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龍川集》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20012120
颗粒名称: 書疏
分类号: I269.6
页数: 16
页码: 一-三十一
摘要: 本文主张坚决反对和议,认为和议只会助长安逸情绪,使妄庸之人得以借和议苟且偷安,埋没人才,导致军队和百姓都变得软弱。
关键词: 文学 龙川 文集

内容

上孝宗皇帝第一書
  臣竊惟中國天地之正氣也天命之所鍾也人心之
  所會也衣冠禮樂之所萃也百代帝王之所以相承
  也豈天地之外夷狄邪氣之所可奸哉不幸而奸之
  至於挈中國衣冠禮樂而寓之偏方雖天命人心猶
  有所繫然豈以是爲可久安而無事也使其君臣上
  下苟一朝之安而息心於一隅凡其志慮之經營一
  切置中國於度外如元氣偏注一肢其他肢體往往
  萎枯而不自覺矣則其所謂一肢者又何恃而能久
  存哉天地之正氣鬱遏於腥羶而久不得騁必將有
  所發泄而天命人心固非偏方之所可久係也東晉
  自元帝息心於一隅而胡羯鮮卑氐羌迭起中國中
  國無歲不尋干戈而江左卒亦不得一日寕然淵勒
  遂無遺種而愍懷之痛猶有所諉以安也晉之植根
  本無可言者而江左諸臣若祖逖周訪陶侃庾翼之
  徒皆有虎視河洛之意而桓温之師西至灞上東至
  枋頭又於其閒修陵寢於洛陽蓋猶未盡置中國於
  度外也故劉裕竟能一平河洛而後晉亡百年之間
  其事旣巳如此而天地之正氣固將有所發泄矣元
  魏起而承之孝文遂定都洛陽以修中國之衣冠禮
  樂而江左衣冠禮樂之舊非復天命人心之所繫矣
  是以一天下者卒在西北而不在東南天人之際豈
  不甚可畏哉一日之苟安數百年之大患也恭惟我
  國家二百年太平之基三代之所無也二聖北狩之
  痛漢唐之所未有也堂堂中國而蠢爾醜虜安坐而
  據之以二帝三王之所都而爲五十年犬羊之淵藪
  國家之恥不得雪臣子之憤不得伸天地之正氣不
  得而發泄也方南渡之初君臣上下痛心疾首誓不
  與虜俱生卒能以奔敗之餘而勝百戰之虜及秦檜
  倡邪議以沮之忠臣義士斥死南方而天下之氣惰
  矣三十年之餘雖西北流寓皆抱孫長息於東南而
  君父之大讎一切不復關念自非逆亮送死淮南亦
  不知兵戈之爲何事也况望其憤中國之腥羶而相
  率北向以發一矢哉丙午丁未之變距今尙以爲遠
  而靖康皇帝之禍蓋陛下卽位之前一年也獨陛下
  奮身不顧志在滅虜而天下之人安然如無事時方
  口議腹非以陛下爲喜功名而不恤後患雖陛下亦
  不能以崇高之勢而獨勝之隱忍以至于今又十有
  七年矣昔者春秋之時君臣父子相戕殺之禍舉一
  世皆安之而孔子獨以爲三綱旣絕則人道遂爲禽
  獸夷狄皇皇奔走義不能以一朝安然卒於無所遇
  而發其志於春秋之書猶能以懼亂臣賊子今者舉
  一世而忘君父之大讎此豈人道之所可安乎使學
  者知學孔子當導陛下以有爲決不沮陛下以苟安
  也南師之不出於今幾年矣河洛腥羶而天地之正
  氣抑鬱而不得泄豈以堂堂中國而五十年之閒無
  一豪傑之能自奮哉其勢必有時而發泄矣茍國家
  不能起而承之必將有承之者矣不可恃衣冠禮樂
  之舊祖宗積累之深以爲天命人心可以安坐而久
  繫也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之懷自三
  代聖人皆知其爲甚可畏也春秋之末齊晉秦楚皆
  衰諸侯往往困於陪臣而不自振當此之時雖如魯
  衞之邦苟能舉大義以正諸侯則天下可以一指麾
  而定也孔子惓惓斯世而卒莫能用吳越起於蠻夷
  之小邦而舉兵以臨齊晉如履無人之地遂伯諸侯
  黃池之會孔子之所甚痛也天地之氣發泄於蠻夷
  之小邦可以明中國之無人矣王通有言夷狄之德
  黎民懷之二才其捨諸此今世儒者之所未講也今
  醜虜之植根旣久不可以一舉而遂滅國家之大勢
  未張不可以一朝而大舉而人情皆便於通和者勸
  陛下積財養兵以待時也臣以爲通和者所以成上
  下之苟安而爲妄庸兩售之地宜其爲人情之所甚
  便也自和好之成十有餘年凡今日之指畫方畧者
  他日將用之以坐籌也今日之擊毬射鵰者他日將
  用之以決勝也府庫充滿無非財也甲胄鮮明無非
  兵也使兵端一開則其迹敗矣何者人才以用而見
  其能否安坐而能者不足恃也兵食以用而見其盈
  虛安坐而盈者不足恃也而朝廷方幸一旦之無事
  庸愚齷齪之人皆得以守格令行文書以奉陛下之
  使令而陛下亦幸其易制而無他也徒使度外之士
  擯棄而不得騁日月蹉跎而老將至矣臣故曰通和
  者所以成上下之苟安而爲妄庸兩售之地也東晉
  百年之閒南北未嘗通和也故其臣東西馳騁而多
  可用之才今和好一不通而朝野之論常如虜兵之
  在境惟恐其不得和也雖陛下亦不得而不和矣昔
  者金人草居野處往來無常能使人不知所備而兵
  無日不可出也今也城郭宮室政敎號令一切不異
  於中國點兵聚糧文移往返動涉歲月一方有警三
  邊騷動此豈能歲出師以擾我乎是固不知勢者之
  論也然使朝野常如虜兵之在境乃國家之福而英
  雄所用以爭天下之機也執事者胡爲速和以惰其
  心乎晉楚之戰於邲也欒書以爲楚自克庸以來其
  君無日不討國人而訓之于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
  日戒懼之不可以怠在軍無日不討軍實而申儆之
  于勝之不可保紂之百克而卒無後晉楚之弭兵於
  宋也子罕以爲兵所以威不軌而昭文德也聖人以
  興亂人以廢廢興存亡昏明之術皆兵之繇也而求
  去之是以誣道蔽諸侯也夫人心之不可惰兵之不
  可廢故雖成康之太平猶有所謂四征不庭張皇六
  師者此李沆之所以深不願眞宗皇帝之與虜和親
  也况南北角立之時而廢兵以惰人心使之安於忘
  君父之大讎而置中國於度外徒以便妄庸之人則
  執事者之失策亦甚矣陛下何不明大義而慨然與
  虜絕也貶損乘輿卻御正殿痛自克責誓必復讎以
  勵羣臣以振天下之氣以動中原之心雖未出兵而
  人心不敢惰矣東西馳騁而人才出矣盈虛相補而
  兵食見矣狂妄之辭不攻而自息懦庸之夫不卻而
  自退縮矣當有度外之士起而惟陛下之所欲用矣
  是雲合響應之勢而非可安坐而致也臣請爲陛下
  陳國家立國之本末而開今日大有爲之畧論天下
  形勢之消長而決今日大有爲之機伏惟陛下試幸
  聽之唐自肅代以後上失其柄而藩鎭自相雄長擅
  其土地人民用其甲兵財賦官爵惟其所命而人才
  亦各盡心於其所事卒以成君弱臣强正統數易之
  禍藝祖皇帝一興而四方次平定藩鎭拱手以趨約
  朿使列郡各得自達於京師以京官權知三年一易
  財歸於漕司而兵各歸於郡朝廷以一紙下郡國如
  臂之使指無有畱難自管庫微職必命於朝廷而天
  下之勢一矣故京師嘗宿重兵以爲固而郡國亦各
  有禁軍無非天子所以自守其地也兵皆天子之兵
  財皆天子之財官皆天子之官民皆天子之民綱紀
  總攝法令明備郡縣不得以一事自專也士以尺度
  而取官以資格而進不求度外之奇才不慕絕世之
  雋功天子蚤夜憂勤於上以禮義廉恥嬰士大夫之
  心以仁義公恕厚斯民之生舉天下皆繇於規矩準
  繩之中而二百年大平之基從此而立然夷狄遂得
  以猖狂恣睢與中國抗衡儼然爲南北兩朝而頭目
  手足混然無別微澶淵一戰則中國之勢浸微根本
  雖厚而不可立矣故慶歷增幣之事富弻以爲朝廷
  之大恥而終身不敢自論其勞蓋夷狄征令是主上
  之操也天子供貢是臣下之禮也夷狄之所以卒勝
  中國者其積有漸也立國之初其勢固必至此故我
  祖宗常嚴廟堂而尊大臣寬郡縣而重守令於文法
  之內未嘗折因天下之富商巨室於格律之外有以
  容獎天下之英偉奇傑皆所以助立國之勢而爲不
  虞之備也慶歷諸臣亦嘗憤中國之勢不振矣而其
  大要則使羣臣爭進其說更法易令而廟堂輕矣嚴
  按察之權邀功生事而郡縣又輕矣豈惟於立國之
  勢無所助又從而朘削之雖微章得象陳執中以排
  沮其事亦安得而不自沮哉獨其破去舊例以不次
  用人而勸農桑務寬大爲有合於因革之宜而其大
  要巳非矣此所以不能洗夷狄平視中國之恥而卒
  發神宗皇帝之大憤也王安石以正法度之說首合
  聖意而其實則欲籍天下之兵盡歸於朝廷別行敎
  閱以爲强也括郡縣之利盡入於朝廷別行封椿以
  爲富也靑苗之政惟恐富民之不困也均輸之法惟
  恐商賈之不折也罪無大小動輒興獄而士大夫緘
  口畏事矣西北兩邊至使内臣經畫而豪傑恥於爲
  役矣徒使神宗皇帝見兵財之數旣多銳然南征北
  伐卒乖聖意而天下之勢實未嘗振也彼蓋不知朝
  廷立國之勢正患文爲之太密事權之太分郡縣太
  輕於下而委瑣不足恃兵財太關於上而重遲不易舉祖
  宗惟用前四者以助其勢而安石竭之不遺餘力不
  知立國之本末者眞不足以謀國也元祐紹聖一反
  一覆而卒爲夷狄侵侮之資尙何望其振中國以威
  夷狄哉南渡以來大抵遵祖宗之舊雖微有因革增
  損不足爲輕重有無如趙鼎諸臣固巳不究變通之
  理而况秦檜盡取而沮毀之忍恥事讎飾太平於一
  隅以爲欺其罪可勝誅哉陛下憤王業之屈於一隅
  勵志復讎而不免籍天下之兵以爲强括郡縣之利
  以爲富加惠百姓而富人無五年之積不重征稅而
  天商無巨萬之藏國勢日以困竭臣恐尺籍之兵府
  庫之財不足以支一旦之用也陛下早朝宴罷以冀
  中興日月之功而以繩墨取人以文法涖事聖斷裁
  制中外而大臣充位胥吏坐行條令而百司逃責人
  才日以闒茸臣恐程文之士資格之官不足以當度
  外之用也藝祖皇帝經畫天下之大畧太宗皇帝巳
  不能盡用臣不敢盡具之紙墨今其遺意豈無望於
  陛下也陛下苟推原其意而行之可以開社稷數百
  年之基而况於復故物乎不然維持之具旣窮臣恐
  祖宗之積累亦不足恃也陛下試幸令臣畢陳於前
  則今日大有爲之畧必知所處矣夫吳蜀天地之偏
  氣也錢塘又吳之一隅也當唐之衰而錢鏐以閭巷
  之雄起王其地自以不能獨立常朝事中國以爲重
  及我宋受命俶以其家入京師而自獻其土故錢塘
  終始五代被兵最少而二百年之閒人物日以繁盛
  遂甲於東南及建炎紹興之閒爲六飛所駐之地當
  時論者固巳疑其不可以張形勢而事恢復也秦檜
  又從而備百司庶府以講禮樂於其中其風俗固巳
  華靡士大夫又從而治園囿臺榭以樂其生於干戈
  之餘上下宴安而錢塘爲樂國矣一隙之地本不足
  以容萬乘而鎭壓且五十年山川之氣蓋亦發泄而
  無餘矣故穀粟桑麻絲枲之利歲耗於一歲禽獸魚
  龞草木之生日微於一日而上下不以爲異也公卿
  將相大抵多江浙閩蜀之人而人才亦日以凡下場
  屋之士以十萬數而文墨小異巳足以稱雄於其閒
  矣陛下據錢塘巳耗之氣用閩浙日衰之士而欲鼓
  東南習安脆弱之衆北向以爭中原臣是以知其難
  也荊襄之地在春秋時楚用以虎視齊晉而齊晉不
  能屈也及戰國之際獨能與秦爭帝其後三百餘年
  而光武起於南陽同時共事往往多南陽故人又二
  百餘年遂爲三國交據之地諸葛亮由此起輔先主
  荊楚之士從之如雲而漢氏賴以復存於蜀周瑜魯
  肅吕蒙陸遜陸抗鄧艾羊祜皆以其地顯名又百餘
  年而晉氏南渡荊雍常雄於東南往往倚以爲强梁
  竟以此代齊及其氣發泄無餘而隋唐以來遂爲偏
  方下州五代之際高氏獨常臣事諸國本朝二百年
  之閒降爲荒落之邦北連許汝民居稀少土產卑薄
  人才之能通姓名於上國者如晨星之相望况至於
  建炎紹興之際羣盜出沒於其閒而被禍尤極以迄
  于今雖南北分畫交據往往又置於不足用民食無
  所從出而兵不可繇此而進議者或以爲憂而不知
  其勢之足用也其地雖要爲偏方然未有偏方之氣
  五六百年而不發泄者况其東通吳會西連巴蜀南
  極湖湘北控關洛左右伸縮皆足爲進取之機今誠
  能開墾其地洗濯其人以發泄其氣而用之使足以
  接關洛之氣則可以爭衡於中國矣是亦形勢消長
  之常數也陛下慨然移都建業百司庶府皆從草創
  軍國之儀皆從簡畧又作行宮於武昌以示不敢寕
  居之意常以江淮之師爲虜人侵軼之備而精擇一
  人之沈鷙有謀開豁無他者委以荊襄之任寬其文
  法聽其廢置撫摩振厲於三數年之閒則國家之勢
  成矣至於相時弛張以就形勢者有非書之所能盡
  載也石晉失盧龍一道以成開運之禍蓋丙午丁未
  歲也明年藝祖皇帝始從郭太祖征伐卒以平定天
  下其後契丹以甲辰敗於澶淵而丁未戊申之閒眞
  宗皇帝東封西祀以吿太平蓋本朝極盛之時也又
  六十年而神宗皇帝實以丁未歲卽位國家之事於
  是一變矣又六十年面丙午丁未遂爲靖康之禍天
  獨啟陛下於是年而又啟陛下以北向復讎之志今
  者去丙午丁未近在十年閒耳天道六十年一變陛
  下可不有以應其變乎此誠今目大有爲之機不可
  苟安以玩歲月也臣不佞自少有驅馳四方之志常
  欲求天下豪傑之士而與之論今日之大計蓋嘗數
  至行都而人物如林其論皆不足以起人意臣是以
  知陛下大有爲之志孤矣辛卯壬辰之閒始退而窮
  天地造化之初攷古今沿革之變以推極皇帝王伯
  之道而得漢魏晉唐長短之繇天人之際昭昭然可
  察而知也始悟今世之儒士自以爲得正心誠意之
  學者皆風痺不知痛癢之人也舉一世安于君父之
  讎而方低頭拱手以談性命不知何者謂之性命乎
  陛下接之而不任以事臣於是服陛下之仁又悟今
  世之才臣自以爲得富國强兵之術者皆狂惑以肆
  叫呼之人也不以暇時講究立國之本末而方揚眉
  伸氣以論富强不知何者謂之富强乎陛下察之而
  不敢盡用臣於是服陛下之明陛下厲志復讎足以
  對天命篤於仁愛足以結民心而又仁明足以臨照
  羣臣一偏之論此百代之英主也今乃驅委庸人籠
  絡小儒以遷延大有爲之歲月臣不勝憤悱是以忘
  其賤而獻其愚陛下誠令臣畢陳於前豈惟臣區區
  之願將天地之神祖宗之靈實與聞之干冒天威罪
  當萬死
  上孝宗皇帝第二書
  臣嘗嘆西周之末大戎之禍蓋天地之大變國家之
  深恥臣子之至痛也平王東遷以來使其痛內切於
  心必將因臣子之憤藉晉鄭之勢以告哀於天下之
  諸侯以大義責其興師以獎王室其不至者天下共
  誅之則可以埽蕩犬戎洗國家之恥而舒臣子之憤
  矣然後正紀綱修法度親魯衞以和柔中國命齊晉
  爲方伯以糾合天下之諸侯文武之迹可尋東周之
  業可興也今乃卽安於洛邑雖周民賴以粗安宗祀
  賴以不絕然使其臣子忘君父之大讎而置天下之
  諸侯於度外周之名號雖存而其實則眇然一列國
  耳當平王在位之時世之君子尙意其猶有待也及
  待之四十九年而士君子之望亦衰矣天子之命令
  不足以制諸侯則其互相吞滅蓋其勢之所必至也
  天下不明於復讎之義則其君臣父子相賊殺習以
  爲常而不之怪也孔子傷宗周之無主痛人道之將
  絕而作春秋其書天王之義嚴矣書其有所求者明
  天王之不可失其柄也其書討賊之義嚴矣賊不討
  不書葬者明一國之無臣子也一人討賊而以眾書
  者示夫人之皆可得而討也天子旣不能以保天下
  之民而一國各自以有其民其君之有志於民而閔
  雨者必書無志於民而不閔雨者必書土功必書饑
  饉必書孔子之心未嘗不庶幾天下之民一日之獲
  瘳也是君道之大端而聖人望天下與來世者可謂
  深切著明矣臣恭惟皇帝陛下厲志復讎不肯卽安
  於一隅是有大功於社稷也而天下之經生學士講
  先王之道者反不足以明陛下之心陛下篤意恤民
  每遇水旱憂見顏色是有大德於天下也而天下之
  才臣智士趨當世之務者又不足以明陛下之義論
  恢復則曰修德待時論富强則曰節用愛人論治則
  曰正心論事則曰守法君以從諫務學爲美臣以識
  心見性爲賢論安言計動引聖人舉一世謂之正論
  而經生學士合爲一辭以摩切陛下者也夫豈知安
  一隅之地則不足以承天命忘君父之讎則不足以
  立人道民窮兵疲而事不可巳者不可以常理論消息
  盈虛而與時偕行者不可以常法拘爲天下之正論
  而不足以明天下之大義宜其取輕於陛下也論恢
  復則曰精閒諜結豪望論富强則曰廣招募括隱漏
  論治則曰立志論事則曰從權君以駕馭龍絡爲明
  臣以奮勵驅馳爲最察事見情自許豪傑舉一世謂
  之奇論而才臣智士合爲一辭以撼動陛下者也夫
  豈知坐錢塘浮侈之隅以圖中原則非其地用東南
  習安之眾以行進取則非其人財止於府庫則不足
  以通天下之有無兵止於尺籍則不足以兼天下之
  勇怯爲天下之奇論而無取於辦天下之大計此所
  以取疑於陛下者也三光五岳之氣分而人才之高
  者止於如此經生學士旣揆之以大義而取輕才臣
  智士又權之以大計而取疑陛下始不知所仗而有
  獨運四海之意矣故左右親信之臣又得以窺意嚮
  而效忠款陛下喜其頤指如意而士大夫亦喜其有
  言之易達也是以附會之風浸長而陛下之大權移
  矣尋常無過之人安然坐廟堂而奉使令陛下幸其
  易制無他而天下之人亦幸其苟安而無事也是以
  遷延之計遂行而陛下大有爲之志乖矣陛下勵志
  復讎有大功於社稷篤意恤民有大德於天下而卒
  不免籠絡小儒驅委庸人以遷延大有爲之歲月此
  臣之所以不勝忠憤而齋沐裁書擇今者丁巳而獻
  之闕下願得望見顏色陳國家立國之本末而開大
  有爲之畧論天下形勢之消長而決大有爲之機務
  合於藝祖皇帝經畫天下之本旨然八曰待命而未
  有聞焉匹夫匹婦不獲自盡民主罔與成厥功使天
  下之言者越月踰時而後得報在安平無事之時猶
  且不可今者當陛下大有爲之際陳天下之大義獻
  天下之大計而八日不得命焉臣恐天下之豪傑得
  以測陛下之意向而雲合嚮應之勢不得而成矣陛
  下積財養兵志在滅虜而不免與之通和以俟時固
  巳不足以動天下之心矣故旣和而聚財人反以爲
  厲民旣和而練兵人反以爲動衆舉足造事皆足以
  致人之疑議者惟其不明大義以示之而後大計不
  可得而立也苟又無意於臣之言則天下愈不知所
  向矣張浚始終任事竟無一功可論而天下之兒童
  婦女不謀同辭皆以爲社稷之臣彼其誓不與虜俱
  生百敗而不折者誠有以合於天人之心也秦檜專
  權二十餘年東南賴以無事而天下之兒童婦女不
  謀同辭皆以爲國之賊彼其忘君父之讎而置中國
  於度外者其違天人之心亦甚矣陛下將以辦天下
  之大計而大義未足以震動天下亦執事者之所當
  蚤正而預計也臣區區之心皆巳具之前書惟陛下
  財幸
  上孝宗皇帝第三書
  臣竊惟藝祖皇帝經畫天下之大畧蓋將上承周漢
  之治太宗皇帝一切律之於規矩準繩之内以立百
  五六十年太平之基至於今日而不思所以變而通
  之則維持之具窮矣舉江浙閩廣之士亡慮十四五
  萬數蜀不與焉而齷齪拘攣日甚於一曰選人之在
  銓者殆以萬計而僥倖之原未有窮巳財用之入倍
  於承平之時而費於養兵者十之九兵不足用而民
  日以困非必道微俗薄而至此也蓋本朝維持之具
  二百年之餘其勢固必至此藝祖皇帝固巳逆知之
  矣使天下安平無事猶將望陛下變而通之而况版
  輿之地半入於夷狄國家之恥未雪而臣子之痛未
  伸天錫陛下以非常之智勇而又啟陛下以北向復
  讎之意乃欲因今之勢而有爲焉此所以十有七年
  之閒聖慮愈勞而取效愈遠也羣臣旣不足以望淸
  光而草茅賤士不勝憂國之心私以爲陛下春秋五
  十有二經天下之事變爲巳多閱天下之義理爲巳
  熟舉足造事必不傷國家之大體叩囊底之智猶足
  以辦此醜虜六十以往顧將望一日之安而亦何忍
  遺患於後人乎臣以爲拘攣齷齪之中其勢當有卓
  然自奮於草茅而開悟聖聰者臣不自量其分之不
  足而竊有志焉是以具國家社稷之大計質之天地
  鬼神而獻之闕下陛下亦卓然拔之羣言之中特命
  大臣察其所欲言之意臣妄意國家維持之具至今
  日而窮而藝祖皇帝經畫天下之大指猶可恃以長
  久苟推原其意而變通之則恢復不足爲矣然而變
  通之道有三有可以遷延數十年之策有可以爲百
  五六十年之計有可以復開數百年之基事勢昭然
  而效見殊絕非陛下聰明度越百代決不能一二以
  聽之臣不敢泄之大臣之前而大臣拱手稱旨以問
  臣亦姑取其大體之可言者三事以答之而草茅亦
  不自知其開口觸諱也其一曰二聖北狩之痛蓋國
  家之大恥而天下之公憤也五十年之餘雖天下之
  氣銷鑠頺惰不復知讎恥之當念正在主上與二三
  大臣振作其氣以泄其憤使人人如報私讎此春秋
  書衞人殺州吁之意也若祇與一二臣爲密是以天
  下之公憤而私自爲計恐不足以感動天人之心恢
  復之事亦恐茫然未知攸濟耳其二曰國家之規模
  使天下奉規矩準繩以從事羣臣救過之不給而何
  暇展布四體以求濟度外之功哉故其勢必至於委
  靡而不振五代之際兵財之柄倒持於下藝祖皇帝
  束之於上以定禍亂後世不原其意束之不巳故郡
  縣空虛而本末俱弱今不變其勢而求恢復雖一旦
  得精兵數十萬得財數萬萬計而恢復之期愈遠就
  使虜人盡舉河南之地以還我亦恐不能守耳其三
  曰藝祖皇帝用天下之士人以易武臣之任事者而
  五代之亂不崇朝而定故本朝以儒立國而儒道之
  振獨優於前代今天下之士爛熟委靡誠可厭惡正
  在主上與二三大臣反其道以敎之作其氣以養之
  使臨事不至乏才隨才皆足有用則立國之規模不
  至戾藝祖皇帝之本旨而東西馳驅以定禍亂不必
  專在武臣也前漢以軍吏立國而用儒以致太平要
  之人各有家法未易輕動惟在變而通之耳天下大
  勢之所趨非人力之所能移也臣之所以爲大臣論
  者其大畧如此而所謂數十年之策百五六十年之
  計數百年之基與夫恢復之形勢事大體重茍未決
  之聖心則不可泄之大臣之前也故止陳其大畧之
  可言者三事以答之二三大臣巳相顧駭然而臣亦
  皇恐而退疎遠草茅寕復有路以望淸光乎馬周一
  時瑣瑣之才也太宗喜其爲常何陳事召使面對未
  至之閒使者連數輩趣之使有能爲太宗開禮樂法
  度者其召之當不容喘矣陛下聰明邁越太宗而拔
  臣於羣言混淆之中孤立以行一意卒不免泯沒而
  止其罪在臣之蹤跡不明有以悞陛下也臣本太學
  諸生自憂制以來退而讀書者六七年矣雖蚤夜以
  求皇帝王伯之畧而科舉之文不合於程度不止也
  去年一發其狂論於小試之閒滿學之士口語紛然
  至騰謗以動朝路數月而未巳而爲之學官者迄今
  進退未有據也臣自是始棄學校而決歸耕之計矣
  旋復自念數年之閒所學云何而陛下之心臣獨又
  知之苟徒恤一世之謗而不爲陛下一陳國家社稷
  之大計將得罪於天地之神與藝祖皇帝在天之靈
  而不可解是故昧於一來舊名巳在學校之籍於法
  不得以上書言事使臣有一毫攫取爵祿之心以臣
  所習科舉之文更一二試而考官又平心以攷之則
  亦隨例得之矣何忍假數百年祖稷之大計以爲一
  日之僥倖而徒以累陛下哉世固有卻萬鍾之祿而
  不受者亦有爭一錢以至於相殺者人情相去之遠
  何啻於十百千萬也而臣欲持空言以自明亦淺矣
  然審察十日而不得自便之命臣將無以自見於山
  林之士徒以傷陛下招致天下豪傑之道臣今更待
  罪三日而後渡江誓將終老田畝以弭羣論以報陛
  下拔臣言於衆中之恩故昧死拜書以辭於闕下臣
  闔門數十口去行都無四百里當席藳私室以聽雷
  霆之誅干冒天威罪當萬死
  戊申再上孝宗皇帝書
  臣聞有非常之人然後可以建非常之功求非常之
  功而用常才出常計舉常事以應之者不待智者而
  後知其不濟也前史有言非常之原黎民懼焉古之
  英豪豈樂於驚世駭俗哉蓋不有以新天下之耳目
  易斯民之志慮則吾之所求亦泛泛焉而巳耳皇天
  全付予有家而半沒於夷狄此君天下者之所當恥
  也春秋許九世復讎而再世則不問此爲人後嗣者
  之所當憤也中國聖賢之所建置而悉淪於左袵此
  英雄豪傑之所當同以爲病也秦檜以和誤國二十
  餘年而天下之氣索然而無餘矣陛下慨然有削平
  宇内之志又二十餘年而天下之士始知所向其有
  功德於宗廟社稷者非臣區區之所能誦說其萬一
  也高宗皇帝春秋旣高陛下不欲大舉以驚動慈顏
  抑心俯首以致色養聖孝之盛書冊之所未有也今
  者高宗皇帝旣巳祔廟天下之英雄豪傑皆仰首以
  觀陛下之舉動陛下其忍使二十年閒所以作天下
  之氣者一旦而復索然乎天下不可以坐取也兵不
  可以常勝也驅馳運動又非年高德尊者之所宜也
  東宫居曰監國行曰撫軍陛下近者以宅憂之故特
  命東宫以監國天下之論皆以爲事有是非可否而
  父子之際至難言也東宫聰明睿知而四十之年不
  必試以事也故東宫不敢安而陛下亦知其難矣陛
  下何不於此時命東宫爲撫軍大將軍歲巡建業使
  之兼統諸司盡護諸將置長史司馬以專其勞而陛
  下於宅憂之餘通用人才均調天下以應無窮之變
  此肅宗所以爲廣平王之故事也兵雖未出而聖意
  振動天下之英雄豪傑靡然知所向矣天下知所向
  則吾之馳驅運動亦有所憑藉矣臣請爲陛下論天
  下之形勢而後知江南之不必憂和議之不必守虜
  人之不足畏而書生之論不足憑也臣聞吳會者晉
  人以爲不可都而錢鏐據之以抗四鄰蓋自毗陵而
  外不能有也其地南有浙江西有崇山峻嶺東北則
  有重湖沮洳而松江震澤橫亙其前雖有戎馬百萬
  何所用之此錢鏐所恃以爲安而國家六十年都之
  而無外憂者也獨海道可以徑達吳會而海道之險
  吳兒習舟楫者之所畏虜人能以輕師而徑至乎破
  人家國而止可用其輕師乎書生以爲江南不易保
  者是眞兒女子之論也臣嘗疑書冊不足憑故嘗一
  到京口建業登高四望深識天地設險之意而古今
  之論爲未盡也京口連岡三面而大江橫陳江傍極
  目千里其勢大略如虎之出穴而非若穴之藏虎也
  昔人以爲京口酒可飲兵可用而北府之兵爲天下
  雄蓋其地勢當然而人善用之耳臣雖不到采石其
  地與京口股肱建業必有據險臨前之勢而非止於
  靳靳自守者也天豈使南方自限於一江之表而不
  使與中國而爲一哉江傍極目千里固將使謀夫勇
  士得以展布四體以與中國爭衡者也韓世忠頓兵
  八萬於山陽如老羆之當道而淮東頼以安寢此守
  淮東之要法也天下有變則長驅而用之耳若一一
  欲塹而守之分兵而據之出奇設險如兔之護窟勢
  分力弱反以成戎馬長驅之勢耳是以二十年閒紛
  紛獻策以勞聖慮而卒無一成雖成亦不足恃者不
  知所以用淮東之勢者也而書生便以爲長淮不易
  守者是亦問道於盲之類耳自晉之永嘉以迄於隋
  之開皇其在南則定建業爲都更六姓而天下分裂
  者三百餘年南師之謀北者不知其幾北師之謀南
  者蓋亦甚有數而南北通和之時則絕無而僅有未
  聞有如今日之岌岌然以北方爲可畏以南方爲可
  憂一日不和則君臣上下朝不熊以謀夕也罪在於
  書生之不識形勢併與夫逆順曲直而忘之耳高宗
  皇帝於虜有父兄之仇生不能以報之則死必有望
  於子孫何忍以升遐之哀告之仇哉遺畱報謝三使
  繼遣金帛寶貨千兩連發而虜人僅以一使如臨小
  邦聞諸道路哀祭之辭寂寥簡慢義士仁人痛切心
  骨豈以陛下之聖明智勇而能忍之乎意者執事之
  臣憂畏萬端有以誤陛下也南方之紅女積尺寸之
  功於機杼歲以輸虜人固巳不勝其痛矣金寶之出
  於山澤者有限而輸諸虜人者無窮十數年後豈不
  遂就盡哉陛下何不翻然思首足之倒置尋卽位之
  初心大泄而一用之以與天下更始乎未聞以數千
  里之地而畏人者也劉淵石勒石虎苻堅皆夷虜之
  雄曾不能以終其世而阿骨打之興於今僅八十年
  中原塗炭又六十年矣父子相夷之禍具在眼中而
  方畏其爲南方之患豈不誤哉陛下倘以大義爲當
  正撫軍之言爲可行則當先經理建業而後使臨之
  今之建業非昔之建業也臣嘗登石頭鍾阜而望今
  也直在沙嘴之傍耳鍾阜之支隴隱隱而下今行宫
  據其平處以臨城市城之前則逼山而斗絕焉此必
  後世之讀山經而相宅者之所定江南李氏之所爲
  非有據高臨下以乘王氣而用之之意也本朝以至
  仁平天下不恃險以爲固而與天下共守之故因而
  不廢耳臣嘗問之鍾阜之僧亦能言臺城在鍾阜之
  側大司馬門適當在今馬軍新營之傍耳其地據高
  臨下東環平岡以爲固西城石頭以爲重帶玄武湖
  以爲險擁秦淮淸溪以爲阻是以王氣可乘而運動
  如意若如今城則費候景數日之力耳曹彬之登長
  干兀朮之上雨花臺皆俯瞰城市雖一飛鳥不能逃
  也臣又嘗問之守臣以爲今城不必攺作若上有北
  方之志則此直寄路焉耳臣疑其言雖大而實未切
  也據其地而命將出師以謀中國不使之乘王氣而
  有爲雖省目前經營之勞烏知其異日不垂得而復
  失哉縱今嵗未爲北舉之謀而爲經理建業之計以
  震動天下而與虜絕陛下卽位之初志亦庶幾於少
  伸矣第非常之事非可與常人謀也陛下卽位之初
  喜怒哀樂是非好惡皦然如日月之在天雷動風行
  天下方如草之偃惟其或失之太怯故書生得拘文
  執法以議其後而其眞有志者私自奮勵以求稱聖
  意之所在則陛下或未之知也陛下見天下之士皆
  不足以望淸光而書生拘文執法之說往往有驗而
  聖意亦少衰矣故大事必集議除授必資格才者以
  跅弛而棄不才者以平穩而用正言以迁濶而廢巽
  言以軟美而入奇論指爲橫議庸論謂有典則陛下
  以雄心英畧委曲上下於其間機會在前而不敢爲
  翻然之喜隱忍事讎而不敢奮赫斯之怒朝得一才
  士而暮以當路不便而逐心知爲庸人而外以人言
  不至而畱泯其喜怒哀樂雜其是非好惡而用依違
  以爲仁戒喩以爲義牢籠以爲禮關防以爲智陛下
  聰明自天英武蓋世而何事出此哉天下非有豪猾
  不可制之姦虜人非有方興未艾之勢而何必用此
  哉夫喜怒哀樂愛惡人主之所以鼓動天下而用之
  之具也而皇極之所謂先作者不使加意於其閒耳
  豈欲如老莊所謂槁木死灰與天下爲嬰兒而後爲
  至治之極哉陛下二十七年之閒遵養時晦示天下
  以樂其有親而天下歸其孝行三年之喪一誠不變
  示天下以哀而從禮而天下服其義陛下以一身之
  哀樂而鼓天下以從之其驗如影響矣乙已丙午之
  閒虜人非無變故而陛下不獨不形諸喜而亦不泄
  諸機密之臣近者非常之變虜人畧於奉慰而陛下
  不獨不形諸怒而亦不密其簡慢之文陛下不以喜
  示天下而天下惡知機會之可乘陛下不以怒示天
  下而天下惡知讎敵之不可安棄其喜怒以動天下
  之機而欲事功之自成是閉目而欲行也小臣之得
  對陛下有卓然知其才者外臣之奉公陛下有隱然
  念其忠者而巳用者旋去旣去者無路以自進是陛
  下不得而示天下以愛也大臣之弄權陛下旣知其
  有塞路者議人之多私陛下旣知其有罔我者而去
  之惟恐傷其意發之惟恐其悵恨而不滿是陛下不
  得而示天下以惡也陛下翻然思卽位之初心豈知
  其今日至此乎臣猶爲陛下悵念於旣往而天生英
  雄豈使其終老於不濟乎長江大河一瀉千里苟得
  非常之人以共之則電掃六合非難致之事也本朝
  以儒道治天下以格律守天下而天下之人知經義
  之爲常程科舉之爲正路法不得自議其私人不得
  自用其智而二百年之太平繇此而出也至於艱難
  變故之際書生之智知議論之當正而不知事功之
  爲何物知節義之當守而不知形勢之爲何用宛轉
  於文法之中而無一人能自拔者陛下雖欲得非常
  之人以共斯世而天下其誰肯信乎臣於戊戌之春
  正月丁巳嘗極論宗廟社稷大計陛下亦慨然有感
  於其言而卒不得一望淸光以布露其區區之誠非
  廷臣之盡皆見惡亦其勢然耳臣今者非以其言之
  小驗而再冒萬死以自陳實以宗廟社稷之大計不
  得不決於斯時也陛下用其喜怒哀樂愛惡之權以
  鼓動天下使如臣者得借方寸之地以終前書之所
  言而附寸名於竹帛之閒不使鄧禹笑人寂寂而陛
  下得以發其雄心英畧以與四海才臣智士共之天
  生英雄殆不偶然而帝王自有眞非區區小智所可
  附會也干冒天威罪當萬死

知识出处

龍川集

《龍川集》

《龙川文集》三十卷,其后裔故明时吾邑陈某及国朝道光间义乌陈东屏司马皆尝校刊行于世,此外湘、蜀间亦间有锓本,然不多觏也。今余家藏书数千百卷,忆自髫龄就外傅,心独嗜陈氏文,时时诵习,窃嚮慕之。自咸丰辛酉,粤贼徧蹒江、浙诸郡县,曩时藏书,焚如弃如,所至板本亦燬失,《龙川集》遂无存者。其后,尝游于皖,复自皖之鄂,往来求《龙川集》不可得。又寓书湘、蜀间求之,讫无有。同治丁卯,余司鄂中书局,延监利王子寿比部总校雠事。一日比部出一编授余,余观之,则《龙川集》也,大喜不自胜。以近岁穷力蒐访不可见者,而一旦乃得之乎!是本盖亦明崇祯中钱塘邹氏所刻,今秋比部回里,又检寄一编,则国朝义乌陈司马校刊,较邹氏本多《补遗》五则。今余从《词综》中搜出朱竹垞先生採选《水龙吟》、《洞仙歌》、《虞美人》词三首,附入《补遗》。《梅花》五律之后,所称《龙川集词》一卷,未窥全豹。兹合邹、陈二编互相雠校,其间时有讹误,谨就所知者,另纂《辨讹》、《考异》二卷刊正之。其所不知,盖阙如也。既乃付之梓人,以广其传。凡五閲月蒇事,爰爲志其颠末如此,若其文之崇论宏议,体用赅备,固已如日月并行,江河不废,前人具道之,无俟余之赘言也。同治戊辰八月,邑后学胡凤丹月樵甫谨序。

阅读

相关人物

胡鳳丹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