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東萊先生文集卷十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東萊集》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20012099
颗粒名称: 呂東萊先生文集卷十六
分类号: I264.4
页数: 13
页码: 一-二十五
摘要: 本卷记述了吕东莱先生文集的情况。其中包括礼记说、周礼说等。
关键词: 吕东莱 文集 宋代

内容

禮記說
  賢者狎而敬之畏而愛之須將狎與敬作一字看畏
  與愛作一字看方見得親近賢者氣象愛而知其
  惡憎而知其善此天理人欲之所以分也大凡人
  胸中著一件所愛所憎非特不見其惡不見其善
  凡其所見卻被人欲障礙並不見了君子純乎天
  理故是是非非兩不相奪
  曲禮言班朝治軍涖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一段只
  是一禮字孝經只一孝字凡事皆歸之孝此類須
  參求其所以然
  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字字親切指示須當留意
  爲人子者居不主奧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門
  古之人子不知他於行處坐處居處立處何故常
  常點檢得如此好萬一或不點檢必有時主奧中
  席中道中門原其所以能如此必自有來處
  謀於長者至非禮也古之子弟見長者不敢以賓客
  之禮見操几杖者乃左右扶翼之意長者未必無
  几杖所以操而從之者蓋存養其遜悌之心令熟
  未見長者之閒此心已存及其旣見嚴敬可知長
  者問不辭讓而對大凡長者有所問固當對然與
  長者語須是虛心而受之若率爾而對自以爲能
  便是實了此心雖有法語之言精微之語亦不能
  入此子路率爾而對夫子所以哂之也若曾子曰
  參不敏何足以知之此辭遜而對之類也大抵爲
  學者須以此禮涵養此心令熟
  凡爲人子之禮全在醜夷不爭孝子以親之心爲心
  故以親之體爲體冬温夏淸昏定晨省一歲有冬
  夏寒暑之變孝子頃刻不忘親纔遇變時必加意
  於其閒如古人扇枕之類是也在醜夷而不爭此
  又見孝子涵養之熟頃刻不忘大凡人子在父母
  前固有孝敬之心父母不在前便起爭心惟養之
  熟此心常在故能不爭醜夷者與我一等之人也
  貴於我者我自不能與彼爭賤於我者彼自不敢
  與我爭惟勢力敵易起爭端須涵養得熟方可
  爲人子者三賜不及車馬至交游稱其信也一命受
  爵再命受服三命受車馬蓋至於三命則不齒矣
  君賜車馬則當乘服乘服則福近父母尤非人子
  之所安也如石慶至里門不下車所以貽萬石君
  之責雖云大夫不可徒行亦止謂在朝廷而已三
  賜不及車馬不過只是辭遜何故記禮者節節稱
  之如此大抵人子之心多爲外物所移易有爲歲
  月而變有爲爵位而變者如大舜五十而慕此是
  不爲歲月而變如三賜不及車馬此是不爲爵位
  而變惟其養得熟故不爲外物移易州閭鄉黨稱
  其孝也州閭鄉黨至近大抵稱孝在遠者稱之猶
  未盡須是自近而見者方始親切兄弟親戚尤切
  近於鄉黨而尤見其慈愛僚友稱其悌也僚友在
  官日與之同處見其氣象和順所以稱其弟執友
  稱其仁也執友是心友所謂同死生共患難者知
  其孝心之本原所以稱其仁所謂孝弟爲仁之本
  是也交游稱其信也此是泛交偶與之從事者亦
  知其信其他可見此一段一句是一意不可得而
  移易也
  州閭稱其孝昆弟稱其慈稱者非我求人之稱以沽
  名惟因其所稱以驗我之所爲誠則形之謂也
  年長以倍則父事之一段此固止是遜悌之事然學
  者至於有所得多要流入異端就遜悌中須要理
  會得等差節文故致廣大又須盡精微
  毋固獲蓋食物羅列於前心之所欲一取之而不獲
  乃至于再至于三必獲而後已如此則心專著於
  一物矣若只以爲求物必欲得之爲固獲恐與上
  下文不相入
  幼子常示母誑孟子少時見東鄰殺猪問母何爲母
  曰將以啖汝母悔其誑也買肉以啖之人多謂孟
  母能示子以信不知買肉以實其言所以爲誑也
  母當直以前言爲誑而語之乃買肉以成其誑本
  是一誑卻成兩誑大抵人所以陷於小人者多要
  因實前言蓋實前言三字最是入小人之徑路
  童子不衣裘裳以此推之凡事當識時中道理
  淫祀無福近來人說淫祀多是說叢祠及非載於祀
  典者夫豈止此凡非所祀而祀之如諸侯之祭天
  季氏旅泰山之類皆淫祀也古人初不以福自嫌
  自後世有邀福之心者多故看得福爲可惡耳
  內則一篇首言后王命冢宰降德于眾兆民蓋三代
  所以敎天下者皆以是自秦漢以來外風俗而論
  政事不復以人家事爲問矣
  柔色以温之此孝子和柔顏色以温父母如今人和
  易顏色以來而我見之則非特彼和而我之容亦
  覺和氣薰然子以柔色來父母安得不豫
  起敬起孝蓋我孝敬之心無閒斷隨遏隨起故雖父
  母不從吾諫至怒怒至於撻之流血亦起敬起孝
  常自若也起非起止之起只是遏捺不住
  子婦孝者敬者父母舅姑之命勿逆勿怠旣孝敬矣
  何必戒其逆怠蓋不孝不敬之人固不足責其逆
  怠惟孝敬之人事親至於與親相忘則慢心易生
  恐或至於逆怠故在所戒
  慈以旨甘雖有八珍之味嗟來而與則食之何甘疏
  食菜羹進之以禮顏色和悅則食之者自覺甘美
  此所謂慈以旨甘
  父母將坐奉席請何鄉坐位自有常處必問鄕者示
  不敢專之意
  子放婦出不表禮焉明言其惡而出之之謂表父母
  愛子之心舅姑待婦之禮雖彼有過猶欲遮護故
  放出而不明言其所以過
  下氣怡色柔聲此六字非特事父母當然凡處已待
  人能體此六字則見孔子鄕黨氣象
  凡養老五帝憲三王有乞言五帝憲養氣體而不乞
  言有善則記之爲惇史三王亦憲旣養老而后乞
  言亦微其禮皆有惇史五帝三王皆尊德尚齒其
  養老之禮雖同然五帝憲三王乞言亦微其禮蓋
  道有升降風氣有厚薄所以不同憲者瞻儀容觀
  起居也其無乞言之禮何也當時風氣未開人情
  惇厚朝夕與老者親炙觀其仁義之容道德之光
  自得於觀感不言之際所以不待乞言三王有乞
  言之禮比之五帝氣味稍薄五帝養老專憲其儀
  容養其氣體盡其誠敬而已伺其起居從容之閒
  偶然發言然後記之至於動容周旋之可爲法者
  亦皆記之如鄕黨所記亦其類也惇史者史之名
  古者之史名各不同載閫內之事者謂之女史載
  朝廷之事者謂之國史記老者之善者謂之惇史
  惇厚也微其禮蓋尊老之至不敢急迫叩問從容
  款曲伺閒乘暇微見其端而徐伺其言其誠敬氣
  象可見五帝之時學者皆精微主一更無一毫外
  心見老者之動容無非感發觀省處所以不待乞
  言此氣味非後世所能及惟顏子於孔子之言無
  所不說終日不違如愚少有五帝憲而不乞言之
  意想見五帝時人人皆顏子至於孔子纔說予欲
  無言子貢便說則小子何述焉以此知不乞言者
  孔門中惟顏子一人而已五帝之養氣體浹洽陶
  冶之功固非言語訓吿之所能及三王雖不及五
  帝然其問答之際從容款曲忠敬誠慤亦與後世
  問答氣味不同五帝三王名其史曰惇尤有深意
  大抵忠厚惇篤之風衰緣前言往行斷絕今之學
  者所以澆薄緣先生長者之說不聞今之學者能
  以此意反復思之則古人之氣味庶乎其猶可續
  也
  曲禮少儀皆是遜志道理步趨進退左右周旋若件
  件要理會必有不到處如學者常存此心則自然
  不違乎禮心有時而不存則禮有時而或失內有
  毫釐之礙則外有毫釐之差如天之於百物根莖
  枝葉華實條幹豈一一生之哉氣到則百物自生
  若一枝一葉之病則是氣不到處也又所謂遜志
  如徐行後長如灑埽應對如相師皆是遜志氣象
  一年視離經辨志曉意義三年視敬業樂羣不敢輕易五
  年視博習親師至此方可博習未至此則非聖人之書不敢觀前此非不從師至此
  方能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見得的當方可議論是非决擇賢否
  大學始敎至學不躐等也七者是三代大學敎人之
  法大學始敎皮弁祭菜示敬道也皮弁士服菜者
  薄物大抵古人一事一物之微莫不欲知其所由
  來爲學欲至於賢聖豈可不知其本始初入學使
  知皮弁祭菜致敬於先聖先師此心其如之何自
  堯舜三代以來所以敎學者切要工夫惟是敬之
  一字初見師友未經講習先皮弁祭菜此心肅然
  所謂以敬道示之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舊說宵
  爲小大抵經書字不當改宵乃是夜何故夜誦蓋
  夜閒從容無事諷誦吟詠善端良心油然而生此
  宵雅肄三之意官其始也官如官守之官初入學
  未知爲學之方其心茫然而無所處故使之夜閒
  肄習三章之雅非獨舊說所謂鹿鳴四牡皇皇者
  華也但取雅之三章諷誦吟詠此心遂有所處此
  所謂官其始也入學鼓篋遜其業也初入學時凡
  在學之眾鳴鼓升堂新入學者必發其篋以出示
  其所業彼見鳴鼓之際衣冠濟濟肅然在上又欲
  其出示所業向來驕慢之意不期自消而遜悌之
  心不期自生傅說所謂惟學遜志遜乃爲學之自
  始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扑作敎刑有所不及有
  所踰節以夏楚二物治之所以收拾其威儀使之
  端正所謂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視學所以使學者
  從容優豫不至迫切蓋天子以萬乘之尊臨之學
  者安得不迫切古者三年一禘五年入學未禘時
  二年不視學使學者從容優豫乃所以養其德又
  須使知將有天子之視學亦所以警其志時觀而
  弗語存其心也古之所以敎者不在口耳之閒在
  於觀感起發之而已非特敎者爲然五帝憲養氣
  體而不乞言古之學者亦不專尚口耳皆所以存
  養此心也幼者聽而不問學不躐等古人爲學盈
  科而後進幼者踰節而問卽是躐等雖曰求益亦
  是犯分便與爲學相悖七者皆是古者敎人之大
  樂觀此七端之敎所謂講誦不過兩事如其他皆
  是存養工夫以此見古人之爲學十分之中九分
  是動容周旋洒埽應對一分在誦說今之學者全
  在誦說入耳出口了無涵蓄工夫所謂道聽塗說
  德之棄也
  學然後知不足敎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
  知困然後能自强也人皆病學者自以爲是但恐
  其未嘗學耳使其果用力於學則必將自進之不
  足而何敢自是哉又曰不能自反自强皆非眞知
  者也若疾痛之在吾身然後爲眞知蓋未至聖人
  安能無欠闕人須深思欠缺在甚處然後從而進
  之苟汎然以爲我有所未足夫何益哉
  君子居易以俟命命如天命謂性之命非特謂貴賤
  窮達也
  執兩端用其中物必有對 仁義 剛柔 寛猛 執兩端用其中孔子誅少正卯見陽
  貨去齊去魯
  君子有絜矩之道左右前後看著都一般如君君臣
  臣父父子子此言對景公說得對陳氏說亦得此
  之謂絜矩
  力行近乎仁心不在焉便覺語言無力
  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于天而繼之
  禮儀三百威儀三千聖人之道正是如此若無禮
  以行之便是釋氏
  中庸如天命之謂性須是實見解得無益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非是見生於隱顯生於微龜山說見此則知所以戒謹恐懼須
  看見此與知所以五字
  不能擇乎中庸而守之便是納諸罟獲陷穽之中而
  莫知辟也蓋不入此必入彼也且如行道若知此
  是坦塗決然自此行去若稍有坎軻崎嶇處必不
  肯行況明知罟獲陷穽之害乎所以莫知辟者只
  是見之未明耳若見之果明不待勸勉而自行坦
  塗矣聖賢亦只是從安穩處行而已
  思脩身不可以不事親此隱之於心固安思事親不
  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此兩句若非
  中庸道出來如何思量得到若隨文解義也說得
  若要眞實者看得於心果與否則非易事大學言
  自致知格物以至平天下此雖難知然隱之於心
  猶自見得實有是理若知人知天則直是難見況
  古人立言句句眞實又非可以移換增損也須看
  得灼然移換增損得不得方盡
  素其位而行作心不能安行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是亦能矣又曰知恥近乎
  勇不知又加此後如何眞見其足與不足
  擇善則恐差固執則恐失博學而下皆擇善之力也
  雖學問思辨則又不知行箇甚
  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愉色〓容從容不迫而誠意篤
  至
  禮樂不可斯須去身凡有序而和則爲禮樂夫其所
  以然者何歟不仁則禮樂息矣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及之仁能守之近知者
  莫如好學萬物皆備初非外鑠惟失其本心故莫
  能行苟本心存焉則能力行矣
  聖賢千言萬句會其有極歸其有極皆在乎致知致
  知是見得此理於視聽言動起居食息父子夫婦
  之閒深察其所以然識其所以然便當敬以守之
  大學固是以致知爲本然人之根性有利鈍未能致
  知要須有箇棲泊處敬之一字卽是
  大學致知中庸明善
  天下莫能載者方是大天下莫能破者方是小
  周禮說
  令五家爲比使之相保五比爲閭使之相受四閭爲
  族使之相葬五族爲黨使之相救五黨爲州使之
  相賙五州爲鄕使之相賓成周疆理天下之法有
  隨遠近而差別者有通遠近而一法者如疆以周
  索疆以戎索此隨遠近而差別者也如比閭族黨
  之法自都鄙以至於邦國莫不皆然觀上文可見
  此通遠近而一法者也其言相保相受相救相賙
  相賓所以不同者成周之法計其地之遠近量其
  力之厚薄校其人之多寡五家爲比其居甚近非
  止同其休戚亦可察其奇衰故使之相保保有二
  義有保民而王之保有不保其往之保此蓋兼二
  義而言五比爲閭二十五家其居亦近此始之彼
  終之此倡之彼和之故使之相受此所謂計其地
  之遠近也四閭爲族使之相葬百家之中或不幸
  而有死者百家相與以辦其葬事然不使五家與
  二十五家供之蓋力有所不給故也至五族爲黨
  方使之相救五百家之中或有大利害大患難非
  百家之所可禦必五百家然後足以相拯救至五
  黨爲州方使之相賙二千五百家之中或有水旱
  凶年饑歲欲以相賙又非五百家之所能辦惟二
  千五百家則井地必闊此或旱他處未必旱此或
  水他處未必水庶幾可以有無相通此所謂量其
  力之厚薄也五五州爲鄉方使之相賓閭胥已書
  其敬敏任恤族師已書其孝悌睦婣有學者黨正
  已書其德行道藝州長已致其德行道藝何待鄕
  老賓興之蓋閭胥所書不過賢於五比而已黨正
  所書則又五百家之賢而已州長所書則又二千
  五百家之賢而已鄕者萬二千五百家其人眾所
  謂賢者必灼然可用故登於天府此所謂校其人
  之眾寡也比閭族黨散在周官固不可徧舉且舉
  比長一官言之便見得當時之民無一人無係属
  者徙之於此又授之於彼所謂閒民但不耕稼而
  已有身卽有家則必有所係雖有游手之民其閒
  日漸月化亦不自知使成周之君長守此法何緣
  有不測之變雖有姦雄豪傑亦俯首而不敢倡後
  世失此法遂使民無所附著游手機巧徧天下成
  周之興衰緣此法之有興衰
  大司徒以荒政十有二聚萬民謂之聚萬民者札瘥
  凶荒民皆轉徙而之四方故以政聚之政之十有
  二其條目須當詳講一曰散利二曰薄征此兩者
  荒政之始散利是發公財之已藏者薄征是減民
  租之未輸者已藏者旣散之未輸者又薄之荒政
  之大綱旣舉矣三曰緩刑四曰弛力緩刑謂民迫
  於飢寒不幸而有過失緩其刑辟以示哀矜之意
  弛力者平時用民之力歲不過三日今則常用者
  亦弛之不用所以休息百姓五日舍禁平時所謂
  山虞林衡皆有所掌至荒歲則撤去藩籬恣民取
  之六曰去幾平時關防皆有幾察荒歲必要百貨
  流通使天下商旅出於其市此救荒之要術七曰
  省禮此則專理會荒政凡禮文之可省者省之如
  有幣無牲之類八曰殺哀凡是喪紀之節一皆減
  損所謂不以死傷生專理會荒政九曰蕃樂時和
  歲豐所以與民共樂樂民之樂亦當憂民之憂所
  以荒歲不樂十曰多昏凶荒之年多是匹夫匹婦
  不能自保所以殺禮而多昏使男女自相保之義
  十有一曰索鬼神靡神不舉並走羣望之類是也
  十有二曰除盜賊前面說緩刑此說除盜賊此便
  是經權皆舉處旣與民共憂不幸民有過固可哀
  矜至於姦人亦有伺變竊發者凶荒之歲民心易
  動一夫叫呼萬夫皆集所以必以除盜賊終之此
  止亂之萌大抵聖人之經蓋通萬世而可行者其
  條目固止於此然周禮之書六官分職合之則有
  總散之則有所司其關節脉理皆自相應只去大
  司徒上看未盡若徧考六官則荒政秩序可見且
  如散利須考太府天府內府凡掌財賦之官如薄
  征須考九職九賦九貢如緩刑須考司寇士師所
  掌之刑他莫不然參觀遍考然後可知
  土均止掌其禁令古之設官有總大法操體統者又
  有斟酌損益彌縫其閒者兩者交相濟然後大綱
  舉而萬目不遺所謂地土之政載在大司徒小司
  徒如以土會之法辨五地之物施十二敎井牧其
  田野此是總大法操體統者乃是大爲之防然一
  鄕之閒其土又有肥瘠厚薄無緣事爲之制曲爲
  之防須設官斟酌彌縫於其閒此土均之法所以
  設也土均所均之土地非在大司徒小司徒之外
  卽是大司徒所掌之土而斟酌損益之若論大綱
  土地司徒己自平之正緣其閒有曲折厚薄肥瘠
  不同土均之職其位下可以出入阡陌周旋井里
  隨鄉土均之蓋雖說山林然山林之中又有高下
  雖說川澤川澤之中又有高下惟是土均周旋阡
  陌然後能均所謂以均地守者是分民授土各守
  其地以均地事者是各任其事以均地貢者隨土
  而出貢以和邦國都鄙之政令刑禁和者是斟酌
  調和言不改大法而就中斟酌也所謂禮俗喪紀
  大法也有大司徒掌之此又就中觀其媺惡其中
  又有重中之輕輕中之重雖有正者所頒之禮然
  隨鄕各自有俗君子行禮不求變俗刑不上大夫
  禮不下庶人若冠昏喪祭大者固不出先王所頒
  其他微細又從其俗喪紀厚薄之等祭祀多寡之
  數皆相其媺惡而爲輕重厚薄地美俗厚法從重
  地惡俗薄法從輕此所謂輕重之法也且如大司
  徒施十有二敎以祀禮敎敬又須土均就祀禮中
  斟酌得宜凡事莫不如此
  師氏掌以媺詔王伊川先生曰後世知求治而不知
  正君知規過而不知養德蓋後世諫諍之官其所
  以匡君之惡者未嘗不至若夫從容和緩以養君
  之德者則缺焉師氏之官掌以媺詔王者專以從
  容和緩養君之德也夫惟其與君朝夕相處無一
  言之不入而後可以涵養君德故職是官者專以
  從容和緩爲事而無一毫矯拂之意不幸而君有
  過則有保氏之官在師保二官蓋朝夕與王處者
  如師氏說凡祭祀賓客喪紀王舉則從聽治亦如
  之保氏亦曰王舉則從聽治亦如之師氏說使其
  屬守王之門外且蹕保氏亦曰使其属守王闈以
  此知二官蓋朝夕與王處者古人立此二官一則
  優游容與以養君之善不使有一毫矯拂一則秉
  義守正以止君之邪不肯有一事放過故人君旣
  有所養又有所畏所謂禮樂不可斯須去身一於
  從容和緩則是有樂而無禮一於矯拂正救則是
  有禮而無樂此二官所以不可偏廢學者須知此
  二官實不相關而實相資又須看得二官不相參
  雜則古人之意可見矣以三德敎國子其在春官
  則以大司樂掌成均而敎國子此則又以從容和
  緩以媺詔王之師氏以敎之古人敎國子之意蓋
  如此一曰至德以爲道本至德者精粹而不可名
  言之謂道者溥博淵深無聲無臭無下手處惟至
  德以爲道本則有所據依識得體段二曰敏德以
  爲行本旣有至德以爲道本須是見之於行敏者
  不可息之謂也三曰孝德以知逆惡以至德則言
  以爲道本敏德則言以爲行本孝德則止言以知
  逆惡者何故此理最難自非實有孝德於己則犯
  上陵節之事必有習而不察者矣惟實有是孝德
  方能免此譬如血氣流通無病之人方識痛痒敎
  三行一曰孝行以親父母前旣說孝德此又說孝
  行今人不識德字往往見一事之善則謂之德殊
  不知此乃行也實有諸已謂之德見諸行事謂之
  行旣實有孝悌於已矣須見於行事之閒然後吾
  之孝德愈進親意愈洽此之謂孝行以親父母二
  曰友行以尊賢良蓋必盡子弟之職供灑埽應對
  之事而後先生長者方肯開發我此之謂友行以
  尊賢良又說順行以事師長者蓋友之所謂賢良
  國中之先生長者也此之所謂師長者朝夕與吾
  處者也朝夕與吾處者其歲月爲至久其條目爲
  甚繁才有一毫不順便失事師長之道須是十分
  遜悌方可故曰順行以事師長居虎門之左司王
  朝此見師氏之官近於王掌國中失之事以敎國
  子弟凡國之貴游子弟學焉前旣敎以三德三行
  以立其根本根本旣立固是綱舉而目張然又須
  敎以國政使之通達治體古之公卿皆是從幼時
  便敎養之以爲異日之用今日之子弟卽他日之
  公卿故國政之有中者則敎之以爲法不幸而國
  政之或失則敎之以爲戒又敎之以如何整救如
  何措畫使之洞曉國家之本末源委然後用之他
  曰皆良公卿也後世自科舉之說興學者視國家
  之事如越人視秦人之肥瘠漠然不知至有不識
  前輩姓名者異時一旦立朝廷之上委之以天下
  之事便都是杜撰豈知古人所以敎國子之意然
  又須知上之人所以敎子弟雖將以爲他日之用
  而子弟之學則非以希用也蓋人生天地閒豈可
  不盡知天地閒事子弟之所以學卻是如此
  大司樂掌成均之法止大濩大武成均五帝之學以
  五帝之學法建國之學政合國之子弟而敎之自
  舜命夔典樂敎冑子以此知五帝三王之學政無
  不由樂始蓋陶冶之功入人最深動盪鼓舞優游
  浹洽使自得之成均之法雖不可見觀舜命夔一
  章大略可見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敎焉是延請有
  道德者使之敎國子弟以後世私心觀之旣設掌
  樂之官卻不專敎國之子弟反資之於他人此若
  不近事情以此見古人立心之至公義理之無窮
  規模之廣大大抵設敎受敎當知無窮意思死則
  爲樂祖祭於瞽宗惟待之甚重則責之不輕所謂
  君子敎思無窮死則爲樂祖祭於瞽宗不特是明
  尊師敬長之義使之慎終追遠民德歸厚亦是當
  時有道德者敎之入人也深當時設敎有如時雨
  化之者人自不能忘先王使之祭於瞽宗亦是因
  人心之不忘與身沒敎已盡者不同故知古之擇
  人非特一時賴之沒世亦賴之其精擇之審不言
  可知以樂德敎國子中和祗庸孝友此所謂敎之
  條目金石絲竹匏土革木是樂之物而已非樂之
  德樂之德非有道有德者不能知之亦如言蓍之
  德卦之德中和祗庸孝友所謂樂德也禮以敎中
  樂以敎和樂則導和可也何故兼中言之所謂陰
  陽剛柔仁義靡不相備樂雖主在乎和無相奪倫
  豈不是中且如乾剛坤柔乾固是剛坤固是柔然
  坤至柔而動也剛乾坤何嘗做兩段須於樂上見
  得中和不可相離然又不可渾然無別正如乾坤
  固是坤至柔而動也剛又須當知乾主乎剛坤主
  乎柔舊說以中爲忠信之忠改此一字綠是不識
  中字祗者肅然祗敬之謂庸者日用常行之謂孝
  友者見於事親從兄之閒皆樂之德也中和是樂
  之本所謂祗庸孝友就樂上說其端亦是可見節
  奏嚴整使人肅然祗敬祗之端也條暢流通庸之
  端也易直子諒之心使人事親從兄之際油然而
  生孝友之端也以樂語敎國子興道諷誦言語樂
  語非特樂音樂章也後世成周之學政不傳所謂
  讀誦不過尋行數墨能舉章句而已意思促迫都
  無生意惟是以樂之理見於言語之閒便有感發
  人處謂之興者託物引類感發興起謂之道者從
  容和緩引之於道謂之諷者倍文曰諷聲與文皆
  增一倍謂之頌者先儒謂以聲節之曰頌抑揚高
  下使自得之言語者論語所謂食不語寢不言與
  學者相酬酢謂之語獨自說而無問答謂之言所
  謂樂舞雲門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濩大武古人
  自幼成童舞象非獨善於口耳必敎之以動容周
  旋屈伸俯仰無非至理所在而可爲入德之門先
  王之舞皆不徒然屈伸綴兆不言之敎自在其中
  所謂四體不言而喻其理至精微三代之衰此事
  都廢㪚在末技流於鄭衛鼓動波蕩猶使人生起
  淫心因此想象先王之舞安得不生起人之善心
  如道家所謂熊經鳥伸養其小體尚能延年豈如
  先王之舞足以養其德體乎

知识出处

東萊集

《東萊集》

其书《文集》十五卷,又以家范、尺牍之类为《别集》十六卷,程文之类为《外集》五卷,《拾遗》一卷,年谱、遗书则为《附录》。祖谦理学思想集中在《家范》、《尺牍》、《读书杂记》、《师友问答》、《策问》诸篇目中。他主张“论学则宗孔孟,治则主尧舜”,认为无人本无二,“自人言之则曰性。自理言之则曰天道”。规约学者“以讲求经旨。明理、躬行为本”,强调治经史以致用,反对空谈阴阳性命之说。在对待理学内部朱子与陆九渊的争论上,祖谦对其采其调和折衷的态度,并不偏向于任何一方。上述诸论,实开浙东学派的先声。祖谦认为,对《诗》、《书》、《春秋》等,皆应多究古义。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崇炳
责任者
陳思臚
责任者
胡鳳丹
责任者
吕东莱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