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論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王魯齋集》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20012547
颗粒名称: 中庸論下
分类号: B244.06
页数: 3
页码: 十-十三
摘要: 该文讨论了《大学》首章的解读和阐释,认为“致知在格物”的教法虽然重要,但如果没有“修身”作为基础,便无法真正实践。文章引用了朱熹及其门人的讨论,强调“知止”一章的重要性,并批评了那些认为此章“新奇可喜”的解读。作者最后强调,他的阐释是为了“共天命,追圣言,以正旧章”。此外,作者还对《中庸》进行了讨论,提出“首章三句句句有体用”的观点,并认为子思子之书“义理精微,意味深远,规模广大,功夫缜密”。
关键词: 论述 大学 阐释

内容

或有問者曰二篇之析子固有證矣然則性之與敎亦有不
  同與曰非不同也正以其所指以示人者各有義也惟其性
  之所自來則人與萬物同一原也推其性之所實有雖天地
  之徤順亦不外此敎非不同也曰修道指其當行之路也曰
  明誠指其當知之理也知而後能行行固不先于知也夫性
  最難言也原其繼善成信之初理與氣未嘗相離也推其極
  本窮源之義理與氣不可相雜也於不可相雜之中要見其
  未嘗相離之實於未嘗相離之中要知其不可相雜之意方
  爲湻粹峻潔不悖厥旨矣夫氣者性之所寄也性者氣之所
  體也舜之命禹曰人心曰道心此分理氣而竝言湯誥曰降
  衷劉子曰受中此於性中獨提理言所謂性卽理也告子曰
  食色曰生之謂此於性中獨提氣言故曰不識性也子思子
  曰天命則理氣混然在中曰喜怒哀樂本乎氣者也特以其
  未發無所偏倚𠋣故謂之中此氣而含理也發而中節發亦氣
  也有理以帥乎中故發而能中節矣中和之中主靜而言理
  也性也體也中庸之中主動而言德也情也用也今旣以中
  庸名篇而中庸二字不見于首章何也曰道也者非他道也
  非可離之道也卽中庸之道也曰不可離豈非日用常行之
  道是曰庸乎是以君子戒懼乎未發者所以養此中也謹獨
  於將發者所以審此中也惟中而後可庸也雖天地位萬物
  育亦庸也非聖人推極其中和則天地亦有時而不位萬物
  亦有時而不育此感應必然之理非天地本不位萬物本不
  育必待聖人致中和而後位育也故首章非無中庸也蓋中
  庸之義巳黙寓于道之中不然則次章忽曰君子中庸與首
  章全不相屬恐子思子之文章決不如是之無原也吁不觀
  漢儒之訓詁不知關洛諸子義理之粹明不觀中庸之輯解
  不知朱子章句之精密僕竊妄意而猶有疑焉者以此書章
  節散漫易於錯簡朱子止從其舊乃於中提出關鍵字爲之
  聯絡固爲甚密自次章以知仁勇聯絡之自十二章至十九
  章以道之費隱聯絡之自二十一章至三十二章以天道人
  道聯絡之於第二十章又以包費隱兼小大起天道人道之
  旨不復有纖毫間隙之地其用工於此書可謂密矣皆所以
  開來學之耳目發往哲之精神而僕復何疑焉但第三章旣
  是第二章之結語第五章亦爲第四章之結語各分爲二疑
  其太密也第七章九章朱子承上起下則是文相屬意旣曰
  相連矣竊疑止是一章恐不必分也第四章初言過不及此
  固申中之義此言人莫不飲食豈非庸乎第十一章索隱行
  怪此非常者明矣半途而廢此不能常者也不見知而不悔
  此固能常者恐推上知仁勇反覺寛耳費隱之爲體用亦精
  矣竊意凡言道之費處皆指日用常行人之所易也者所以
  申明乎庸之義也前言飲食日用之常也此言夫婦人道之
  常也天地之間陰陽感應庸之大者也天地而猶有憾者是
  陰陽感應之大者也天地而 有憾者是陰陽失其庸也惟
  藍田吕氏以費隱以上論中以下論庸此最得子思之本旨
  朱子乃以爲未安思之不得其意但吕氏此下有以隱爲至
  道或恐以此爲未安也不然則子思子反覆論中如此之詳
  不應論庸如此之畧也豈以發越費隱二宇之精神故掩其
  庸乎又何爲有庸德庸言兩字露出精神以是知非忘庸者
  也凡顯然易見形于天地之間者非庸也費隱之下當繼以
  行遠自邇一章九經之下當繼以大哉聖人之道言聖人之
  道如此高大亦不過在經禮威儀之中亦庸也但無此德則
  不能凝此道自用自專反古道皆不知中庸者也卒章四稱
  德亦指中庸之德而言雖自實用功夫天下平亦本乎天之
  所命無聲無臭非可求之於氣也僕之所疑者如此恨不及
  質正于朱子旣不敢自以爲然又不敢自欺曰無疑撫卷浩
  嘆若有得焉與其蓄所疑而長終豈若暴白其所疑以俟後
  之朱子云

知识出处

王魯齋集

《王魯齋集》

本文记述了鲁斋先生著述丰富共有文集七十五卷。先生的号称为“鲁”和“吾”,寓意着学习曾氏的思想。曾氏的鲁被定义为“钝”,是气质上的偏执,然而在易经中逐渐发展的思想,说明逐渐的效果非常显著。精卫填海和愚公移山都是逐渐积累的例子。鲁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长河经过龙门、洞庭一样,是逐渐积累的结果。杨子的尚白和柳子的愚溪都是逐渐发展的例子。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柏
责任者
胡鳳丹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