三震居東木生火則地二之離居南火生土坤者
土之體也則間火金之間而居西南土生金則地四
兌金居西至於北又生水焉土本居中分王四方故
河圖天五地十居中而隅空後天則太極虛中而隅
實蓋土分王四方也土旣分王則乾坤艮巽皆土位
也乾者土之牡爲父居西北坤者土之體也火金本
相尅坤在其間則相生此坤之所以西南也艮山土
之積巽木土之官也故居二隅焉水雖生木然木之
生必合水土之氣故艮輔坎水以生木艮者木之根
也又其性止也止而後能動說卦所謂終萬物始萬
物也故艮居東北震者木之生巽者木之氣也木不
能以自生火必有所入而後木氣發而爲火焉故巽
居東南土地之造莫大於生成木生物之氣也金成
物之氣也震木也巽亦木也震居天三之木發生萬
物巽木居東南以承之則生意益全而物生皆齊矣
兌金也乾亦金也兌居地四之金肅成萬物乾居西
北以收之則成物無遺而物成反本矣此後天自然
之用也天地運乎四時胎育萬物之用盡在其中矣
若夫乾坤父母居不用之位而六子代用事則邵子
固言之矣然乾坤固天地也易於乾坤譬諸言仁有
專言者焉有偏言者焉專言乾坤則包六子而該六
十四卦偏言則八卦配八方而乾坤六子均爲入用
之位耳凡圖意所該有言蓋淺至於卦則兩翻對以
見對待消長上下升降之變其體則雜卦言之而邵
子三十六宮之名所從出也其序則本主於翻對而
序卦以次序言之雖非精義亦其一意也而凡易圖
加疊對並之義亦發例於此矣其辭則或取之二體
或取之二象或取之二中或取之主爻或取之卦變
或取之成卦之義丁寕吿戒以前民用聖人之憂患
後世於是爲至或曰卦體奇耦奇七而偶八彖辭者
卦體七八之常也象辭者每爻九六之變也文王之
辭彖而不象則是揲蓍求卦者將常得七八而不遇
九六乎或遇九六而無其占則文王之爲民立占者
蓋未備也曰是誠未備也所以周公繼之附以爻辭
以盡九六之變而占辭始備爾然方六十四卦始有
彖辭筮者而遇九六則亦兼占變卦之象而巳且以
一卦爲例言之乾之初變則爲姤雖未有弗用之辭
而姤之勿用可知也乾之二變則爲同人雖無在田
之象而同人於野之意可知也乾之三變則爲履雖
未有乾乾惕厲之戒而履之履虎尾不咥可卜也至
於四變而小畜則不雨之辭不待躍淵而可喻五變
而大有則元亨之辭不待飛龍而可想六變而夬則
物極當決又不待亢之爲言而可知矣雖然終未盡
乎事物之變也故周公因之遂著九六之辭焉凡言
九六者皆謂每爻之變也然又安知文王時不已有
象辭而周公特修補之耶故河洛第九篇曰周文増
通八八之節轉序三百八十四爻而揚雄亦有文王
附以六爻之說參同契亦謂文王帝之宗結體演爻
辭也道之晦明蓋關世運伏羲先天自孔子說卦以
後儒者無傳焉而方外之士傳之如魏伯陽關子明
可槩見矣至於文明之世則希夷先生陳圖南始出
以示人三傳而至邵子始大發明於當世然易道至
此亦大備矣邵子象數程子義理朱子兼之而主筮
占邵子觀象推數而知法象自然之妙故曰畫前元
有易程子玩辭求意以爲理無形也易假象以顯義
云爾故曰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體用一原顯微
無間朱子深究二家之說上泝四聖之心謂易爲卜
筮而作卦本象數而畫理因卦爻而著故曰理定旣
實事來尙虛用應始有體該本無嗚呼易道是謂大
借是以朱子贊之曰邵傳羲畫程演周經象陳數列
言盡理得彌億萬年永著常式又曰惟斯未啟以俟
後人蓋語占也今撮其大要著于篇以俟學者共考
焉
魯侯弟㵒弑其君幽公而自立是爲魏公
昭王壬寅
十四年
履祥按弑君爭國之禍實自此始而昭王不能討失
政甚矣史稱昭王之時王道微缺朱子亦謂周綱陵
夷自昭王始有以也夫
自衛巫監謗王心戾虐萬民弗忍後三年乃相
與畔襲王王出奔於彘周厲王已未三十七年
履祥按周自夷王不振厲王初立諸侯畏之荊楚自
去王號三十年間天下無他故其後好利用榮夷公
又以監謗而殺言者雖芮良夫召穆公交有陳諫有
大雅之刺以感王心而皆不聽卒以流亡身死於彘
嗜好用舍之間可不謹諸賴諸大臣彌縫其間王室
不墜卒立宣王相之燦然復興蓋其時周室可振也
至幽王再禍而宗周爲墟說不復振悲夫
周衰自宣王始
履祥按周自厲王亂政日久紀綱板蕩宣王初年有
志撥亂董生謂其周道燦然復興然考之諸書似不
克終者如廢魯適音嫡按魯武公與長子括少子戲朝王王愛戲立爲太子不籍
千畝喪師南國料民太原殺杜伯非其罪大畧可見
其後幽繼之不踰十年而君弑國亡卒以東遷夫撥
亂世反之正非百倍其功不足以興廢補弊況宣王
末政至於如此哉傳謂夷厲宣幽而貪天禍不爲無
謂矣○又按宣王又以畿內地封鄭而地分力弱厯
幽平桓三世交質交惡而射王中肩焉衰自此始
齊侯宋公魯侯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侵蔡
蔡潰遂伐楚次于經許穆侯卒于師楚屈完
來盟于師盟于召陵
履祥按惠王之世北有狄人之患南滅至於邢衛矣
南有荊楚之難北伐至於鄭矣所謂南夷與北狄交
而中國不絕若綫也桓公北卻狄而南帖荊其有功
於諸華可謂大矣然其卻狄也緩而帖荊也僅聶北
之次待邢人之奔楚邱之城在三年之後此桓公之
緩也若夫楚之爲中國患又有什伯於狄者吞噬羣
蠻蓋不足道僭王號者數世盡漢陽之諸姬伐蔡滅
息比年伐鄭鄭諸夏之襟喉也舍齊桓固未有問罪
焉者然管仲之辭文而不及大桓公之言私而不及
德菁茅微物楚所易從昭王舊事楚所可脫也而不
敢及其僭王猾夏之罪以爲討其僭猾則楚未易卒
服也此管仲之小也桓公知誇先君之好而不及天
下之體知誇致戰之眾而不及名義之大所以楚人
之辭猶未服也僅得屈完之盟始保不戰之勝齊桓
兵車之㑹莫盛於召陵而僅僅乃爾曾西所謂功烈
之卑孟子所謂小補以聖賢作用觀之是眞可謂卑
小矣然以桓公管仲之資言之亦可如是而巳矣
王使宰孔致胙于齊桓公下拜登受
履祥按桓公聞管子之言而後下拜則桓公初心至
是滿矣此宰孔早巳窺之而料其終亂也
齊侯使管夷吾平戎于王
履祥按王子帶以我伐周天下之大罪也桓公不能
討而平我於王以受子帶之奔爲此姑息耶桓公
身不能容子糾而爲王容叔帶固將曲全襄王兄弟
之愛未免卒釀王室異日之禍云
晉侯侵曹晉侯伐衛楚人救衛晉侯入曹執曹
伯畀宋人晉侯齊師宋師秦師及楚人戰于
城濮楚師敗績
履祥按晉文公勤王以示義伐原以示信大蒐以示
禮所謂五霸假之也然圖霸猶有此後世併此無之
矣晉文之霸子犯先軫之謀居多先軫報施救患取
威定霸之說已不如管仲三不可之言惟子犯謂詩
書義之府禮樂德之則其言爲精而又曰德義利之
本則皆霸佐之心矣夫有恩則有怨救宋固報施也
至於分曹困衛報怨亦巳甚矣稱舍于墓一誦分曹
畀宋一誦私許復曹衛一誦執宛春又一誦退旆曳
柴又一誦晉文公譎而不正於此一役亟見之在軍
則殺顚頡祁瞞師入則殺舟之僑此軍法所以伸戰
所以勝國人所以畏文公霸業於是乎備見矣
又按晉文霸功不及齊桓之盛而晉世主夏盟齊桓
霸止其身蓋齊桓之家不治而晉文之家事治也
孔子如蔡
履祥按孔子稱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夫子旣去魯矣
以衛靈公之無道而居衛以陳國之小歲有吳師而
在陳以蔡侯死於盜國遷於吳民分於楚而如蔡不
幾乎居亂而入危歟曰前日之言君子守身之常法
今日之事夫子行道之大權也夫以聖人盛德固無
施不可使夫二三君者能用孔子委國而聽之則衛
可正陳可强蔡可守也而皆不能惜哉雖然夫子旣
知其不能用矣其時楚昭之賢聞於天下夫子固將
如楚也當在衛也特以衛靈公致粟有際可之禮而
再主蘧伯玉之家當在陳也又以司城貞子爲主而
陳侯亦有言議之適故爲二國畱行至其如蔡蓋爲
如楚也何以知之有子曰孔子去魯司寇將之荊先
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則知孔子去魯將之楚矣
聖人毋固毋必故爲二國畱行爾然而適楚又卒爲
子西所阻愚以爲此皆非聖人意也
九鼎震威烈王二十有年
履祥按九鼎三代相傳天下之形制圖籍也而震是
天下之大異也司馬公通鑑始於是年而不書通鑑
以人事爲要也左氏終於趙韓魏之亡智伯而通鑑
始於魏趙韓之爲諸侯又推其始以及於韓趙魏之
滅智伯又推其始以及智伯之立後舉數十年之事
悉下附於二十三年之內年之不接於春秋者避續
經之嫌也事之接於左氏者敘紀事之實也然則呂
成公大事記之年何以上接春秋曰通鑑爲歷代史
法之創始於續經爲有嫌大事記用史記年表之名
例於春秋爲不犯二意固並行而不相悖也
知识出处
《仁山集》
《仁山集》是宋代金履祥创作的诗文集。内容部包含序文、文集、论文、诗歌、书信、行状、跋署等不同类型文学作品。它记录了不同作者的作品、对先贤的祭文、对历史人物的传记、讨论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胡鳳丹
责任者
相关作品
復其見天地之心
相关作品
孟子性命章解義
相关作品
四岳舉鯀治水帝用之戒...
相关作品
命鯀子禹治水玄圭吿其...
相关作品
帝命禹敘洪範九疇
相关作品
太康尸位黎民咸貳
相关作品
王隨先王滅寒氏能帥禹...
相关作品
伊尹旣復政將吿歸乃陳...
相关作品
西伯演易於羑里
相关作品
魯侯弟㵒弑其君幽公而...
相关作品
自衛巫監謗王心戾虐萬...
相关作品
周衰自宣王始
相关作品
齊侯宋公魯侯陳侯衛侯...
相关作品
王使宰孔致胙于齊桓公...
相关作品
齊侯使管夷吾平戎于王
相关作品
晉侯侵曹晉侯伐衛楚人...
相关作品
孔子如蔡
相关作品
九鼎震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