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詩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王魯齋集》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20012552
颗粒名称: 毛詩辨
分类号: I207.222
页数: 2
页码: 一-三
摘要: 该文主要讨论了《诗经》的传承和版本问题,认为现在的《诗经》三百篇目不一定是周公、孔子所传下来的原貌,其中可能存在脱简、错乱、讹误等问题。作者认为,与其相信传之不确的“三百篇”之名,不如参考多种不同的版本和注解,互相参考印证,从而得出更加准确的结论。此外,作者还对毛诗的传承和其内容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认为毛诗并非得自子夏,而是流泒相承、诡所授受,以诳后世。
关键词: 诗经 诗歌研究 中国

内容

愚嘗求三百篇之詩矣固非唐虞夏商之詩也固非盡出于
  周公之所定也亦非盡出于夫子之所刪也周公之舊詩不
  滿百篇先儒以爲正風正雅是也夫子之刪固非刪周公之
  所巳定刪周公之後龐雜之詩存者止二百有餘篇先儒以
  爲變風變雅是也頌雖無正變之風而實有正變之體周公
  夫子合而爲三百篇而總係之于周也然今之所謂三百篇
  者皆周公夫子之舊乎愚不得而知也昔成康旣没之後至
  孔子時未五百年雖經幽厲之暴亂而賢人君子之隱于下
  者未絕也太史冊府之掌藏未亡也太師矇瞍之音調未失
  也而雅頌龐雜巳荒周公之舊制夫子自衛反魯然後正之
  況東遷之後周室巳極衰微夫子巳没而大義巳乖樂工入
  河入海而聲益廢功利攘奪干戈相尋視禮樂爲無用之器
  至于秦併天下其勢大亂極壞始與吾道爲極怨大仇遂舉
  詩書而焚滅之名儒生者又從而坑戮之偶語詩書者復厲
  以大禁其禍慘烈振古所無漢唐之後詩忽出于魯出于齊
  燕國風雅頌之序篇什章句之分吾安知其果無脫簡殽亂而
  盡復乎周公孔子之舊也夫書授于伏生之口止二十有八
  篇參之以孔壁之藏又二十有五篇然其亡失終不可復見
  者猶有四十餘篇其存者且不勝其錯亂訛舛爲萬世之深
  恨今不知詩之爲經藏于何所乃如是之秘傳于何人乃如
  是之的遭焚禁之大禍而三百篇之目宛然如二聖人之舊
  無一篇之亡一章之失詩書同禍而存亡之異遼絕乃如此
  吾斯之未能信夫大下之書合千萬人之言如出于一人之
  言吾知其傳之之的也然數人之言而亦不能不異者吾知
  其傳之之譌也以其言之之的固幸其言之無不同以其傳
  之之譌亦幸其言之有所異也何也與其彼此俱失而無他
  左驗固不若互得互失而可以參考也豈以漢初最善復古
  而齊韓魯三家之詩竝列于學官惟毛萇者最後出其言不
  行于天下而獨行于北海鄭康成北海之人也故爲之牋自
  是之後學者固不識毛萇而篤信康成故毛詩假康成之重
  而排迮三家獨得行于世毛鄭旣孤行而三家牴牾之迹遂
  絕而不得參伍錯綜以訂其是非凡詩家疏義等學合十有
  二種凡九十餘家至本朝又三十餘家無非推尊毛鄭崇尚
  小序學者惑于同而亡其異遂信其傳之果的也且其自謂
  其學傳于子夏按子夏少夫子四十一歲至漢巳三百年惡
  在其爲得于子夏哉若傳于子夏之門人則流泒相承具于
  姓氏不應晦昧湮没詭所授受以誑後世惟魯詩有原見稱
  于史至西晉而巳亡陸機雖撰毛公相傳之序上接子夏而
  又與釋文無一人合其僞可知予是以于毛詩尤不能無疑
  也

知识出处

王魯齋集

《王魯齋集》

本文记述了鲁斋先生著述丰富共有文集七十五卷。先生的号称为“鲁”和“吾”,寓意着学习曾氏的思想。曾氏的鲁被定义为“钝”,是气质上的偏执,然而在易经中逐渐发展的思想,说明逐渐的效果非常显著。精卫填海和愚公移山都是逐渐积累的例子。鲁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长河经过龙门、洞庭一样,是逐渐积累的结果。杨子的尚白和柳子的愚溪都是逐渐发展的例子。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柏
责任者
胡鳳丹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