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勸太宗行仁義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香溪集二十二卷》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20011792
颗粒名称: 魏徵勸太宗行仁義論
分类号: I056
页数: 2
页码: 十至十二
摘要: 范浚論魏徵勸太宗行仁義,作一篇議論文。
关键词: 论著 议论散文

内容

人必有是志也然後勉之而益進激之而益勵苟惟
  不役心於是事而以是事勸之則雖予賜聞說挽乎
  前儀秦捭闔刼乎後吾知其行事不能以寸是故戰
  國之君昧夫人道忸忲于剥歛積實攻鬬侵取之說
  凡其君臣早朝晏罷諏謀而建白者必功利是圖謂
  拓土為能臣謂聚財為至計誅求無藝使民剔肌出
  髓而未巳玩兵嗜殺使民絕脛洞胸而不悔彼其大
  欲在圖霸積慮在富强故雖以孟軻游談仁義於齊
  梁鄒魯宋薛之間往往枘鑿不偶蔑有一君行其言
  者非軻言不足用蓋時君無役志乎仁義者也故夫
  人主必有是志然後勸之以是事則深聽而果行昔
  太宗致貞觀之治天下晏然外薄嶺海戶闔不閉蠻
  夷君長咸襲衣冠帶刀宿衛於是帝曰此魏徵勸我
  行仁義既効矣惜不令封德彛見之古今議者因遂
  以謂太宗行仁義率由魏徵勸之嗟夫徵排德彞而
  勉其君以施化信有助矣然向非太宗有志乎仁義
  則德彞言入而莫回徵徒百說未免為虛語也徵雖
  賢孰與孟軻太宗雖明而貪功勤兵猶未賢遠於齊
  梁之君使其素心不在仁義則孟軻復生言猶不聽
  況徵其能勸之肯行乎觀太宗在貞觀時嘗謂侍臣
  曰今欲專以仁義誠信為治庶革近代之澆薄又曰
  為國之道必撫以仁義公等宜共行之惟夫素心在
  仁義然後知仁義之可以為國而責治於臣下者亦
  必在於仁義故又嘗謂仁義之道當存之心使常相
  繼斯須懈怠去之已遠譬猶飲食嘗令充飽乃可全
  生此其於仁義固克念而不敢忘則於徵之說非偶
  然聽之所以能有效也或謂文皇芟 足安忍無
  親此其於仁義背而馳者也何克念之有乎曰是誠
  太宗之慙德也然仁義何嘗之有背之則為小人蹈
  之則為君子使太宗自艾自克處仁遷義則一洗心
  易慮猶可與也況能力行乎孟軻言五霸假之久假
  而不歸烏知其非有春秋惡惡疾其始善善樂其終
  然太宗既久假矣胡可疾其始遂終疾之耶

知识出处

香溪集二十二卷

《香溪集二十二卷》

宋代诗文别集。22卷。范浚撰。此书卷1为古赋,卷2至卷3为诗,卷5、卷6为杂著,卷7至卷9为论,卷10为书总论,卷11至卷15为进策,卷16、卷17为记,卷18、卷19为书,卷20为启,卷21为传,卷22为墓志、祭文。卷首列宋人陈岩肖序,书后附元人吴师道后序及章懋跋。此书为作者门人高栴编,其侄范端臣刊刻。据吴师道后序说:金履祥《四书考证》已称范浚集不传,“至顺辛未始得先生文七卷于亲友应氏家,盖其首编也”。“一日先生族孙俊来言,家藏缺一至五卷,惜其无从补也。于是忻然畀之,足以成编。”除《四库全书》辑入此集外,《四部丛刊》续编也收入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藏明刊本。此本除将吴师道后序及章懋跋移至卷端陈岩肖序之后,另有明人胡应麟序。书后附《范蒙斋先生遗文》及《范杨溪先生遗文》。最后还有姜殿扬跋。胡应麟序称“其诗文不甚概于古”。《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近体流易,犹守元祐旧格,不涉江西宗派;古体颇遒,亦非语录为诗之比”。

阅读

相关人物

范浚
责任者
胡鳳丹
责任者